万 钢:推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作出切实贡献

2010-04-11 11:45
中国科技产业 2010年5期
关键词:科技经济发展

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在日前召开的科技与金融结合工作座谈会上强调,面对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形势和新要求,我们必须把自主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积极推动科技融入经济主战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经济结构调整。

进一步推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

推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需要发挥科技和经济两方面的积极性。一方面,科技要积极面向经济,为经济建设服务;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方面,经济要主动依靠科技创新,要真正把发展思路转变到创新驱动上。研究经济发展的问题和区域发展的问题,要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科学制定规划,优化资源配置,真正把自主创新作为国家战略落实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推动三次产业在更高水平上协同发展,加快建立资源节约型技术体系和生产体系,全面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使经济发展尽快走上创新驱动的道路。

推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要遵从科技和经济发展的规律。当前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结构调整的重要任务。要根据产业发展规律和需求,选择有基础、有条件、有优势的方向,加大培育力度,尽快形成产业规模。要前瞻部署、持续积累,把科技前瞻部署与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结合起来,持续投入、持续攻关、持续积累。更多面向未来的战略技术储备,进行前瞻性部署,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提高知识和技术的供给能力。要把握好发展节奏和环节,在掌握核心技术的基础上,更加重视产业发展的各个环节的系统配套。研究制定新的技术重点和政策措施,打通制约市场培育和产业发展的壁垒和障碍。要重视技术共享集成。我们在许多方面技术已有很大突破,系统集成和配套不足的问题显得更加突出。要善于把理论研究、技术开发、工艺制造和市场拓展等技术链条有效集成,形成具有市场和社会价值的产品。要重视新兴产业和市场协调发展。在产品研发和市场应用循环促进的过程中提高产品质量,扩大生产规模、降低成本,拓展应用范围,创新商业模式,创造市场应用空间和社会价值。

推动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要促进创新与金融结合。高新技术产业化是一个高投入、长周期、高风险、高收益的创新活动,需要资本市场有力支持。科技主管部门已会同金融部门迅速出台了科技贷款、创投引导、创业板、非上市企业股份报价转让机制、支持高新区发行科技型中小企业集合债券等有效措施,综合利用政府资助、科技贷款、创业投资、资本市场和发放债券等手段支持中小企业创新。今后,要继续深化与金融机构的合作,继续推动扩大信用质押、贷款担保、科技保险等试点工作,完善支持中小企业的多层次科技金融体系,使更多的金融资本投入科技创新。

推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营造良好政策环境。为保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国家制定了配套政策和77条政策细则,涉及到计划、财政、税收、金融等多个方面,需要各方面配合才能落实。目前从总体上看,还有很多政策落实不到位。要进一步加强与经济、财税、行业管理等部门的政策协调,研究制定进一步促进产学研结合、促进技术转移、完善科技评价和奖励等新的政策措施。鼓励各地先行先试,在重点政策上先行取得突破,形成示范试点效应。

科技要积极融入经济建设主战场

落实中央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新要求,要求我们切实转变工作思路,更加积极主动地融入经济主战场,更好地发挥科技支撑引领作用,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做出切实贡献。

加快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实现重点领域跨越发展。重大专项是党中央、国务院着眼国家长远发展做出的前瞻性战略决策,涵盖了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能源环保、先进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要抓住机遇,加快实施重大专项,突破一批重大核心关键技术,抢占未来发展的战略制高点,为我国经济社会长期发展奠定基础。要解放思想,改革和创新重大专项的管理体制,积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组织重大创新活动的新型举国体制,不断探索地方参与专项实施的机制,促进产学研用的结合。

加快推进高新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在高新技术产业领域,选择有基础、有条件、有优势的方向,加大培育力度,尽快形成产业规模。要以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形成区域经济增长极为主要任务,强化高新区的集聚、辐射和带动作用,推动国家高新区“二次创业”,促进产业聚集、构建公共平台、推进科技金融、汇聚创新人才,使之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载体,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用高新技术改造升级传统产业,支撑节能减排。围绕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的要求,加快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步伐。针对重点行业和领域的需求,推广高新技术应用,有效促进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围绕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加强科技攻关,努力突破一批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技术,降低能耗、减少污染。促进高能效、低排放的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建立多元化的低碳能源技术体系,推动“高碳”能源“低碳”利用,加快提高能效减少排放的产业转型。

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提高科技发展的能力和后劲。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源泉。要强化支持新兴学科和弱势学科,推动学科交叉,完善学科布局。瞄准世界科技发展前沿,在纳米、干细胞、蛋白质、量子调控等领域,加快实施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的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在关系国家未来发展和战略必争的重点领域,部署一批重大前沿技术研究项目,特别是技术科学领域的基础研究。

全面实施技术创新工程,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着力在创新主体、创新要素、创新机制和创新服务上下功夫,切实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积极探索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设与发展的体制机制,促进产学研用和大中小企业的紧密结合。支持公共科技平台的服务能力建设,突出平台的资源整合与开放服务功能,在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确定一批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示范试点。依托创新型企业,新建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和国际科技合作示范基地,支持创新型企业的研发能力建设。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积极引导科技要素和现代生产经营要素在农村一线集聚,大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服务能力。要抓住现代种业这个龙头,集成我国优良育种科技成果,促进种业企业资源整合,做大做强现代种业。深入实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加强农业新品种和耕作技术的推广应用以及绿色食品、装备设施和水利科技的研发,促进农业持续发展和现代化。大力推进农村科技创业,加快构建信息化、社会化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促进城乡统筹。要组织农业科技专门人才作为科技特派员深入基层,带着先进适用技术进村入户,带领广大农民创业致富,共享科技创新的成果。充分发挥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农业科技园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农业科技成果集成转化和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

大力发展民生科技,支撑民生事业发展。要紧紧围绕改善民生的重大科技需求,着力加强资源环境、人口健康、公共安全等领域的科技攻关,重点解决重大疾病防治、老龄社会与健康保障、生态修复、防灾减灾等方面的重大科技问题,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充分发挥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示范区)的实验载体和基地作用,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加强基层科技工作,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加强科技资源空间布局,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根据资源禀赋、产业结构、人力资源和创新环境等不同区域特点,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加快建设一批特色产业基地,培育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落实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区域内部及区域之间创新要素的流动,推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

猜你喜欢
科技经济发展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科技助我来看云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科技在线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