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国芳
(北京铁路局党校,北京1000 71)
科学发展观的人文视角
曹国芳
(北京铁路局党校,北京1000 71)
科学发展观是针对传统工业文明模式下人类人文问题的凸显而提出的新文明理念,它高扬以人为本的大旗,极为重视发展的价值及其实现,将发展与实现人民的美好生活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直接联系起来,注重在发展过程中实现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和谐协调,其根本旨意就是为实现人民的美好生活、实现人的价值、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创造更多、更好的条件,因而具有十分深刻而丰厚的人文意蕴。
科学发展观;工业文明;发展;人文主义
人文主义是一种以人为主体,尊重人的价值、尊严和权利,关心人的利益和现实生活,追求人的自由、平等和解放的思想观念。科学发展观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贯穿着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饱含着浓郁深刻的人文意蕴。本文试从人文的视角对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内涵进行粗浅的探讨。
肇始于二百多年前的工业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助推器。它以机器大生产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高了人类的素质,增强了人类的能力,开阔了人类的视野和思维,从而使得人类社会大踏步前进。但是,工业文明在给社会带来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像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一样,将人们对物质的欲望大大释放出来,进而使经济发展逐渐偏离了应有的轨道和方向,使得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日渐凸显,酿成大量的自然灾难和社会矛盾。
传统的工业文明把人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把自然当作满足人类需要的工具,当作可以任意摆布的机器。它以人类征服自然、对大自然进行掠夺式的开发为主要特征,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为主要发展模式。在这种价值理念的驱使下,人们为了实现物质财富的增长而不惜大量耗费地球上的宝贵资源。结果,“世界范围的生态危机一天比一天恶化,自然资源越来越稀缺,中毒事件接连不断,动物种类不断灭绝,植物种类不断绝迹,河川海洋变成了脏水沟。”[1](p58)这就使得人与自然之间形成一种十分紧张的关系,从而使人类生存发展的根基发生了动摇。
而且,在传统工业文明理念的驱使下,社会上一部分强势成员形成了工具理性的思维模式,习惯于将外部世界、社会和他人当作满足自己目的和欲望的工具,为了自身的利益而不惜破坏社会上的基本道德准则。结果,物质文明的高速增长,并没有带来人类精神文明的同步提高,相反,却引起了普遍性的人文素质下滑和人的“异化”问题的空前严重,进而导致社会内部的不和谐问题日渐加剧。这样,在传统的工业文明中,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都难以实现和谐相处,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挑战。
多年来,我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积累了不少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发展过程中所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生态退化、环境污染加重;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矛盾突出,城乡差别、地区差别、收益分配差别扩大,贫富悬殊、民生问题突出;道德文化领域里的消极现象较为泛滥。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我国社会的和谐稳定,也影响了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工业文明和传统工业文明模式下的思维方式所造成的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紧张,使得社会中的人文精神受到普遍性的挑战。这就向世人提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实现发展?发展究竟是为了达到什么样的目的?正是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下,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这一新的文明理念,其目的就是为了理顺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使之越来越和谐、一致,具有鲜明的人文价值取向。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是其基本价值取向。以人为本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的新的执政理念。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2](p29)在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进一步强调:坚持以人为本,“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3](p15)“以人为本”理念着眼于人民的根本利益和现实需要,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提出“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将发展的目的、动力和成果归向都归之于人民,明确了发展的方向,使其与最广大人民的意愿和根本利益保持高度一致。它提出要“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既清楚地表达了党的政策导向,也是对人作为发展主体、动力和价值的尊重。
如何实践以人为本?在当代中国,就是要落实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不断实现民利,保证我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全部工作更好地体现人民群众的利益,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不断维护和发展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2](p28)具体来说,就是要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做到谋划发展思路向人民群众问计,查找发展中的问题听人民群众意见,改进发展措施向人民群众请教,落实发展任务靠人民群众努力,衡量发展成效由人民群众评判,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着力化解人民内部矛盾和不和谐因素;[2](p30)[4](p6)就是要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5](p1,5)努力兴办人民群众希望办的实事好事,不断为民造福,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保障人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权益,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4](p5)就是要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最广泛地动员广大人民群众为实现自己的利益和美好生活而团结奋斗。[2](p27)显然,这些要求都是从实现和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着眼于关心人、爱护人、理解人、解放人,使党的政策和行动真正符合人民群众的心愿和需求,其人文旨意是不言而喻的。
“以人为本”思想坚持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提出了一系列富有时代气息和人文气息的新理念、新要求,将党的根本宗旨化为新时期符合人的本性和需要的新理念、新方针,化为指导具体实践的工作理念和行动指南,表征了我党高远的人文追求,体现了深切的人文关怀。
科学发展观指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只有紧紧抓住和搞好发展,才能从根本上把握人民的愿望,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把握我们党执政兴国的关键。[2](p17,20,24)科学发展观强调第一要义是发展,“这是基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基于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深切愿望,基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基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履行党的执政使命作出的重要结论”,“要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2](p23,32)这就将发展在中国社会进步中的地位揭示出来,将其与社会发展链条的终端实现人民的美好生活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联系起来,使发展具有鲜明的人文指向。
在科学发展观看来,发展首先是指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我们党执政,首要任务就是带领人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2](p14)但发展又是一个综合的指标体系,是由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自然等相关系统组成的有机整体,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各方面事业有机统一、社会成员团结和睦的和谐发展,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的和平发展。要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3](p15)科学发展观指出:我们要更好地坚持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更加自觉地坚持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坚持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在促进发展的进程中,不仅要关注经济指标,而且要关注人文指标、资源指标和环境指标;不仅要增加促进经济增长的投入,而且要增加促进社会发展的投入,增加保护资源和环境的投入。[2](p32-33)这些思想,体现了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人文关怀与保护自然的统一,具有鲜明的人文精神。
科学发展观既重视经济的发展,又重视社会的发展;既重视发展的物质方面,又重视发展的精神方面;既重视发展的数量,又重视发展的质量;既重视当前的发展,又重视未来的发展;既重视社会内部的发展,又重视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既关注人的物质生活的改善,又关注人的精神生活质量。所有这些方面,其目的都是为了实现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协调,为了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其思想内涵有着厚重的人文内质。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人类能够在地球上立足的前提和基础。胡锦涛同志指出:“自然界是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物的摇篮,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建设自然就是造福人类”,因此,要牢固树立人与自然相和谐的观念,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2](p37)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也是一个人均自然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在发展方面面临着日益增大的资源和环境压力。这就决定了我国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倍加爱护和保护自然,节约能源资源,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3](p20)生态文明是一种新的文明模式和理念,是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相统一的现代文明,其实质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2](p45)
科学发展观强调,要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在推进发展中,要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的承受力,统筹考虑当前发展和未来发展的需要,既重视经济增长指标、又重视资源环境指标,既积极实现当前发展的目标,又为未来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为子孙后代留下充足的发展条件和发展空间。[2](p44-45,36-38)为此,在生产方式上要彻底改变以牺牲环境、破坏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在消费方式上要实施绿色消费,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这些政策理念蕴涵着十分丰富的人文思想。
科学发展观高度重视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着力建设生态文明,把人类与自然、生态、环境有机地融合到一起,从人与自然一体化的高度来看待自然,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体现了尊重自然与尊重人的生命和价值的统一,其内在的价值追求与人文主义的内涵及其要求是高度一致的。
中共十六大以来,我国进入了发展的关键时期、矛盾的凸显时期,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影响了社会的和谐和民生的改善。为此,我们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的新论断,并提出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社会。[6](p1,5)科学发展观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想,表明党既着力于建设和谐的社会内部关系,又将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作为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石,其人文旨意是十分鲜明的。
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也是确保人们能够平等地参与经济社会建设、平等地享有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基础和前提。科学发展观指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科学发展观强调,要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实现社会公平来促进社会和谐;[2](p75)要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3](p17)要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着力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保障和改善民生,走共同富裕道路,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当前,影响社会公平正义的突出矛盾与问题主要集中在民生领域。十七大提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3](p36)
科学发展观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更加重视促进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更加重视改善民生,并提出相关的方针和政策理念,以实现全体人民共建共享,其深刻旨意就是为实现人民的美好生活、实现人的价值创造更好的条件。这一立意和价值取向与人文主义的价值追求是高度一致的。
综上所述,科学发展观是针对传统工业文明模式下人类人文问题的凸显而提出的新文明理念,它高扬以人为本的大旗,极为重视发展的价值及其实现,将发展与实现人民的美好生活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直接联系起来,注重在发展过程中实现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和谐协调,其根本旨意就是为实现人民的美好生活、实现人的价值、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创造更多、更好的条件,具有十分深刻而丰厚的人文意蕴。
[1][美]弗·卡普拉等.绿色政治全球的希望[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
[2]中央文献研究室.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8.
[3]本书编写组.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4]胡锦涛.努力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到新水平[J].求是,2009,(1).
[5]温家宝.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N].人民日报,2004-03-01.
[6]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D0
A
1004-3160(2010)02-0051-04
2009-12-25
曹国芳,男,湖南耒阳人,北京铁路局党校教学与培训中心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五四新文化运动。
周育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