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特征与时代意义

2010-04-10 10:41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10年2期
关键词:理论体系改革开放特色

柯 健

(中共江西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南昌 33000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特征与时代意义

柯 健

(中共江西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南昌 33000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并结合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伟大实践逐步形成和不断发展起来的科学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对于进一步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并结合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伟大实践逐步形成和不断发展起来的科学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集中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内容博大精深,涵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生产、分配和交换等主要环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时代特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兴衰成败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源于经济建设的实践又服务于经济发展的实践,并在指导实践中不断发展创新,是这一理论体系的鲜明时代特征。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伟大实践的经验总结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基本观点。认识来源于实践,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最深厚的实践源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作为一个科学体系,正是适应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的需要而形成和发展的。

首先,理论创新主题来源于实践主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在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就是围绕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实践主题,在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三大基本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理论主题与实践主题的一致性,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鲜明的实践特征。

其次,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实践源泉。人民群众改造世界、创造幸福生活的伟大实践是党进行理论创造的动力和源泉,因而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实践源泉。在改革开放中,我们党始终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深入调查研究,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愿望,代表群众利益,善于从群众中汲取智慧,把人民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升华为理论成果,并在群众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科学理论[1]。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再从群众中来,再到群众中去。如此循环往复,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不断丰富和发展。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是适应经济建设伟大实践发展的需要而不断深化发展的

经济建设的实践不仅是经济理论的来源,而且是经济理论发展的动力。经济建设实践的发展推动时代的发展,也推动经济理论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正是在适应经济建设实践发展的需要中,随着经济建设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2]。

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是在解决重大现实问题中发展的。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是新时期我们党理论创新的特点。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然会在实践中提出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许多重大问题,并需要在理论上作出科学的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正是在经济建设实践的基础上科学回答和解决这些重大问题中发展的[3]。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是对当代经济建设实践发展的深刻把握。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我们党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既从实践发展的需要出发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科学精神进行准确的把握和运用,又结合新的实践,总结新经验,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在新的历史时期,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就是改革开放,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这是崭新的实践和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每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都十分重视总结经验,特别是总结改革开放的新经验。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一国两制”科学构想、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等等,无一不是我们党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正是在深刻把握时代经济建设伟大实践发展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的[4]。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以指导经济建设伟大实践、推动经济工作为理论使命

理论的使命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满足实践发展的需要,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使命。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实践特性所决定的。

首先,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理论创新的根本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理论主题与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实践主题是高度统一的。这表明我们党理论创新的目的是为实践服务的。在理论创新过程中,我们党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求真务实,把改革发展过程中的重大理论问题与重大实际问题统一起来,把理论研究和理论创新与回答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中的重大问题结合起来,与解决国计民生重大现实问题结合起来,与指导和推动改革发展结合起来,以此作为理论的价值追求[5]。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在实践中显示了强大生机和活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是在改革开放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同时改革开放也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指导下推进的。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原因就在于我们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改革开放以来,正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指引下,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显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强大的生机和活力。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而且还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理论意义

1.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经济理论。马克思列宁主义学说是指导世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指南,但它不是僵化的教条,而是发展的理论,正如列宁所说:“我们决不把马克思的理论看成某种一成不变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恰恰相反,我们深信:它只是给一种科学奠定了基础。[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社会主义的经济学说,丰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济理论宝库,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增添了新的内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面,一方面,市场经济理论揭示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相结合的必然性、可行性和兼容性,否定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社会基本制度属性的认识,突破了市场经济必然以私有制为基础,公有制与市场经济不相容的传统认识。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正确解决了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下计划与市场关系的问题,突破了把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在所有制结构方面,把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明确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制度,是所有制理论的一大突破,等等。不难看出,这些理论的新突破,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是对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的革命,是对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模式的革命,是对传统政治经济学的革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2.为经济落后国家的经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借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不仅仅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理论武器,它也为世界各国解决人类所面临的共同经济问题,特别是为经济落后国家如何进行经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借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打破了社会主义条件下要不要发展商品经济、如何认识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以及如何充分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提供了理论依据;国有企业效率低下是一个困扰世界各国的经济问题,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理论为解决世界各国所面临的这一经济问题提供了理论借鉴。中国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就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这一理论向世人昭示了只有社会主义制度才能避免资本主义社会的两极分化和其他种种社会弊端,社会主义是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必经阶段。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实践意义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指导下,中国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增长。在经济总量上,中国经济一直呈现平衡增长态势。1978—2008年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 8.1%,比改革开放前 30年的平均增长速度高 2个百分点。在出口方面,2009年,中国超越了德国,跃居世界第一。在农业方面,农业基础地位增强,粮、棉、油、肉等主要副食品的产量已居世界前列。在工业方面,主要工业品产量大幅增长,截至2008年,彩电、煤、水泥、化肥、钢产量居世界第一位,发电量、棉布、化学纤维居世界第二位;第三产业得到较好发展;国民经济中能源、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等瓶颈制约得到有效缓解。在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方面,城乡居民的人均收入年年递增,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实现了由温饱到总体上实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总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指引下,中国的国民经济得到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7]。

2.提高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绩效,增强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合法性。执政绩效和执政合法性有着很重要的关系,美国政治家李普赛特系统地论述了有效性和合法性两者间的关系。他认为,任何一个民主国家的稳定不仅取决于合法性,而且还取决于经济发展,取决于政治制度的绩效或有效性。他指出:“如果一个政治制度长期的缺乏有效性,也将危及合法制度的稳定”。在现代国家中,任何一个执政者其执政合法性和资源首先来源于“经济增长”这一执政绩效上,因为只有实现了经济增长,才能使执政者拥有日益增长的智力资源和智力能力,进而奠定治理国家和整合社会的现实基础,保证民众对执政者的认同感或支持度。可以说,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否巩固,党的执政合法性是否增强,关键取决于经济能否发展,取决于人民生活水平能否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宗旨和本质就在于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正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指导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经济的持续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社会生活环境的不断改善,由此增强了中国共产党在人民中的认同感和支持度,增强了其执政合法性,也巩固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

3.推动了中国和谐社会的构建。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的任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经济发展为前提的,同样,也要体现在经济发展上。实践证明,要实现社会和谐,根本的是要保证经济和谐,而经济和谐只有通过经济的不断发展才能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实现以人为本、充满活力、协调发展、稳定有序的社会,其中经济发展处于基础地位。因为只有经济发展才能真正体现以人为本,只有经济发展才能保持社会充满活力,只有经济发展才能与社会发展相协调,只有经济发展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稳定有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坚持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出发点和归宿,既注重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推进经济发展,又注重社会和谐发展和全面进步;既注重当前发展,又注重可持续发展,由此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进而有助于推动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4.为世界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当代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任何国家脱离世界而孤立发展自己都是不可能的。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我国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经济的发展直接扩大了世界市场的容量,中国市场不仅消化了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大量的商品,而且随着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也为世界市场提供了大量的商品和劳务。同时,十几亿人口的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不仅保证了中国国内的稳定,也为亚太地区经济的繁荣和稳定、为世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作出了贡献。

[1] 江泽民文选:第 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79-280.

[2] 曾德盛.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践特色[J].学术论坛,2009,(1).

[3] 张宇.与时俱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N].光明日报,2007-07-17.

[4] 张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发展与创新[J].教学与研究,2007,(11).

[5] 王广信,杨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J].理论学刊,2008,(9)

[6] 列宁选集:第 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18-427.

[7] 张宇.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的集中表现[J].学术月刊,2008,(3).

F13

A

1007-4937(2010)02-0036-03

2009-12-22

柯健 (1967-),男,安徽无为人,教授,从事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

〔责任编辑:陈淑华〕

猜你喜欢
理论体系改革开放特色
特色种植促增收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概论》
中医的特色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四十年颂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
完美的特色党建
《文心雕龙》理论体系再认识①——兼论“依经立义”与《文心雕龙》理论体系之关系
浅谈内经气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