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松,李镔
(1.武汉大学,湖北武汉4300 72,2.广东金融学院,广东广州5100 00)
旅游产业对国民经济波及的分析
唐松1,李镔2
(1.武汉大学,湖北武汉4300 72,2.广东金融学院,广东广州5100 00)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旅游消费需求不断增长,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越来越大。如何从旅游产业的产业特性出发,发挥旅游产业对国民经济推动作用,成为我们应对的重要课题。
旅游产业;国民经济;波及
旅游产业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产业,是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深化,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和提高,以及人们对旅游需求的不断增长,而逐步从其他产业中分离出来的。因而,旅游产业除了具有一般产业的基本特征外,还具有自身的产业特性。
旅游产业的生产过程就是为游客提供各种满足其旅游需求的旅游服务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游客的旅游需求既包括低层次的食、住、行需求,又包括高层次的游、购、娱等需求,而无论是低层次的基本需求还是高层次的精神享受需求的满足,都需要旅游产业的从业者通过各自的劳动向游客提供面对面的服务来实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旅游业属于劳动密集型的产业。
旅游产业属于高层次的需求,只有在第一、二产业发展到一定水平后,人们收入水平提高到一定程度以后才能发展起来。而且,旅游消费的多层次性、旅游活动的多样性和社会化决定着旅游业与国民经济中许多产业部门在产品消费上高度相关,与许多行业有着密不可分、亦此亦彼的联系,还直接地依赖于一些社会文化、政治经济、自然环境等方面的因素。此外,旅游目的地旅游资源的丰度和质量、旅游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套发展、自然环境的优良、社会政治的稳定等等,又决定着有效的旅游需求能否实现,决定着旅游业经营活动能否正常运转。因此,一地旅游产业的发展过程,实质就是当地社会经济环境得以不断改善的过程,这无疑有助于当地投资环境的优化,促进国民经济的更快发展。
旅游业虽然是一个非生产性行业,但它的带动功能很强。旅游产业本身包括支撑其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行业,并涉及许多相关行业、部门、机构和公共团体。因此,旅游产业的发展实质就是这些直接为旅游者提供服务的基本行业的发展。这些基本行业在为旅游者提供服务时需要硬件装备,需要消耗食品、饮料,需要日用品,需要各种技术技能、各种文化层次的劳动者,以及各种生产性服务产品,等等,从而带动三大产业中一大批行业和部门的发展。旅游产业发达的国家,旅游产业往往成为第三产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中具有先导性与带动性的产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旅游业也往往因此而成为产业结构高级化的重要力量。
产业波及是指国民经济产业体系中,产业部门的变化按照不同的产业关联方式,引起与其直接相关的产业部门的变化,然后导致与后者直接和间接相关的其他产业部门的变化,依次传递,乃至影响力逐渐消减的过程。产业波及对国民经济产业体系的影响,就是产业波及效果,产业波及的程度以产业关联的乘数效应来反映。对旅游产业而言,旅游经济活动也同样具有乘数效应,表现为由于旅游产业某一指标值的变化,而最终引起的国民经济中某些指标值总量的变化程度。
生产旅游服务产品需要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投入大量产品作为旅游产业的中间投入,因此,旅游产业的发展,会沿着旅游产业—→生产旅游产业中间产品的先行产业—→这些先行产业的先行产业的线路,向先行产业发生逆向波及。
旅游产业的发展,也可能会沿着旅游产业—→以旅游服务为中间产品的后续产业—→这些后续产业的后续产业的线路产生顺向波及。
旅游产业的变化,会波及与旅游产业有互补关系的产业,如交通业、通讯业、文娱康体业、饮食业、旅馆业、商业等行业,进而导致交通工具、通讯工具、娱乐康体设备、旅游用品和食品(相机、胶卷、旅途应急药、饮料、小食品、旅游消遣读物、旅行袋、旅行服装、旅行鞋帽、衣物、卫生用品等)制造业,旅馆建筑装修业及其相关产业的变化,从而对整个国民经济发生间接波及。金融保险业、文教卫生业、科研业、制造业、农业都会受到旅游产业的波及。波及线路是:旅游产业—→与旅游产业具有消费互补性的产业—→这些互补产业的先行产业和后续产业—→这些先行产业和后续产业的直接相关和间接相关产业。
旅游产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旅游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这两项指标,分别反映了旅游产业在第三产业中和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从1999年我国旅游产业规模来看,其增加值为123.25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19%,占服务业增加值的9.37%。而据国家旅游局测算,到2015年,全国旅游业增加值可达2万亿元,约占GDP的4.8%,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可达1个百分点;旅游业约占服务业增加值的11%,对服务业增长贡献率可达2个百分点;旅游直接与间接就业总量将达1亿人,对社会就业增长的贡献率可达2个百分点。同时,巨大的需求将给民航、铁路、公路、水运等行业,以及餐饮、批发零售、文化娱乐等产业带来千万亿元的收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从总体上来看,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与其旅游资源大国地位基本相适应。我国经济总量在全球排第三位,而其国际旅游收入排全球的五位。而且,1979年—2007年,中国的国际旅游收入由2.6亿美元增加到419.2亿美元,增长了160倍,世界排名由1980年的34位上升至第5位。2007年国内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分别达到16.1亿人次和7770.6亿元,比1990年分别增长4.8倍和44.7倍。
总体上来看,我国旅游产业的整合能力不强,产业化程度不高,众多的旅游企业基本上都是各自为政、散兵游勇似的孤军奋战,至今尚未形成经营业务覆盖全行业的集团化大企业或网络化的战略联盟体,竞争能力明显不足,难以充分发挥旅游产业的带动作用,推进以旅游产品的开发经营为核心,行业辐射广泛的产业链条的形成和深化,影响其对本地经济的促进作用。
我国旅游资源虽然很丰富,但受传统开发思维的影响,旅游基础设施相对滞后,旅游开发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盲目性,旅游特色品牌培育力度不够,仍处在旅游资源初步开发向现代旅游业的转型阶段。且旅游开发结构普遍雷同,受地理与资源环境的制约较大,生态与环境也相对脆弱。总体上,旅游业对当地经济的带动作用并没有完全发挥出来。
旅游经济是否能够得到充分发展的关键因素是游客停留时间的长短和游客消费水平的高低,停留的时间越长,消费的水平越高,对当地经济的促进作用越强,旅游业的带动作用就更加明显。因此,为了增加我国旅游的吸引力,从而增加游客的停留时间。我国旅游应整合现有旅游资源,无论是从营销方式还是线路设计上都应重点推广一些名牌景区、景点,或者通过捆绑式销售等宣传方式,来促销其他的景点,从而实现旅游空间的拓展。
旅游业作为兼具经济与社会功能的综合性产业,集传统与现代、生产性与生活性、劳动密集型与资金知识密集型等于一体,涉及面广、带动力大、融合性强、开放度高,不仅可以推动交通、通讯、城市公共设施等基础建设,还能拉动文化、现代农业、商品流通、生产加工等产业发展。特别是随着现代产业的高度融合,旅游产业链已从传统意义上的观光、休闲和度假向商务、会展、文化等众多领域延伸,旅游产业越来越成为一个事关区域整体发展的经济增长点。因此,我国要想将旅游产业作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就需要从旅游投入到旅游景区、景点的建设直至旅游产品的销售,要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不断延伸旅游产业链。
目前,旅游业的价值结构出现了较大的转变,高端旅游产品如会议旅游、奖励旅游、文化旅游、商务旅游等约来与成为旅游业的新增长点。但要提升我国旅游的价值链,除了大力开发高端旅游产品外,建设相应的配套设施,提升娱、购、住、行、食服务质量也是首当其冲的。通过旅游配套设施的完善,不断扩大住宿收入、购物收入、娱乐收入、餐饮收入和休闲健身收入等,形成旅游规模经济。同时要根据南阳的特色开发出高质量的适合不同旅游者的旅游产品,变旅游购物为购物旅游,即通过专业公司进行旅游商品开发设计,推陈出新,建成品种齐全、档次较高、能代表我县旅游形象的旅游商品专卖店,提升旅游产业价值链。
旅游产品开发既可增加旅游业的经济收入,也可使旅游区形象持续扩大,有利于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因此,要加强旅游产品的开发。包括从区域旅游资源特色、旅游产品开发现状及客人需求趋势考虑,做好旅游产品开发、完善与升级;为了适应旅游需求日益向多样化发展,应加快复合产品的设计和非观光产品的开发,即产品结构、功能的复合化;实施精品战略,创造名牌效应,依靠精品树立当地的旅游形象,依靠精品开拓市场;等等。
营销对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加强旅游营销也是实现旅游业带动经济发展的关键。具体包括,在客源市场定位上,要由近及远地开拓市场;在宣传主题上,政府部门的整体促销与旅游经营单位具体营销相结合,即各级政府、旅游局在宣传促销方面要发挥宏观协调组织的主导作用,同时各经营单位也要抓住机遇充分利用各种条件和媒体,搞好自身的宣传,做好自我开发;在产品促销上,主体形象宣传与拳头产品、精品、名品宣传结合;在营销方式上,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即既要通过参与国内外旅游相关的活动、与旅游相关组织合作、主动邀请相关组织与媒体等来本地,也要在有关省市电视台等高层次新闻媒体和网络上加大宣传力度;在营销手段上,做到传统渠道宣传与现代技术手段宣传相结合。即在以往营销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广告、宣传册、公共关系、节庆活动等多种营销途径,加快完善网络系统、媒体系统、市场网络体系、旅游产品信息体系。精心培育传统文化观光、都市旅游、现代娱乐、商务会议等特色产品品牌和一批旅游企业品牌以及旅游服务知名品牌,并以此为重点进行品牌营销。
[1]李江帆.第三产业经济学[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0.
[2]毛林根.产业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3]魏小安,刘赵平,张树民.中国旅游业新世纪发展大趋势[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1999.
[4]李江帆,李美云.旅游产业与旅游增加值的测算[J].旅游学刊,1999(5).
[5]蒋满元.旅游外汇收入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J].旅游学刊,2008.8.
[6]李云霞,杨萍.试论循环经济与循环型旅游业[J].经济问题探索,2006(4).
[7]舒小林,明庆忠,李庆雷.旅游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初探[J].经济问题探索,2006,(10).
F3
A
1004-3160(2010)04-0092-03
*本文系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资助项目[08D-03]阶段性成果。
2010-06-07
1.唐松,男,云南大理人,武汉大学公共经济专业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区域产业发展;2.李镔,男,河北董骅人,武汉大学公共经济专业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区域产业发展。
王习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