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利用传统道德 加强当今道德建设

2010-04-09 05:55吕守敏
关键词:伦理道德道德传统

吕守敏

(安徽省金寨县银山畈中心学校,安徽金寨237300)

合理利用传统道德 加强当今道德建设

吕守敏

(安徽省金寨县银山畈中心学校,安徽金寨237300)

以儒家思想为主流的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已在几千年的文化发展积淀中成为中华民族的德性、智慧与力量。今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面对传统道德如何现代化的主题,我们应该采取的态度是:既要合理吸纳又要更新和超越;既要继承传统美德,将其精华融入新时期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建设之中,又要认清其负面价值和清除其消极影响。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传统道德的当代价值。

传统道德;道德建设;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注重人生、长于伦理,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基本价值取向。伦理道德作为社会生活秩序和自我人生规范的自觉理性约定,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成份。批判地继承和发扬中国古代的伦理道德传统,对于我们今天加强道德修养充实自我心性,从而为现代化的实现提供精神和德性方面的保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传统道德的要义

(一)我国道德一词的涵义

道德是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在我国古代,“道德”一词最初是分开使用的。“道”最初的基本意思是“所行道也”,后引申用来表示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法则及做人的原则、道理。“德”的内涵是:“德者,得也,得其道于心,而不失谓之也。”(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论语注》)“德者,得也。外得于人,内得于心。”(许慎《说文解字》)

“内得于心,身心自得也;外得于人,谓惠泽使人得之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由此也可以看出,“德”的原始涵义是对“道”的认识,践履后有所得,即按照一定的做人原则、道理行事后,自己就能心安理得,同时,也能给别人带去“惠泽”①。

在我国古代,道德是人对天道与人道的一种自觉遵循。

(二)中国传统道德的核心内容和主要特点

以儒家为道统的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把个人的自我德性修养作为安身立命之本。在孔子看来,要变“天下无道”为“天下有道”,就要求仁人志士在德性修养方面达到仁智勇的“三达德”境界。一旦一个人达到了这一境界,就能做到“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在《大学》中强调了自我修养的八个步骤:诚意、正心、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心环节是修身。因为诚意、正心、格物、致知是功夫,目的是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修身的必然结果。在此思想的主导下,诸子百家在人性善恶问题、理想人格的塑造和道德活动中诸多矛盾的处理上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并提出了众多的学说,目的就是建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道德理想。其中,人性论问题构成了中国古代伦理道德学说的出发点,思想家们通过对人性善恶问题的审视和探究,得出人性就是由天性走向德性的结论,强调了礼仪等道德教化对人的道德修养和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中国传统道德理想人格主要指的是儒家所推崇的圣贤的道德人格,即圣人和君子所代表的完美道德人格。为达到这完美的理想人格,孔子提出“仁者爱人”,要求“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孟子讲“舍生取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在人的道德活动中诸多矛盾的处理上,如义和利的关系,人与我的关系,生与死的关系等,孔子提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荀子鄙视“惟利所在,无所不倾”的不道德行为,墨子提出义利应该统一并重。在人我关系上,墨家主张“兼爱天下”,儒家主张“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利他主义精神。对于生死,儒家一贯持“生则乐生,死则乐死”②的态度。通过德行使自己短暂的生命走向永恒不朽。

二、我们对待传统道德的态度:继承和扬弃

传统道德中的个人德性修养,强调了个人道德修养对社会生活的重要作用。这一理论培育了一批批报效社会、报效国家的忠贞爱国志士,并在几千年的文化发展积淀中,成为中华民族的德性、智慧与力量。它维系着社会的秩序和个人心性的平衡,在当今的道德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继承传统美德

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知报;精忠爱国;克已奉公;修己慎独;见利思义;勤俭廉正;勇毅力行等以仁爱为核心而衍生的道德规范,几千年以来已经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德性追求。除此之外,还有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进取精神和博大胸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气节追求等,都构成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些对培养当代人们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坚定人们的道德信念,提高自我修养的自觉性,对于稳定社会秩序,缓和市场经济条件下激烈竞争所造成的人们的紧张情绪,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人际关系,推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和价值。对此我们应继承和发展。

(二)认清其负面价值和消极的影响

我们在继承传统美德的同时,也要认清传统道德的负面价值,清除其消极影响。如传统伦理中因强调尊卑贵贱,远近亲疏而主张爱有等差的思想,以及重群体而轻个体、重义务而轻权利、重道义而轻功利等偏颇的道德观念,与建设法治社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不相适应,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无疑起着一定的阻碍作用。更有在封建道统影响下的如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的意识在一定范围内仍然相当严重,使得封建的生育观念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从而导致了中国当前人口比例严重失调。诸如此类直到今天还不时发挥着消极作用的伦理文化,使我们在当今道德建设的许多方面往往步履难行。因此,为了建构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中华伦理道德文化,必须大力地反对、抵制和消除传统伦理道德中的消极因素的影响。把那种极端的、以单方面绝对服从为基础的旧式“孝道”转化为以相互理解、相互尊重为本质的新式“孝道”;从“礼”的观念中剔除等级名分的封建成分,使之转化为人与人之间的真诚相待、文明礼貌;从“耻”的观念中去掉虚伪的、不正常的“面子”意识,代之以现代人的新式道德观、荣辱观、义利观等。这也是我们今天在弘扬传统道德文化过程中的重要任务所在。

(三)对待传统道德须旗帜鲜明地反对两种错误观点

1.反对全盘西化

近代,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敲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国人民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中华民族要自强,就必须更新、发展自己的文化。在推进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一系列的政治、文化运动都在不同程度上倡导学习西方文化。其中自由主义者“全盘西化”论的伦理思潮也逐渐形成。其纲领是全盘否定传统伦理文化,主张道德革命须全盘西化。在自由主义的“全盘西化”论看来,传统伦理道德完全是一张束缚人性和个性发展的无形之网,弊端无穷。作为自由主义者的胡适认为孔教纲常是“不近人情的教条”,“实为吾华民德堕落之源泉”。因而他竭力主张以美国的实用主义为基本的价值取向建构新道德;吴稚晖则主张以自然主义的人性来反对传统礼教,他竭力推崇一种“清风明月式”的吃饭人生观;张东荪更是在反对传统伦理道德的基础上建构了以自由主义为主要特征的所谓“综合伦理学”。这一伦理学反对儒家伦理道德中以社会国家为本位的传统观点,主张以自我存在为出发点,以自我的扩充和放大为目的。

2.反对复古主义

一个社会,一个时代的道德形态,归根到底是由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的③。今天的市场经济蕴含的开放、竞争和崇尚科学以及立足于社会大生产的特性,决定了它与自然经济和封建意识的对立。我们时代和社会的道德主体,无疑是要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的。传统道德,只能是构成现实道德的一部分资源。“全盘肯定”的复古主义是不对的。

20世纪20年代初,产生了以新儒家为代表的复古主义思潮。这一复古主义,作为对五四新文化运动激烈反传统的一种保守的理论回应,反对自由主义的“全盘西化”论,主张以儒家的道德为本位来建构新的伦理道德学说。其断言:“世界未来文化是中国文化的复兴”。认为科学不能解决人生问题,只有儒家的心性之学才能解决人生问题。从而建立了以儒家伦理学说为核心的人学伦理学理论。

三、吸取传统伦理道德精华,加强当今道德建设

当前我国正处在新的社会转型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经济发展均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仍存在明显的道德滑坡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发展,阻碍了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转。我们应及时合理地吸取传统伦理道德中的精华,将其融入新时期伦理道德体系中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建设之中,以加快社会主义新时期道德建设的步伐,保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一)吸取传统伦理道德精华,加强社会公德建设

儒家的仁、义、礼、智、信等伦理原则和规范在很大范围和程度上都可以与社会公德、道德规范相通。传统伦理道德的修养方法“慎独”对当今人们的高度自觉自律的公德意识与公德习惯的形成,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吸取传统伦理道德精华,加强职业道德建设

职业是社会分工的结果,可以说它是人们安身立命之本。一个人的职业除了技能与专业的要求外,当然还有道德方面的要求,即职业道德。我国古代伦理道德思想中的“义利合一”、“礼敬”、“诚信”对当今的职业道德建设仍有启发意义。

(三)吸取传统伦理道德精华,加强家庭美德建设

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成人”之道中,“齐家”既被看作“修身”的结果,同时也被认为是“治国平天下”的起点,在此背景下,形成了以慈、孝、贞、悌为核心的家庭道德规范。从现实出发,发掘蕴于其中的合理资源,将其融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家庭美德之中。

传统家庭道德中的“孝”是就子女、晚辈对父母、前辈来说的,父母为了子女的健康成长日夜操劳,耗尽了心血。“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哀哀父母,生我劳瘁。”④尊敬老人,赡养父母,是晚辈、子女义不容辞的责任。所谓赡养,当今不仅指在生活上,而且在精神上也要给老人以慰藉,尊重老人意见,和老人讲话应心平气和,讲礼貌。

“慈”是就父母、前辈对子女、晚辈来说的。“贤父之于子也,慈惠以生之,教诲以成之,养其谊,藏其伪,时其节,慎其施”,⑤也就是说,父母应当培养孩子的道义,积蓄孩子的后天才能,适时培养孩子的节操,对孩子的行为谨慎入手施教。

“贞”是关于夫妻间的道德规范。儒家认为君子之道是从夫妻关系开始的,夫妻之爱的品质,决定了家庭之爱的品质,从而也就决定了社会这个大家庭的品质。

“悌”是就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来说的。古人提出了“入则孝,出则悌”⑥的处理兄弟关系的行为规范。几千年来,在促进家庭和睦、邻里团结方面,它发挥着积极作用,在今天仍有许多可取之处。

人类历史的发展其实就是在不断去粗取精,继往开来和改革创新过程中实现的。现在我国正处在一个新的继往开来的关键时期,我们应继传统道德之往,开新时期道德建设之来,以更好的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注释

①刘丽:《中国传统伦理道德、道德教育的特点及其适宜方式》,《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年第6期。

②张应杭主编:《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87-109页。

③张喜平:《试论传统道德的现代发展与扬弃》,《理论探索》2000年第3期。

④朱汉民主编:《中国传统文化导论》,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87-96页。

⑤陈晓英:《传统道德与21世纪人才品德培养》,《辽宁教育研究》2004年第4期。

⑥刘太恒:《论中国传统道德的当代价值》,《道德与文明》2000年第1期。

⑦王成、王怡:《中国传统道德与当代家庭美德建设论析》,《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

⑧汪东慧:《中国传统道德在家庭美德建设中的作用》,《新疆社科论坛》2003第5期。

⑨李伯淳编:《中华文化与21世纪》,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3年,第376-378页。

责任编辑 东园

2010-06-01

猜你喜欢
伦理道德道德传统
企业伦理道德视角下的安全生产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城镇化进程中新的伦理道德文化的迁移与重塑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突发新闻采访中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和伦理道德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