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文革
(广东商学院体育部,广东广州510320)
广场休闲文化与和谐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建设
彭文革
(广东商学院体育部,广东广州510320)
本文论述了广场休闲文化的核心功能,探讨了广场休闲文化与和谐健康文明生活方式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提出了四点建议。列举了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及湖南省益阳市佳宁娜广场等作为案例说明。结果表明,休闲广场提供了一个宣泄的平台,广场休闲文化建设是增强社会和谐的一种有效方法,也是群众休闲、艺术和体育活动的彰显平台,因此,广场休闲建设也是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有效途径。四个建议是:要充分挖掘广场休闲文化的内核功能;制订政策,确保广场休闲文化的规划和供应;拓展服务功能;协调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努力。
广场休闲文化;生活方式;导泄
近年来,中国竞技体育成就斐然,在诸如奥运会、冬奥会等一系列国际及地区重大体育赛事中取得了良好成绩。这仅仅是体育事业发展的一个方面。不容忽视的是,随着中国经济的稳步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意识的增强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的大众体育也获得迅猛发展。固然存在大众体育需求不断增长与相对薄弱的大众体育物质基础、紧缺的大众体育资源之间的矛盾,但热衷体育健身的中国人仍创造性地克服这一问题,且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各种广场休闲文化活动红红火火地开展起来,成为一种令人瞩目和值得关注的新型群众文化活动形式,就是一个典例。
那么,在日益重视休闲的今天,如何让广场休闲文化更深入地走向普通人的生活,更深入地走向民众渴望的休闲意识领域,这不仅是个人、团体和相关政府部门必须思考的问题,也是时代赋予的重要课题。
广场休闲文化有着久远的历史渊源,它是从古代的祭神、祭祖、庆祝胜利、庆贺丰收、图腾崇拜等集体活动逐渐演变而沿袭成为一种具有民间性、地域性和传统性的大众文化现象,是以休闲、放松、活络经脉、健身强体为目的,以休闲性为特征的一种文化现象。它包括广场上所进行的各种文化艺术活动,如广场舞、太极拳(剑、扇)、交谊舞、气功、秧歌、腰鼓、声乐器乐、书法美术、戏曲棋牌等。
它作为人的情感最为通俗的表达载体,较易激发群众的参与欲和表现欲,也容易获得社会认同感、个人成就感和社区归属感,是公共群体行为人的情感宣泄的需要。广场休闲文化参与面之广、参与意识之强、社会效益之显著,是任何其它形式文化活动无法比拟的,非常适合中国社会更具集体性这一特点,能满足多质性群体获得更大休闲机会的巨大社会需求,也是广场休闲文化得以生成、发展、持久的原动力和内核所在。
正如杰弗瑞·戈比所言,由于中国极高的人口密度,儒教和道教思想在日常生活中的持续影响,以及中国人的辩证思维方式等因素,中国的工业革命有其独特的一面。正因为如此,中国的休闲也将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将会为百姓找到自己独特的方式,去聪明地利用休闲。①
广场休闲文化集艺术性、娱乐性、趣味性、自愿性于一体,内容丰富多样,形式异彩纷呈,蕴含了独特的休闲价值、审美精神、传统底蕴和个性风格,具有广泛的群众性、通俗性以及社会效应的深远性、辐射性等特点。②
在广场休闲文化活动中,文化与审美因素潜移默化地触及、影响着多层面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人们在休闲、艺术及学习锻炼等玩乐活动中受到了教育和感染,促进了群众的创造力、自我表达与自我肯定,塑造和优化了群体文化人格和个人特质,发展了人际与社会技巧,这不仅有利于启智益寿、陶冶性情,还能较为广泛地传播科学、文化、专业技能和艺术知识。因而,广场是群众茶余饭后健身娱乐、社交会友、情感交流和休闲散步的良好场所。
广场休闲文化的特殊性在于,它不同于电视、录像、广播等单向性的灌输,而是一种双向性的互动交流,属于较为典型、显著的情感表达方式。正如《马丘比丘宪章》所述:我们深信人的相互作用与交往是城市存在的基本根据,宽容和谅解的精神是城市生活的首要因素。广场休闲文化有助于营造关注健康、重视文化和休闲的风气,是国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社会和谐、民族团结、国泰民安的形象标志之一。
随着中国城市化的迅猛推进,人们闲暇时间及收入的增加,人们对休闲、玩耍、娱乐和旅游态度的转变,广场休闲作为一种公共的开放的休闲方式,将越来越多地被视为积极运动、减少压力的生活的一部分。这对于中国文化的赓续传承、多元化的精神文化需求的满足、和谐社会的探索与实践,具有新的社会价值与文化内涵,有助于社会融合和社会矛盾的导泄。
它不仅给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一个广阔的呼吸、休闲与想象的空间,而且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宣传与展示的阵地与窗口,可挖掘人的潜能,培养人的审美鉴赏力,娱乐身心、提高生活质量和品质。这一点在中老年群体中表现最为突出。
目前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而且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城市或地区老龄化趋势会更加明显,老龄化社会带来各种社会问题,将促使老年人参加广场休闲文化活动的比重越来越大。因此,广场休闲文化将更广泛、更深入地介入到人们生活之中,成为维持人心理和生理健康的基本要素。
未来,随着肥胖症的增多、久坐的生活方式、人口老龄化以及保健的高成本,广场休闲文化将以更丰富的内涵和广阔的外延、特有的自我展示和社会调节功能,深深地融合于城市与地区文化的主体之中,成为日常生活方式的重要部分。
广场休闲文化建设是新时代、新精神、新生活的产物,是文化建设中一种积极的引导和主动出击的方式——用健康的文化去抵制那些丑恶落后的文化现象,如赌博、网聊、“三陪”等,开创了社区文化建设的新途径、新方式。
然而,不容忽视的是,目前广场文化活动普遍属于自发状态,随意性、盲目性大,且缺乏有效组织和整合。由此,各级政府、企业和非赢利组织要加强宣传,通过各种媒体宣传“窗口”,弘扬高尚、鞭挞丑恶,营造氛围,充分挖掘广场休闲文化的内核功能。强调以人为本、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和谐发展,强调人的身体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积极的生活哲学,使人们在“心无羁绊”的心灵状态中,构成休闲广场所孕育的主体自由的丰厚内蕴,从而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当今世界,休闲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文化现象正全面渗透到当代人生活中,不仅影响着国家的公共政策、经济政策与文化政策的制定与决策,而且对调节社会张力、服务于国计民生以及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应该说,休闲是一条通向人类福祉与社会和谐之路。③而目前,中国政府尚未发展出娱乐与公园管理职业,因此,更应当重视政府、企业和非赢利组织的休闲供给,以改善中国人民每日生活中有意义的休闲机会。④建议如下:
1.要根据各区的特点,制定相应的区域国民休闲计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在资金投入、城市规划和改造等方面做出科学规划和政策扶持,并在国家法定节庆日和民俗传统节日中鼓励各地开展广场文化活动。
2.要积极引导和改革长假制度和带薪休假制度,从仅仅提倡旅游休假方式,到倡导全方位的积极、愉悦地休闲,以保障当地群众特别是一些弱势群众的合法休闲权益。
3.可优先考虑对基层集体单位如社区、企业、学校、军营等的政策扶持,使之在广场休闲文化的组织规划、资金筹措、创新与安全服务等方面发挥积极核心作用,从而大力开展主题鲜明、格调高雅、丰富多彩的广场休闲文化活动,培养广场文化品牌。
目前,管理方面还存在问题,如:一些广场的规划建设没有形成民主化体制;一些地方存在着“有广场,无文化”的现象;一些广场场地设施供给与维护不足,存在安全隐患,或缺乏专业指导员等。因此,需加强管理,多方扶持,精心策划,积极引导。以“人的需要和以人为出发点的价值衡量是一切建设工作的成功关键”(《雅典宪章》)为宗旨,努力拓展公共服务功能。
在硬件规划方面,要形成民主化体制。在衡量广场规划标准时,不应以大小为标准,而以能否创造丰富的社会交往活动,是否具有良好的空间视觉感受,能否体现城市或地区文化特征,以及能否满足群众心理和情感需求为标准。即如《马丘比丘宪章》所言:“只有当一个建筑设计能与人民的习惯、风格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的时候,这个建筑设计才能对文化产生最大的影响”。⑤
在软件活动方面,文化馆、站或社区街道办应设立活动网点;组建中老年活动指导站;培训骨干,定期辅导;开办健身、舞蹈、戏曲、器乐等培训班,提高人们文化体育艺术修养等,促使广场活动从自发无序向文明有序发展。
缺乏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体育和娱乐等活动,对广场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与繁荣造成了障碍。这里,许多经验值得借鉴。如我国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的成功经验为:一是各级政府和社区积极倡导和支持;二是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引入;三是把广场休闲文化作为城市名片,增加吸引度。
据哈尔滨文化局介绍,哈尔滨依托各大中型广场,发挥各区县市、办事处及社区的核心作用,开创了广场休闲文化的繁荣局面。目前形成200多个群众性演出团体,演职人员达上万人,常年活动在社区和广场。文化体育局还从市民中选出了100名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后上岗,使得广场休闲文化成为哈尔滨人打出的除冰城之外的另一张城市名片。⑥
常规活动有:在中央大街开展了打造音乐之街的活动;在维也纳广场推出了吕剧专场;在南岗区建设有大大小小文化休闲广场78个,并赋予了丰富的文体内涵;在道里区把20余处社区广场打造成了群众文化大舞台,一年四季有活动;在香坊区母亲广场则开展了铜管乐队表演,广受好评。⑦
当然,像这种例子在全国各地枚不胜数。如湖南益阳市佳宁娜广场、江苏南通市亚细亚广场、广东中山大学北门广场等,其组织的导向性和示范性都很出色。这些广场几乎每天都有组织者领着数十至成百上千的群众在跳舞或健身,场面壮观。自发自愿参与的群众使广场健身变成了中国独特的休闲风景。在优酷网、土豆网上,各种简便易学、编排新颖、音乐极富时代性的广场舞层出不穷,点击率高、好评如潮、各地模仿量大也是一大特色,极大地弥补了指导员的匮乏。仅佳宁娜广场,两年内上传视频一百余个,平均点击率4000余次,最高达81万次。许多网友建议,要政府高度关注,使之成为益阳市旅游品牌吸引物。⑧
综上所述,广场休闲文化是人们交往对话的互动型空间,它作为公共群体行为人的情感宣泄的需要以及各种群体文化活动的最佳彰显平台,是促进和谐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有效途径。多姿多彩的广场休闲文化集民俗文化、商业文化以及体育文化于一体,开创了政府与民间互动共创的新形式,增加了城市与地区的动感与色彩,凸显了广场文化底蕴、强化了广场文化功能、提升了广场文化品位,是当代城市文化不可忽视的新资源,对于城市与地区和谐形象的建设有巨大文化意义。
另一方面,广场休闲文化建设也潜藏着文化缺失与精神危机,需要加强管理,多渠道筹集资金不断完善。各地可结合自身特点,发挥各方力量,坚持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在活动方式和手段上不断创新,使人们在健身休闲、比赛娱乐、演戏唱歌、学习玩乐中情绪更加饱满,心情更加开朗,相互更加团结。这是休闲时代背景下,广场休闲文化造福大众步入未来之境的客观趋势,也是城市文化走向文化城市、城市休闲走向休闲城市的必然选择!
注释
①④杰弗瑞·戈比、沈杰明:《北美休闲研究的发展:对中国的影响》,刘晓杰、刘慧梅译,《浙江大学学报》2008年第38期。
②孙燕华:《对“广场文化活动”的新思考》,http://www. xswh.gov.cn/Subject/Article/2007-05-25/2007052515194527.shtml,2007年5月25日。
③《休闲:一条通向人类福祉与社会和谐之路》,http://www.csc.pku.edu.cnpagepic/20090227064351_Chinese.pdf.
⑤曹文明:《城市广场的人文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
⑥⑦刘传江:《广场文化哈尔滨的另一张城市名片》中国消费网,中国消费者报,http://www.ccn.com.cn/news/wenti/0817/275870.html,2009年8月17日。
⑧http://www.56.com/u15/v_Mzc2NTA3MTY.html.
责任编辑 文音
2010-01-06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谐休闲文化与文明生活风尚建设问题研究”(09BSH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