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肌痉挛是指面部肌群发生阵发性不规则不自主的抽动、震颤,一般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体征。悬针又称吊针、挂针,属于传统医学中的“浮针”范畴。是指用长度为25 cm的28号毫针浅刺面肌痉挛者患处皮肤3~5 mm,医者松开手后针身自然悬吊于面部的一种特殊针法。“筋结点”松解术是指对面肌痉挛者患部皮下细小的索状、颗粒状的筋结点用毫针插刺,使筋结点松解。近年来采用悬针配合“筋结点”松解术治疗面肌痉挛 62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报告如下。
本组观察的62例面肌痉挛患者来自河北省邯郸市第二医院针灸科门诊患者。其中男27例,女35例。年龄最小18岁,最大76岁;病程最短2天,最长4个月。以面部肌肉不自觉抽动,病程超过48小时,每日自觉抽动大于5次为入选标准。
首先,患者取端坐位,医者在面肌痉挛中心附近寻找“筋结点”。用毫针在肌肉痉挛中心点刺入,针尖向四周探查,当针下感觉有细小颗粒状硬结或头发丝状韧性索即是筋结点。
第2步,用毫针提插此筋结点,针下感觉微有“咯吱”的阻滞感,当针下松利时,阻滞感消失时,则筋结点得到松解,此时出针不留针。一般筋结点往往有数个呈细网状联结,不宜1次松解多个点。每2天治疗1次,每次松解1个筋结点为宜。
第3步,离痉挛中心点上下左右各5 mm处各用悬针手法浅刺一针,留针30~50分钟。若眼周围及口周围痉挛,则在眼口周围每间隔1 cm针刺一针,即排针刺,所有刺入皮肤的针均下垂悬吊在皮上。再根据痉挛的部位,就近取四白、颧髎、迎香、地仓四穴中1个或几个穴位,亦施以浅刺悬针法。悬针每日治疗1次。
久病者再配以远端肝俞穴,采用常规刺法。
痊愈:面部所有区域功能恢复正常,1周无复发。显效:面肌痉挛基本恢复,发作间隔时间超过1天。有效:面肌痉挛明显恢复,每日发作次数不足就诊时的1半。
20日后评定疗效。痊愈39例,占63%;显效16例,占26%; 有效7例,占11%。总有效率达100%。
中医学称面肌痉挛为“肉膶”、“筋惕”。《素问·调经论》有“血气未并,五脏安定,肌肉蠕动,命曰微风,……微刺奈何?……取分肉间,无中其经,无伤其络,卫气得复,邪气乃索”之论 。悬针即取《灵枢·官针》十二刺中的齐刺、浮刺、直刺三法之长,浅刺入皮,使针柄由于重力倒垂悬吊于皮肤之上,通过舒活孙络,宣导气机,使邪气疏散,“卫气得复”。
笔者在治疗过程中特别注意通过手触摸和针下探查,结合病人的感觉,寻找患部极细小的颗粒状、索状等筋结点。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且“肝主筋”,筋结之处即为气血阻滞之地,所以我们以松筋解结,结解则通,通则气血流输畅利,通过“筋结点”松解术,达到松活经筋的目的。筋松则肝舒、肝舒则风平,“风平则浪自静”,痉挛则得到平复。
用悬针配合“筋结点”松解法治疗面肌痉挛取得了很好的临床疗效,但其机理以及治疗规范仍需要在以后的临床工作中继续探索与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