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春红,郦晓宁
(中央司法警官学院劳教管理系,保定 071000)
泛在学习的多维透视
庞春红,郦晓宁
(中央司法警官学院劳教管理系,保定 071000)
泛在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模式,是目前教育技术领域中研究的一个热点话题。针对国内外泛在学习的研究现状,分析了泛在学习的理论基础,阐述了泛在学习环境、泛在学习共同体的创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理性看待泛在学习的一些观点。
泛在学习;泛在计算;泛在学习环境;泛在学习共同体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教育带来了深刻的影响。近年来一种新型的学习范式——泛在学习(Ubiquitous learning)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它在教育理念、目标和环境的创设等方面都增添了新的内容,是一个前沿的、革新的、具有实践价值的学习形式。
“泛在学习”由“泛在计算”衍生而来。泛在计算是指信息空间与物理空间的融合,在这个融合的空间中,人们可以随时随地、透明地获得数字化服务[1]。泛在计算是一种深度嵌入计算模式,把基于一定无线网络的各种技术高度集成,自然地整合到人们的日常生活或者学习中去,悄无声息地为人们服务。
2007年,《中国电化教育》杂志做了两次关于“1∶1数字化学习”的专题,其中提到:泛在学习是一种任何人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刻获取所需的任何信息的方式,是提供学习者一个可以在任何地方、随时使用手边可以取得的科技工具来进行学习活动的3A(Anywhere,Anytime,Anydevice)学习[2]。泛在学习具有永久性、可获取性、即时性、交互性、教学行为的场景性和适应性等特点。它代表了一种新的学习理念:学习本身是无处不在的;学习的发生无处不在;学习的需求无处不在;学习资源也无处不在。
一个好的学习范式是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之上,它必须有可操作性的、扎实的理论支撑。泛在学习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它被喻为“当代教育心理学中的一场革命”,是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信息技术一直存在一种互动关系。一方面信息技术借助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设计思想,开发了人性化的网络化教育;另一方面,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将自身的学习、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教学产品,从而使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3]。
建构观。学习是建构内在心理表征的过程,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在已有的认知结构(包括原有知识经验和认知策略)基础上对新信息进行加工而建构成的。学习过程同时包含两方面的建构:一,对新信息的理解是通过运用已有经验,超越所提供的新信息建构而成的。二,从记忆系统中所提取的信息本身,也要按具体情况进行建构,而不单是提取。建构,一方面是对新信息的意义的建构,另一方面又包含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
环境观。学习环境是学习活动系统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全部外部条件的总和,它与动态的学习进程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环境的设计必须有利于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是一个学习者可以在其中进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环境,强调要设计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问题情境,使学习者完全沉浸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听、看、读以及其他感知方式,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去构建知识。学习环境中蕴涵的重大任务或问题能够支撑学习者积极的学习活动,对学习的内容和过程进行调控与反思[4]。
互动观。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单纯通过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社会文化背景下,通过他人(教育者、家长及学习同伴等)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手段及学习资源而获得的。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互动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即对知识意义的建构)起着重要作用,这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
每个人都是以自己的经验为背景来建构对事物的理解,对个人来说,他只能理解事物的某个方面,要使自己能够看到那些与己不同的观点,只有在交互质疑辩论的过程中,以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澄清疑虑,才能促进知识的迁移。所以,建构主义者提倡采用以计算机技术支持的学习者共同体、合作学习和交互式学习等突出学习社会性的学习模式,把增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视为教学的基本任务。
一般情况下,学习者在使用计算机、网络学习时,必须先学会如何使用这些工具,这就增加了学习者的认知负担,对学习产生了一定干扰,分散了他们的注意力。而泛在学习环境有它自身的特点,泛在计算作为融合、嵌入在环境中的技术,服务功能被强化了,而可视性却被减弱了,学习者甚至会忽略它的存在。因此,在这一环境下,学习者的注意力集中到了学习任务本身,而不再是技术环境,学习是一种自然的、积极的、主动的行为。泛在学习体现了人们对信息技术的一种观念转变,从过多地依赖于技术回归到利用技术实现自身发展的教育本质[5]。泛在学习环境包括媒体硬件环境、学习资源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等。
在泛在学习环境中,学习者是主体,由信息空间和物理空间构建的智能空间是客体,学习过程就是主体作用于客体的过程。为了有效地支撑泛在学习,需要构建一个使学习者能随时随地使用任何终端机器进行学习的媒体硬件环境,为学习者提供各种技术手段。
泛在学习网络包括卫星网、数字电视网、互联网、移动网络等各种网络环境的融合,用户终端通过这些网络进行学习。涉及的技术主要包括:一,WAP技术。WAP(Wireless Application Protocol)是一组向移动终端提供互联网应用和服务的开放式协议,是一个用于解决手机上网浏览问题,并适用于不同无线网络技术的全球性无线网络规范,是在数字移动电话、因特网或其他个人数字助理机(PDA)、计算机应用之间进行通讯的开放全球标准。WAP是泛在学习与 Internet之间的纽带与桥梁。通过WAP技术,可以将Internet的大量信息及各种各样的业务引入到移动电话、PALM等无线终端之中。二,3G技术。3G是英文3rd-Generation的缩写,指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3G技术除了提供传统的移动通信语音业务外,还实现了语音、数据、视频、流媒体、网页浏览、电话会议、电子商务等丰富多彩的服务,同时可以支撑更快的下载速度、更大的容量和更高的质量。3G是以卫星移动通信网与地面移动通信网结合形成的全球无缝覆盖的立体通信网络,解决了泛在通信系统间的兼容性问题,提供低成本业务并实现最优化的服务。从网络的角度看,3G把网络延伸到了人们的口袋;从终端的角度看,人们可以利用3G移动电话完成收发邮件、交流、学习、搜索等原本只有在电脑上才能做的工作,3G技术给泛在学习者和教育者提供了进行学习和交流的条件[6]。
泛在学习终端形态多样,既可以是固定的,也可以是移动的,功能丰富并具有一定的智能,有分散性、连通性和简单性等特点。它以知识内容的有效获取为目的,是用户与无所不在的网络交互的直接界面。在泛在学习环境中可能用到的学习终端包括移动设备、嵌入式设备、台式机等。移动设备如智能手机、PDA、数码相机、DV等,一般来说它们体积小、易携带、具有一定的数据存储能力,但缺点是屏幕小、计算能力不强、信息处理能力有限、一次可显示的信息也有限;嵌入式设备如博物馆、科技馆中的嵌入式计算机,一般都有特定的应用场景;台式机提供强大的计算能力,可以进行复杂的数据处理[7]。
这些学习终端为学习者提供无缝的学习机会,可以随时获得资源,延长了学习时间,增强了学习效果。
在泛在学习环境下,学习者是一个无限扩充的群体,每时每刻都会有新的用户产生。要满足不同群体的个性化需求,丰富的学习资源是基本保障。泛在学习资源再也不只是学校教育的狭义资源,表现为整个互联网络拥有的信息资源,或者把整个社会和自然界都视为学习资源,将“物理环境与信息环境学习的资源”、有益于人们获取知识的元素都纳入学习场所。在泛在学习时代,学习资源形式多种多样,除了文本、图像、录像、音频、视频外,还包括三维录像、移动3D资源、E-book等,也许我们身边任何一种可以感知的、可以情景反思的实体都可以成为学习资源[1]。
泛在学习资源集声音、图像、触觉和视觉于一体,以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可触可感的方式把教学内容呈现于学习者面前,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单一性和平面化,这种多种感官共同刺激产生的学习效果远远优于单一感官刺激的学习效果。
常用的传统学习资源采用单点集中式资源存储模式,无论从资源存储量上还是从资源获取的快捷性上都无法满足泛在学习的要求。因此,需要改变当前的资源存储模式为分布式网络存储。物理空间中存在无数多的资源存储结点(数据库服务器、个人电脑、移动存储设备、公共信息平台等),每个资源结点可以通过无处不在的泛在通讯网络建立链接,构建成一个无限大的资源智能网络空间[8]。
泛在学习离不开技术的支持,但是通过技术中介构成的泛在学习空间并不是由技术隔离起来的一个孤岛,它不能将人类的学习从其社会文化环境中分开。在泛在学习环境中,各种教育机构、工作空间、社区和家庭将被有机地整合在一起构成社会文化环境。在进行泛在学习之前,对学习者周围的人进行相应的培训,以帮助、督促学习者自觉、合理、有效地使用泛在学习。
随着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网络教育的发展也日趋成熟。然而,不得不承认,网络教育中的学习者时常感到孤独和无助,缺乏集体归属感,影响学习的积极性[9]。因此,建立泛在学习共同体就非常必要。泛在学习共同体是由学习者、教育者、学科专家、学习伙伴等组成,目的是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交流氛围,提高泛在学习质量。
从交互理论来看,学习共同体可以使学习者获得认知信息支持,教育者、学科专家可以为学习者的学习活动提供反馈和引导,给他们学术上的支持;学习者与学习伙伴之间进行的交流,促使他们学会从不同角度理解问题,进一步反思,重新组织自己的想法,加深与学习资源的交互。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学习共同体的存在有利于满足学习者交往的需求,让学习者体验到彼此的接纳和支持,满足他们自尊和归属的需要。同时,学习者看到同伴的成功,还会提高他们的自我效能感。在社会行为方面,具有相同兴趣爱好的学习者组成的群体,可以进一步形成一种文化。这种文化对学习者社会能力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建立泛在学习共同体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动态分组。动态分组可以根据学习者的特点,采用同质或异质分组,小组中安排一个负责人,组织小组学习活动,以增强团队的凝聚力。组员间的关系不能过于松散;网络密度不能太大或太小;适当的小组可以产生更多的话题,加强不同小组之间的沟通,促进学习共同体的活跃,从而进行更深入的协作。第二,提供交流,积极互动。小组成立后,共同体的建设就进入积极互动阶段。教育者要引导学习者了解和熟悉其他成员,学会沟通、合作的技能,积极主动地从其他成员那里接受信息,学习别人好的经验,还要对其他成员的信息作出及时反馈,为他人提供帮助。提供灵活多样的人际交流方式,包括异步信息交换,如通过 E-mail;同步信息交换,如使用即时通信工具;集体讨论空间,如使用BBS;合作环境,在虚拟社区组成主题讨论区等。此外,网上的各种在线辅导、咨询等都可以为学习者提供学习帮助,教他们如何有效地使用各种技术工具、如何科学合理安排学习时间等,这种人际性支持可以帮助学习者克服各种学习困难和压力,将学习坚持到底。第三,及时调控,加强管理。学习共同体是为了完成一定的学习目标而组成的,为了保证共同体的正常运转,在学习开始时要制定相应的规范和基本行为准则,以利于共同体的创建和维持。在共同体的交流过程中,内部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如教育者的引导不够或学习者之间不友好等,使内部出现摩擦、矛盾和冲突,这就需要及时调控。首先,要教会学习者之间理性处理分歧,相互理解,彼此尊重,教育者也要学会放权等;其次,加强教育者与学习者之间、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学习者与网络系统之间的反馈。教育者要对学习者的言论进行反馈,给予充分的肯定,但对于出现的错误也要给予明确的批评。如当有学习者表现出对其他学习者不友好时,教育者应及时引导,避免他们进一步的人身攻击。最后,建立学习者个人电子档案,对他们学习发展情况进行追踪记录,根据反馈信息及时纠正他们学习中的各种问题,通过在线咨询,帮助他们改变不良的学习习惯,排遣消极的学习情绪,从而有效地保持共同体的凝聚力[10]。
目前,世界各国纷纷将 Ubiquitous作为国家咨讯科技策略发展的一项关键要素。比如日本政府正在实施的“UJapan”计划,韩国也推动了“IT839策略”,支持的重点技术即以Ubiquitous及相关应用科技为主,美国提出了“VISION2020”,展示未来的泛在教育环境,欧洲提出L EONIE项目[1]。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该怎样去认识泛在学习的本质,怎样看待它对教育的影响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泛在学习进行理性思考。
泛在学习带来了学习方式上的革命,主要体现在:一是学习终端便携先进。具备可携带性、无线性和移动性的特点,而且随着科技进步,这些设备体积越来越小巧,功能也越来越完备。二是受众广泛。泛在的模式将教育理念和技术无缝连接起来,创造了一个开放的学习状态,教育不再是部分人的特权,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这对于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三是满足了终身教育的需求。终身教育突破了正规学校的框架,把教育看成是个人一生中连续不断的学习过程。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和信息量的无限扩张,知识能否及时更新成为当前人们生存的一种能力,泛在学习的灵活性和实用性为终身教育提供了崭新的学习模式,适应了终身教育的需要,为所有需要学习的人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条件。
技术本身是一把双刃剑,泛在学习不是万能学习法,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是学习者的注意力稳定问题。斯坦福学习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发现:由于泛在学习的学习资源是“碎片”形式,学习者周围存在各种干扰因素,这使得学习者难以完全沉浸在学习中,很难保持较长时间、较高的注意力。而且泛在终端设备的显示屏面积一般比较小,对于学习者保持注意力也非常不利[6]。二是技术的干扰。学习者进行学习时,可能会遇到登陆网络速度慢、影音传输质量差、网络通信费用昂贵等问题,这些都会影响学习的效果。
在泛在学习环境下,网络信息内容比较繁杂,良莠不齐,各种链接很多,信息组织无序性、随机性很大,容易导致学习者“网络迷航”和“信息超载”。因此,泛在学习必须依赖于学习者的自我监控能力,其核心是元认知能力的培养,即对学习者的计划策略、监控策略和调节策略的培养。
泛在学习代表着未来学习的一种新的方向,是促进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支持终身学习、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途径,其发展潜力是无可估量的。
但在我国泛在学习尚处在起步阶段,针对它的研究和应用还不多。要避免急于求成,避免生搬硬套,要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战略,循序渐进稳步发展。
[1]刘富逵,刘美伶.关于泛在学习研究的思考[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09(2):5—7.
[2]韦娟,李新房.泛在学习探微[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8(16):15.
[3]鲁荣杰,李盛聪.建构主义——网络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J].成人教育 ,2008(1):52—54.
[4]张洁,王以宁,张晶.普适计算支持下的泛在学习环境设计[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9(5):9—11.
[5]李卢一,郑燕林.泛在学习环境的概念模型[J].中国电化教育 ,2006(12):9—12.
[6]张浩,王楠.新时代下的学习新模式——泛在学习[J].计算机教育,2007(13):271—272.
[7]肖君,朱晓晓,陈村,等.面向终身教育的 u-learning技术环境的构建及应用[J].开放教育研究,2009(6):89—93.
[8]余胜泉,杨现民,程罡.泛在学习环境中的学习资源设计与共享[J].开放教育研究,2009(2):47—53.
[9]国光友,王文利,余运英.网络教育中学习论坛的设计与开发[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124—130.
[10]况姗芸.网络学习共同体的构建[J].开放教育研究,2005(4):33—35.
Multidimensional Perspective of Ubiquitous Learning
PANG Chun-hong,LI Xiao-ning
(Department of Correctional Education,The Central Institute for Correctional Police,Baoding,Hebei 071000,China)
At present ubiquitous learning as a new mode of learning is the hot topic of education technology.Combining with the latest research achievements at home and aboard,this paper analysizes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f ubiquitous learning,and elaborates the construction of ubiquitous learning environment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ubiquitous learning community.Based on this,it puts forward rational views about ubiquitous learning.
ubiquitous learning;ubiquitous computing;ubiquitous learning environment;ubiquitous learning community
庞春红(1967—),女,河北保定人,中央司法警官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教学设计与开发。
G40—057
A
1005—6378(2010)05—0107—05
2009—12—16
[责任编辑 王雅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