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放光
近闻,呼和浩特市第二监狱发生一起罪犯杀害狱警越狱的事件。虽经全力追捕,4名逃犯被全部抓捕归案,但仍然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那么,作为供电企业,当如何未雨绸缪,及时为安全生产工作“补牢”呢?
其一,重技术,更重管理。呼市第二监狱是一所被司法部命名为“部级现代化文明监狱”的监狱,其现有的监狱安保措施集视频监控、警报、巡更、门禁、语音对讲、公共广播、AB门、高压电网等多重技防与物防系统于一体。但在如此严密的安保措施下,越狱事件仍然发生了。这一事实告诉人们,先进的装备固然可以降低人们的工作强度,但技术毕竟只是技术,如果因过于信赖和相信技术而失去应有警觉性,事故必会在不经意间发生。换言之,设备是死的,管理到位才至关重要。
时下,高精密度检测仪器、无人值守变电站等高端技术在电网中得以广泛运用。但事故却没有因此销声匿迹,反倒时常在我们身边发生。借鉴呼市第二监狱的教训,企业必须强化管理,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采取行之有效的防范措施,如此才能约束人的行为,启动安全管理的各个环节,使企业这部大机器得以安全有序运转。
其二,重制度,更重沟通。据一位呼和浩特狱警说,尽管该监狱的技术日趋成熟,但感觉管理却大不如从前。以前是警察管犯人,每天晚上9点钟必须下监号去跟犯人交流;现在是犯人管犯人,他们自己看电视、学习,9点钟休息。至于犯人在暗地里干点啥,警察啥也不知道。正因为缺乏必要的情感交流,才为犯人越狱埋下隐患。由此可见,无论多么严厉的处罚,都无法替代人为因素在管理系统中的重要性。决定管理成败的决定因素永远是人,而不是物。
企业也是如此。人的精神状态如何,直接影响工作质量和安全,个人的不良情绪是受多方因素影响的,如家庭压力、员工间的矛盾、对工作的厌倦等。这就要求管理者心中有员工,在生活中多关心了解员工,多深入到基层体会一线生活。对于违章人员,不能简单地一罚了之,而是要耐心帮助其从根源上分析原因,从思想上查找问题。多点关怀,必会多一份安全保障。
其三,重效益,更重安全。从原则上讲,监狱应重点追求如何改造人。但现在监狱多采用监企合一的管理模式,部分管理人员的精力都用在抓生产上,追求的是经济效益最大化,忽略了安全投入和管理。这一现状,很容易导致事故发生。
回头看看企业,稍不留神便步入了重效益、轻安全的误区。生产投入多,安全投入少,至于为防止安全事故所制定的安全措施落实得如何,很难一抓到底,其结果是事故发生在所难免,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一旦安全“越狱”,人们失去的将是宝贵的生命。因此,应主动寻找短板,弥补自身缺陷,及时为企业安全“补牢”,做到未雨绸缪,预防事故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