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 文
毫无疑问,战略规划是为了战略实施,不能实施的战略规划不但没有任何意义,反而因为在规划阶段消耗学校资源而受到指责。现在大学战略管理中的一种误区是:忽视战略规划与战略实施阶段的内在关联,甚至将战略规划与战略实施截然分开,只是考虑先做规划,实施是以后的工作,而不是一开始就从战略实施角度研究、设计、编制战略规划。缺乏战略管理的整体思维,往往在战略规划阶段会为战略实施留下隐患,有时候这种隐患还可能是不可逆的,注定战略规划不能实施或者不能很好地实施。为了讨论大学战略规划如何更好地与战略实施相衔接,应该先分析影响战略实施的要素,再据此探讨如何提高大学战略规划编制的针对性。
如果说战略规划主要是一种思维活动,则战略实施主要是一种行为过程,相对于战略规划,其影响因素也更为纷繁复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文化的培育是大学办学的最高境界,优秀的大学文化是学校发展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组织发展动力,创建支持战略实施的组织文化至关重要。影响战略实施的思想文化因素表现在:对学校文化不了解,如学校的价值使命、办学理念、管理文化等;对学校主流文化不认同,如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学科价值观等;对学校战略规划不重视,如认为战略规划只是应付上级的,没有什么用,战略实施是领导的事,与自己无关等。
资源包括学校的人才资源、经费资源、资产资源等。资源对战略实施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资源对战略实施的保证,要有足够的、符合质量要求的资源来保障规划的实施。二是对资源的配置,以促使有限资源的有效应用。资源充足,但如果配置不合理、共享机制不完善等都会影响战略的实施。
组织管理与战略实施是如影相随,因为战略实施是实现战略目标的管理实践过程。组织管理影响表现在:要以实现战略目标为目的,改革学校管理制度、领导体制、组织机构。如要根据情况进行组织结构变革,要构建调动师生员工活力的管理体制与机制,要改革学科体制,要调整学校与学院的权力关系等。概言之,要对学校组织管理对系统思考,改革创新。
要实施战略,必须制订具体可操作的行动计划,分解目标、任务,明确各自的责任。这种行动计划是在战略规划后进行的,有的学校每年会制订战略实施工作计划。以下因素往往影响行动计划的制订和执行:大学战略目标的决策不当,目标偏高或偏低;横向目标之间、纵向目标之间不协调、不统一,不能有机的达成总体目标;目标宽泛、抽象,基本上以描述性语言表述,难以考核、检查、评估;行动举措不具体,各项任务之间的措施不能协同配合,甚至相互矛盾。
从以上对影响战略实施的要素分析来看,有的主要是后战略规划阶段产生的,但与战略规划阶段密切相关,如组织管理、行动计划;有的主要是出现在前战略规划阶段、战略规划阶段,如思想文化、战略资源。要有利于战略实施,既要从时序上考虑战略规划的系统性,又要注意规划编制的技术、内容、方法,还要有对战略规划的规划,即规划体系的设计,这样才能编制出高质量的战略规划,为战略规划实施提供前提条件。
在编制战略规划之前,我们首先要考虑的也许不是收集信息、环境扫描、差距分析等,而是要对战略规划体系进行设计,确定要编制一种怎样的层次合理、上下支持、左右协调的规划体系,再制订规划编制工作方案,正式开展规划编制的有关工作。从推动战略规划的实施要求来看,完整的大学规划体系应该包括大学战略发展规划纲要、学校各重点领域专项规划、学院发展规划。其中,学校战略发展规划纲要起着总体的指导、统领作用,各专项规划至少要针对实现学校战略发展规划的一个目标。而学院规划是学校层次规划和各项专项规划矩阵的交汇点,是实现学校事业发展和进行学科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学生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的心脏地带,是学校全部生产力的核心阵地所在,因此学院规划非常重要。有的高校只制订学校层面事业发展规划纲要,注定了这种规划是无法实施的。有的学校制订学校层面和专业规划,而不制订学院规划,致使学院发展与学校发展不能很好地统筹协调,也决定了这种规划无法落到实处。
战略规划是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凝聚人心、鼓舞士气的过程,如果战略规划前不进行宣传发动,规划中只是领导和写作班子闭门造车,不注意广泛征求意见,集思广益,势必会造成教职员工和学生对学校战略目标、价值理念不了解、不理解、不认同,对战略规划不重视,在思想上、文化上对战略规划实施产生不利影响,所以正确的战略规划方法既是战略规划编制的需要,也是战略规划实施的需要。
参与的方法。战略规划的制订是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不断反复、不断协商、不断博弈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大学利益关系人参与规划编制的过程。正如乔治·凯勒所说:“战略决策是理性的、经济的分析,政治手段和心理影响的交互作用过程。因此,它是参与式的,对矛盾冲突具有很强的包容性。”[1]199大学领导和规划专家、工作人员必须倾听校内外相关组织、教职员工、学生、校友等的意见、建议,采用多种方式吸引大家参与,以求不断统一思想、寻找共识,减少矛盾和冲突。值得指出的是,我们大多数高校注重参与的形式,如召开座谈会、研讨会、发放问卷、征文等,但并没有真正吸引各级领导、师生员工关心和参与学校战略规划。在国外,参与式战略规划编制是必要的方法,这是因为战略规划的编制并不是一个线性的过程,而是一个需要校长与教职员工进行充分的说理、协商和议定的过程,“美国大学在制定规划过程中所依据的理论是参与管理理论,即在大学发展战略规划编制方面利用教师、一般行政人员、学生的开创精神和思想创新能力,谋取师生员工的参与。”[2]
公开的方法。公开是参与的基础,也是国内外战略规划编制的基本方法。公开的内容应该包括规划工作人员和专家、领导的联系方式,规划专家会议内容、小组讨论会内容,环境扫描资料内容,阶段性成果、反馈意见、调研成果,规划草案及修改稿、规划进展及动态等。公开的方式包括开设专题网站、报纸、博客、学校主页发布、专题会议、开放式论坛等。国内大学大多对规划内容有限公开,校内师生员工很难及时掌握规划进程和具体内容,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参与少甚至对战略规划的漠视,进而影响到战略实施。战略规划的公开程度、公开方式是与学校的管理方式一脉相成的,“采用新的管理方式的大学领导正在做的事情,就是把建立在个人目标和偏见基础上的私人计划转变为公开的、建立在数据资料、明确的目标和理性的战略的规划。制订规划就是让那些模糊的、不清晰的和私人的计划变得明朗、清晰和公开”[1]90。
信息的方法。信息是规划的基石,一切规划都是在对内外信息分析基础上进行的,信息不全、信息不准直接影响分析结论的准确性,导致战略决策的失误。我国现在还没有像英国高等教育统计局、加拿大大学数据交换联盟、美国大学数据交换协会这样的数据库,政府部门网站提供的数据非常有限,基本上找不到有关国家和地方人口增长、结构,产业和经济发展分析预测,就业人口的职业分布、专业和人才需求等信息,各大学之间也缺乏数据互通的渠道,因此在进行横向比较分析、外部环境分析、战略定位分析时因为信息不充分、不准确影响到战略规划的质量。在学校内部,大多没有建立包括学生生源情况、毕业生去向、学生学习表现、课程结构和数量、师资队伍结构、科研成果和社会服务表现、学校经费结构等的历史信息和动态信息的数据库,经常是同样的项目在不同部门有不同的数据,或者是信息为部门、单位所有,不能共享,或者是缺乏信息收集、更新的机制,信息陈旧。美国知名高等教育规划专家乔治·凯勒将信息作为规划的三要素之一,可见信息在战略规划中的重要作用。可以说,信息来源、信息数量、信息准度、信息共享是制约国内战略规划质量的最主要因素。
在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中,战略规划阶段已经形成了许多成熟的技术,如在输入阶段,有外部因素评价矩阵(EFE)、竞争态势矩阵(CPM)、内部因素评价矩阵(IFE)等技术,在匹配阶段有优势-劣势-机会-威胁矩阵(SWOT)、战略地位与行动矩阵(SPACE)、大战略矩阵(GSM)等技术,在决策阶段有定量战略计划矩阵(QSPM)等技术。这些技术运用科学的方法,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对内外部因素变量、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各要素的相互关系、战略价值及战略决策进行理性分析,最大程度避免了战略规划过程中主观性、随意性。但在高校战略规划中基本上没有采用这些技术辅助战略分析和决策,比较多采用的是SWOT分析技术,而对这种技术的使用也是一知半解。其实,SOWT分析技术存在诸多缺陷,如对因素的确定主观随意,对内外条件分析时将内部和外部截然分开,没有将其作为一个整体,也没有考虑各因素之间的联系,并且将各因素置于同一地位……。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对其缺陷已经有大量的研究成果,并已采用其他数学方法进行修正。由于很少采用战略分析与决策技术,影响了战略规划的科学性,降低了战略规划质量。
文体内容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看,一是内容的完整性,二是内容的可操作性。
从完整性来看,大多高校规划文本缺乏资产、财务和管理改革的内容。虽然对学校的事业发展提出了诸多目标、任务,但因为没有经费投入保障,或者说在事业规划时没有进行财务分析,综合考虑经费结构、经费收支、经费预测等信息提出事业目标、任务、措施,导致战略实施受阻。另外,资产是组织竞争的基础,没有涉及资产保障、资产配置管理的战略规划同样无法保障实施。同样,学校内部治理结构改革是当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面临的任务,战略实施是战略管理的重要一环,所以强化学术权力、调整学校与学院的权力关系、规范学院内部管理、突出目标管理和绩效管理等,是当前我国高校战略实施的管理保障。如果没有进行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规划,战略实施缺乏管理保障,自然影响战略实施。
从内容的可操作性来看,要求提出的目标尽量具体、可测,提出的措施应切实可行,这样才可能制订行动计划,才可能对战略实施进行评估、检查,才能落实规划实施的责任。如果总体事业发展规划目标只是描述性的,专项规划的目标也没有具体的数据支持,这样的战略实施效果可想而知。
[1][美]乔治·凯勒.大学战略与规划.别敦荣,译.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5.
[2]刘念才、周玲.中外大学规划:比较与借鉴.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