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教学理念的现代中医解读与实践

2010-04-08 02:06:34刘小斌余洁英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0年4期
关键词:学说教学学生

刘小斌,余洁英

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 广州 510006)

现代中医教育是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以及高等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如何传承古代教学的理念与创新现代教学内容模式,是现代中医教育热点之一,本文仅从传统教学理念的现代中医解读与教学实践方面撰文探讨。

1 传统教学理念现代中医解读

唐·韩愈《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1]学习古老而又博大精深的祖国医学,无论是莘莘青年学子,或是步入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天命之年的学术骨干,谁能不在学术道路上碰到困惑?笔者感到很幸运,因为我的老师邓铁涛教授还健在,遇到难题困惑时可以聆听邓老的教导,总能化解困惑有前进之方向,所以铭感师恩。惑而不从师,终不解矣;而师不能传道授业解惑,亦师之过也。此老师之责任者一也。

《礼记·学记》:“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2]古人认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当代著名中医教育家邓铁涛教授说:你给学生一壶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为人师者不仅在于教,更重要在于学。中医大学教师不仅需要有广博的学识,严谨的治学方法,精湛的诊疗技艺,而更重要的是养成个人学术的魅力,崇尚科学的精神。应该谨记温家宝总理引屈原《离骚》“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语,传承中医学术就需要有坚定的志向与毅力,才能无声无息地感召、培育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中医。此老师之责任者二也。

老师之责任者三,孔子《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3]为师者责任,就是要彰显青年学生本具有之光明德性,要光明正大,鼓励积极向上。亲者新也,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至善者,从善如流,培养学生成为一个对国家民族、对中医药事业学术有贡献的人。“在止于至善”语后接而曰:“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3]笔者解读为:学无止境,懂得极高的境界然后才有坚定的志向;有坚定的志向然后才能够潜心攻读;心静然后才能够安泰,所谓山崩于前而色不变;安泰然后才能够细虑;细虑然后才能够得到高的境界,攀登上学术顶峰。这也是做学问的道理。当代中医之学术,亦诚如近代广东著名中医教育家卢乃潼曰:莘莘学子,锐志潜修,吾道不孤矣[4]。

教学理念的养成,也有助于大学精神的讨论。大学之大,在于精神之立;大学精神,育人第一。以历史尺度衡量,1924年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校训“上医医国,先觉觉民”,格高境大,气清意醇,仍不失为今时讨论大学精神之参考。上医医国,是指为国家除患祛弊,犹如医治疾病;上医医国,也是医科学生座右铭,民国某医学院校校歌,词曰:“学创时代,术驾泰西,通今博古穷格知。诚以待人,仆以洁己,学好做人方做医。上医医国,博爱济世,勤学莫负少年时。”[5]范仲淹有不为良相,当为良医说,良相治国,良医治病,同样崇高伟大,成为青年学生努力奋斗之理想与目标,中医教育工作者亦当以之勉旃。然而时过境迁,今天我们讨论大学精神,是否可概括为:广中医人,传承创新;务实进取,医国觉民;兼容并蓄,理工人文;崇尚科学,大学精神。

2 教学理念在中医课堂教学实践中的体现

教学理念不能纸上谈兵,教学理念必须参与一线教学实践、尤其是以课堂教学实践。此外,社会教学实践、临床教学实践也可以成为教学理念探索的载体,充实发展高等中医教育科学内涵。

2.1教学要注重课文解释坚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就课堂教学而言,注重课文解释很重要,这是教师教学的基本要求。至于能否旁征博引,则在于知识的积累。一本《中国医学史》的书好像人人都能读得懂,但专业课的教师是以其有一手原创资料来备课教学的。例如第六章明清医学第三节临证医学成就,第一小点是内科,课文关于明清内科特点只是寥寥数语:“围绕医学理论与宋金元医家学说及其医疗经验,出现不同学术流派的争论;同时还表现在对内科病症诊治的总结与内科综合性医著的空前增多。”[6]

教学中笔者对课文的解释是,自金元河间、易水学派产生以来,河间学派者有刘完素、张子和、朱丹溪、王履,至明清有徐大椿、陈修园、何梦瑶等,温病学派也可以看作是河间学派的分支;易水学派者有张元素、李杲、罗天益,至明清有薛己、李中梓、孙一奎、赵献可、张介宾等,从注重脾胃到温补肾命。这就是课文所说的,围绕医学理论与宋金元医家学说及其医疗经验,明清继续了不同学术流派的争论,内科“风、劳、蛊、膈”四大证的概念,就在明清时期形成。课件上出现临床内科四大证典型病例图片,使学生加深对明清中医内科学术史的理解,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2.2教学要反映学术前沿信息高等中医教学,要给学生以信息,反映本学科学术发展的前沿,完善学生知识结构,为其日后发展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例如《中医各家学说》教材“肾命学说”,中医关于肾藏精理论与肾命的研究,是2009年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973计划)中医专项之一。教材“肾命学说”概念:“是在中医经典理论肾与命门的基础上经历代医家的不断发挥、发展形成的学说理论。”[7]这一概念以及课文内容,显然未能与时俱进,而亟需补充新的学术前沿信息。笔者在教学中与研究生共同探讨肾命学说概念:“肾命学说是以阐发肾和命门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机理及其证治方药为中心内容的理论学说。”[8]

肾命学说与中医基础教材“肾”有何不同?中医基础教材:肾,主藏精,主水,主纳气,主生殖,主骨,其华在发,开窍于耳、二阴。肾命学说:肾与命门,阴阳水火,天人同构、阴阳一体。主先天,研究人体生命起源(生命观);主后天,研究人体生理病理的特点(疾病观),指导临证实践,有其理法方药。因此,肾命学说是对中医基础教材“肾”理论的细化与补充,例如命门是人体起源及演化的发生学概念,是对肾为先天之本说中的一种互补。

肾命学说的内涵与外延。(1)肾命学说是基于中医理论产生的学说。肾命学说更侧重于探求生命本源,是太极命门立论根据,逐渐形成本学说独特的自然观、生命观、疾病观和方法论。(2)肾命学说是基于中医临床产生的学说。肾命学说作为一种理论假说,其发展的内在动力是临床实践,尤其注重成年人的养生保健、防病治病,侧重于对慢性疾病的诊治。(3)肾命学说产生的其他相关因素,如中国文化因素。《黄庭经》:“前有幽阙,后有命门”。幽阙,神阙,即脐中。肾为牝脏,其数偶,北方玄武,有龟蛇二物。龟为阴中之阴,蛇为阴中之阳,即是道也。《老子》:“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命门作为独立或高于五行脏腑系统的调节枢纽的认识,进一步完善了中医学有关人体生命机能调节的理论。

最后综述肾命学说指导临床与实验研究的要点,并结合运用这一学说诊治运动神经元疾病肌萎缩侧索硬化症100例体会,阐述学说探讨与临证的意义:中医没有侧索硬化的名称,但根据其起病隐袭,常无外感温热之邪灼肺伤津的过程,其病位在脊髓神经,结合中医肾命学说理论,认为本病主要是由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养,如劳倦过度、精神因素、化学因素、久病失治等损伤肝肾脾三脏,损伤真阴真阳,致气血生化乏源或阴精亏耗,筋脉肌肉失之濡养,肌束震颤,肌萎肉脱,发为本病。该病诊疗必须运用综合方法。补肾养肝益脾,强肌健力治萎软索,是治疗该病主要原则。中医中药在延长病人生命及提高病人生存质量方面,具有西医西药所不能比拟的优势。

3 开拓第二课堂(课外)教学空间

《中国医学史》作为公共通选课程,2004年起在我校对所有专业开放,在大学城每周二、四晚上两个大班上课,可见选修学生很多;2006年起《中国医学史》教学延伸至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每周三晚上上课。因此,《中国医学史》又成为非医学专业学习中医的通选课程,如何上好非医学专业学生学习中医专业课程?笔者以“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作为永恒的主题,阐述中医学是建立在防治疾病基础上的科学、中医学是基础理论与临床应用相结合的科学、中医学是多学科相结合的科学三个要点,特别对“中医学是以生物学为基础,与理化数学交叉渗透,与人文哲学互相融合,具有丰富中国文化底蕴的医学科学”进行观点剖析,激发学生尤其是非医学专业学生学习中医的兴趣。

开拓第二课堂教学空间,包括社会实践与临床实践,这一环节非常重要。从2007年开始,先后有五位本硕连读的七年制同学跟随我到临床收集科研资料,无意中也成为我的“编外研究生”。通过带领他们到罗浮山考察岭南名医葛洪炼丹洗药池,到曲江马坝人遗址体会岭南医药的起源,使他们对历代岭南名医的研究产生了兴趣,参与了广东省政协办公厅《岭南中医药名家》编写工作。笔者指导、提供资料给他们以第一作者名义撰写学术论文,如李姝淳“采艾编翼考”发表在《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陈俊榕“近代岭南名医梁翰芬”发表在《中医药导报》2009年第8期;陈少藩“岭南名医李藻云的生平及学术贡献”发表在《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9年第8期;余玲“岭南温病名医简锡禧”发表在《国医国药杂志》2009年第5期等。

2008年7月,笔者受益于广州中医药大学“教学名师”人才培养工程,应邀参加基础医学院(全体老师)、第一临床医学院(珠海)本硕连读学生、研究生院入学新生、大学学生会组织的课外活动,通过讲座的形式,与学生老师一起就传统教学理念问题进行思想交流。尤其是接受学生社团组织邀请,进行题为“与同学们在一起”的专题讲座。通过这些活动,论证、完善了我们的认识体系。士之所以立身者在其德,医之所以鸣世者在其术,教之所以长流者在其学,这是我们对传统教学理念的现代中医解读与实践的结语。

[参考文献]

[1] 徐北文.古文观止今译[M].济南:齐鲁书社,2001:414.

[2] (清)阮元.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下册,1980:1521.

[3] (清)阮元.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下册,1983:1673.

[4] 刘小斌.岭南医学史教研的几个问题[J].中华医史杂志,2009(4):222.

[5] 台北医学大学校歌.http://www.tmu.edu.tm/v3/song/super_pages.php?id=song.

[6] 甄志亚.中国医学史[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7:118.

[7] 鲁兆麟.中医各家学说[M].北京: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1996:239.

[8] 刘小斌等.中医理论探讨与临证[G].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研究生教材,2010:69.

猜你喜欢
学说教学学生
关于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的新思考
科学(2022年4期)2022-10-25 02:43:14
胰在脏象学说中的归属
肝博士(2022年3期)2022-06-30 02:49:04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甘肃教育(2020年14期)2020-09-11 07:57:50
爱眼有道系列之三十一 “色眼”与“五轮学说”
基层中医药(2020年7期)2020-09-11 06:37:58
赶不走的学生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东方教育(2017年19期)2017-12-05 15:14:48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唐山文学(2016年2期)2017-01-15 14:03:59
学生写话
学生写的话
马克思无产阶级解放学说的当代释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