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弋
由《盐铁论》浅析西汉中期经济思想
王 弋
昭帝时期,为了明确未来国家经济的发展方向,中央召开了盐铁会议。以桑弘羊为代表的政府官员与以贤良文学为代表的民间才俊展开了激烈的辩论。辩论的实质是究竟该采用“放任”与“干预”哪种经济管理模式。双方据理力争,畅所欲言,均充分表达了自己的经济观念。
盐铁会议;桑弘羊;贤良文学;放任;干预
汉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汉朝中央政府召开了一次全国性的经济政策辩论会议,针对汉武帝时期所推行的一系列经济政策,如盐铁官营、酒类专卖、均输、平准、算缗钱、统一铸币权等进行讨论,以御史大夫桑弘羊为代表的政府派与以贤良文学为代表的民间派展开了针锋相对的辩论。这次会议因以讨论盐铁官营为主,所以被称为“盐铁会议”。盐铁会议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召开的全国性经济政策研讨会,对后来的经济政策产生了深远影响。宣帝时,桓宽根据盐铁会议的记录,写成了《盐铁论》一书。书中将会议的参加者概括成贤良、文学、大夫、御史、丞相史和丞相六位,详细记叙了辩论的内容。这部书不仅为我们提供了西汉时期宝贵的经济史料,也为我们了解武帝时期政治、军事、文化思想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一
在武帝之前官营经济这种只有战国时在齐国的局部地区有过短暂实施,汉武帝推行的盐铁官营、均输平准、算缗告缗等一系列强制性经济措施,由官府亲自充当经营者的角色,这导致私营工商业者无用武之地,形成了经济垄断的局面。武帝采取此种强制垄断的经济政策取得了成功,关键在于提拔了大批有才能的商人来执行。“于是以东郭咸阳、孔仅为大农丞,领盐铁事;桑弘羊以计算用事,侍中。咸阳,齐之大煮盐,孔仅,南阳大治,皆致生累千金,故郑当时进言之。弘羊,洛阳贾人子,以心计,年十三侍中。故三人言利事析秋毫矣。”除上述三人之外,“……使孔仅、东郭咸阳乘传举行天下盐铁,作官府,除故盐铁家富者为吏。吏道益杂,不选,而多贾人矣。”)由此看出,很多地方官吏也皆是商贾出身,所以当时工商业官营不可避免。
但是,汉武帝长期推行一系列好大喜功的内外政策,使国家的经济陷入了严重的困境,甚至到了崩溃的边缘。武帝死后,最高统治集团内部以汉昭帝和霍光为代表的一派开始考虑对国家的内外政策作重大调整,其核心是废除官营工商业,重新回到允许私人工商业自由经营,轻徭薄赋,让人民休养生息的政策,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使经济走出困境。为了取得舆论的支持,由谏大夫杜延年提出召开盐铁会议。“见国家承武帝奢侈师旅之后,数为大将军光言,年岁比不登,流民未尽还,宜修孝文时政,示以俭约宽和,顺天心,说民意,年岁宜应。”霍光采纳了杜延年的建议,由汉昭帝下令“诏有司问郡国贤良、文学民所疾苦,议罢盐、铁、榷酤。”
二
“本末论”是双方争论的焦点之一。贤良、文学提出:“百姓就本者寡,趋末者众。夫文繁则质衰,末盛则本亏。末修则民淫,本修则民悫。民悫则财用足,民侈则饥寒生。”他们认为农业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因素:“非力本农无以富邦也。”还进一步阐述道:“故三年耕而余一年之蓄,九年耕有三年之蓄。此禹、汤所以备水旱而安百姓也。草莱不辟,田畴不治,虽擅山海之财,通百末之利,犹不能赡也。是以古者尚力务本而种树繁,躬耕趣时而衣食足,虽累凶年而人不病也。故衣食者民之本,稼穑者民之务也。”“故理民之道,在于节用尚本,分土井田而已。”至于工商业,贤良、文学则认为:“市、商不通无用之物,工不作无用之器。故商所以通郁滞,工所以备器械,非治国之本务也。”如果工商业发展过于迅猛,只会阻碍农业的发展,“国有沃野之饶而民不足于食者,工商盛而本业荒也;有山海之货而民不足于财者,不务民用而淫巧众也。”由于他们认为国家的发展重点在于农业,而农业与工商业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所以他们最后的结论就是官营工商业应该中止:“愿罢盐、铁、酒榷、均输,所以进本退末,广利农业,便也。”
桑弘羊则明确提出商业的重要性:“古之立国家者,开本末之途,通有无之用。市朝以一其求,致士民,聚万货,农商工师各得所欲,交易而退。《易》曰:‘通其变,使民不倦。’故工不出,则农用乏;商不出,则宝货绝。农用乏,则谷不殖;宝货绝,则财用匮。故盐、铁、均输,所以通委财而调缓急。”他认为农工商三者相互促进,工商业是必不可少的,对整个国家的经济起着巨大的作用。他还引用《管子》来证明工商业反哺农业及促进人民生活水平改善:“无末利,则本业无所出”。 “国有沃野之饶而民不足于食者,器械不备也。有山海之货而民不足于财者,商工不备也。”并明确地提出:“贤圣治家非一宝,富国非一道”“富国何必用本农,足民何必井田也。”桑弘羊认为只有工商业的发展受到政府重视,国家才能满足人们生活的物质需要。商业是致富之本,“燕之涿、蓟,赵之邯郸,魏之温轵,韩之荥阳,齐之临淄,楚之宛、陈,郑之阳翟,三川之二周,富冠海内,皆为天下名都。非有助之耕其野而田其地者也,居五諸之衝,跨街衢之路也。故物丰者民衍,宅近市者家富。富在术数,不在劳身,利在势居,不在力耕也。”
贤良、文学们坚持富国之本在于农业,桑弘羊则以“富国非一道”为立足点回应。“故乃商贾之富,或累万金,追利乘羡之所致也。富国何必用本农,足民何必井田也?”但是他过分强调以商富国,以至于强调:“故物丰者民衍,宅近市者家富。富在术数,不在劳身;利在势居,不在力耕也。”他将国家富强等同于国家财政经济的增长,这是一种狭义上的经济观念,有一定局限性。至于工商业的发展,桑弘羊则提出可以“开本末之途”,但同时又指出盐铁官营可以做到“建本抑末”。这实质上是对官营工商业政策的一种辩护。但是他的国家经济增强要依靠多元化发展这一观点,还是值得肯定的。
“轻重论”是双方另一个争论的焦点。桑弘羊把国家经营工商业的作用称为“以轻重御民”。他说:“交币通施,民事不及,物有所并也。计本量委,民有饥者,谷有所藏也。智者有百人之功,愚者有不更本之事。人君不调,民有相万之富也。此其所以或储百年之余,或不厌糟糠也。民大富,则不可以禄使也;大强,则不可以罚威也。非散聚均利者不齐。故人主积其食,守其用,制其有余,调其不足,禁溢羡,厄利涂,然后百姓可家给人足也。”能做到上述条件,就可以保证社会的稳定。
此后他又详细阐述了官营工商业各种经济政策的作用。关于平籴,他说:“丰年岁登,则储积以备乏绝;凶年恶岁,则行币物,流有余而调不足也。”这就是说,国家进行粮食专卖,用丰收年的余粮来填补灾荒年的差缺,这样就可以抑制粮食价格上涨。关于盐铁官营,他提出:“往者,豪强大家,得管山海之利,采铁石鼓铸,煮海为盐。一家聚众,或至千余人,大抵尽收放流人民也。远去乡里,弃坟墓,依倚大家,聚深山穷泽之中,成奸伪之业,遂朋党之权,其轻为非亦大矣!”并指出正是由于未实施官营盐铁,吴王刘濞得以积累资本并最终演变成七王之乱。所以盐铁官营“非独为利入也,将以建本抑末,离朋党,禁淫侈,绝并兼之路也。”关于均输、平准,则提出:“郡国置输官以相给运,而便远方之贡,故曰均输。开委府于京师,以笼货物,贱即买,贵则卖。是以县官不失实,商贾无所贸利,故曰平准。平准则民不失职,均输则民齐劳逸。故平准、均输,所以平万物而便百姓,非开利孔而为民罪梯者也。”即表明均属、平准能起到稳定物价的作用。关于铸币权,桑弘羊认为如果地方拥有私自铸币的权利,势必形成与中央对抗的局面。“故山泽无征,则君臣同利,刀币无禁,则奸贞并行。夫臣富则相侈,下专利则相倾也。”以文帝时为例,“纵民得铸钱、冶铁、煮盐。吴王擅鄣海泽,邓通专西山,山东奸猾,咸聚吴国,秦、雍、汉、蜀因邓氏,吴、邓钱布天下,故有铸钱之禁。禁御之法立,而奸伪息,奸伪息,则民不期余妄得,而各务其职,不反本何为?故统一,则民不二也;币由上,则下不疑也。”所以桑弘羊强调铸币权必须由国家垄断。
贤良、文学则对官营工商业持否定意见。实行均输,官府向百姓征收非当地的特产,“释其所有,责其所无,”以至百姓只得贱卖自己的货物来满足政府的要求。官吏们“行奸卖平,农民重苦,女工再税,未见输之税也。”实行平准,官吏们则是“阖门擅市,则万物并收。万物并收,则物腾跃。腾跃,则商贾侔利。自市,则吏容奸。豪吏富商积货储物以待其急,轻贾奸吏收贱以取贵,未见准之平也。”至于盐铁官营,贤良文学们则说:“今县官作铁器,多苦恶,用费不省,卒徒烦而力作不尽。”鼓铸铁器,“发征无限,更徭以均剧,故百姓疾苦之。”“县官鼓铸铁器,大抵多为大器,务应员程,不给民用。民用钝弊,割草不痛。”由此可以看出,官营时的效率低下以及百姓所处的困难环境。《史记·平准书》也指出:“见郡国多不便县官作盐铁,铁器可恶,贾贵,或强令民卖买之。”产生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政府机构中不少工商业主代表人物,不能积极执行这一政策,只考虑自己的利益造成的。
汉武帝后期,司马迁首先提出国家应改变干预经济的政策,认为最好的经济政策就是“因之”。“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司马迁认为西汉经济繁荣,正是由于采取“无为而治”的经济政策。“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但由于汉武帝将政策改为“与之争”,导致“海内虚耗,户口减半”。“国家衰耗,城郭空虚。”)贤良文学继承了司马迁的观点,认为安民富国之道在于“顺天之理,因地之利,即不劳而功成。”只有顺应自然,不加干预,才能顺利进行,使国民各安其业,“百姓各得其便,而上无事焉。”
三
桑弘羊与贤良、文学之间的争论是我国古代两大经济思想的一次正面交锋,即国家应干预经济还是选择自由放任。斗争表面上是儒法斗争,实其不然,论战双方实质分歧在于两种不同的经济管理思想。桑弘羊是春秋战国以来干预主义“轻重论”的坚定支持者,主张国家亲自充当大商人,控制国家经济命脉。通过盐铁官营、算缗告缗、均输平准、收归铸币权等一系列措施,抑制民间私人产业的发展,使官营工商业占居主导地位。贤良文学是春秋战国以来“无为而治”的放任经济思想的继承者,主张废弃武帝以来的官营经济政策,而改为任由民间工商业的自由发展。提出“重农”口号,“故衣食者民之本,稼穑者民之务也。二者修,则国富民安也。”最后提出应取消盐铁、酒榷、均输等现有经济政策,坚定国家一定要以农为本。
对桑弘羊与贤良文学的评价,我们应从当时的社会背景出发,进行具体的分析。从汉兴到武帝初年的70多年间,基本实行的是放任无为的治国模式和经济发展思路。这种放任无为的治国模式在经济上体现为轻徭薄赋,与民休息,重视民生,富民养民。在经济上则允许私营工商业自由发展,形成了私营工商业空前繁荣的局面。整个国家的经济也得到较快地恢复和发展,社会财富和国家经济实力有了巨大的增长,与民休息政策的成效是很明显的。但由于商品经济的过度发展超过了小农经济的负荷力,再加上日益严重的土地兼并,地方豪强拥有铸币权,掌控着巨大的财富,形成与中央对抗的局面。为了巩固中央政权,稳定小农经济,汉武帝决定进行变革。桑弘羊作为主要实施者,通过一系列经济政策,削弱了诸侯豪强和富商大贾的经济利益,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为抗匈战争提供了物质基础;土地兼并的制止,使阶级矛盾得到了暂时缓和;地方势力的减弱使其难以与中央抗衡,现有的封建生产关系得以巩固和发展。但是由于武帝连年对外战争,消耗巨大,国家垄断经济面临着巨大危机,民间工商业日益凋零,小农经济也面临瓦解。只有再次改革,才有可能解决这一困难局面。汉武帝晚年下轮台罪已诏,即表示打算开始改革;霍光辅政后,召开盐铁会议,即是为改革进行舆论宣传。贤良、文学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放任“无为”的自由经济政策,“重农”、“与民休息”的经济思想。
桑弘羊与贤良文学的争论的焦点是要支持官营还是私营工商业,是要不要实行“与民休息”的经济政策的问题。桑弘羊认为必须抑制民间工商业的发展以加强中央财政,贤良文学认为必须废除官营工商业,而改为民间工商业自由发展,中央政府应将发展重心定为“重农”。两者的论战的实质就是两种经济思想的对峙。对两者的评价,不应该武断的肯定或否定,应从双方所处的时代背景作为切入点,在具体的环境下进行具体的分析。
1.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59年
2.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62年
3.桓宽撰 王利器校注:盐铁论校注[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3年
4.马非百:盐铁论简著[M].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5.叶世昌:古代中国经济思想史[M].上海:复旦大学版社,2003年
6.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经济思想史研究室:秦汉经济思想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
AnalysisoftheEconomicIdeologyoftheMiddleofXihanDynastyConveyedintheIRONandSALT
Wang Yi
During the period of Emperor Zhao of the Han Dynasty , the central government has held a conference on iron and salt problems in order to make clear of the future direction of nat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re are some fierce debates between Sang Hongyang whose represented viewpoints of the government officials and the scholars from the civil society, which are represented by the literary elites . The nature of the debate is focused on whether the laissez-faire and the intervention means is used to manage the national economy . The two sides argue, speak their minds freely, both of them fully expressed their own economic ideas.
conference on iron and salt ;Sang Hongyang; virtuous literature;laissez-faire;intervention
ClassNo.:K234.1DocumentMark:A
宋瑞斌)
王弋,在读硕士,徐州师范大学,江苏·徐州。研究方向:秦汉史。邮政编码: 221116
1672-6758(2010)02-0101-2
K234.1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