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形塑教育调查与研究
——以“经典”对大学生形塑的影响为例

2010-04-07 19:41韩宏韬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0年9期
关键词:形塑经典国学

韩宏韬

(河南科技大学 人文学院,河南 洛阳 471003)

大学生形塑教育调查与研究
——以“经典”对大学生形塑的影响为例

韩宏韬

(河南科技大学 人文学院,河南 洛阳 471003)

调查显示,经典对于大学生形塑具有重要作用:能够赋予大学生深刻的思想认识,塑造大学生良好的外在形象,增加大学生的聪明才智,丰富大学生的文化素养,提高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增强大学生的自信心和责任感,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之心,培养大学生丰富的情感等。但是,大学生对经典理解也所存在一些问题:就概念的内涵而言,把国学经典等同于儒家经典;就广度而言,把经典等同于语文课本;就深度而言,对经典的理解只是只言片语,多雷同,甚少有个人见解,缺乏辨证认识。

经典;大学生;形塑;教育

所谓“形塑”,即大学生的形象塑造,包括内外兼修两个方面,具体地说,就是培养当今社会所需要的心理健全、身体健康、道德情操高尚,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富于创新精神的积极向上的人才。本文的教育理念,旨在颠覆“功利”教育,直指当今大学教育潜伏的危机:一曰就业难,二曰师生关系紧张,三曰抗压能力弱,等等。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地影响了社会的安定和和谐,如果不尽快解决,势必阻碍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程。而经典在大学生形塑教育中,可以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长期以来,笔者担任古代文学教师,近年在全校讲授《大学语文》公选课。笔者以“经典对大学生形塑的影响”为题,考察当代大学生对经典的理解。通过对经管学院工商管理、旅游管理两个专业09级大学生结课论文的研究分析,我们发现了以下现象及问题。

一 经典对大学生形塑作用的调查

两个班级的学生对大学生在整个社会、国家中所处的地位与应起的作用有足够的认识,并对现状有清醒的了解。大学生作为一个时代的新鲜血液,一个民族的希望所在,其发展对国家未来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因此大学生的形象素质问题至关重要。而纵观今日之大学生,整日昏昏沉沉,在现实中渐渐迷失方向,对前方的路感到迷茫,其中旅游管理 09级的周美丽同学更是提出了“吃饭+睡觉+谈恋爱=大学生”的“加法公式”,现实而又具有讽刺性。而经典恰恰能够给我们一种重新振奋的勇气,这也越发显出国学经典对大学生形塑的重要性。他们分别从不同角度阐发经典对大学生形塑的作用和影响:

(一)经典能够赋予大学生深刻的思想认识。如先秦时期百家争鸣产生的一系列思想学说。旅游管理 092班的孟亚欣说:“孔子思想讲述的是加强品德修养、掌握文献知识、注重美育的陶冶等等,学习它将成为我们人生中重要的思想资源。”工商 091班的刘会中则从专业角度阐述了法家经典的思想功用,“我们现在学管理的必看一本经典《韩非子》,这是一本为帝王写的书,但我不是让每个人去专制,发展到现在,它已经成为中国传统的经典管理学,西方学者也无不佩服它所传达的思想。”由此可以看出经典在我们思想形成过程中产生的巨大作用。

(二)经典能够塑造大学生良好的外在形象。“儒家所讲的文化修养,不单单是知识的高低多少,同时也表现在一个人的礼仪风度方面。我觉得,这一点在今天似乎很有必要特别提出来讲一讲。今天,我们许多人似乎特别欣赏那些在礼仪上不拘小节的人,认为这样才是‘潇洒’。在我们对中小学青少年的一般文化教育中,也主要偏重于知识的传授,而对他们的基本礼仪规范的养成教育则是很不够的,造成现在不少大学生坐没坐相、站没站相、吃没吃相、穿着邋遢,以及见了尊长连个招呼都不打,麻烦了别人连句感谢话也不说,在公共场所目无他人,任意所为。我想这样的一个人,总不能说是一个有文化教养的人吧?”旅游 091班的刘艳丽对大学生外在形象现状的质问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关注点。中华乃礼仪之邦,《论语》中有“不学礼,无以立”。要施展才能必须与人交往,而与人交往,外在形象很重要,良好的外在形象的塑造,靠的就是“礼”。

(三)经典能增加大学生的聪明才智。经典是前人思想的精华,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文章古为今用,以今释古,用经典故事开启现代人的精思慧智。”旅游 091班的张葆华提出经典增加智慧的观点,并以实例论证,“《论语》,2500多年前的经典语录,今天仍然闪耀着它启发人们心智的魅力,经典诠释智慧,智慧诠释人生,人生诠释人性,人性安顿人心,让我们穿越两千多年的时间隧道,体悟经典的平凡智慧。”又如《孙子兵法》、《六韬》等书皆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在当今社会,这些战术不但施用于战场上,在商海与日常生活中皆能应用。

(四)经典能够丰富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工商 091班的魏彦敏指出“经典文学对后世的影响颇深,有很多文学经典给人们的行为举止及思想素质修养都提供了可行的依据,这同时也给我们大学生提供了学习的源泉,对我们自身的修养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列举“四书”中的相关内容加以说明。正如苏东坡所说“才知源海文始为,腹有诗书气自华”,良好的文化素养对大学生个人气质的形成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五)经典能够提高大学生的道德修养。《论语》有言:“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工商 091班的陈向宇同学指出“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希望所在,关系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的生活日益丰富,但却没有充实我们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处在这个时期的我们苦不能正确地加强我们的思想道德教育,很容易出现人文精神弱化以及道德素质下降的不良后果。而现代的例子也更是很多,人格尊严受到极度践踏的马加爵最终把锤子指向了同学,只因疑心而用硫酸烧熊的刘海洋……”所以面对博大精深的睿智经典,我们应该汲取它的精华与营养,使其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

(六)经典能够增强大学生的自信心和责任感。正如曾子所云:“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旅游 091班的刘艳丽同学指出“发扬儒家的道义性,以坚定不移的毅力,严以律己,以天下为己任,追求人生价值的实现。”接着又提到经典中关于“慎独”的修养方法,并引用孟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谈严以律己的重要性。毫无疑问,国学经典中充斥着的真理永远是最朴素、最简单的,经典之所以能够流传于世,就是因为它能把一个人内心深处蛰伏的情感给激活,比如自信心和责任感。所以,习读经典对大学生自信心的树立,责任感的培养有着至为关键影响。

(七)经典能够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之心。旅游 091班的刘艳丽说道“现代的大学生在很多方面热衷于把物质追摆在首要地位,这使国家利益受到忽略,不利于现代化建设。所以我们应该继续大力弘扬为国为民为集体的奉献精神,不断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因此汲取经典中的爱国情思,转化为一种内在驱动力,促使将个人的自身利益与国家利益紧密结合,并为之实现而奋斗努力,在当代大学的形塑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八)经典可以培养大学生丰富的情感。首先是亲情:中国自古就有“乌鸟知反哺之情,半跪母乳”,“孝”是中国传统美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百事孝为先”。其次是友情:《论语》有云:“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伯牙与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亦已传为佳话。再次是爱情:《诗经》中《关雎》《静女》《子衿》等篇均表达了古代男女的伟大爱情。著名作家刘心武曾说:“人生一世,亲情、友情、爱情,三者缺一,已为遗憾,三者缺二,实为可怜,三者皆缺,活而如亡!”由此可见,亲情、友情、爱情作为人类精神世界的三大支柱,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此外,有些同学还提出较为深刻的认识,如旅游 091班的马冰洁同学的作业中提到“当今时代,物质文明越发达,精神文明就越重要,如何塑造自己的个人形象是不可忽视的问题”。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角度来说明加强大学生形塑的重要性。他们认为,当今时代,物质文明愈发达,精神文明就愈发重要。而实际情况是,近年来我国经济不断稳步快速发展,与之相适应的软实力却明显滞后,这在不久的将来无疑会反过来阻碍经济的健康发展。工商 091班的陈向宇同学说“仁是儒家思想的基本范畴,倡导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应是和平共处,宽容谦让”。并引用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说明尊老爱幼对构建和谐社会重大作用。提高大学生行为素质,加强形象塑造,可使他们达到自身的身心和谐、自己与周围的人、环境的和谐,进而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和谐。

由此观之,大学生如何塑造自身的形象与国家的兴衰有着密切关系,且业已成为当前不可忽视的问题。

二 大学生对经典理解所存在的问题

(一)对国学经典概念的内涵而言,把国学经典等同于儒家经典。通过对学生作业的分析,我们发现只有少数同学在论文中提出道家和墨家经典及其他学派著作,更没有一人提到佛家经典,大部分同学意识中的经典就是专指儒家经典“四书五经”,并且提到最多的是《论语》和《大学》。两个班级所引各类经典比例统计数据为:1.儒家43.59%;2.道家10.26%;3.法家1.28%;4.现当代名著24.36%;5.四大名著8.97%;6.音乐3.85%。

究其原因:1.自西汉以来的两千多年的中国文明史,儒家学说占正宗统治地位,其思想根深蒂固,加之经典被诸多专家学者进行阐述,在当今社会影响更为巨大,其经典地位已深入人心;2.儒家思想倡导一种积极入世的态度和中庸处世哲学,在快节奏并趋于功利化的现代生活中,更易于被人接受;3.道家和墨家及其他学派在中国文化中不占主流地位,其著作及其思想常被忽略,而佛家更是被认为是一种纯粹的宗教,忽略了其哲学思想和价值;4.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潜移默化、官方无形中的推动这两者相交叉融合的产物。

(二)对国学经典理解得广度而言,把经典等同于语文课本。从近 80份的学生作业中可以看出,8%的同学援引清张潮“情之一词,所以维持世界,才之一词,所以粉饰乾坤”一句;有 10%的人提到了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35%的人提到或引用《大学》中的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这些都出现在《大学语文》课本中。我们认为,此现象的客观原因是教育的结果,纵观现在的课本教材,所选取的大都是孔子儒家经典中的某节文章,而老师们所传授的最多也最主要的就是儒家学说及其主要思想。而主观原因则是大学生自身不愿去了解经典,90%以上的学生承认学习经典是必要的,但同时他们也认为学习经典并不适用于当今社会。在课余时间,他们更倾向于阅读网络小说,而将枯燥的经典之学弃置一边。工商管理 091班的汤晓晨说:“我想人们在传承文化的开始就犯了错误,他们忽略了文化是不能灌输而只能潜移默化去改变的。”现今这种潜移默化的改变却被网络文化与快餐文化所湮没,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三)对国学经典的深度而言,对经典的理解只是只言片语,而非有深度的理解。通过作业分析,几乎 100%的同学都在运用一个写作模式,那就是,引用一两句名人名言,解释其意,然后较之于普遍现象说出它的意义,而这种意义并不是自身的体验,只是借助于其它相关书籍、网络得到,所以使人感到他们所谈论的意义过于形式化、表面化、单纯化,这些经典甚至是他们所熟知的句子,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他们只是简单地去阐释,由此看出,大学生并没有真正走进经典,深入了解经典,既没有真正走进,又何谈国学经典会对大学生形塑产生影响呢?

(四)90%以上的学生作业都是对多部国学经典的简单罗列以及书目简介,多雷同,甚少有个人见解。通过对作业的分析与探讨,我们发现,大多数同学的作业仅止于对数本国学经典主要内容的陈述与累加,仅有寥寥几人真正地理解题目意义,阐述自己对“国学经典对大学生形塑的影响”问题的独到见解,且对国学经典主要内容的陈述大多是“课本化”、“公式化”的简单相加。在读完这些作业后,不免让人有枯燥、乏味、繁缛之感,这可以称得上是当代应试教育下千篇一律的写作习惯和思维习惯的通病。同时也反映了当代大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而怯于主动创新的显著特点,这已成为当代大学生形塑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五)92%的同学对国学经典之于大学生形塑的认识陷入了误区。部分学生都在渲染经典对大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作用,持完全肯定观点,而很少有人指出“君君臣臣”、“因果报应”、“命运天定”、“消极避世”等落后思想的弊端,其中,以工商091班的霍唤楠同学“国学经典对于大学生形塑的意义可谓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看法为代表。另一方面,也有极少数同学提出了对国学经典应部分继承,部分抛弃的看法的辩证观点。旅游管理091班的陈双双同学就提出“其实多数经典已不再适合当今社会,我们需要的不再是那些治国方略,而是能够陶冶情操的东西,所以要继承经典,拿来可以,但不可以盲目”的针对国学经典的“拿来主义”原则。另有极少部分同学认为国学经典对现代大学生而言已经“过时”,持全面否定的观点。究其原因,那些被选取作为教材的经典的片段,也都是对形塑有积极作用的,并且老师授课时,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也只是简单一提,并未放在重点:再者,现在大学生越来越注重人际关系和个人实用能力的锻炼,无时间和精力阅读整部经典之作,而关于经典内涵的了解也只限于课本习得和文化宣扬,众云亦云而已。统计数据为:持肯定观点91.03%;持辩证观点7.69%;持否定观点1.28%。

以上就是我们对经管学院学生论文分析的结果,这虽然只代表一部分大学生的观点,却能有效地反映出现今大学生在形塑方面存在的误区及应采取的措施。

三 目前大学生经典教育的应对措施

针对问题一“把国学经典等同于儒家经典”,我们认为,相对于在高考这种应试教育体制下的中小学语文教育,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应该广泛涉猎各家经典著作,以此来开阔视野,对国学经典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因此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同学们自主地阅读包括儒家在内的各学派的经典著作,另外,教材中也应适当地充实其他学派的经典之作,以此使同学们对经典有一个宏观的认识。

针对问题二“把经典等同于语文课本”,这是因为对经典了解过少,所以《文学评论》杂志副主编王保生说:“要提高全民族的精神文化素质,就要提倡人们阅读经典。”在我们大学校园中,可以进行“读书漂流”活动,通过书籍的“漂流”,在语文课本之外,使更多人接近经典;为了激发人们的读书热情,培养读书习惯,我国政府已经将每年的十二月份作为“全民读书月”,并大力提倡举办“世界读书日”相关的各种经典诵读活动,使经典诵读变得平常化,变成一种习惯,形成一种社会风气。

针对问题三“对经典的理解只是只言片语,而非有深度的理解”,大学教育是开放式的,大学生自己应该讲求一种学习经典的方法,通过独立查找资料的方式,系统而全面的对经典,哪怕是其中一部有一个深入的理解;教育过程中,对于经典的教授,“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同学们对经典有完全自己的见解以此达到一种深度。

针对问题四“90%以上的学生作业都是对多部国学经典的简单罗列以及书目简介,多雷同,甚少有个人见解”,我们认为应给予同学们充足的自学空间,自己获得接触文本的第一手见解,而不是一种“填鸭式”教育,被动地接受老师传授的相关知识,比如开展“读书交流会”,对读过的书,畅所欲言,发表完全个人的见解,通过讨论,逐渐深入。

针对问题五“92%的同学对国学经典之于大学生形塑的认识陷入了误区”,我们认为要走出这个误区,必须对经典持一种辩证的观点。国学经典既不过时,也不是“百利而无一害”,我们建议,在教材设置方面,选取的国学经典部分,同时选取积极观点和落后观点的相应材料。通过同学们自主地比较,使之深入人心,对其有个人的独立见解。

另外,除了上述详细的解决办法,我们还提出一些宏观的措施:第一、重视各个专业的大学语文教育。据调查显示,大学语文教育在高校中并未普及,一些工科类专业并未开设这项课程。孔子说过:“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完善大学生形塑必须使他们在严谨思维的形成过程中,去接受中国传统经典的熏陶,并以此影响他们的精神世界和行为方式,塑造符合中国传统美德典范的、适应社会需要的、形象气质俱佳的新世纪大学生,使其内在和外在均达到和谐统一。第二、加强学校图书馆、阅览室国学部分建设。《文学评论》杂志副主编王保生说:“远离经典文学,不仅造成青年们阅读和审美能力的衰退,更主要的会造成他们心灵的荒芜和情操的低下”。针对当代大学生对国学经典的了解仅限于教科书上的知识,作为大学生阅读书籍主要地点的图书馆和阅览室,应有意识的增加国学经典中的各典籍,以及关于国学研究的各种书籍,让同学们有更多的选择来阅读经典。第三、利用与国学经典相关社团活动,营造校园文化氛围。“汗牛充栋、卷帙浩繁的文化经典构成了国学知识体系的主体部分。但是让大学生简单地以皓首穷经的精神去阅读经典,对于绝大多数青年人来说还是难以达到的,这就要求我们以艺术的有情趣的方式引导大学生在艺术的氛围里了解文化经典,感受古典魅力。”[1]在大学校园里,学生社团是营造校园文化氛围的主要载体,所以,利用社团组织开展有关国学经典的各种活动,能更好的引导同学们关注经典、学习经典,发挥经典对大学生形塑的积极影响。同时也能使此类活动成为校园里的一道靓丽风景线,为广大同学营造更加良好的古典文化氛围。

[1]傅可.国学与大学生国学教育的实践体系设计[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2).

(责任编校:张京华)

G641

A

1673-2219(2010)09-0183-03

2010-05-10

本文是2009年河南科技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立项课题。在撰写过程中,刘安冉、滕玉宇、李瑞丽、康颖欢等同学帮助对调查报告作了统计和整理工作,并以此题指导她们做大学生训练计划。

韩宏韬(1970-),男,江苏丰县人,文学博士,史学博士后,河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讲师,从事先秦两汉文学和隋唐史论研究。

猜你喜欢
形塑经典国学
媒体形塑时代的对外传播研究
图像内外:清代王云《休园图》的家族形塑倾向
“垂”改成“掉”,好不好?
“斯文”的日常生活形塑——苏轼琴意象的存在原因分析
“黑压压的恐怖感”:《呼啸山庄》中复仇者的形塑与爱情悲剧的书写
谈如何接近经典——以《论语》为中心
梦想斑驳照进现实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