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方案建构的三维模式研究

2010-04-07 17:41杜彦杰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2010年4期
关键词:危机建构方案

杜彦杰,刘 刚

(1.河北经贸大学 学生处,河北 石家庄 050061;2.河北经贸大学 教务处,河北 石家庄 050061)

●教育教学研究

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方案建构的三维模式研究

杜彦杰1,刘 刚2

(1.河北经贸大学 学生处,河北 石家庄 050061;2.河北经贸大学 教务处,河北 石家庄 050061)

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需要针对大学生心理危机的特点,从实际来看,大学生心理危机在时间、空间以及特殊人群这三个维度上表现出一定的特征,根据这些特征有针对性地构建心理危机干预方案,能够为大学生心理危机问题的有效解决提供切实可行的现实途径。

大学生;心理危机;危机干预

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推动着社会的飞跃式前进,社会的快节奏、高风险、强竞争在激发和调动人的潜能的同时,也给很多人带来了沉重的心理压力,大学生这一群体尤其如此。近年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成为高校教学管理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据不完全统计,我国25%的大学生受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50%的大学生心理处于不健康或亚健康状态,大学生自杀现象呈上升趋势[1]。而要解决这一问题,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要建立切实有效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本研究根据大学生心理危机所表现出的三维特征尝试构建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三维模式,以求提供一种现实建构心理危机干预模式的新思路。

一、大学生心理危机问题的三维特征

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方案的建构需要以大学生心理危机问题的特点为基础,如此才能具有针对性,提升有效性。根据对大学生心理危机发生来源分析,大学生心理危机问题在时间、空间以及特殊人群这三个维度上呈现出明显的特点。下面将对这些特征进行分析,为心理危机干预方案的建构奠定基础。

(一)大学生心理危机发生的时间特征

在大学的学习生活中,不同时间阶段的大学生会遭遇不同的心理问题,而这些心理问题大都在时间维度上表现出某些共性,即大学生的心理危机问题呈现出显著的时间特征,这就为心理危机干预方案的建构提供了时间维度的基础。这里的时间维度主要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第一,从人生的纵向维度来看,大学阶段是人生成长过程中的特殊时期。第二,从大学阶段的具体年级来看,不同年级的大学生面临不同的学业和生活问题,这些问题所引发的心理危机具有差异性和独特性。

1.大学阶段是人生成长的一个重要而特殊的时期,大学生的各种心理危机问题与其独特的心理成长时期有关。心理危机干预方案的建构需要考虑大学生在这一阶段所面临的自我同一性危机,恋爱心理危机等。根据美国心理学家莱文森的理论,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向成人早期的转折时期。这是一个精力充沛而同时又充满矛盾和压力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大学生能获得爱情、学业、专业技能、事业进步方面的满足,实现生活中的重要目标。但是,他们同时也承受巨大的负担——需要对爱情、工作和生活方面的问题作出明智的决策与承诺,而其中许多人此前并没有作出明智选择的经验。[2]因此,在这一时期大学生极易陷入心理危机。

2.不同年级的大学生会面临或遭遇不同性质的问题。这些问题具有明显的时间特性,以时间为维度而成为大学生共性的心理问题。比如,大一新生的心理适应问题;大二的各种学习问题,尤其是英语四、六级等重要考试所带来的考试焦虑问题;大三的考研以及各种目标选择的前程迷惘;大四因就业问题而产生的困惑、恐惧心理等。

心理危机干预专家布拉默(Brammer)将大学生心理危机分为发展性危机、境遇性危机和存在性危机。发展性危机,是指在正常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急剧的变化或转变所导致的异常反应。大学生在时间维度上所形成的心理危机主要是发展性危机。如新生刚入学时的失落感和不适感,大二大三在追求“自我同一性”确认“我是谁”的过程中所体验到的焦虑、迷茫、空虚、郁闷等消极情绪,毕业生在就业与继续深造之间的徘徊等问题。

针对大学生心理危机问题的时间性特征建构心理危机干预方案,根据大学生的学业进程设计预防、预警以及干预体系,强调进行心理危机问题的时间分层,采取不同性质的具体干预措施,从而使危机干预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大学生心理危机发生的空间特征

这里的空间不是指物理空间,而是指社会空间,指影响大学生心理状况的学习和生活空间。对于大学生而言,影响其心理的社会空间相对稳定,这些空间里的社会心理氛围直接对其心理产生不同性质的影响。近年来对大学生心理危机的研究发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大多与其人际关系障碍以及得不到及时有力的社会支持有关。而社会支持作为人与人之间的亲密联系,在个体面临困难或威胁时,可以为其提供精神或物质上的帮助,是心理压力与心理障碍的中介因素之一。社会支持有时甚至是个体间或个体与群体间的依恋,它适合促进感情、提供指导以及提供个人身份和成就的反馈。[3]而构成大学生社会支持的人际关系主要包括与父母、同学、老师等人的社会交往关系。因此,关注这些社会交往空间而构建心理危机干预方案,能够有的放矢地使问题得到解决,使大学生能够在稳定有力的社会支持中获得心理上的自我成长和完善。

1.家庭空间中的问题。家庭是大学生基础性的社会支持空间。和谐幸福的家庭能够形成大学生心理上强烈的“本土安全感”,为大学生提供强有力的心理支持。然而,随着家庭离婚率的升高,父母离异或父母关系破裂等家庭问题容易致使大学生失去重要的社会支持力量而产生孤独、悲伤等负面情绪,缺乏内心的安全感,导致其心理承受能力下降,从而陷入心理危机。

2.宿舍空间中的问题。在大学阶段,宿舍成为大学生最重要的社会生活空间,宿舍中人际关系的好坏,对大学生的心理产生着密切的影响。由于大学生中独生子女的增多以及不同学生在生活习惯、地域文化以及个性等多方面的差异,容易产生宿舍人际关系的紧张和矛盾。而不和谐的宿舍关系和宿舍生活会对大学生的学习以及其他各个方面造成负面影响,进而形成负性的情绪体验和心理状态。

3.班级空间中的问题。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大学生需要在学习期间积累更多的资本以便在激烈的就业市场中取得竞争优势。因此,在班级生活中,围绕奖学金、评优、选举班干部、入党等,能够使大学生面临一系列的挑战和竞争的心理压力,而竞争中的成败以及人际关系的复杂和矛盾都将对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形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三)大学生心理危机发生的特殊群体特征

已有实践研究发现,大学生心理危机主要发生于一些特殊人群。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些特殊人群应该成为心理危机干预方案建构的重点关注对象。比如家庭贫困的大学生、面临毕业和就业的大学生、处于恋爱关系中的大学生、陷入学习困境的大学生以及人格障碍的大学生等。这些人群构成了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易发或高发人群。因此,大学生心理危机发生的人群特征为心理危机干预方案的建构提供了另一个参照的维度。

1.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危机问题。2006年7月,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发布的《中国贫困生调查报告》显示,2006年秋季入学时,有6成左右贫困高考学生难以凑齐学费。2005年,全国在校大学生2 300多万人,贫困大学生比例高达26%,有600多万人。最近两年,贫困大学生的绝对数字和比例呈现增长的趋势。[4]与此同时,贫困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会面临比其他人更大的生活压力和心理压力,容易造成一些贫困大学生心理上的过度敏感、自卑以及自我封闭等,从而易于引发心理危机。因此,基于贫困大学生人数的众多以及心理问题的多发,该群体应该成为心理危机干预方案建构中重点关注的群体。

2.恋爱中的大学生。大学生所处的生理和心理阶段,使得恋爱成为大学生必然要经历或面对的成长问题。然而,由于在大学前的教育过程中对学生恋爱问题的敏感和抑制,使得大学生在处理恋爱问题以及性心理等方面都存在很多问题,一旦处理不当就容易引发心理危机并可能出现行为上的异常。因此,处于恋爱中的大学生应该作为心理危机干预方案建构中需要关注的特殊群体。

3.就业困难大学生。在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毕业阶段的大学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压力。从学生时代的轻松安逸到寻找工作的艰难困苦,大学生需要承受巨大的心理转变和适应。在这一过程中,大学生往往容易对社会、生活以及整个人生产生失望乃至陷入绝望,有的甚至选择自杀等极端的手段来摆脱压力。因此,毕业阶段面临就业困难的大学生也是需要心理救助的特殊群体。

4.学习困难大学生。高校的不断扩招,使一部分学习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会遇到学习上的困难而成为大学里的学困生。对于学困生的问题,已有研究主要关注的是中小学阶段,然而近年来屡屡发生大学生由于学业成绩不良而导致的自杀事件,人们开始意识到学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必须得到关注。大学学困生群体可以根据学困原因的不同大致分为五类:第一类是学习动机不足或缺乏的学生;第二类是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的学生;第三类是学习方法不当的学生;第四类是基础薄弱,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第五类是沉迷网络或其他活动而贻误学业的学生。由学习困难而导致的学科不及格以及不能毕业等问题容易使得大学生产生心理困境并引发心理危机。因此对于这部分学生也需要纳入心理危机干预的重要关注对象。

二、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方案的建构

通过以上对大学生心理危机发生的三个方面的特征的分析可以发现,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发生并非偶发事件,而是呈现出一定的特征,这些特征的存在为有效构建心理危机的干预方案提供了现实基础。基于对大学生心理危机特征的分析,本研究尝试提出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三维模式,从时间、空间和特殊群体三个方面构建心理危机干预方案。

(一)以时间为维度建立心理危机干预方案

大学生心理危机发生的时间特征为心理危机干预方案的建构奠定了基础。以时间为维度建立心理危机干预方案的核心理念是:预防为主,分层实施,价值引导,自我成长。以时间为维度建立的心理危机干预方案是拓展性心理危机干预方案,是一个以教育和引导为核心内容的预防性干预过程。这一方案改变了原有心理危机干预方案以事后干预为主要干预方式所存在的被动性特征,变被动为主动,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培训,拓展其心理素质,强化其自我心理危机防御能力,逐渐形成大学生心理危机的自救或自助系统。

1.针对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殊阶段性开展心理教育活动。大学生的年龄一般在20岁左右,正处于青春期向成人早期的过渡时期。这是大学生的“第二次诞生”和真正实现“心理性断乳”的人格再构时期,是一个充满了心理矛盾的动荡时期。这个年龄阶段的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内心矛盾主要有:闭锁性所导致的孤独感与强烈的交往需要之间的矛盾;渴求自主独立与情感物质依赖之间的矛盾;强烈求知欲与识别能力不强之间的矛盾;情绪情感冲动与理智调控约束之间的矛盾;美好的愿望理想与当前现实不如意之间的矛盾;强烈的性意识、性冲动与正确处理异性之间关系、性道德之间的矛盾。因此,大学生群体具有危机易感性,如果能够针对大学生这一时期的心理特点进行各种预防性心理干预,就可以有效地避免心理危机的发生。这一方面的心理干预主要可以通过设置心理教育类课程及讲座,以及通过心理协会、心理健康日等多种组织和活动普及心理知识,使大学生能够对自我心理特点有基本的认识,形成一定的自我心理调节、心理自助及求助意识和能力,使其能够平稳渡过心理矛盾时期。

2.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设计和实施心理教育内容。大学生在不同的大学学习阶段遇到的现实问题不同,其心理问题也因此呈现出一定的年级特征。如果能够掌握这些特征和规律,有针对性地形成专门性的心理干预方案,就可以实现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的常规性体制,从而能够真正实现有的放矢,防患于未然。具体而言,在对大一新生的入学教育中,应加强心理教育内容,为新生开设心理适应、人际交往等主题的心理讲座和辅导。对于大二、大三学生遇到的学习、考试以及考研等问题,则可以通过学习方法的专项指导、考试心理教育等帮助其克服学习及应对考试过程中所产生的心理压力。针对大四学生遇到的人生和事业的选择困惑,可以开展生涯规划和设计方面的辅导,同时开设专门针对毕业生的专题性心理讲座和辅导,提高其应对毕业问题的心理承受能力。根据年级特点建构心理干预方案,针对大学生群体的共性心理问题进行预防性干预,通过各种专项教育活动提高其心理素质,避免心理危机的爆发。

3.针对大学的特殊时间阶段实施心理危机干预。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发生往往集中在一些特殊的时间阶段,在这些阶段所形成的一些特定心理诱因往往引发心理危机,比如部分大学生在学期初容易出现的角色迷茫与调整困惑,在学期末考试期间的焦虑紧张,其他重大考试中的受挫以及对纪律处分接受的恐慌等。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这些特殊阶段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学习相关心理保健知识,增强对这些特殊阶段的心理承受能力。同时,重点监控遭遇特殊问题的大学生,诸如学习障碍者,人际关系冲突者,考试结果与期望严重背离者,引发睡眠困难、注意分散等生理病变者等,同时,对他们进行系统化的分类帮助,避免恶化发展,使其平稳过渡。

(二)以空间为维度建立心理危机干预方案

1.建立以宿舍空间为单位的同辈互助心理危机干预模式。该模式是指通过开展同辈心理辅导形成同辈心理互助模式。同辈心理辅导(peer Counseling)是由受训或受督导过的非专业人员(同辈心理辅导员)在周围年龄相当群体中开展具有心理咨询功能的服务,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自觉开展心理知识普及、心理问题探讨、心理矛盾化解、心理危机干预、心理情感沟通,帮助其解决日常遇到的实际情况和心理困扰,提高自我管理能力,推动群体的互助、关怀和支持,实现其“自助”成长的模式。朋辈心理辅导具有接纳性强、实施方便、易推广以及见效快等特点,因此在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中具有不可忽视的独特作用。目前大学生群体数量庞大而专业心理咨询人员数量有限,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在这种现实背景下,朋辈心理辅导往往能够在心理危机干预中发挥强有力的补充性作用。[5]

2.建立以班级空间为核心的三级互动组织的心理危机干预模式。在高校建立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需要形成实体性实施干预的组织架构,建立三级互动的组织模式,即“班级心理委员—院(系)心理辅导教师—校级心理咨询中心”。校级心理咨询中心由具有心理学或教育学专业背景且经过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和危机干预系统培训并取得心理咨询资格的专兼职教师组成,主要负责全校危机干预制度和细则的制定,危机易发人群的排查和危机干预方案的制定。院(系)心理辅导教师由热心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并接受一定学时专业培训的院(系)领导或辅导员兼任,主要负责本院(系)危机干预制度的建设和实施,特殊人群的重点关注和危机干预具体措施的执行。班级心理委员由各院(系)心理素质较高、热心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且经过一定专业培训的学生骨干担任,他们的职能在于及时报告突发心理危机的个体,以及对其提供心理支持和安全监护。

3.建立以家庭为单位的家校互动心理危机干预模式。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根源很多来自家庭,然而在心理危机干预的具体实施中,家庭的作用却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一方面,家庭是处于成长中的大学生最安全、最信赖、最依靠的组织,家庭对于个人的影响所能发挥的作用效果也是全面而持久的;另一方面,当代大学生中独生子女已经占相当大的比例,家庭不和、离异家庭也并非个别,诸多家庭问题也是引发或恶化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因素。因此,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系统中,应充分重视家庭因素,充分挖掘和利用家庭中的积极资源,建立家校联动的心理干预模式。首先,通过建立家庭档案的方式,对大学生的家庭情况有详细完整地了解,并将贫困家庭、单亲家庭、重组家庭等特殊家庭纳入预警范围。其次,学校院(系)和家庭保持经常性联系,定期向家长通报大学生的在校情况并了解学生与家长的沟通情况,及时掌握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及动态变化。第三,对在学校发生心理问题者,应及时与家长进行深入沟通,赢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并积极争取其提供心理和情感上的支持,运用亲情的力量唤醒大学生战胜心理危机的信心,重新建立和谐的精神状态。

(三)以特殊人群为维度建立心理危机干预方案

1.家庭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从大学生心理危机或心理问题产生的现实情况发现,家庭贫困大学生属于心理危机的高发群体之一。因家庭贫困而产生的自卑、孤僻、虚荣等特殊心理并非某种单一的心理问题,大都具有多样复杂性,而且一般隐藏得很深,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因此,应针对贫困生的特殊心理状况设计综合系统性的干预方案,提高其对社会差异的认知水平,增强其应对各种困难和挫折的耐受力,培养其融入并亲近社会的健康心理品质。具体而言,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建立多样性的综合资助体系,人性化地实施资助方式,加大“奖、助、贷”等有偿资助的力度和范围,提供相应的“勤工助学”机会,从而提供现实具体的救助;引导大学生通过勤奋学习、辛勤劳动,实现自立自强;通过各种心理讲座和校园文化活动,扭转其对贫困及因贫困而遭遇种种问题的偏差性认知,提高其心理认识水平和主体自我意识;通过党团组织活动、班级活动、宿舍文化建设等多种方式,为贫困生营造理解、尊重、关爱的温馨和谐的学习生活环境,尽可能消除产生各种心理问题的诱因。

2.恋爱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在大学生群体中,因恋爱而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已经成为心理危机的重要诱因之一。然而在对大学生恋爱过程中产生的心理危机的干预上,目前主要是事后干预模式,缺少对大学生恋爱心理的事前引导和教育。在这种情况下,往往使得一些简单、普通的心理问题演变为心理危机。因此,对大学生恋爱心理危机的干预应注重事前教育和引导,使大学生形成健康的恋爱观,提高其对恋爱期间各种心理问题的掌控和调适能力,避免心理危机的发生。与此同时,对处于恋爱阶段的大学生,密切关注特殊事件,及时救助失恋者,将心理危机消除在萌芽状态。

3.学困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导致大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有多种不同的类型,因此在针对该群体的心理干预中应该根据不同的类型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比如,对于学习动力不足的大学生,需要通过价值引导、意义疗法等使其获得学习的内在动力;对于所学专业不感兴趣而造成厌学的大学生,一方面需要通过认知疗法使其转变对所学专业的固有偏见性认知,培养专业兴趣;另一方面对于确实存在个性特征、能力等与专业要求不能适应者,应帮其提供正确的解决问题的现实渠道,使其在事件过程中建立有效应对问题的正确方式,锻炼健康的心理品质。

4.就业困难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在激烈、残酷的就业竞争中,就业困难成为处于毕业阶段大学生面对的普遍问题。但是,由于部分大学生的认知和归因尚带有一定程度的片面、狭隘和偏激性,容易在就业这种重大问题上形成扭曲性认识和负性、阴暗的心理状态,从而导致心理危机的产生。因此,对于就业困难大学生的心理救助也是以特殊人群为维度的心理危机干预方案之一。在这一问题上,心理危机干预的认知模式是一种有效的干预模式。该模式认为,危机导致心理伤害的主要原因在于,当事人对于危机事件和围绕事件的境遇进行了错误思维,而不在于事件本身或与事件有关的事实。该模式要求危机干预工作者帮助当事人认识到存在于自己认知中的非理性和自我否定成分,重新获得思维中的理性和自我肯定的成分,从而使当事人能够实现对于危机的控制。[6]在具体操作的干预过程中,转变大学生对于就业困难的偏差性认知,培养其健康、积极就业心态,形成现实合理的工作期待,同时引导大学生正视人生过程中的困难,将其转化为自我成长和成熟的契机而加以积极利用。

[1]刘建新.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疏导[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

[2][3][6]段鑫星,程婧.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4]吕卫华.农村贫困大学生的社会认同与社会建构[J].青年研究,2007,(1).

[5]杜彦杰,刘刚.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方案的建构研究[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

The Study of Scheme Construction about College Students'Psychological Crisis Intervention with Three-dimension Mode

Du Yanjie,Liu Gang

The intervention ofcollege students'psychologicalcrisisshould aim attheircharacters.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crisis has some rules in the time,occasion,and special crowd.The scheme should be construct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se principles so as to provide the practical way to solve college students'psychological crisis.

college students;psychological crisis;crisis intervention;scheme

G444

A

1673-1573(2010)04-0084-05

2010-09-06

2008年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HB08BJY010)

杜彦杰(1965-),女,河北滦南人,河北经贸大学学生处高级政工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等;刘刚(1976-),男,河北保定人,河北经贸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河北经贸大学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咨询师,研究方向为心理健康、个体心理学等。

武玲玲

责任校对:秦学诗

猜你喜欢
危机建构方案
烂脸了急救方案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高等教育的学习危机
定边:一份群众满意的“脱贫答卷” 一种提供借鉴的“扶贫方案”
建构游戏玩不够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
“危机”中的自信
稳中取胜
危机来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