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现状

2010-04-07 17:30:12栾秀群董亚臣
华北理工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0年4期
关键词:课外体育课体育

栾秀群 董亚臣

(华北煤炭医学院体育教研部 河北唐山 063000)

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现状

栾秀群 董亚臣

(华北煤炭医学院体育教研部 河北唐山 063000)

高校 体育课程改革 现状

教育部于 2002年 8月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自 2002年开始在教育部直属高校所试行,并于 2003年在全国普通高校推广实施,从而为我国高校进行了第六次教学改革拉开了序幕。《纲要》重新明确了体育课的性质、结构以及课程内容确定的原则、课程评价体系等,尤其是重新确定了体育课的教学目标,给大学体育课程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各高校根据要求和体育课程的规律,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尝试,加强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模式,尤其是在课程内容的构建上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全新的改革。经过 5年的尝试,从全局发展来看,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也存在这一些问题,尤其是从学生的体质与健康状况来看,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下降的趋势依然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例如,1985~2005年青少年体质连续 20年下降,耐力、力量等身体素质更是连续下滑,近视率继续上升,青少年肥胖持续上涨,所有这些记录,说明我们的体育事业任重而道远。

1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现状

《纲要》在强调“健康第一”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人为本”、“以全面发展的事业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指导思想,从发展学生个性的角度出发,充分拓展体育课堂的时间和空间,加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健康意识,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和体育文化知识,培养活泼愉快、顽强拼搏主动挑战的意志品质,全面地体现体育教育价值观。笔者走访河北省 10余所高校,从实施的情况来看基本符合《纲要》的要求,各高校根据学校教育的总体要求和体育课程的自身规律,加强了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的理论和实践研究,针对师资、生源、场地设施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建立不同的课程教学模式,发挥体育教育的巨大作用。随着场地设施的完善及师资水平的提高,各学校都实行选项课教学,面向学生开设了多种类型的体育教学内容,打破原有的系别、班级建制,重新组合上课,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要。并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运用多种形式和现代化教学手段,扩大体育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由学生自己选择上课内容。在项目选择上,向健身、健美、趣味、娱乐等方面发展,增加一些保健知识,使学生热爱体育、乐于体育,并自觉自愿终身进行体育锻炼。各学校体育选项课的开设项目大都以篮球、排球、足球、武术、羽毛球、乒乓球、网球、游泳、健美操、形体、跆拳道、体育舞蹈等常规项目为主。

2 存在的问题

2.1 过分强调主观快乐和学生兴趣而降低锻炼身体所必需的运动负荷,从而失去了体育的教育功能。“快乐体育”来源于日本,“快乐”被界定为“克服困难,战胜自我所获得的成功体验。”它主张的是战胜自我的快乐。然而“快乐体育”教育思潮传入我国后却被曲解。部分学校在制定教学内容时过分强调娱乐、强调自我,忽视身体素质的练习,忽视团结合作、集体观的教育,只一味突出快乐,而完全忽视学生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导向性要求按照学生的兴趣培养,但是培养学生的兴趣是通过教学去发展学生的兴趣,而不是过多的迎合学生的兴趣。那些为了过多的迎和学生的兴趣而设置的没有教育与健身意义的教学内容,只会丢失了教学的本质。学生表面上玩的很高兴,可他们从教学中学到了什么?试想,没有了运动技术的传授,没有了运动负荷的要求,没有了思想方面的教育,那体育课还剩什么?作为一门学科,它还有什么教育意义?

2.2 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忽视教师的主导地位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是统一,教师是学生的促进者,学生的学是围绕教师的教来进行的。在新课程改革中,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他们的发展程度主要取决于教育施加因素的影响。其中在教学方法上教师的讲授还是主要的,通过教师开发的教学内容进行有效教学,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转化,从而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发展学生的兴趣。教师在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中,起着主导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学生的兴趣得不到发展,教师的主导地位也就不存在了。那些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教师的主导性作用,最后的结果是使教学形式呈现一种“放羊式”教学的行为,是片面的,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2.3 选项课教学内容的不均衡性 由于选课机制的不完善,在选课中,大部分学生多选择一些比较时尚的、流行的运动项目,造成部分项目人满为患;而以“三大球”为主的传统项目因学生太少而开不了课。一方面学生过多,使本来只能勉强满足一个自然班的教学设施出现了严重的超员,使得教师无暇照顾到整体,从而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下降;另一个方面学生的增多,器材相对不足,降低了课堂练习密度,运动量减少,练习强度不够,体育课的教学效果自然就降低。对一些技术性较强的运动项目,学生一时掌握不了技术,也发挥不出应有的运动强度,教学质量也难以保证。

2.4 体育教师的现有技能与体育课程改革要求相脱节 体育教师是体育课程改革与实施的主力军。新一轮的体育课程改革为高校教师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充分施展才华的舞台。但是,我国的体育教师绝大多数都是传统体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它们的知识结构和教学方法以逐渐落后于素质教育时代的要求,他们的教学理念还没有跟上素质教育的要求。同时又安排了大量的非专业的,如从事田径、体操专业的教师转向其它选项课的教学,导致教师技术水平不高、竞技能力差、专项理论模糊,使得选项课教学水平技术含量降低,教学质量大打折扣。

2.5 课外体育锻炼得不到广泛的开展,学生锻炼热情得不到有效的支持 同学们进行课外体育锻炼,主要体现为调节心理状态,放松精神,消除学习的紧张压力以及促进身体健康。现在的高校体育改革对体育课程重视比较高,积极全面地进行全方位的改革。而忽视了对课外体育锻炼的发展。试想如果只是孤立地行体育课的改革,那么,体育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增强学生体质,就是一种自欺欺人的说法。因为现在大学每周上一次体育课,每次 90分钟,如果课的密度以 50%计算,每个学生每周在体育课上实际进行身体练习的时间,只有 40多分钟,根本起不到锻炼身体的作用,更别说提高身体素质。这就是为什么学生上体育课的积极性有所提高,但身体素质与过去相比却没有变化,甚至还有所下降的原因。现在各个学校也正在逐渐加强课外体育锻炼,目的希望学生课余时间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但还没有制定出相应的规章制度,没有从真正意义上重视起来,不少还是在走过场,讲业绩,还没有真正从学生身体锻炼的实际出发。

2.6 重视发展运动技术,忽视专业理论知识、健身知识、能力的传授和培养 我们的体育教师由于受到体育专业院校教材和教学的影响较深,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是以竞技运动技术为中心,把教学重点放在动作技术的传授上。对相关理论知识的传授知识也只是停留在对项目发展概况、规则演变、简单的裁判罚、场地器材等的介绍上。那些需要学生掌握的一些发展身体素质的理论知识与方法,如运动保健知识、身体锻炼的方法与作用、体质的评定与监督等知识方面上的传授却不充分。忽视了学生课外自我锻炼要求,从而不利于锻炼习惯的养成,也对终身体育的形成产生不利的影响。

2.7 课程评价 当前对大学生的体育成绩考核评定,主要还是以教学内容的一次性考核为主,虽然不少学校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平时成绩、素质考核、理论成绩等在最终考试成绩里也占了一定的比例。但都只是在形式上发生变化,还没有摆脱常规的一个标准。这种办法明显的缺点主要是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进步程度考虑不够,忽视了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忽略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缺少对学生主观努力因素和技术提高幅度的考虑,严重挫伤学生,特别是“体育差生”的积极性。这种只重视学生的运动成绩,忽略学生的身心健康,对学生要求统一的及格线,已不适应当今全面推行素质教育。

3 建议

3.1 树立正确的学校体育思想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充分体现“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现代体育教育理念和终身体育等指导思想,培养身心健康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复合人才。发展体育的基本功能,即有效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有一定身体负荷,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养成锻炼习惯;让“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理念深入人心。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抗挫折能力,发展学生个性。

3.2 选择正确的教学内容,强化体育的多功能目标。在教学中把健身与锻炼意志品质结合在一起,既要运用“快乐体育”的方法,使学生领略体育的乐趣,在愉快的气氛中增强体质,也要运用“磨难体育”的锻炼手段,使学生接受困难的挑战,在艰苦的磨炼中锻炼意志。忽视体育耐力素质锻炼的强制性,对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顽强意志产生了不利因素。学生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社会化的过程,现在的学生大多是家中独生子女,是家庭的中心,从整体性格上更加自我。在这方面,体育教学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如:在体育教学的合作学习模式中,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并给每人布置合适的学习任务,明确每个人的责任,同时合理利用竞争机制,要求学生不仅要为自己负责,也要为小组其他成员负责,增加小组成员之间的信任,从而培养相互交流的技巧与合作意识,这都需要教师的教育与引导。同时,在教学实践上取消一些内容枯燥、形式单一,而不太受学生欢迎的运动项目,积极开发一些时尚、实用的体育项目,增加学生的选课内容,使学生喜欢体育、热爱体育,愿意投入的体育锻炼中去,为体育习惯的养成提供可能。

3.3 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在教学改革中,教师的权威受到绝对的挑战。因此教师调整自己的心态,转变角色。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由原来的体育课程的被动执行者向决策者转变;由运动知识和技能传授者向学习过程的指导者转变;由体育课堂的权威者向学习活动的组织者转变;由课程内容的解释者和实施者向课程内容的开发者转变;有“教书匠”向体育教育的研究者转变。

3.4 积极开展有效的课外体育锻炼 贯彻“健康第一”的理念,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只有进行有效的课外体育锻炼,才能弥补由于教学时数不足而影响学生健身的效果。同时,课外学生自主的或有组织地进行锻炼,培养学生的健身意识,并相互介绍自我锻炼方法,使他们的创新意识和个性得到锻炼和发展,从而终身健身。现在,各个学校对此也逐渐重视起来,成立了各种形式、内容的俱乐部,以发展学生体能,培养学生锻炼能力,提高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

3.5 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学生在体育锻炼中的自我监督 在平时的体育课或课外体育活动中,教师随时教会学生一些简单的自我检查身体承受负荷能力的手段,如:测脉搏、量体重和自我感觉等,以便了解身体的机能状况,及时调整运动量,从而养成科学健身的习惯。

教学改革往往出现一种钟摆式现象,且这种现象从教学出现到现在一直持续着。影响课程的三大要素:社会 -学生 -学科,要想追求三者的平衡,就必须有这种动态摆动现象。这是因为时代在不断的发生变化、社会需求的变化及一些教育、文化等价值趋向发生变化,这些是推动教学活动向前发展的动力。我们的教学活动必须跟上社会的发展,我们教育出来的学生才不会被社会抛弃。只要社会发展不停止,教育教学改革就不会停止。因此我们要正确看待这种现象,从学生的根本利益出发,积极应对每次的改革,才能跟上时代的要求,教学改革的要求。

[1] 毛振明.学校体育发展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69

[2] 赖天德.学校体育改革热点探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4.91

[3] 曹 为.构建“以人为本”的现代体育教育观[J].体育科学,2004, (3):23

[4] 陈晓峰.学校体育 -关乎国家和民族未来的事业[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7,(3):18

[5] 秦 婕.普通高校体育选项课发展现状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6):38

(2010-03-12 收稿)(陈 迁 编辑)

G 642.0

A

1008-6633(2010)04-606-02

河北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课题编号:20072001)。

猜你喜欢
课外体育课体育
小满课外班
我的“课外老师”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甘肃教育(2020年2期)2020-11-25 00:50:04
体育课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上好期末三节体育课
体育师友(2015年3期)2015-12-22 11:04:16
转动小脑瓜
课外实践丰富多彩
中国火炬(2014年2期)2014-07-24 14:16:57
"三个结合“上好室内体育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