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泽雄
(华中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武汉替换为 430079)
利他主义的谜底探究及其当代启示
叶泽雄*
(华中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武汉替换为 430079)
近些年来,利他主义的谜底探究日益从多学科多领域的理论研究层面转向实践应用前沿.尤其是,利他主义蕴涵的“利他才能更好地利已”的新理念,对于今天人们走出道德与利益的伦理困境,化解社会冲突与矛盾,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等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利他主义;伦理困境;当代价值
自实证主义者孔德视利他主义为人类的一种崇高美德以来,利他主义一直局限在道德范畴的原有框架下展开研究.由于利他主义仅从伦理道德方面倡导为他人做出牺牲,既缺乏有力的科学理论支撑,又未能说明利他者与受益者之间的关系,往往陷入“道德”与“利益”的矛盾和冲突,以及与利已主义的争论之中.尔后一些学者试图在二者之间进行调和,从政治学、经济学、经营学、心理学等视角对利他主义进行探讨并取得一些研究成果,但却始终未能走出伦理学的藩蓠.1973年,洛伦兹、费里施、延伯根因动物行为研究方面的突出成就分享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利他主义也因此被生物学家广泛引入研究动物的行为,并取得了三次重大理论突破.[1]生物学通过对动物利他行为的观察、分析和研究、揭示了利他与利己,竞争与合作的关系,成功地解释了动物利他行为.在此基础上,一些动物学家试图从生物学的角度解开人类利他主义之谜.亲缘利他理论、互惠利他理论和驯顺性利他理论说明,一个利他群体比一个自私的群体更有进化上的优势.艾克斯罗德指出利益部分冲突时个体采取合作而不是背叛策略是个体竞争中的制胜之策;斯蒂芬斯运用博奕论建立数学模型描述动物互惠利他行为及其进化的机制;威尔逊用生物学观点研究了人类的利他主义;瑞德里运用自私基因理论从进化生物学上揭示了人性私利与美善的演化;布莱克摩尔则试图从文化模仿与传播上揭示人类心理进化之谜.[2]
相对来说,国内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在梳理和评介国外利他理论的同时,亦作了积极而可贵的探索并取得可喜成果.一些知名学者如朱志方讨论了生物进化和道德进化,盛洪、叶航、江丁丁等从经济学的角度阐述了利他主义与道德的关系,宋圭武认为利他主义是利益博弈的一种均衡[3].其中,刘鹤玲的新作《所罗门王的魔戒——动物利他行为与人类利他主义》一书值得一读.该书鉴于国外研究仅仅侧重于从生物学角度.运用的动物利他理论对人类利他主义予以解释,国内研究尚处在初始阶段,尝试在综合、吸收和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全国系统地探讨人类利他主义产生渊源,进论机制和精神实质.其中关于利他主义蕴涵的“利已又利他、互惠双赢”的分析与论证,对于指导今天人类走出全球问题引发的生存和发展的困境,具有不可忽视的实践意义.总括起来.该书阐述了以下几个值得注意又可供感兴趣的学者进一步深化研究的问题.
全书从结构上分为两个既独立又相互关联的部分,分别探析了动物利他行为和人类利他主义.自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问世后的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人们恪守着这么一个信条(念):一切生物有机体都是在生存斗争中,经过物竞天择、优胜劣汰而实现进化的.由此建立的行为准则是:个体为了自身的利益而损人利己.然而,有机体并非都是自私的.从单细胞到多细胞、从植物到动物、从个体到群体利他与合作现象随处可见,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则难以对这类现象作出合理解释.作者重点考察了动物的亲缘利他行为和互惠利他行为,通过对广义适合度、亲缘系数、亲缘识别的分析、以及博弈论方法的数学建模分别解释了这两类利他行为,并且运用亲缘选择理和互惠利他理论揭示了亲缘利他行为和互惠利他行为是动物进化过程中的一种不可或缺的相处方式和生存策略.作者强调在自然选择中,个体的竞争与合作、利己与利他并不相悖,竞争进化与合作进化是生物有机体为适应环境而形成的两种不同的进化路径,从而大大丰富和发展了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4].书中不时穿插着生物界利他行为的许多秘闻趣事,使读者在领悟理性分析与缜密思索的严肃性的同时,也得到精神漫游的轻松和愉悦.在此基础上,作者运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在生物进化与社会进化的统一中进一步讨论了人类利他主义,指出人类利他主义有三种形式,即亲缘利他主义、互惠利他主义和纯粹利他主义.传统伦理学把不求回报、为他人牺牲自己利益的行为看作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和美德,这是人类社会独有的一种纯粹利他主义.然而,纯粹利他主义往往陷入道德与利益的冲突和矛盾之中.事实上,人类社会还普遍存在着亲缘利他主义和互惠利他主义,前者是指为自己的亲属做出牺牲的利他主义;后者是指建立在合作基础之上,既能给他人带来好处又能增进自身利益的利他主义,这两类利他主义往往被社会所忽视.虽然从主观动机上看,为他人做出牺牲的纯粹利他主义更符合道德评价标准,但从行为效果来看,利人利已的互惠利他主义既能增进个人利益又能提高他人和社会利益,同样符合道德规范,因而是现代市场经济运行不可或缺的基本实现形式[4].
传统观点认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物竞天择,弱肉强食”,要达到“利已”的目的,必须以“损人”为前提.然而,无论是分析动物利他行为还是人类利他主义都表明,在增强个体的适合度、化解利益冲突方面,一个利他的个体(群体或团体)比一个自私的个体(群体或团体)更具有竞争的优势.并且,利已并不必然排斥利他,关键在于把“利已”与“自私”两个概念区别开来[4].利已大致可以分为完全利已、为已利他和损人利已三种类型.完全利已指的是既不利人又不损人而仅仅利已的行为,如生理上的需要,包括饮食、男女关系、自我保护等;为已利他指的是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利已,如为了名利而埋头苦干,为了赚钱而努力工作等;损人利已指的是有害于他人和社会的利已,如偷盗行凶、敲诈勒索、贪污腐败等.很显然,前两种利已不仅对他人和社会无害,甚至还有一定的益处,只有有害于他人和社会的利已,即损人利已才称得上真正的自私.人与动物不同,人是典型化的社会动物.生活在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意识到自己的特殊需要和利益只有在相互合作、交往中才能得到满足.于是,人们必须结成社会集体,建立各种联系,从而在社会集体和各种分工协作中实现“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不言而喻,每个人的行为目的只能利已,却又不可能依靠自己单独实现,而只能依靠社会通过利他手段才能实现.尤其是,受市场竞争规则所驱使,为已利他,利他才能更好地利已,已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普遍认同的新理念,是市场经济得以可能和顺利运行的人的行为机制.同时,人类行为并非以经济利益为唯一内容,人类存在着对荣誉、友谊、尊重等许多非经济利益的需要.即使就经济利益而言,人的非经济偏好如道德的、情感的、审美的乃至宗教的等并非是外在的变量.对此,无论运用囚徒困境模型还是运用传统或新型的经济人模型,都不能作出合理的解释与说明.当然,对于人类独有的纯粹利他主义.例如,无偿给生命垂危的人献血,对乞丐倾囊相助,给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援助之手,以及为搭救他人而献出自己宝贵生命的英雄壮举等等,究竟如何理解,是出自人的天性还是后天学习或教育所为,它们的关系如何?这些都给后人留下了进一步思考的广阔空间.
人类利他主义如何进化而来?学术界一直存在着两种完全对立的观点,即基因决定论和文化决定论.事实上,这两种观点各抒已见,在各自缺乏有利证据的情况下都有其合理性和片面性.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不仅源自利他主义本身的复杂性,还源自不同学科的范式所秉承的研究传统之间的差异,以及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难以逾越的鸿沟[4].如果从进化史看,人的自然属性决定了他与动物的密切联系,人类利他主义无疑是在动物利他行为进化的基础上产生的,而人的社会性又决定了利他主义进化的独特性和复杂性.因此,生物进化和文化进化之间并非相互分离和冲突.为此,威尔逊提出了人类利他主义进化的“基因一文化协同进化”模式.该模式认为,人类并不只是存在某种单一的进化路径,人类的社会进化是沿着生物进化与文化进化双重轨道前进的.文化是由生物学上的需要而产生和形成的;同时,生物学特征又因对文化历史作出反应的遗传进化而得以改变.为了克服威尔逊模式的抽象化和简单化,布莱克尔提出了“基因—谜米”模式.问题是,既然遗传进化和文化进化是两种不同性质的进化,那么它们之间是通过何种媒介相互作用而协同进化的呢?无论是威尔逊模式还是布莱克尔模式都缺乏有力的论证和说服力.首先,利他主义本身是人性的一部分,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决定了生物进化与文化进化是解释人类利他主义进化机制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它们之间的的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了人的行为.但是,随着人类离开动物愈来愈远,人的社会活动和文化底蕴越来越多地参与到自然选择之中,并愈来愈对人类的行为产生更为重要的影响.其次,生物进化与文化进化决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之间相互作用的纽带或桥梁就是人类的生活实践.换句话说,对于人类利他主义的探究和揭秘,单纯的生物学解释显然不足以揭示人类有别于其他生物的独特性,而只强调社会文化的作用也会陷入某种循环论证中,无法回答真正的文化起源问题.只有运用马克思的观点,在人类实践基础上将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人的生物进化过程与社会文化进化过程统一起来加以研究,才能科学地揭示人类利他主义起源和进化的内在机制和动力.再次,与上述观点相关联,社会生物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之间对于人类行为的解释事实上并不存在彼此相互取代的问题,它们只是同一个问题的不同方面.就某一种具体的行为模式而言,它应该是人类内在的遗传因子和外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对其内在遗传因素的考察,理论上并不妨碍对其外在形式的研究.相应地,研究的视角不应是单一的,而应是多维的,是在多维视角基础上的学科整合.而学科间的整合已不单纯是过去所说的交叉和互补,而应该从一个更宏观的整体去揭示和把握复杂现象的全貌.
从动物利他行为到人类利他主义,其研究的结果表明,利已并不必然以损人为前提,利已与利他是可以统一的,要想利已必须先利他,只有利他才能更好地利已.这一理论研究成果对于化解社会矛盾和冲突,协调不同群体、国家之间的利益关系,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4]在当代,全球化、一体化的进程日趋加快,人与人或国与国之间的相互依存性日益显露出来.“全球问题”引发出的是整个人类面临的共同性问题,它不是哪一个国家所能解决的,而有赖于各国间的通力合作和共同行动.也就是说,“全球问题”尽管给人类带来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和发展困境,但同时也显现出人类为摆脱这种危机和困境而采取“合作利他”的策略成为必要与可能.在作者看来,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与实施,从互惠性理论的视角看,其实质在于:不同利益主体(国家)之间只有彼此真诚合作,主动出让或让渡出自己的一部分利益,才能以最小的代价达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目的.亦即只有奉行利益让渡原则,把自身特殊利益与人类共同利益结合起来,寻求各国度和各民族的特殊利益和人类共同利益之间的某种契合或均衡点,才能使合作各方在未来某一时刻得到更大利益回报成为现实的可能.当然,各个国家作为国际活动的基本行为体,类似于经济学中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其“利益”与“道德”之间并不是在任何时候都能达到契合一致,即背离合作、损人利已的行为时有发生.为此,还必须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国际机制对合作者的行为加以规范和控制,使合作得以维持.国际机制的建立涉及如何实现行为体的合作、如何使合作各方受益、如何维持合作的稳定、如何监督、识别行为体的背叛行为、如何惩罚背叛者等问题.如今,各种形式的国际机构如联合国、WHO、WTO以及欧盟等,在协调国家间的利益冲突、促进国际合作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刘鹤玲.亲缘、互惠与驯服:利他理论的三次突破[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0(3):64-67.
[2]爱德华,奥斯本·威尔逊.新的综合:社会生物学[M].李昆峰编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3]叶 航,江丁丁,罗卫东.作为内生偏好的利他行为及其经济学意义[J].经济学家,2008(8):53-56.
[4]刘鹤玲.所罗门王的魔戒——动物利他行为与人类利他主义[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23-64;100-106;114;121-138;147-167.
Abstract:In recent year,the study on the altruism puzzle has gradually turned,from the theoretical study that is multidisciplinary and multiple to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study that about the real frontier problems.especially.the new concept only altruism first,then could egoism better,which is hiding in altruism,has a very important enlightenment and guiding significance to helping today's people step off the ethical dilemma of the morality and the Benefit,to resolving the society conflict and contradiction,to structuring a harmonious society,to realizing the whole worl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so on.
Key words:altruism;ethical dilemma;contemporary value
The Study on the altruism puzzle and its contemporary enlightenment
YE Zexiong
(School of Politic and Law,Huazhong Normal University,Wuhan 430079)
B085
A
1000-1190(2010)04-0662-04
2010-09-20.
*E-mail:yezexiong5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