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文化人类学视野下的楚辞研究回顾

2010-04-07 17:12周忠强
关键词:楚辞人类学文化

周忠强

20世纪文化人类学视野下的楚辞研究回顾

周忠强

20世纪楚辞学界先后涌现出不少学术成就突出的大家,他们大多提倡采用新的方法来进行学术研究,包括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思路,其中采用文化人类学方法进行研究的学者代不乏人,硕果累累。试对这一历史过程做简要的梳理,以期对新世纪楚辞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楚辞研究;文化人类学;综述

20世纪楚辞研究大家辈出,硕果累累。究其原因,成就的取得在于新方法、新理论、新思维的介绍和运用。20世纪前的楚辞研究一般以考据训诂或考证文献为主,创新性与突破性均不强。随着研究者思想观念的变化和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楚辞研究的模式和方法发生了深刻变化,进而推进了具有现代意义的楚辞研究的开展。作为人类学分支之一的文化人类学是一门特殊的社会科学,它以“描述不同的风俗习惯、礼仪以及世界各个不同群体的生活方式”作为基本任务。运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研究楚辞,即从文化这个角度切入研究楚文化的起源、发展和流变过程,分析比较与世界其他民族、其他部族文化、其他地域的特点与普遍性。楚辞的文化人类学研究正是伴随“西学东渐”这一学术思潮产生的,20世纪文化人类学视野下的楚辞研究大致经历了萌芽拓展、衰落低迷和复兴繁荣三个阶段。

从文化人类学角度研究楚辞虽然是近几十年才流行开来的一种研究方法,但它的出现却很早,甚至可以一直追溯到本世纪初。刘师培、王国维、梁启超率先提出“南北文化不同”说。刘师培《南北文学不同论》认为南北地域民风不同,其文学作品亦具有不同的气质。楚辞代表南方文化,重创造力、想像和幻想,与北方重现实不同。“南北文化交融”论出自王国维,他在《屈子文学之精神》中认为“屈子南人而学北方之学者也”,“大诗歌之出,必须俟北方人之感情,与南方之想象合而为一,而必通南北之骑驿而后可,斯即屈子其人也”,在承认南北文化不同的基础上,更进一步,认为屈原受到了南北文化的交互影响。王国维在1912年所著《宋元戏曲考》中,第一次指出《九歌》乃是后世戏剧的萌芽形式,其相关论述也曾涉及楚辞与巫风文化的关系问题。梁启超也有类似看法,他认为南北文化相互吸收、交融,产生了楚辞文化。以上诸位学者虽然注意到南北文化的差异和相互影响,但更多强调北方文化对于屈原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楚辞独特的楚文化成长背景。作为一位享誉海内外的楚辞研究大家,姜亮夫承认自己受刘师培《南北文学不同论》启发,产生区分南北文化的观念,但他于楚辞研究中更关注屈原荆楚文化的本根问题。姜氏早年留学欧美,自觉吸收当时兴起的人类学研究方法指导自己的楚辞研究,其《楚辞通故》就是这一新思维新方法的结晶。比如在《简论屈子文学》中,姜亮夫强调的是屈原文学的民族性特点,屈作从内容上反映了南楚氏族社会的特征,与北方宗法社会有别;风格上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与“不语怪力乱神”的儒家文化异趣;语言上灵活多变,与北方文学的朴拙不同。

苏雪林的屈赋研究始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她开始以文化人类学的视野对屈赋进行东西方跨文化的比较研究,起步也比较早。她以域外文化与战国文化的交融、汇聚、影响作为研究对象,以现存东西方上古史料、历史遗迹为研究依据,居世界文化的高度来审视和解读饶有生气的战国文化,阐释屈赋中可能存在的域外神话因素及其它文化分子。闻一多对楚辞的研究一定程度上受苏雪林文化人类学方法的启发,特别是苏氏“人神恋爱”说成为闻一多把握《九歌》内容的指导观点之一。在《致臧克家先生的信》中,闻一多就曾提及“我研究神话,我的文化课题超出了文化圈外,所以我又在研究以原始社会为对象的文化人类学”。文化人类学对早期文学艺术的阐释注重文化的审视和历史的还原,闻一多对楚辞特别是《九歌》进行了全方位的考察,提出了许多新颖独特的见解。比如《九歌古歌舞剧悬解》就是通过文化流变的纵向考察,论证了《九歌》的艺术起源和发展变化。在《神话与诗》中,他认为“(《九歌》)根据纯宗教的立场,十一章应改称‘楚郊祀歌’,或更详明点,楚郊祀东皇太一乐歌”。又如《端午考》通过端午节这一民俗节日的历史背景追溯,将其源于图腾崇拜这一文化本源揭示了出来。孙作云学术研究从《九歌》发轫,沿着老师闻一多的治学途径将其向前推进了一步,提出了影响很大的“祀典乐章”说,即《九歌》是楚国国家祀典的乐章,而与平民没有关系。孙作云治学四十多年,楚文化始终是他研究的主要课题,成就不凡,在国内外学术界都产生一定的影响,其代表作有《天问研究》,是深入了解《天问》的不可多得且极有价值的著作。从20世纪初到新中国成立之前的这一历史阶段,可视为楚辞文化人类学研究的开创拓展期,众多知名学者自觉或不自觉地采用文化人类学来解决楚辞学疑难问题,这种探索无疑是具有开创性的,虽然尚不系统,研究结果也未必准确和科学,但其方法论的意义是巨大的,可以说远远超出了具体结论的价值。

新中国建立到改革开放之前,是楚辞文化人类学研究的衰落期。这一时期由于受到苏联庸俗社会学即唯阶级论和政治运动的干扰,源自西方的文化人类学无人问津,楚辞相关研究自然无从开展。

新时期以来,楚辞的文化人类学研究进入繁荣期,运用文化人类学方法取得比较突出成绩的学者主要有萧兵、林河、龚维英、过常宝等人。萧兵把比较和参照的重点不仅放在国内,更置于异国他乡,尤其是原始民族和原始风习尚存的非洲大陆和环太平洋地区,把楚辞研究扩展到世界文化的大背景中去考察。他的《楚辞与神话》、《楚辞新探》、《楚辞文化》等专著,就是楚辞文化人类学研究的力作。依据这种方法显然能够提出很多富有启发意义的新见解,但同时也存在缺乏阐述深度和理论特色等问题。侗族出身的林河重视田野调查,认为田野调查对楚辞研究具有根本性意义,对楚辞学“书本派”提出了批评。在研究实践中,林河将古籍文献、考古文物和田野调查结合起来,“到民间去寻找历史活化石”,其《〈九歌〉与沅湘民俗》可谓成功运用文化人类学方法于楚辞的学术代表作,该书从今存沅湘民歌考察楚辞的民歌渊源,独辟蹊径,创见叠出。在他看来,“楚文化包括:楚民族本身的文化;中原华夏文化的深层影响;楚国境内外各民族文化的影响;楚国境外海上和陆路来自东南亚、印度甚至波斯等外来文化的影响”,从而对楚文化进行整体性审视。对《天问》的全面整理、多维探索,是龚维英早期楚辞研究的致力之处。他认为《天问》带有明显的南方“蛮夷”色彩,将著作权判归屈原,进而从屈赋内证论定《天问》的创作时间,富于开创性。龚维英的楚辞研究涉及面广,观点新颖,数量集中,成就突出,即以研究成果而言,他撰写有与楚辞有关的论文300余篇,占全部发表论文的五分之三强,可见用功之勤、着力之深。过常宝著有《楚辞与原始宗教》,亦有不少新见。这一时期,楚辞文化人类学研究明确了学科体系和基本理论范畴,趋向细致、纵深发展,并显现出与其他学科(如民俗学、考古学、神话学等)结合的特点,推进了基础问题在理论上的探讨,填补了一系列学术空白,成果相当丰富。

以上就是对于二十世纪文化人类学视野下楚辞研究脉络的一个简单梳理,不难发现,二十世纪学者的研究充分发挥了文化人类学方法的优势,开阔了楚辞研究的视野,拓宽了楚辞研究领域,成果十分巨大。与此同时,在新方法运用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不少的问题,如生搬硬套、牵强附会、重复研究等等,都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和总结。

[1](美国)尤金·N·科恩,爱德华·埃姆斯.文化人类学基础[M].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

[2]王国维.静庵文集[M].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3]姜亮夫.楚辞学论文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4]闻一多.闻一多全集[M].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

[5]林河.《九歌》与沅湘民俗[M].上海三联书店,1990.

[6]周建忠.当代楚辞学研究论纲[M].湖北教育出版社,1992.

[7]李中华,朱炳祥.楚辞学史[M].武汉出版社,1996.

[8]黄震云.20世纪楚辞学研究述评[J].文学评论,2000,(2):14.

[9]赵沛霖.本世纪楚辞研究方法论浅说[J].中州学刊,2000,(3):94.

ReviewofSongsofChuResearchDuring20thcenturyinTermsofCulturalAnthropology

Zhou Zhongqiang

Many academic prominent research fellows has emerged in the field of the Songs of Chu study in the 20th century . Most of them advocated a new approach to do the research ,including learning from other areas of research . Some people tried to use the Cultural Anthropology Theory to deal with the study of Songs of Chu .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do a brief historical review of this process in order to provide some useful lessons for the study of Songs of Chu.

study of Songs of Chu ; cultural Anthropology; overview

ClassNo.:I222.3DocumentMark:A

张立云 宋瑞斌)

周忠强,硕士,西北师范大学,甘肃·兰州。邮政编码:730070

1672-6758(2010)05-0112-2

I222.3

A

猜你喜欢
楚辞人类学文化
VR人类学影像:“在场”的实现与叙事的新变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楚辞·九章·惜往日》校读一则
伊莎白及其中国人类学、社会学考察
屈原和楚辞
秋夜读《楚辞》
人类学:在行走中发现
谁远谁近?
魏晋南北朝时期楚辞的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