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魏辞赋新变原因初探

2010-04-07 17:12:12余留伟
关键词:辞赋言志士人

余留伟

汉魏辞赋新变原因初探

余留伟

作为一代之文学的汉赋,在继东汉衰乱而来的汉魏时期出现了一系列的变革,在创作题材、思想内容、创作手法等方面均呈现出迥异于前代特征。汉末辞赋新变的原因,既有文学自身发展的内在原因,又和汉魏之际这一特定时代的社会气氛、士人心态、创作观念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汉魏;辞赋;新变;原因

东汉末年,社会动荡,战乱纷繁,国家分裂,汉代建立的大一统帝国已不复存在。时代社会、政治形势的变化,对当时的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文学作为客观现实社会的反映,在汉魏之交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表现出一系列和汉代截然不同的特征。从赋的发展历史看,汉魏时期的赋一方面表现出对汉大赋创作传统的反叛和超越,另一方面又体现出了对《诗》《骚》创作传统的回归。相对于汉大赋,汉魏之际辞赋创作的新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该时期辞赋的创作实现了由汉大赋注重体物向抒情言志的根本转变。《文心雕龙·诠赋》:“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刘勰言简意赅地概括出了赋的一些本质特征,而这些特征中的“铺采摛文”和“体物”成份无疑在汉大赋的创作中被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作为文学本质特征的抒情言志的成份却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抑制。汉大赋的代表作《子虚赋》、《上林赋》均是典型的“逐末之俦,蔑弃其本”,一味讲究铺陈排比,堆砌辞藻,却很难读到作家思想感情,虽然也想在“结尾处说几句讽谏的话”,表明写作目的,但往往事与愿违,结果也只是落了个“无贵风规,莫益劝戒”的毛病让后人嘲笑。而汉魏辞赋却主要以简短精炼的小赋为主,或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注重向人的内心纵深方向开掘。

其次,该时期的辞赋创作实现了由对宫苑楼阁等物质世界的描写转向了对广阔社会生活的表现。汉大赋虽然在宫廷生活和物质世界的表现的广度上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但因其严重脱离社会生活,导致了其表现范围的狭窄。而汉魏辞赋却从根本上突破了这一局限,将辞赋的创作从宫廷世界的高墙中解放出来,走向了广阔的社会人生,充满了浓郁的人情气息。这一转变,一方面极大地开拓了辞赋创作的题材,给辞赋的创作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文学反映社会现实的本质特征,这不能不说是赋体文学创作上的一大进步。

再次,该时期辞赋创作在形式上也实现了巨大转变。最明显的特征是由巨幅长篇、洋洋万言的大赋转向了短小精练的小赋。此外,汉末辞赋创作在表现方法及个性化、骈偶化方面也显示出一些迥异于前代的变化。汉大赋的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内容上的类型化和写作手法上的程式化,选材不外乎京都、园囿、畋猎、器物,主题不外乎歌功颂德、委婉劝谏,结构上无外乎主客问答、交相驳诘,铺陈排比无外乎上下左右、东南西北。这些手法的反复运用,造成了汉大赋在写作内容和表现技巧上的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相比而言,汉魏小赋,题材、主旨、结构、语言、风格等方面灵活多样、五彩缤纷、极具个性。

汉魏辞赋的新变,固然有其发展的内在规律,在此不作讨论。以下试从汉魏之际的社会气氛、士人心态、创作观念等方面对其原因进行探讨。

一 从时代气氛的变化看汉魏辞赋的新变

汉朝大一统的帝国,经济的繁荣、国力的强盛、疆域的扩展,使这一时代的作家充满了胜利的喜悦和豪迈的情怀。这一客观社会现实反映在文学上,就是把古往今来、天上人间的万事万物都要置于赋作家的观照视野之下,加以艺术化的再现。正如司马相如所言:“赋家之心,包括宇宙,总揽人物。”汉大赋的创作追求广大的容量、恢宏的气势,欣赏那种让人产生崇高感的巨丽之美。在汉大赋中,凡是能够写入作品的东西,都要囊括包举,细大无遗,无远不至。汉大赋的宏大巨丽之美,体现的是士人对汉代大一统帝国辉煌业绩的充分肯定。由于国土辽阔,风物繁多,极大地开拓了赋作家的创作视野,汉大赋的表现范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然而,时至东汉末年,政治形势、社会气氛等发生了一系列根本性的巨变。宦官、外戚祸乱朝政,政治黑暗,军阀割据,战乱纷繁,再加上连年灾荒,人民流离失所,整个社会已经处于即将崩溃的边缘。国家的分裂,社会动荡,汉代建立的大一统帝国已经不复存在。作为一代文学的汉大赋,在国家统一强盛时,成为了时代政治的传声筒,附和了统治者好大喜功的虚荣心理,获得了空前的繁荣。然而,在经历了短暂而空前的繁荣之后,却迅速走向了衰退,随着大一统帝国的瓦解和时代气氛的巨变而飞灰湮灭。

时代气氛的巨变也带来了赋作家地位的改变。东汉士人失去了作为文学侍从参与上层统治集团重大活动的条件,曾经作为时代政治传声筒的汉大赋也逐渐失去了表现的对象。环境和地位的变化给予赋作家广泛接触社会的机会,现实生活的动荡不定也给他们以极大的震撼。他们所关注的热点已经跨出宫廷苑囿,从更广阔的范围寻找有价值的题材。因而,这一时期较突出的社会问题,往往成为他们创作的直接、间接诱因,于是,社会动乱、世事变迁、民生疾苦、怀古吊今、伤逝悼亡、离愁别绪等无不成为赋作家的创作题材。同时,随着大一统帝国的消亡,以“大”著称的汉赋,也逐渐失去了创作的时代土壤和表现的对象,洋洋万言的长篇大赋在汉魏之时已所见无几,代之而来的却是大量的篇幅短小、情味盎然的抒情言志的小赋。

二 从士人心态的转变看汉魏辞赋的新变

在封建社会,士与政权的关系,常常被看做君臣关系。自孔子提出“臣事君以忠”的准则之后,这种关系模式逐渐被确定下来。然而,这一模式在春秋战国诸侯争霸,战乱纷繁的的年代中君王的绝对权威并未真正确立。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君王的权威被大大加强了。在汉代,在君臣关系中强调君王的绝对权威,对大一统帝国的巩固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这种君臣关系也普遍为当时的士人所接受,对于君王,对于政权,他们抱着一种十分虔诚的态度,自觉去维护,自觉地为其服务。士人的这种观念在西汉时期一直占据主导,即便是到了西汉后期的成帝、哀帝时期也没有改变。受士人的这种观念的影响,汉代辞赋在很大程度上被视为“润色鸿业”,歌功颂德的政治传声筒。然而,士人对政权的基本态度,到了东汉后期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一转变是从大一统政权的崩坏开始的。东汉后期,随着宦官、外戚弄权的愈演愈烈,士人为维护朝纲,忠于皇权而一次次上疏和抗争,却招来了统治者的残酷镇压,他们一心维护的大一统政权给他们的报答却是一次次残酷的打击。残酷的打击和血腥的镇压使士人对政权失去了最后的眷恋,促使他们从一心维护大一统政权的心态中解放出来,走向了自我。

社会动荡,国家分裂,汉代建立的大一统帝国已不复存在,在客观上使汉大赋失去了其赖以生存、发展的土壤。在主观上,汉末士人心态的转变,也直接影响到了当时的辞赋创作,士人或针砭时弊,或抒发个人内心感触、或托物寄怀。对政权的疏离也导致了东汉后期辞赋由时代政治的传声筒转向了对赋作家的心灵世界的抒写。正如,罗宗强先生所言:“士人对朝廷的疏离意识的加深了。他们把对大一统政治和大一统世界的向心力,转向了重视自我。”士人心态的变化不仅促使了辞赋创作题材的开拓,也极大地促进了辞赋创作的个性化。赋作家在抒情言志的同时也就不可避免的会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也就在客观上开拓了辞赋的创作题材,此后的魏晋辞赋也大致沿着这个方向继续向前发展。

三 从创作观念的革新看汉魏辞赋的新变

曹丕《典论·论文》作为我国古代文论中的名作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汉魏时期文学创作观念。“诗赋欲丽”、“文以气为主”、“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等著名论断的提出无一不是对前代文学创作观念的革新。鲁迅曾这样评价曹丕:“诗赋不必寓教训,反对那些寓训勉于辞赋的见解,用近代的文学眼光看来,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或如近代所说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一派。”

“诗赋不必寓训诫”,恰恰是对汉大赋“曲终奏雅”,委婉讽谏创作观念的背叛,也是对过去过于强调文学创作功利性的反驳。而正是这种背叛和反驳,促使了汉魏辞赋的创作从浮夸走向了务实,将辞赋从政治教化的枷锁中解放了出来,为辞赋的抒情言志和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创造了条件。换言之,这种创作观念的革新,在广度上为辞赋创作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在深度上促使辞赋创作向作家心灵深处开掘。“诗赋欲丽”的创作主张也与以往过分强调封建教化而轻视辞采的传统观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体现了汉魏辞赋对形式美的追求,这与汉大赋极尽铺陈,堆砌辞藻有着本质的区别。曹丕以太子之尊对辞赋形式美加以提倡,并以自己的实际创作来践行自己的主张,如其赋作《寡妇赋》、《柳赋》等均文资兼美,婉丽清新。“文以气为主”的创作主张,指出了由于作家气质、禀赋等方面的差异而形成了作品风格的不同,这一理论也为辞赋创作的多样性提供了依据。而“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创作理念极大地提升了文学的地位,也将赋体从汉代经学的附庸中解放出来,为后世辞赋的发展扫清了道路。

可以说,汉魏文学创作观念改变了此前文人文学品评着重对文学与外在客观社会、政治、文化等关系阐释的单一视角,从关注文学的社会教化为主转向了关注创作主体。以曹丕《典论·论文》为代表的汉魏文论在探讨文学创作的特征以及审美等方面,突出了对文学自身特质及作家本体的关注。这些崭新的创作观念不仅对当时及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成为促进汉魏辞赋的新变的重要原因。

[1]范文澜.文心雕龙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2]周振甫.文心雕龙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3](晋)葛洪.西京杂记[M].四部丛刊第79册,卷二:四[C].上海:上海书店影印,1989版,据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重印.

[4]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5]罗宗强.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M].北京:中华书局,1996.

[6]曹丕.典论·论文.霍松林.中国古代文论名篇详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7]鲁迅.魏晋风度与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鲁迅全集·而已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DiscussionofReasonsforChangesofSentimentalorDescriptiveCompositionPopularizedDuringHanandWeiDynastyinAncientChina

Yu Liuwei

As one of literature forms, Hanfu ,which is a sentimental or descriptive composition popularized during Han and Wei dynasty in China , has changed a lot . The reason lies not only in the development of literature itself but also in the social circumstances ,the social psychology and the ideas of literal creation at that time .

Han and Wei Dynasty in ancient China ; sentimental or descriptive composition ; changes; reason

ClassNo.:I206.2DocumentMark:A

宋瑞斌)

余留伟,在读硕士,广西大学,广西·南宁,研究方向:先秦汉魏六朝文学。邮政编码:530004

1672-6758(2010)05-0094-2

I206.2

A

猜你喜欢
辞赋言志士人
言志为本
中华诗词(2022年4期)2022-12-31 06:22:04
辞赋神鹰银铠图序
时代报告(2022年3期)2022-05-05 02:11:23
魏晋士人的“身名俱泰”论
原道(2020年2期)2020-12-21 05:47:10
言志说及其诗歌史上的体现
中华诗词(2020年1期)2020-09-21 09:24:52
如何巧妙地托物言志
学生天地(2020年15期)2020-08-25 09:22:00
论陶渊明对诸葛亮的接受——兼及士人仕隐之间的矛盾与彷徨
托物言志,表情达意
竹林七贤:中国士人精神理想的象征
学生天地(2017年19期)2017-11-06 01:45:11
《中国辞赋理论通史》
神仙观念在汉代辞赋家书写中的价值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