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西柏坡精神的现实意义*

2010-04-07 08:15张杰英
河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西柏坡作风改革开放

张杰英

(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河北石家庄 050051)

弘扬西柏坡精神的现实意义*

张杰英

(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河北石家庄 050051)

西柏坡精神是我党在开国进程中所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今天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即我们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神动力、重要法宝和精神柱石。尤其是要领会西柏坡精神的实质,努力形成一种敢于突破、敢于创新的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

西柏坡精神;现实意义;突破创新

西柏坡,一个永载中国革命史册的名字。在这里,中共中央创建了中国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领导了全国的土地改革运动,指挥了震惊中外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召开了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七届二中全会。伟大的革命实践产生伟大的革命精神,这就是西柏坡精神。它博大精深、内容丰富,其中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革命精神;坚持依靠群众,坚持团结统一的民主精神;务必保持谦虚谨慎、务必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精神等是其主要内涵。这种精神,穿越60年的历史云烟,日久弥新,灼灼生辉,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革命精神是我们的精神动力

1948年5月,毛泽东同志率领中共中央和人民解放军总部机关来到西柏坡。此后,这个小山村成了当时中国革命的领导中心,成了毛主席和党中央进入北平、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当时,革命形势迅猛发展,我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已转入全国反攻,是否敢于不失时机地发起战略决战,将革命进行到底,是党在西柏坡时期面临的一个历史性课题。党中央和毛泽东审时度势,以决战决胜的魄力、决心和勇气,毅然作出战略决策,筹划和指挥了夺取全国胜利的大规模战略决战——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歼灭了国民党赖以维护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大大加速了中国革命胜利的进程。针对蒋介石1949年《元旦文告》发动的“和平”攻势和当时国际势力提出的“划江而治”的主张,毛泽东号召全国人民“将革命进行到底”,在全国范围内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显示了中共中央在复杂的政治风云和决定中国人民前途和命运的历史关头,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彻底精神。这是一种抓住机遇、顶住压力与挑战,争取最大胜利的革命进取精神。这种精神在当时鼓舞了全党全军全国人民,促进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转折,夺取了立国兴邦大业的胜利。那么,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这种精神依然是我们前行的力量之源。

1978年改革开放后,我们面临的任务更加艰巨,国内外环境更加复杂,挑战和考验也更加严峻。人口众多、经济文化发展落后并且极不平衡是我们的现状;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所引起的社会结构和利益关系的剧变,将使社会矛盾日趋复杂,社会不安定因素增加是我们无法避免的现实;国际敌对势力的“分化”、和平演变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不可避免的干扰因素;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所带来的信仰缺失是我们不能回避的问题。是否坚持改革开放,将改革进行下去、深入下去,是我党面临的一个新问题。邓小平南方谈话时说:“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在历史的关键时刻,我党再一次审时度势,坚定了改革开放的步伐,加速了改革开放的进程,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篇章。一路走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绩斐然,我们经济的腾飞令世人瞩目,我们各项事业的蒸蒸日上令世人惊叹。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官员贪腐造成的恶劣影响越来越大,生态恶化带来的环境问题越发令人担忧,信仰缺失带来的各种思想困扰愈加严重,这些问题的解决同样需要一种大无畏的精神。也就是说,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依然是我们应对、解决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所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矛盾所需要的一种精神力量。

二、坚持依靠群众、坚持团结统一的民主精神是我们的重要法宝

西柏坡时期,中共中央一方面要最大限度地发动农民群众参加伟大的解放战争,为战争的胜利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要加强党内的团结统一,克服存在于党内的某些无纪律、无政府的状态,为争取革命的最后胜利并顺利实现两个“转变”提供了组织保证。这是中共中央面临的又一重要课题。为此,共产党依靠群众、发动群众,进行土地制度的彻底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群众参战和生产的积极性,使解放战争获得了足以战胜一切敌人的最基本的条件。同时党中央把加强纪律性和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作为重要事情来抓,先后作出了建立报告制度、健全党委会议制度等决议、决定,要求克服依然存在着的某些无纪律、无政府的状态,克服地方主义和游击主义,将一切可能和必须集中的权力集中于中央和中央代表机关手中。中央书记处是一个十分和谐的战斗集体,五大书记密切配合、团结协作,在重大决策上既有民主,又有集中。这种群策群力、集体智慧的发挥使党内团结在西柏坡时期达到鼎盛。这种依靠群众、团结统一的民主精神无疑是我党取得革命胜利的重要法宝。那么,这种精神依然是我们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可缺少的。

依靠群众,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人心向背,历来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兴衰成败的根本因素。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党的本质要求。历史已经证明,什么时候维护和发展了人民的利益,党的事业就蓬勃发展;什么时候违背了人民的意愿、损害了人民的利益,党的事业就遭受挫折。“必须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建设时期的执政理念。此外,党内团结是我们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核心所在。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要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既要有充分的民主,又要有正确的集中。要加强思想教育,抓好制度建设,努力把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原则具体化为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制约、具有可操作性的工作制度。而将二者结合起来,即坚持依靠群众、坚持团结统一的民主精神,是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必然要求;是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带领人民群众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必然要求;是不断谱写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篇章,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重要法宝。

三、务必保持谦虚谨慎、务必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精神是我们的精神柱石

在西柏坡时,中国革命即将全面胜利。执政问题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提到党中央的议事日程。共产党人会不会变成李自成?能否避免重蹈“其亡也忽”的历史覆辙?能不能经受得住胜利与执政的考验?这关系到革命成果能否巩固,社会主义目标能否实现,中国式的建设道路能否走下去?在解决这个重要课题时,毛泽东在中央七届二中全会上向全党敲起警钟:“因为胜利,党内的骄傲情绪,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可能生长。”“我们必须预防这种情况。”在他看来“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革命以后的路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告诫全党“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在离开西柏坡前夕和进驻北平途中,毛泽东多次强调:我们是“进京赶考”,发誓“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所有这些蕴涵了对共产党人理想、宗旨、奋斗目标和作风风范等极为丰富的时代要求,科学地回答了共产党人应怎样经受革命胜利和执政考验的历史性课题,为共产党在执政条件下如何防腐变质,永葆革命者本色,提供了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同样,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万里征程中,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的作风依然是我们的精神柱石。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三位,国内生产总值突破30万亿元,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成就可以振奋人心,胜利可以凝聚力量。但如果盲目乐观就容易被胜利冲昏头脑。我们必须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的作风,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肩负的任务还很艰巨,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还很多,我们没有任何理由骄傲自满、停滞不前,必须始终保持谦虚谨慎的作风,必须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才能再接再厉,不断进步。其中党员干部是关键。在成绩面前,党员干部更应保持清醒的头脑,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谦虚谨慎,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始终不渝地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必须充分发挥艰苦奋斗的作风,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开拓创新、讲实效、办实事。唯有如此,中华民族才能不断进取,勇攀高峰。

四、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弘扬西柏坡精神

目前我国已进入现代化建设发展的关键阶段,经济的快速增长带来了严重的资源瓶颈压力,而科技供给能力的严重不足,研究开发、创新的有效支撑和转化平台缺乏,造成我国原创性的技术创新成果较少,企业尚未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还未形成,这些问题反过来又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如何有效地破解这一难题,已成为我国经济能否快速增长、能否开创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的关键。

首先要求我们以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的作风来正确对待这一难题。经济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出现停滞不前甚至反复倒退是一种正常现象。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只有在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作风的前提下,才能虚心学习各种新知识,努力提高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才能减少因意气用事、盲目决策而导致的失误。同时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现有的技术,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才是上策。其次要求我们以依靠群众、团结统一的民主精神为原则方法来破解这一难题。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依靠人民,大力培育人才、吸引人才,发明新技术,寻求新的可用资源、替代资源;同时健全和完善党委常委会议事制度、常委民主生活会制度、协调通气制度、书记负责制度、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联系群众和监督制度等各项制度,用制度协调化解矛盾,达到党员干部内部的团结和谐,形成党群一心的良好氛围。最后要求我们充分发挥敢于革命、敢于胜利的革命本色,形成一种敢于突破、敢于创新的求变精神。开拓创新是破解这一难题的根本途径。创新需要人才,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教育体制的变革,创新意识的树立需要教育理念的突破,而这种突破又需要怎样漫长的历程。经济的发展不能停滞,也无法等待。创新、突破已成为这个时代最需要的音符,奏响它将是多么美妙的乐章。教育理念的突破、教育体制的变革,人才激励机制、吸引机制的完善将是重中之重。

[1]时运生,王彦坤.弘扬西柏坡精神的时代意义[N].人民日报,1995-11-08.

[2]夏月娥.建设一个新世界[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

[3]刘群.“两个务必”教育读本[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4.

[4]纪念中共中央移驻西柏坡62周年暨西柏坡精神高层论坛[N].石家庄日报,2010-05-27.

G414

A

1008-469X(2010)06-0104-03

2010-09-01

张杰英(1976-),女,河北唐山人,讲师,法学硕士,主要从事法学与社会学研究。

猜你喜欢
西柏坡作风改革开放
西柏坡精神引领实现“中国梦”——期刊中心党支部赴西柏坡参观学习感言
“三老四严”作风诞生记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四十年颂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
提能增效转作风 真抓实干谱新篇
从严从实抓作风 力促落实求实效
风雨西柏坡行
学先进 转作风 抓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