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一节教学中对学生地图素养的培养

2010-04-06 02:00复旦大学第二附属中学200433
地理教学 2010年7期
关键词:读图黄河技能

复旦大学第二附属中学(200433) 乐 敏

“黄河”一节教学中对学生地图素养的培养

复旦大学第二附属中学(200433) 乐 敏

地图素养指通过教师指导后,学生形成的基本地图技能和利用地图解决生产、生活、学习中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它的核心是地图技能和地图意识。地图技能也就是使用地图学习地理的技能,主要包括认识地图、阅读地图、绘制地图和解释地图四种能力。地图意识是一种以地图知识和技能为基础的科学思维方法和科学观点。下面以七年级“黄河”这节课的构思设想和实施为例,浅谈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地图素养。

一、解读课标,树立地图教学观念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关注学生思维的发展、学生的学习体验、学习过程、学法指导以及学生内在的变化,即学科科学精神和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地理学习中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收集信息、积极探究,逐步形成和发展学习地理的能力。而《上海市中学地理课程标准》对于河流部分实践和应用要求是:“运用地图查找主要的河流、湖泊,判断江河流向等,阅读有关地图及相关资料,说出我国主要河流概况。”

基于上述考虑,我决定将“黄河”这节课知识的建构放在地图之中,通过阅读地图、解释地图和绘制地图的形式,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感知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与应用中学习有用的地理。培养学生将地理知识有效地落实在地图上,从而提高学生地理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地理学习的可持续发展,进而促成地图素养的形成。

二、综合思考,确定地图素养目标

从教材的内容编排看,河流部分出现在地形、气候等章节之后,学生已接触并掌握了一些专题地图分析方法,这为学生利用地形图、气候图等知识综合分析河流的水文特征提供了可能。教材中“黄河”部分内容,注重于黄河的开发利用与治理,以上、中、下游水文特点的成因与相应的开发利用及治理相结合,立足于阐明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人地关系。因此我想在这堂课上,通过读图使学生了解地理事物分布特点,通过解图让学生能简单分析河流的水文特征与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内在联系,初步认识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绘图能尽可能的发挥学生的创造力。以此提高学生地图素养。由此“黄河”一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知识与技能:能在有关地图上读出黄河的发源地、干流形状、流经省区、注入海洋以及是我国第二长河等概况;知道黄河上、中、下游的分段,学会利用地图知识分析黄河各河段的水文特征及形成原因;了解黄河开发利用的现状以及治理保护的重要性 。

过程与方法:通过黄河水系图、中国政区图、地形、气候图等相关地图的对照阅读,学会分析黄河上、中、下游各河段不同的水文特征的形成原因;在师生共同讨论的过程中,提高读图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全局观念,理解地理要素之间相互制约和依存的辨证关系;结合西部开发的大背景,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尝试创设情景,展开想象的翅膀,依据各河段的不同特征,用绘图方式畅想黄河的开发和治理,进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黄河流域悠久开发历史的学习,培养民族自豪感;通过学习唤起对保护黄河环境,保护黄河流域生态平衡的责任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用图学习的兴趣和习惯。

三、重视方法,增强学生地图技能

地图技能是综合能力,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地图技能,必须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感知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与应用中学会发现与处理地图上有效的地理知识,从而提高学生地理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地理学习的可持续发展,在课堂教学中通过以下方法来培养学生地图技能:

1.“眼”观图,认识地图

在黄河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尽可能的利用中国行政区划图、中国地形图、黄河水系图、中国气候类型分布图等地图和黄河流域景观图。让学生多看图。在讲黄河的概况时,设计了这样一个读图活动: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黄河水系图,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认识黄河干流形状为“S”形加上“几”字形。然后再进一步观察图中黄河的发源地和入海口,结合中国行政区划图引导学生认识黄河由发源地到入海口依次流经哪些省级行政区。引导学生从观察河水流向引出河套平原、宁夏平原的地形单元,从气候图与地势引出黄河水量的变化。

2.“嘴”说图,解释地图

能够将地图上观察到的显性和隐性地理事物进行描述和阐释。当讲到黄河上游为什么会有坡陡流急、水力资源丰富的特点时,请同学们找图解释。学生查阅“中国地形图”,根据黄河上游经过的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等地形区,然后解释分析由于青藏高原号称世界屋脊,为地势第一阶梯,而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地势比它低得多,为地势第二阶梯。当黄河从青藏高原流到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地势急降,落差大,水流速度相当快,必然蕴藏丰富的水力资源。

又如在黄河下游的学习中,让学生阅读插图“地上河”的危害,然后查图解释“地上河”的形成原因。学生通过查图得出地上河形成原因是黄河进入华北平原后,水流速度减缓,中游经经黄土高原带来的大量泥沙沉积,日积月累,河床逐年上升,用大堤人工束水,河床越来越高,大堤越来越高,最后河床高出两岸地面,成为一条“地上河”。通过读图解释,把比较抽象的地上河成因及其危害简化了,每个学生都能争着回答。

3.“脑”想图,读懂地图

设法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认识具体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空间联系和空间结构,形成脑中地图。在进行黄河中游水文特征的教学时,先请学生看课文插图和注释,观察黄河中游最鲜明的水文特征是什么?学生回答:含沙量大。 然后问学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特征呢?同学会描述黄河中游流经了黄土高原,然后通过地理插图联想在很早很早以前,在黄土高原上,有大片森林,由于人们滥砍滥伐,地面的植被减少,地表裸露出来,每当暴雨来临,黄土高原上大量裸露的泥土被暴雨冲到黄河中,使黄河原本清澈的水逐渐浑浊起来。同时,黄河中游接纳了渭河、汾河等多条支流,这些支流流经土质松散的黄土高原,因此水量激增的同时,含沙量也激增,成为黄河中游的特征。为了使大多数学生真正地明白图像的语言,学会“图文结合”,必须进行图像的强化训练。只有强化训练,才能把知识落实到图上。使学生所学知识掌握得牢固、持久,并能在头脑中形成图象,从而做到“看图说话”、“无图思考”。

4.“手”绘图,绘制地图

将地理信息进行文图转换,绘制地图,将抽象的文字信息直观化,从而更深刻地认识地理事物,形成科学的地图思维过程。在黄河开发部分的教学中,把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每组发一张空白的黄河水系底图,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用图例和颜色展现一幅“黄河畅想曲”。教师这样引导学生:“假如把黄河流域丰富的资源开发出来,那一定会给西部大开发锦上添花!假如你是一位黄河流域的治理和开发者,你会有什么金点子呢?未来黄河会出现什么情景呢?下面就请同学拿起画笔把想法表达出来吧!”同学发挥想象的翅膀勾画着心中的黄河,有的同学描绘了一幅美丽的黄河上游画面,两岸绿树环抱,人们正用黄河水灌溉农田,水电厂提供着大量的电,河水清澈,鱼类游得多欢畅,人们荡舟徜徉在黄河上;有的同学在黄河的中游,造一个大型的泥沙过滤厂,想办法让黄河水通过它,泥沙过滤下来,在两岸堆积成农田,这样不但可以保持水土,同时可以用过滤后的黄河水灌溉农田,发展渔业;有的同学在黄河下游设计了两个机器人在河底挖泥,然后装船运往需要的地方。这样的活动对提高教学质量都有明显作用。通过对地理事物生动直观的勾画,加深认识,印记牢固,便于掌握;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和想象能力,形态描述表达能力,发挥绘画能力,激发学习兴趣,锻炼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地理意识;活动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特别是注意力欠佳、学习地理感觉枯燥无味的学生,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开发智力,效果更好。

四、理念引领,注重培养地图意识

地理课程二期课改上海的理念是“关注促进学生发展的地理”、“关注贴近学生生活的地理”和“关注实践与应用的地理”。在本节课,读图、解图、绘图三个活动,既有探究、表达,也有互动、小结,不断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地理学习中来,发现问题,收集信息,积极探究,在阅读地图的活动中形成阅读地图的能力,逐步形成和发展学习地理的能力。改变了重知识轻方法、重结论轻过程的倾向,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关注学生用图学习的兴趣和习惯。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促进学生的发展。

地理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中学地理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体系中,都突出了实践与应用的环节,尤其注重使用处理地图的能力培养,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这节课教师始终围绕读图这一主线

猜你喜欢
读图黄河技能
多彩黄河
黄河宁,天下平
『黄河』
劳动技能up up!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读图
读图
读图
读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