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南 陆成林
(1.辽宁省肛肠医院财务科,沈阳 110003;2.辽宁省财政科学研究所,沈阳 110002)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包括低碳经济在内与碳相关的一系列新概念陆续被提出。但是国内学术界对于低碳经济的认识还不统一,甚至有些混乱,没能反映出低碳经济的真正内涵和特征。本文试就低碳经济内涵、特征及其宏观背景提出一些基本认识,以供商榷。
低碳经济(Low-Carbon Economy)是一种全新的经济理念。低碳经济的提法最早源于英国在2003年发布的能源白皮书“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目前,国际上关于低碳经济的定义为“人类通过技术手段和制度设计,降低化石能源(主要是煤、石油、天然气)的消耗,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遏制全球气候变暖,从而减少由此带来的各类自然灾害的发生和生态环境的恶化,保护人类的生存安全。”
与发达国家不同,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关键阶段,我国所要发展的低碳经济应该有更加丰富的内涵。
从可持续发展角度认识,低碳经济是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从碳循环角度认识,低碳经济是一种由高碳能源向低碳能源过渡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一种旨在修复地球生态圈碳失衡的人类自救行为,其根本目标是降低经济发展对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促进经济发展的碳中性,维持生物圈的碳平衡。
从能源角度认识,低碳经济重点是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低碳能源是低碳经济的基本保证,清洁生产是低碳经济的关键环节。
从技术角度认识,低碳经济是以市场机制为基础,在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作用下,利用提高能效技术、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等各种低碳技术,促进整个社会经济朝着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型。
综合以上,笔者认为在广义上低碳经济是以低排放、低能耗、低污染为标志的绿色生态经济模式。目标是控制碳排放,维持生物圈碳平衡;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核心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观的转变。可以说,发展低碳经济是一场涉及价值观念、国家权益、生产生活方式的全球性革命。
低碳经济,作为一种前沿的经济发展模式。与以往的经济形态相互比较和对照,低碳经济具有先进性、创新性和阶段性三个主要特征。
第一,先进性,即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较之以往的传统经济具有先进性。传统经济具有高排放、高能耗、高污染的特征,对生态环境产生了严重影响,随着能源资源的日益枯竭,高碳经济的发展模式无法再继续下去。低碳经济则强调更高的碳生产率,即每单位碳排放所产生的GDP或附加值更高。同时,社会福利水平不因此而降低,不为了减排,抑制经济发展,降低生活质量。这种经济模式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相一致,具有明显的先进性。
第二,创新性,即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较之以往的经济形态具有创新性。传统经济特别是工业化时代以来,主要以GDP的多少来衡量经济发展程度,对经济发展质量考虑较少。虽然近年来也有一些新的提法出现,如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等,但与传统经济没有本质上的不同。低碳经济则强调对碳的排放进行计量,引入了碳排放的指标来衡量经济发展质量,通过技术创新来实现低碳化的目标,势必会带动并形成社会各个行业的新技术研发应用的创新潮流。
第三,阶段性,即低碳经济的发展周期与传统经济相对照具有一定的阶段性。与传统经济一样,低碳经济归根结底是一种经济形态。在当今的气候环境和能源条件下,低碳所代表的提高能源利用率、开发新能源、调整经济发展结构,贴合了人类的发展要求。如果低碳经济发展的顺利,新能源能够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气候环境问题也得到了较好的解决,那么,经济发展的核心目标必然会发生转移和改变。因此说,低碳经济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在度过了当前的发展阶段之后,将会产生出更高的经济发展目标和追求。
近百年来,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全球平均气温、海平面都上升到了一定幅度。全球气候变暖影响到全球水热循环格局,导致气象灾害频发,使生态环境恶化。进入20世纪后期,人们日益认识到气候变化问题的严重性。国际社会就气候变化问题一直在进行谈判磋商,努力寻求合作。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到《京都议定书》,再到2009年年底的《哥本哈根协议》,国际气候合作框架正在形成,为开展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截至目前,所有发达国家都提出了中期减排目标,主要发展中大国也提出了自己减缓行动的目标。如,欧盟承诺到202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少20%。日本提出减排长期目标是到205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比目前减少60%-80%。以欧美为主的发达国家开始采取一系列实际行动向低碳经济转型。英国先后引入了气候变化税、气候变化协议、排放贸易机制、碳信托基金等多项经济政策,推动低碳经济发展;丹麦、芬兰、荷兰、挪威、意大利和瑞典等国,对燃烧产生二氧化碳的化石燃料已开征国家碳税;德国、日本和奥地利等国也相应引入了能源税和碳税制度;美国正在投入巨资研发低碳技术,最近发布实施的《能源政策法》,为发展低碳经济提供了法律的保障。
我国从长远发展的根本利益出发,以积极的态度致力于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解决,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早在1972年,我国政府就组团参加了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从1992年巴西里约热内卢的国际环境与发展大会到2009年的哥本哈根气候峰会,我国政府一直以负责任的态度致力于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国际谈判。
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我国政府更加注重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调整,采取政策措施,将降低资源和能源消耗、推进清洁生产、防治工业污染作为我国产业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的能源利用率有了显著的提高,节能减排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一是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1998年国家制定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开始实施。2005年全国人大审议通过了《可再生能源法》,于2006年1月1日开始实施,在这部法律中,明确的规定了政府、企业和用户在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中的责任和义务。2007年,国务院颁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将气候变化问题纳入到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计划之中,明确提出发展低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改善能源结构。二是节能减排取得明显成效。按环比法计算,1991-2005年的15年间,中国累计节约和少用能源约8亿吨标准煤。如按照中国1994年每吨标准煤排放二氧化碳2.277吨计算,相当于减少约18亿吨的二氧化碳排放。截至2009年上半年,单位GDP能耗比2005年降低13%,相当于少排放8亿吨二氧化碳。
2007年9月,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15次领导人会议上,郑重提出了四项建议,明确主张“发展低碳经济”,并提出了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若干设想。与此同时,着眼于低碳经济的研究和试点正在启动。如,清华大学率先在国内成立低碳经济研究院,研究低碳经济、政策及战略;上海拟定在南汇区临港新城、崇明岛等地建立“低碳经济实践区”;广东正在考虑将珠海定为“低碳经济示范区”;河南组建了低碳集团有限公司,发展势头很好。各种与低碳经济有关的活动在各地展开,各大新闻媒体对低碳经济的宣传频率越来越高。
总之,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良好环境正在逐渐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