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和合文化及化解外交矛盾的意义

2010-04-06 00:02陈维新姜丽玲
东疆学刊 2010年1期
关键词:外交中华民族民族

陈维新,姜丽玲

(1.延边大学中朝韩日文化比较研究中心;2.延吉市六中,吉林延吉133000)

中华民族和合文化及化解外交矛盾的意义

陈维新1,姜丽玲2

(1.延边大学中朝韩日文化比较研究中心;2.延吉市六中,吉林延吉133000)

中华民族是源于原始社会各部落、胞族、族群集聚的民族,中华民族的和而不同必然有矛盾和斗争,“和合”必然处在打造之中,处在生生不息的发展之中。中国之谓中国,就因其大,故居中央统摄四方。充满活力的中华民族坚持以“和为贵”为自己的价值目标和价值评价体系。在鉴别中包容,力抗邪恶,持和扬善。强国的本源是民族的自立自强,强国的外源是国家的外交,“穷国无外交”,外交能强国。国家的事情,内外有别,内外和合,内外统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并非平坦,增强忧患意识是客观的要求。思尽矛盾是和谐,走尽坎坷是平坦,这是中华民族实现强国之梦的真谛。

中华民族;和合文化;化解矛盾;和谐外交

1.中华民族:和合文化的诠释

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统一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虽然历经磨难,各民族之间有过矛盾、斗争,也有过分裂,但主线还是“和”,谁也离不开谁,这就是“和”的文化力量,这就是中国的“和”。中华民族的“和”是不同而和,必然有区别,有矛盾,有斗争,由“和”转“合”是对立的统一。和合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是中华民族不能老化的血脉,这血脉在中华民族的体内不断循环,才有了今天新兴的中华民族。正如毛泽东所阐述的,我们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之一,它的领土和整个欧洲的面积差不多。毛泽东早在1939年时就说:“我们中国现在拥有四亿五千万人口,差不多占了全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在这四亿五千万人口中,十分之九以上为汉人。此外,还有蒙人、回人、藏人、维吾尔人、苗人、彝人、僮人、仲家人、朝鲜人等,共有数十种少数民族,虽然文化发展的程度不同,但是都有悠久的历史。中国是一个由多数民族结合而成的拥有广大人口的国家。”[1](585)中华民族的发展,和世界上别的许多民族一样,曾经经过了上万年的无阶级的原始公社的生活。而从原始公社崩溃、社会生活转入阶级生活那个时代开始,经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直到现在,已有了大约4000年之久。所以,中国是世界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中国已有了将近4000年的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中华民族不但以刻苦耐劳著称于世,同时又是酷爱自由,具有辉煌灿烂的文化和丰富遗产的民族。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能在自力更生基础上光复旧物,“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1](585)

中华民族起源于不同部落、族群,从奴隶社会过渡到漫长的封建社会,经过无数朝代的更替,而多民族的格局一直不变,所以堪称为世界上的伟大民族之一。沉甸甸、光灿灿的中华民族发展史昭示着一条铁的规律,这就是“和合”规律,它是我们中华民族创建的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是中华民族的基因。

中华民族有漫长的“和合”历史的实践,必有和合文化的学问,和合学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而产生的科学,它与唯物辩证法相关联,因为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实质上还是多元文化发展的历史,也包括辩证发展的文化。人类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历史,这个历史永远不会完结。在与自然和谐地生产和科学实验范围内,人类总是不断发展的,自然界也总是不断发展的,永远不会停止在一个水平上。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正如毛泽东所说的,这“符合大约一百万年以来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事实,也符合迄今为止我们所知道的自然界(例如天体史、地球史、生物史,其他各种自然科学史所反映的自然界)的历史事实”。所以说,“和合学”与辩证法的革新意识是一致的。和合文化并不是一团和气的文化,不同而和怎么能一团和气呢?总是要有磨擦有矛盾有斗争,“和合”只能是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解决矛盾,推动事物的发展,才能生生不息。“和合”与矛盾斗争都是对立的统一。在和合学的求索途中将显现其无穷的力量。按照这个理论我们再深层地思考胡锦涛总书记有关涉台的讲话:在原对台“四点原则”三周年之日,再度对台提出新政策,最受瞩目的焦点是要求争取与“幻想过、主张过、曾经从事过”台独者进行沟通,从强烈的团结愿望出发,“反独”、“拉独”、高举橄榄枝来化解台独的图腾。这里表现出对曾搞台独活动的人的宽容,特别尊重那些愿意放弃台独思想的人。因为台独派也是我们的同胞,不会铁板一块,允许有认识过程和认识的不同立场,同时也允许人家改变认识,改变立场。这种对台工作的创新政策,体现在对异己,对不同意识形态的包容、共存以及共荣的愿景中。中国台湾自马英九执政以来,已实现了两岸“三通”,共谋发展,迎战金融风暴,共克时艰,合作共赢,同舟共济。而在我国西藏发生的“3·14”“藏独”分子动乱事件和新疆乌鲁木齐“7·5”打砸抢烧严重暴力事件,在一些海外势力支持下,企图分裂民族,分裂国家,这是违背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和合文化思想的,事实上也是不可能得逞的。中国人以及世界华人是和合文化养育的民族,面对动乱、扰乱,沉着应对,以和合智慧,有理、有利、有节地同“藏独”分子、“疆独”分子较量,这是文明对野蛮的较量。尽管“藏独”和“疆独”分子有西方势力的支持,但终究是少数。中国和世界华人以及亲华力量是众志成城的。在这种统一与分裂的较量中,虽然斗争是复杂的,但坏事已变成好事。和合文化就是要在这种复杂的斗争中丰富发展起来,这也是和合文化发展创新的契机。“树欲静而风不止”,弘扬不断创新的和合文化是中华各民族发展的需要。

2.和合文化:引领世界和谐发展的文化

中华民族的和合文化,是包容、囊括的文化,是居高见广的文化。《东亚三国的近现代史》序言开篇就指出:“从宇宙观察我们的地球,那是一个蓝色的美丽星球,是太阳系中惟一有生命存在的星球,在这个美丽的星球上,人们改造自然,创造了文明。”对这种文明的发展,季羡林先生的看法是:人类自从有了历史以来,总共形成了四个文化圈:古希腊、罗马一直到近代欧美的文化圈,从古希伯来起一直到伊斯兰国家的闪族文化圈、印度文化圈和中国文化圈。倘若从宏观上来探讨,可发现这四个文化圈又可分为两大文化体系:第一个文化圈构成了西方大文化体系;第二、三、四个文化圈构成了东方大文化体系。而这两大文化体系不同而和,又化为和合文化。宇航员在外层空间看到地球是一个椭圆的、蓝色富有生机的星球,而和合学是人类社会制高点的文化,站在和合文化的角度,俯视全球,不管是东方文化,还是西方文化,都是谁也离不开谁的整体文化。而这种整体文化内部的各种不同文化的交流与和合,又不断出现新的文化流,并处在生生不息的流淌过程之中,这就是不断蕴育新生文化的过程。这是与中华民族生成的和合文化相通的,这种和合文化能驾驭全球。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谈到中国文化对未来作用时有他自己的看法。他在同日本宗教活动家池田大作的谈话中,翔实地说明了中国和合文化将成为世界文化主轴的道理。汤因比说:“如果我的推测没有错误,估计世界的统一将在和平中实现。这正是原子能时代唯一可行的道路。但是,虽说是中华民族,也并不是在任何时代都是和平的,战国时代和古代希腊以及近代欧洲一样,也有过分裂和抗争。然而到汉朝以后,就放弃了战国时代的好战精神。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重新完成中国的统一是远在纪元前二○二年。在这以前,秦始皇的政治统一是靠武力完成的。因此在他死后出现了地方的国家主义复辟这样的反动。汉朝刘邦把中国人的民族感情的平衡,从地方分权主义持久地引向了世界主义,和秦始皇带来有蛊惑和专制性的言行相反,他巧妙地运用处世才能完成了这项事业。……世界统一是避免人类集体自杀之路。在这点上,现在各民族中具有最充分准备的,是两千年来培育了独特思维方法的中华民族。不是在半个旧大陆,而是在人们能够居住或交往的整个地球,必定要实现统一的未来政治家的原始楷模是汉朝的刘邦。这样的政治家是中国人?日本人?还是越南人?或者朝鲜人?”汤因比说到这里,日本的池田大作回答说:“从两千年来保持统一的历史经验来看,中国有资格成为实现统一世界的新主轴。您这一说法,在考虑今后世界问题时,具有极为重要的启示。”[2](29)

汤因比和池田大作这两位国际活动家所说的中华民族是统一世界的新主轴,这主要是指和合文化的作用,因为在和平中统一世界,只能靠文化的力量,而中华民族的主轴文化是“和”、“中和”、“和谐”、“和合”。所以说,“和合”文化是引领世界和谐发展的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2009年首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开幕式上,新上任的美国总统奥巴马在讲话中,谈到中美关系时引用中国先哲孟子的话说:“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在2009年11月15日奥巴马访华到上海演讲以及与中国青年进行交流时,回顾中美建交30年的历史时引用先哲孔子的话说:“温故而知新”。这个“新”就是进一步认识到中美在全球应对挑战的伙伴关系的至关重要。奥巴马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阐释中美应不断交往,共克时艰,这恰使中华文化在中美关系中得以发“酵”。还有早在布什时代的内阁中担任劳工部长的华裔女性赵小兰说:“中华传统当中有很多宝贵的东西,双重文化背景使我在面临生活的机遇和挑战时具有优势,中华文化背景给了我力量、勇气和毅力”,中华文化的底蕴促使赵小兰走上了美国联邦政府参政的道路,而且政绩突出,自赵小兰担任美国政府劳工部长以来,劳工部在布什总统列的“行政管理记分榜”上每年都名列前茅。一位华裔女性,以中国文化为力量,在美国能大有作为,可见中华文化在跨越东西方所显示出的博大力量。

和合文化是有层级的。在中国视野下,和合文化要能驾驭中华民族所包括的各个民族的文化;在亚洲视野下,要能驾驭亚洲各个国家的文化;在世界视野下,要能驾驭东西方所有国家的文化。和合文化也是和合方法论,和合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最高境界之一,具有普遍性。在全球视野下,从个性文化来说,“中国和西方不过是多元世界文化中的两元,皆应谦逊地承认自己的有限性。将中国文化复位为多元中的一元绝不等于否定其主体性,恰恰相反,正因为中国文化不过是世界文化的成员,它就只能从自身所在的位置出发,无需也不可能掩饰其主体身份的中国立场”[3]。文化对于任何一个国家而言都不是抽象的,总要寓于某一国家之中,伴随这个国家的发展去发展。中国是和合文化发展的原点,随着国际社会的发展,完全有可能从中国的原点走上世界文化的制高点,这就将文化的实践具体上升到思维的具体。中国是和合文化的倡导者和践行者。2005年9月中旬,胡锦涛主席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期间发表的重要讲话中,就全面阐述了中国政府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对外纲领,倡议各国努力构建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得到了国际舆论的积极响应和广泛好评。

“和合”文化是一个哲学范畴,它与和平合作的中国外交思想相关联。作为哲学范畴的“和合”覆盖面很大。作为外交的和平合作原则,是指操作层面。当然深刻理解“和平”、“合作”也要具有“和合文化”思想。“和”是不同而和,“平”是东西方在一起,没有高低,都是平等的,四平八稳,这才称为“和平”。“合作”,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配合创造新生的东西。当然在国家外交上国与国之间就是和平合作,互利互惠,共赢共荣。我国对周边国家坚持安邻、富邻政策,“以邻为善、以邻为伴”,和谐邻邦,伙伴邻邦,朋友邻邦。譬如,中俄在不断加强友好,时隔近80年的黑瞎子岛和银龙岛300多平方公里领土如今已归中国;[4]中国东海之争,已实现艰难突破,达成共识。[5]当然,日本在其他问题上还对中国有疑虑。当《环球时报》记者采访个别日本人时,他们对我国年轻一代的爱国主义热情表示担忧。担忧“什么上海合作组织对抗日美啦,什么中美关系改善导致日本边缘化啦,什么中国发展海洋啦,什么中国主导亚洲啦,好像中国人每走一步都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算计和对付别人。”[6]还有“中国模式为何让西方不适”问题,其实是社会意识形态和文化不同所致。这些思想领域的问题,需要在人类社会的长期发展中和世界有识之士的不断推动下才能逐步化解。意大利因苏布里亚大学教授伊雷内·阿费德·迪·保拉专为《环球时报》供稿,奉劝“西方要学会尊重不同文明”。[7]从大道理上讲,国家是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国家是保护生存在那个国度的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权力机构。如果世界各国都从保护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就是保护全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那么世界就应在这宏观战略旗帜下,形成世界大联邦并为此共识而奋斗。而中国正在坚持这个共识,这也可从北京奥运会窥见一斑,因而,有评论说:“孤立中国等于被世界孤立”,[8]这恰恰道出了人类共识的真谛。全球东西方,各大洲合作发展走势越来越强劲,中国与欧盟各国,中国与美国、与北美洲各国,中国与澳大利亚,中国与东盟各国,中国与非洲各国,和平合作,共同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无法阻挡的主流。中国的“和合文化”深得世界民心,汉语热在世界各国不断升温,孔子学院遍及全球。在全球发展的视野下,中国将成为和平发展的主轴。

当今世界也有不和谐噪音,为应对中国和平发展,日本、美国、澳大利亚和印度曾经发起过合作,在冷战思维支配下,企图复制亚洲版的“北约”牵制中国,未等复制成功便悄然解体。美报分析原因时指出:“首先是中国自己有这样的外交眼光,可以预见到被包围的危险并尽一切力量瓦解这种包围。全球化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不管是战略使然还是出于巧合,中国成为了一个出口大国,加上中国经济的相对开放,使中国与国际经济的联系日益紧密,现在金融风暴虽然席卷全球,对中国也产生了较大负面影响。经济全球化使中国的发展前景不仅与它的邻国密切相关,而且也关系到此外的很多国家。包围中国的想法还遇到了其他问题。很早的时候,像韩国这样的中国的重要邻国就明确表示,它们不会参与任何遏制中国的联盟,它们不想阻碍这个庞大的、在历史上一直有影响力的邻国崛起。早在美国人认识到这个问题之前,韩国人就已经明白,他们需要中国帮助朝鲜成为更加和平、富裕和开放的国家。印度和美国人一样希望遏制中国,但最终一事无成,连牵制中国的影响力都没有。”[9]根据美报分析,中国对外的和平合作的外交原则显示出“和合文化”的软实力的作用。

深入探讨和合文化不仅有和平合作之意,还包含着矛盾斗争和孕育新生之意。这些内涵之意都是有条件的,而这些条件又都具有内在联系。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和合文化的软实力离不开国防军事的硬实力和综合国力的发展,没有国防军事的硬实力和综合国力的发展,就不能充分发挥“和合文化”的软实力作用。中国近代的屈辱史从反面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就没有话语权,你讲“和合文化”,没人听,也没人敢听,更没人敢做。当今西方有的国家对中国增加军费问题发难,美国五角大楼报告宣扬“中国军事威胁”论,[10]而他们美国却在不断扩充军费。虽然最近奥巴马对军费问题作了调整,但总体仍然是增加的。美刊记者认为,美国庞大国防预算主要针对中国。[11]中国没有军事国防硬实力,没有强大的综合国力作基础,让中国的和合文化引领和谐世界发展是完全不可能的,“和谐世界”只能是一句空话。

今天,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取得了全世界瞩目的成就,还有日益增强的综合国力,并已成为世界上负责任的大国,坚持发展和合文化,对表现出来的和潜在的不和谐因素的破解将产生积极作用。南亚有的国家的某些人,从个人角度分析:中国周边外交——风平浪静底下暗潮汹涌。对中越领海问题、中俄、中印都存在着显露的和潜藏的磨擦与矛盾,中日钓鱼岛等问题,还有近代史上对外侵略扩张,留下那种挥之不去的阴影,[12]这些不同程度的矛盾与问题,在当今中国“和合文化”的软实力的作用下,让位于和平与发展。因为中国坚持和合文化,灵活外交,搁置争议,扩大共识,和平合作,互利共赢,在和平发展中去化解那些有争议的问题。

3.中华民族文化的启示

拷问历史与现实令人感悟:

其一,上下五千年,以“和为贵”为自己的价值目标和价值评价体系,历来讲“和”与“容”,有容乃大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思想。有多大的容量就有多大的力量,就有多大的发展,但必须能容,会容,以智慧海纳百川,盛载万物,故称其为华夏大中华。会容决不是不分青红皂白地乱容,而是能激浊扬清,鼎新革故,力抗邪恶,持和扬善,容真,容善,容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13],我们要在鉴别中包容,剔除一恶,纳进百善。否则容一恶害百善,后患无穷。有纳有剔,方成其大,这与有容乃大是辩证的统一。“藏独”的“3·14”事件和“疆独”的“7·5”事件给我们以深刻的提示:分裂是祸,和合是福。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三个离不开”。任何一个民族的繁荣发展都需要具备开放的胸怀和包容的气度,狭隘的民族心理和排外的民族情绪是有害无益的,把本民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是没有前途的。因此,要引导各民族取长补短、相互借鉴,使每一种民族文化都能体现传统与现实,促进民族与世界的有机融合。

其二,中华民族的和合文化与和谐世界是统一的,这主要体现在我们的外交思想上。外交是国家对外开放的窗口,是民族生生不息的发展公理,是国家民族政治文化的对外延伸。强国的本源是民族的自立自强,外源是国家的外交,“穷国无外交”,外交能强国。对外开放,扩大外交,这样显露出来的矛盾和问题往往也成正比。对外扩大影响力,同时也增大阻力,战胜阻力,扩大影响力,才能反作用于增强国力。2008年举办的北京奥运会,化解外交上的一切矛盾正是和谐外交的胜利。国家的事情内外有别,内外和合,内外统一。

其三,中华民族的和合文化是辩证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并非平坦。和平发展决不等于平安顺利的发展。和平都是在斗争中,甚至是在更复杂的斗争中赢得的。顺利的发展是在不顺利的艰难奋斗中形成的发展。什么事情想得越简单,暴露的问题往往越多越复杂,想得越顺利,往往越曲折。思尽矛盾是和谐,踏尽坎坷是平坦。不怕万事艰难,就怕国人不能自立自强,不怕一事万乱,就怕国人思维出乱。矛盾困难想得更多一些,多想一些矛盾和问题,就多一分顺利,多一分成功。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中国在和平发展的道路上,发展经济攻克时艰,战胜全球金融风暴,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增强忧患意识,这是客观要求,不是人们愿意不愿意的问题,而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必须时刻准备着,事事准备着,处处准备着,这样中国就能迎着风浪走向世界,走向未来,也才有望走出一个繁荣昌盛的中华强国。

[1]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M]//毛泽东选集(合订本).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

[2]季羡林.季羡林说国学[M].北京:中国书店,2007.

[3]王晓华.中国立场与全球视野[N].光明日报,2005-11-01(8).

[4]李益.时隔近80年,解决历史遗留问题——黑瞎子岛回归,中俄划定边界[N].参考消息,2008-07-16(9).

[5]东海之争实现艰难突破[N].环球时报,2008-06-19(1).

[6]许博渊.中国愤青是怎么来的[N].环球时报,2008-05-15(11).

[7][意]伊雷内·阿费德·迪·保拉.西方要学会尊重不同文明[N].环球时报,2008-05-07(11).

[8]孤立中国等于被世界孤立[N].环球时报,2008-07-15(6).

[9][美]霍华德·弗论奇.遏制中国的努力再次遇阻[N].参考消息,2008-03-02(8).

[10]五角大楼报告宣扬“中国军事威胁”——我外交部发言人严词驳斥[N].参考消息,2008-03-05(8).

[11][美]格温·戴尔.一个可心的威胁?[N].南华日报,2008-02-14.

[12]叶鹏飞.中国周边外交平静底下有暗潮[N].参考消息,2007-04-19(16).

[13]任继愈,汤一介,袁行霈,余敦康.国学与二十一世纪[N].光明日报,2006-01-10(5).

[14]陈维新.中国国学与日本文化[J].东疆学刊,2008(2).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Chinese Nation,Harmonious Culture and Peaceful Settlement of Conflicts

Chen WeiXin Jiang L iling
(The Center for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Chinese,Korean and Japanese Culture,Yanbian University,Yanji,Jilin Province 133002,China)

The Chinese nation can be traced back to the nation of tribes,phyles and prim itive society and racial clusters.Yet,Chinese nation and her harmonious feature w ith differences have conflicts and fightings among them selves.This“Harmony”has to be formed and changed continuously.China,which means it is in the center,reigns all other parts of China because of its hugeness.Chinese nation w ith dynam ism sticks to her principles of harmony,which means to be tolerant w ith differences,to protest against and punish evils w ith law s as well as to praise good deeds.The essential part as a strong nation is self-reliance and self-strengthening aswell as foreign exchange.A poor country doesn’t have a good foreign exchange.However,foreign exchange can strengthen a country.A nation needs to distinguish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issues and tries to keep unity of these issues.The road to the greatness and glory of our nation is not smooth at all.Therefore,being all the more Mindful of potential perils and being prepared for theworst is an objective requirement for us.Being prepared for all conflicts is the way to keep harmony,and going through all difficulties is the way to smooth.This is the significant truth for the Chinese nation to the fulfillment of being a strong country.

The Chinese nation,harmonious culture,peaceful settlement of conflicts,harmonious foreign exchange

B152

A

1002-2007(2010)01-0007-06

2009-09-05

1.陈维新,男,延边大学中朝韩日文化比较研究中心教授,研究方向为民族文化与东北亚文化。2.姜丽玲,女,延吉市六中高级教师。

国家“211工程”三期建设资助项目。

[责任编辑 明道]

猜你喜欢
外交中华民族民族
我们的民族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悠悠岁月外交情
涉侨外交二三事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多元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