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大学图书馆馆舍变迁研究

2010-04-05 23:44:08□周
大学图书馆学报 2010年2期
关键词:马丁大学图书馆

□周 旖

1 引言:岭南大学及其图书馆

岭南大学是广州一所由国内外基督教新教人士发起筹办的教会大学,初称格致书院(Christian College in China),1884年由美籍传教士香便文(Rev.B.C.Henry D.D.)牧师及哈巴(Rev.A.P.Happer D.D.)牧师等向美国长老会传道万国总会(A-merican Presbyterian Board of Foreign M ission)提议倡办。1888年开校于沙基金利埠(今广州市六二三路),此后历经停办、几经迁徙,于1904年定永久校址于广州河南康乐。受20世纪20年代“非基运动”的影响,岭南大学成为全国首个完全收归国人自办的教会大学。1927年1月11日,私立岭南大学校董会正式成立,宣布学校为私立的、中国人主权的大学,举钟荣光博士为校长[1]。1945年纽约基督教大学联合董事会制定中国战后复兴基督教计划,其内容包括拟将现有大学分两等办理,岭南大学被列入第一等[2]。岭南大学在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史上之影响可概括为“农科在华南素负盛誉,亦实不逊于国中任何同类学府。理科上溢佳誉于海外,期刊之科学季刊,夙为中西学者所传诵。……医科之前身为总理研习之地,传承悠远可纪念之历史,发展迅速,设备宏新,外国语文学习在英文教学法之新创,予中等教育以特殊贡献。”[3]

岭南大学图书馆始设于1906年,在所有教会大学图书馆中,其历史之久远仅次于圣约翰大学罗氏藏书室。于藏书组织和利用方面,尤其是中文馆藏建设方面,岭南大学图书馆可谓走在全国教会大学乃至全国大学图书馆之前列。早在1919年,岭南大学图书馆即成立专门的中籍部,专事中文馆藏的建设工作。20世纪20年代中期,燕京大学图书馆馆长、齐鲁大学图书馆馆长、圣约翰大学图书馆馆长等纷纷来函询问岭南大学图书馆如何对中文书进行编目、开架制度的管理以及如何对西文汉学书籍进行分类等问题[4]。于特色藏书方面,最难得者当属美国国家博物院及华盛顿卡耐基研究所(Carnegie Institution of Washington)之丛书、西文汉学著作和中国古版书籍。抗战爆发前,岭南大学图书馆的藏书总量占全国大学图书馆之第五名(前四名分别为:私立燕京大学图书馆、国立清华大学图书馆、国立中山大学图书馆和国立北京大学图书馆)[5],而理科西文杂志种数则占全国图书馆之首,其中不少为自创刊以来全部齐全者[6]。

由是观之,岭南大学及其图书馆实为中国推行现代高等教育、实施思想与科学并重的教育理念、传播西方图书馆管理技术和管理理念之先驱。而岭南大学图书馆在近半个世纪的发展中,从初期的筚路蓝缕、惨淡经营到后来的馆藏雄厚、琳琅满架的历程,通过其馆舍的变迁史可窥见一斑。

2 岭南大学图书馆馆舍之变迁

2.1 初创时期的馆舍

岭南大学图书馆成立于1906年,是时学校的中文名称尚为“岭南学堂”,英文名称为“Canton Christian College”。学校当局为给全校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料,故将多年来美国人士捐赠之书籍(多为西文)组织起来,成立教员阅书参考室,并与博物标本室合建,设于当时刚刚落成的马丁堂三楼[7]。

然马丁堂的设计、建筑,本来的用途并非作为图书馆之用,而是作为学校的教学楼和实验室,故其内部空间并不适用于图书馆的需求。只因斯时全校仅中西教师10余人,学生60余名[8],图书室又仅向教员开放,读者无多,藏书有限,故图书室偏隅于马丁堂三楼之一室尚可敷用。

后来随着教师、学生渐众,学校基础日固,尤其是1907年钟荣光博士代理主持校务期间锐意建设,学校之中小学部办理完善,大学部开设两个年级的课程。图书资料随着中外友人的热情捐赠,数量亦不断增加,图书馆遂迁至马丁堂二楼西侧两个房间。

马丁堂动工于1905年,落成于1906年,其建筑经费由岭南大学美国董事会多方筹集,其中来自美国辛辛那提的亨利·马丁一次性捐款25000美元,故以其姓冠名[9]。马丁堂由美国纽约斯托顿事务承建,由建筑师柯林斯(A.S.Collins)主持完成。该堂长50.68米,宽 16.14米,高15.8米,建筑面积约2335平方米,为砖、木、石、钢筋混凝土结构,属券廊建筑,四周以红砖柱廊围合,中以红砖分隔成东、西、中堂,各堂间隔墙砌壁炉。楼高三层,并有地下室,前后开门,门前均有花岗石台阶,楼板及绿瓦顶、天台为混凝土浇制。外墙装饰简朴,廊柱以红砖砌成方形通柱,柱身、柱头有砖砌花式装饰[10]。马丁堂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据资料考证,它是中国第一幢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体现了近代早期西方建筑师对中国传统古典建筑的诠释和理解,在折中主义的理念下,建筑形式构图采用中式屋顶和西式墙身的组合[11]。

马丁堂是岭南大学在康乐校址内的第一座永久性建筑。在马丁堂建成之前,岭南学堂在新购的康乐校址仅有两座临时板屋,而在马丁堂建成之后,直到1909年开始,学校才筹集到经费陆陆续续动工兴建学生宿舍、礼堂、护养院以及教职员宿舍等建筑[12]。在校园内的第一座永久性建筑落成当年,即在其中开辟图书室,这足见岭南学堂对图书馆的重视态度,以及对图书馆之于学校的重要价值的肯定。

2.2 发展时期的馆舍

1916年,岭南学堂完善大学部教育,正式开办文理科大学,并于1918年举行第一次毕业典礼和授予学位仪式,大学部至是完成,学校亦在1918年正式将中文名称改为“岭南大学”,英文名称则继续沿用“Canton Christian College”[13]。

岭南大学正式升级为文理科大学后,拓展学务的几项重要工作之一就是对图书馆稍事扩充。1916年,图书馆从原来的马丁堂二楼两个房间迁至刚落成的格兰堂东侧,可用面积达到1350平方尺[14]。格兰堂由美国人士捐资修建,于1915年动工,1916年6月落成,因纪念自1896年起任岭南学堂前身的格致书院纽约董事局书记兼司库的格兰先生,故命名为“格兰堂”,由于楼顶设有报时大钟,所以又称“大钟楼”[15]。格兰堂建成后,一直作为岭南大学的行政办公楼,即此楼也并非为图书馆的专门建筑。

自1916年至1928年,岭南大学图书馆一直将格兰堂东侧的房间作为馆舍,此为图书馆历史上快速发展的12年。校方十分注意发展图书馆,并认定其为员生治学之工具,于是不遗余力地增加图书馆经费,网罗群籍,并开始聘专才主持图书馆事务。最早,图书馆的各任馆长均非专职,而是聘教员担任,自1919年始,图书馆馆长一职设定为专职,学校从美国聘请图书馆学专家特嘉(Jessie Douglass)女士担任馆长[16]。

特嘉女士担任馆长后,积极整顿馆务,力图改善分类、编目、采访、借阅等种种工作,特别是在其上任当年即设立中籍部,聘请陈德芸先生担任该部主任[17]。陈德芸先生亲赴上海、北平等地进行劝捐活动[18]。在其努力筹擘下,中籍部的藏书日益渐增,格兰堂之空间即显得不敷分配。为此陈德芸先生在1920年10月5日向特嘉女士提交的中籍部扩张计划中,重点谈及了关于开拓馆舍之设想:“……现暂用之地点实不敷分布,格兰堂内又无地展拓,如不能将全部图书择地迁移,可否划出中籍部迁地陈列。……新建之华侨学校竣工后,房舍增多,如中籍部可以觅地分设,能否借用该侨校一层楼之一半,为陈列中籍之用;或第三宿舍,俟侨校教员学生迁居后亦有余地。可否借该宿舍二楼东便房五间,拨出应用,或者借三楼全座,将中西图籍完全迁移。”[19]可见,图书馆在迁入格兰堂后的第四年,在空间上已经捉襟见肘。但是出于图书馆日常工作的组织、管理以及读者利用等问题的考虑,加之受当时全校都存在校舍紧张之问题以及其他各方面实际因素的制约,图书馆的空间问题一直无法得到根本的解决,馆舍仍限于格兰堂内。

虽然空间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图书馆的发展,但是在格兰堂时期,图书馆的藏书依然增长很快,为日后岭南大学图书馆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斯时,岭南大学已先后开办了文学、自然科学、商务、化学、教育五系,农科大学(学院)亦成立了田艺、畜牧、园艺和蚕桑四系,图书馆的藏书建设遂围绕以上学科开展采访和组织工作,藏书结构逐渐完善,西文书籍达19000余册,中文书籍约46000余卷。图书馆特色藏书中的美国国家博物院及华盛顿卡耐基研究所之丛书、西文汉学著作和中国古版书籍均是在此阶段发展起来的[20]。

2.3 繁荣时期直至学校停办前的馆舍

1927年1月11日,私立岭南大学校董会正式成立,3月11日校董会向国民政府教育行政委员会呈请立案,8月1日校董会与原纽约董事会举行正式的交接仪式,学校的主权全部收归国人,中文名称亦更改为“私立岭南大学”(其英文名称在1926年已改为“Lingnan University”)[21]。1927年成为学校历史上之新纪元,自1927年到1936年,学校经历了校史上的黄金十年,这十年也是图书馆最为繁荣的十年。

1928年10月,科学院落成,该楼为全校最大之建筑物,理学院上课之教室以及试验室均移设于该楼[22]。从此,岭南大学全校校舍紧张之局面得以缓解,图书馆遂从格兰堂迁回马丁堂,初是占二楼全层,后复得一楼全层及三楼之一部分,马丁堂差不多整栋由教学楼变为图书馆的临时馆址[23]。此外,图书馆另拥有分馆一间,设在科学院二楼,有阅览室和书库各一间,此分馆只藏自然科学杂志,共约数千册[24]。

相对于迅速增长的馆藏和读者数量来说,整栋马丁堂全部作为图书馆仍稍显空间狭小,且原为课室的内部空间布局对于图书馆来说也不甚适用,但是马丁堂内“布置雅洁,光线充足,环境清幽,亦读书之胜地也。”[25]据1936年9月印行的《岭南大学图书馆一览》记载,马丁堂的内部空间分配情况如下:

“甲、阅览室本馆有阅览室十间:第一为中文期刊阅览室。第二为西文期刊阅览室。第三为普通阅览室(共五间)。(俱在二楼)。第四教员阅览室。第五报纸阅览室。(俱在一楼)。第六课外阅览室。(在三楼)。同时可容二百卅二人。”[26]其中课外阅览室成立于1934年3月,其设立之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自觉阅读之习惯,并鼓励学生多涉猎各种新出版品,“凭借图书的力量,以挑拨阅者创造与革新之思想。”课外阅览室内布置有沙发和藤椅,仿私人书斋之布置,所陈列的书籍分为中文西文两部,每部约有1000册,并不断更换,确保架上图书大多数为代表流行之新出版物,尤其是关于近现代学术思潮之书籍,但是教科书和过于专深之学术著作则不在课外阅览室的陈设范围之内[27]。

“乙、书库本馆书库有五:一为藏普通中西文书籍之用,一为藏已钉之中西杂志之用。(俱在一楼)。一为藏善本书之用,一为藏已钉日报之用(在三楼)。一为藏徐甘棠先生遗藏之用。”[28]

“丙、办公室 一、馆长室。二、编目室。三、出纳室。四、参考部。五、教员指定参考书出纳处。(以上各室在二楼)。六、杂志部办公室(一楼)。七、装订室(在本校西南)。”[29]

马丁堂虽名为临时馆址,然事实上从1928年一直到1952年院系调整、学校停办,始终都被作为图书馆馆舍来使用。只是在抗日战争期间有所中断,其时康乐校园被日军占领,岭南大学借香港大学校舍复课,图书馆将各系各科主要参考书运至香港,设于香港大学冯平山中文图书馆二楼阅览室,供员生参考之用,而其他原有之藏书仍存于广州[30]。香港沦陷后,岭南大学辗转撤退至粤北曲江县仙人庙,在该地复课,在此校址内陆续兴建的临时校舍中包括图书馆一座[31]。

1952年私立岭南大学校址改作中山大学以后,中山大学图书馆也一直座落于马丁堂,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山大学图书馆筹建新馆并投入使用,马丁堂改为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办公楼。至此,马丁堂作为图书馆馆舍的历史方结束。

3 图书馆筹划新馆之努力

3.1 筹划新馆之背景

1928年岭南大学图书馆迁回马丁堂后,虽然逐渐占据了马丁堂几乎全栋的空间,但总面积也仅为9500平方尺,其中一半的空间作为阅览室和办公区,其余4000余平方尺作为书库[32],这样的藏书空间较之于图书馆巨量的藏书来说,是相当局促的。尤其是随着藏书的迅速增长,空间不足的问题越发突出,解决藏书与空间之间的矛盾在1933年前后显得尤为迫切。据资料记载,1933年时岭南大学图书馆藏书共计有122200册,其中中日文书籍84924册,西文书籍37276册,另有中西文杂志共821种,以上藏书除一小部分存于科学院分馆外,其余均藏于马丁堂总馆[33]。当时书库内的紧迫情形已达到如此之程度,“书库无法安插,遂致有一部分排于架顶,挤逼情形,概可想见!更有一部分图书,以书库不能容纳之故,堆置楼顶,无从整理。”[34]

空间紧张问题并不独表现于藏书空间方面,在阅览空间方面也同样存在不敷使用之问题。1933年前后,图书馆有阅览室九间,但因每间阅览室面积均有限,故阅览座位一共仅101个,其中专供学生使用的阅览座位95个,专供教师使用的阅览座位只有6个。而当时全校共有学生418人,教师88人,读者和阅览座位的比例约为5∶1[35]。因为座位无多,所以图书馆内常常人满为患。

而办公区的空间亦稍形狭小,共占面积为660平方尺,而全馆职员共有15人[36],在如此大小之空间内处理图书馆日常工作,开展图书登录、编目、分类、流通以及参考咨询等业务工作,亦是略感周旋困难之事。另外,办公区与阅览室相连,馆员工作过程中所产生的噪音,如书籍移动的声音,打字机之声音,每每扰乱读者之视听,分散读者钻研时之注意力,严重影响图书馆之氛围。

另外一方面,如前文所述,马丁堂建筑设计之本意为用作课室,现改作图书馆之用,不仅空间不敷,且内部设计亦不适宜图书馆建筑的需要,在进行功能区的划分时显得极为困难。而在校方,本身也是视马丁堂为图书馆之临时馆舍,一直有计划相机建设专门的图书馆馆舍,只是一直以来经费有限,计划始终无法付诸实践。

综合上述藏书空间、阅览空间和办公空间紧促的问题,以及岭南大学在已建校半个世纪、图书馆已建馆近30年的时候,仍没有一座专门的图书馆建筑,故岭南大学图书馆筹建新馆之问题迫在眉睫,势不能再事延缓。

3.2 新馆建筑计划及筹款方法之经过

岭南大学图书馆筹划建设新馆,第一次努力是在1933年,时任岭南大学图书馆馆长的谭卓垣博士上书国民政府教育部,请求补助一部分图书馆建筑经费。在《上教育部请求补助图书馆建筑费三万元理由书》中,谭卓垣博士略述了图书馆之于大学之意义、岭南大学图书馆之沿革以及当时图书馆之情形,在此基础上汇报了对图书馆建筑计划以及筹款方法的设想。

当时之建筑计划是在原馆基础上加以扩充,增建新建筑,分期、分部施工,目的是易于筹措建筑经费,并能根据每批筹得之经费,有计划地开展扩建工程。申请书中言“图书馆之图籍,年有增加,故建筑之时,即须考虑,每年图书增加之数量,预留位置,并须计及将来发展时,可以就原馆扩充,增加建筑。本馆建筑之计划,对于此点,已加注意,故拟定分期及分部建筑。俾开始建筑之费不太大,易于筹措,同时又可顾及将来之发展,留有余地以增建。”[37]

根据对扩建新馆预算之估计,全部建筑费暂定为20万元[38]。关于此20万元建筑经费筹措之来源,申请书中希望教育部能够先行补助3万元,以便得以开始动工。而由此3万元作为基础,且扩建工程一经开工,则进一步再向社会各界人士谋求捐助便更易实施。申请书中还认为,如果在此3万元基础上,政府此后若还能继续逐年补助则更佳[39]。

遗憾的是岭南大学图书馆此次向国民政府请款未能成功。但是这并未打消岭南大学筹建图书馆专门馆舍之计划。学校当局拟待国内战事稍缓、政局稳定、经济发展时,学校的经费能够稍为充裕,即分年拨款建筑新馆。同时校方还修改了在现有馆舍基础上扩建新馆的计划,而是决定在格兰堂之北、马丁堂之东北角修建一座新图书馆[40]。只是其后中国经历了八年抗日战争、三年内战,随后岭南大学又不幸在院系调整中遭遇停办,故使其在康乐校址筹建新图书馆之愿望一直未能实现。

3.3 筹建新馆失败原因之略析

岭南大学图书馆1933年向国民政府请款未能成功,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一方面的因素就是当时的政局以及全国的经济状况。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1932年的一二八事变接连发生,日本帝国主义对华武装侵略的气焰日益嚣张,国民政府不得不将大笔财政收入用作军费;与此同时,政府又要拨出经费用于实施对苏区红军的围剿。除此巨额战争费用以外,同时全国又遭受连年的严重自然灾害,据记载,“从1927年至 1935年,年年有大灾。1931年发生长江大水灾,受灾地区有十几个省,灾民 5000万。”[41]故救灾物资也消耗了国民政府大量的财政收入。

由于20世纪30年代初的中国连年战事,自然灾害不断,导致农村经济陷于破产的境地。而当时国民政府所推行的经济政策,国民党官僚资本的敛财行为,使得中国民族资本衰退,国民经济凋敝。直到1935年国民政府实行“法币政策”后,国统区经济才出现暂时的复苏。

以上这些因素直接导致了国民政府财政困难,使得教育部于拨款方面不得不进行压缩。此外,在岭南大学向教育部请拨建设图书馆新馆经费之前,国民政府在金陵大学图书馆的申请下,已捐助其建筑费30万元用于建设新馆[42],故更是一时难以再事资助岭南大学图书馆。在1935年经济短暂复苏后,接踵而至的却是抗日战争以及内战,无论是国民政府还是岭南大学自身,都无力亦无暇筹集到建设新馆的经费。

除受以上时代背景的影响外,岭南大学自身的性质和所处的地理位置也决定了其较之其他中国近代教会大学,难以筹集到巨额的建筑经费。从性质上来说,岭南大学为私立的、中国人主权的、不属任何教派的基督教大学,校长钟荣光博士早在1909年代理校务期间就主张岭南大学不能长期以依赖外国人为计,主张学校之办学经费应主要来自向国人和南洋地区募捐为主[43]。因此较之其他中国近代教会大学,岭南大学没有资金雄厚的教会集团加以支持,学校每年筹款之数量则与国内外经济态势息息相关,故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影响下,岭南大学的财政状况必然是每况愈下。而在地缘上,岭南大学始终是根植于华南,享盛誉于南洋,远离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20世纪30年代初期又恰逢西南政府把持广东一带政权,与中央形成对峙,是时,连国民政府的最高学府之一中山大学在筹建石牌新校址时,亦在中央方面的财政拨款上有所减压,而多受惠于西南政府和广东省政府的拨款以及广东省党政机关的捐款[44]。故岭南大学在接受国民政府扶持和全国各界人士的捐助方面,亦远逊于其他教会大学。

4 结语:中国近代教会大学图书馆建馆之路

从规模、学术成就乃至对社会之贡献衡量,岭南大学及其图书馆都可谓是中国近代教会大学的典范,其发展历程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代表中国近代教会大学发展的一般道路。故对岭南大学图书馆馆舍开展研究,亦可由点及面地窥视到整个中国近代教会大学图书馆的建馆之路。

中国近代教会大学均十分注重办理图书馆,其中很重要的一方面原因大抵在于,此类大学均由西方人士或教会创办,故学校在办学理念、治校方针上直接沿袭国外已发展成熟之大学制度,并继承了国外大学图书馆的传统。正如谭卓垣博士关于图书馆在大学中之地位的论述一样,“大学成立之要素有三:(1)校舍,(2)教授,(3)图书馆与实验室。……迩来大学教育,注重训练学生之自助研究,更使图书馆成为学校之中心,盖教授之教材,学生研究之资料,莫不仰给于斯,苟图书馆设备不完,管理不当,不能充分供给员生以研究之材料,则虽有良好之教授,而无所施其技,有好学之学生,而无法使其用功,此图书馆之所以成为大学之生命线,而办理完善与否,整个大学教育,当蒙其影响。”[45]中国近代教会大学正是秉持着对图书馆这样的一种认同态度,对图书馆的建设不遗余力。即使是规模甚小的学校,也拥有可观之藏书。据1936年所作的关于大学图书馆藏书数量的调查结果可知,在藏书量超过10万册以上的前15所大学图书馆中,有6所为教会大学图书馆;在藏书量前6名的大学图书馆中,有3所是教会大学图书馆[46]。

中国近代教会大学基本上是在1910-1919年期间陆续建校的,这些学校或者在建校的同时即成立图书馆,或者在建校两三年后即成立图书馆,故可以说教会大学图书馆基本上成立于此十年间,仅有圣约翰大学罗氏图书馆、岭南大学图书馆和沪江大学图书馆是例外,分别成立于1904年、1906年和1908年[47]。而在13所属基督教新教的教会大学图书馆中,有9所拥有独立、专门的图书馆建筑,这些建筑基本上都是在20世纪20年代动工兴建的。建设新馆之经费一般来说有三个来源:一由所属教会出资修建;二由中外人士或校友捐款修建;三由国民政府拨发特别经费资助修建,这种情况主要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要求全部教会大学必须在教育部注册备案认可以后[48]。

至于岭南大学图书馆在格兰堂之北、马丁堂之东北角修建新图书馆的计划,虽然不幸因各种因素而未能实现。但是值得欣慰的是,在岭南大学停办三十年后,中山大学在原岭南大学圈定的新馆址上建成了新图书馆,岭南精神依旧薪火相传,在中山大学图书馆里仍旧可以寻找到那种风波不摇、屹立不动的魂魄。

1 经费来源、校董会沿革与现状以及对学校之作用.广州:广东省档案馆.全宗号:38-1-19

2 私立岭南大学卅四年度第二次校务会议记录(1945年12月5日).广州:广东省档案馆.全宗号:38-1-14

3 李应林等.特殊教育委员会报告:岭南大学教育政策初步研究(1939年11月17日).广州:广东省档案馆.全宗号:38-1-24

4 燕京大学(Peking University)图书馆馆长T.T.Hsu致岭南大学图书馆馆长 J.V.Barrow函、齐鲁大学(Shantung Christian University)图书馆馆长Donald D.Parker致岭南大学图书馆馆长J.V.Barrow函、岭南大学图书馆副馆长致圣约翰大学(St.John’s university)图书馆函.广州:广东省档案馆.全宗号:38-4-182

5 调查中国之图书馆事业.图书馆学季刊,1936(14):680-684

6 私立岭南大学各院系现况(1939年度).广州:广东省档案馆.全宗号:38-1-2

7 岭南大学图书馆一览.广州:岭南大学图书馆,1936:1

8 李瑞明.岭南大学文献目录:广州岭南大学历史档案资料.香港:岭南大学文学与翻译研究中心,2000:20

9 易汉文.中山大学康乐园内的建筑文物.广州档案,2003(4)

10 中国广州网.中山大学.2005-06-24.[2009-03-03].http://w ww.guangzhou.gov.cn/node_691/node_609/2005-06/111959668854550.shtm l

11 董黎.从折衷主义到复古主义——近代中国教会大学建筑形态的演变.见:张复合.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二).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52

12 同8

13 同8

14 谭卓垣.上教育部请求补助图书馆建筑费三万元理由书,1933.广州:广东省档案馆.全宗号:38-1-2(10):2

15 中山大学校长办公室.中山大学教职工工作生活指南·校园文物建筑简介.[2009-03-06].http://www.sysu.edu.cn/2003/fw zn/zhzn2008/17-1.htm

16 岭南大学图书馆一览.广州:岭南大学图书馆,1936:1

17 同16

18 同16

19 陈德芸.图书馆中籍部本年扩张计划(1920年10月 5日).广州:广东省档案馆.全宗号:38-4-182(138-139)

20 同8:21

21 同8:22

22 同21

23 岭南大学图书馆一览.广州:岭南大学图书馆,1936:2

24 同23:6,8

25 同23:2

26 同23:5

27 同23:8

28 同23:5

29 同23:5-6

30 私立岭南大学各院系现况(1939年度).广州:广东省档案馆.全宗号:38-1-2

31 同8:23

32 同14:3

33 同32

34 同32

35 同14:4

36 同14:5

37 同14:5-6

38 同14:6

39 同14:6-7

40 同23:6

41 王桧林,郭大均.中国现代史(上).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234

42 同14:4

43 同8:20

44 邹鲁.国立中山大学新校舍后记(碑文)//程焕文.邹鲁校长治校文集.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28-29

45 同14:1

46 调查中国之图书馆事业.图书馆学季刊,1936,14:680-684

47 许晚成.全国图书馆调查录.上海:龙文书店,1935

48 孟雪梅.近代教会大学图书馆研究.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7:30-32

猜你喜欢
马丁大学图书馆
“留白”是个大学问
阿斯顿·马丁Valkyrie Spider
车迷(2022年1期)2022-03-29 00:50:24
《大学》
大学(2021年2期)2021-06-11 01:13:12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海峡姐妹(2020年12期)2021-01-18 05:53:08
大学求学的遗憾
神笔马丁
小小说月刊(2020年8期)2020-08-20 08:04:48
小蚂蚁马丁的冬天
图书馆
小太阳画报(2018年1期)2018-05-14 17:19:25
维马丁的诗
作品(2016年10期)2016-12-06 10:41:54
飞跃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