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与情感教育

2010-04-05 20:29华东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200062
地理教学 2010年20期
关键词:情境情感教育

华东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200062) 顾 琦

地理教学与情感教育

华东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200062) 顾 琦

“教育即成长”,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的发展。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应该是一个有情感的人。教育要想提升人的素质,就需要提升人的情感质量,因此“情感”也就必然地与教育产生了联系。

一、情感在教育中的正确定位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中明确指出:“把一个人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多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使他成为一个完善的人,这是对教育基本目的一个广义的界说。”“教育的一个特定的目的就是要培养感情方面的品质,特别是在人与人的关系中的感情品质。”我们的教育培养的人首先应是有情感的人,而不应是仅仅存储了认知信息的承载体,否则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教育活动如果只注重传授知识和技能,忽视人的情感需求和精神成长,就是无视生命个体的存在。忽视情感的教育,是不完整的、缺失的教育,是“目中无人”的教育。

然而,由于对情感现象缺乏深入了解,加之多年的应试教育强调所谓的教育“技术”和“手段”,许多人错误地将情感视为心理活动的副现象或伴发现象,是自然生成的,无需通过教育来培养。也有很多人认为情感教育仅仅是一种提高教学效率的手段,或者只是对学生进行生活上的关心帮助。不少教师把情感教育置于从属的位置,忽视情感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的能动作用和育人价值,从而放弃了一种重要的教育力量。正如有学者认为的那样:“过去,我们虽然也很重视情感因素,但更多的是把情感作为催化学生认知发展的手段,而没有把情感看成是人的生命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

二、地理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内容构成

地理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国际地理教育宪章》对地理学科重要性的概括是:“为今日和未来世界培养活跃而又负责任的公民所必需”,“地理在各个不同级别的教育中都可以成为有活力、有作用和有兴趣的科目,并有助于终身欣赏和认识这个世界。”地理课程的功能是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使学生掌握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在地理教学中,有许多内容可以成为情感教育的要素和对象;在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方面,地理课程有着突出的学科优势。

1. 人文精神和审美教育

“地理使学生接触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领略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从而体验到地域文化的无穷魅力与享受到人类丰富的精神养料。”德国著名的地理学家赫特纳曾指出:“在理论的地理学以外,还有一种美学的地理学”。按照美的性质,可以分为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按照美感的形态,可以分为优美感、壮美感与和谐美感。不难发现,地理学科中,存在着大量的审美教育。学习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可以让学生热爱大自然、获得美的感受;学习不同地域的地理景观和风土人情,可以引导学生发现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异趣之处,领略人类劳动、加工雕砌的美。

2. 可持续发展思想和环境伦理教育

《中学地理课程标准》中指出:“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基本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这是时代赋予中学地理教育的使命。”

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在带来巨大经济效益与快速便捷生活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不可忽视的问题,使世界陷入了难以应对的困境:人口爆炸、城市化、动植物的濒临灭绝、食物和饥荒、空气污染、气候变化、资源限制、土地利用、能源危机……等等问题,都包含有很强的地理成分。人和环境如何协调发展是当代社会的重要主题。在地理学习中,使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思想,养成环境伦理观念,理解协调人地关系的深远意义是地理学科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3. 全球意识和爱国教育

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是一个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等多因素构成的复合系统,全人类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整体。在这个日渐缩小的地球村,国家之间需要在政治、经济、文化、安全等等领域进行对话与合作,而提高国际交往能力是以彼此之间相互了解与理解为前提的。地理教学为学生提供了这样一个窗口以开阔地理视野、改变思维方式。

除了以上这些,在地理课程中,还有很多素材可以作为情感教育的内容。哥白尼、魏格纳、李四光等科学家为寻求真理而勇于探索、艰辛工作的事迹,可以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通过对各个国家地理位置、地形和气候条件的利弊分析,可以培养学生用辨证的眼光看待事物,树立辨证的唯物主义世界观,等等。

三、地理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策略

1. 目标整体取向,优化教学过程

“我们经常是在自己不清楚想到哪里去,就热烈地争论着骑自车去好还是打的去好。”在课堂教学中,正确的教学目标是教学成功的基本条件。新课程在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指引下提出了三维课程目标,在情意领域提出了比以往更为充实、丰富、全面的内涵。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动机,也是指内心体验、情操陶冶;态度不仅指学习态度、学习责任,也是指科学的态度、求实的态度;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人类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被视为课程的终极目标,是其它目标要求所不能替代的。这也体现了教育在发展学生情感方面的意义。在具体的教学设计过程中,依据三维课程目标,思考将教学内容细化为需要掌握哪些知识与技能,斟酌通过什么样的过程与方法去落实,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哪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方面应该相辅相成,不能彼此割裂。

教学片段一:《板块构造学说》一课教学目标的制定

(1)知识与技能: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学会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岛弧、海沟、海岭、海岸山脉和高大山系等地形的形成;学会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世界主要火山带、地震带的分布。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板块分布图,熟悉板块的分布;通过板块运动观察,分析海沟等各种地形的形成原因;通过板块分布图和运动情况,分析世界主要地震火山带分布规律;通过自学大陆漂移和海底扩张说,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求大陆漂移说到海底扩张说再到板块构造学说的演化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精神。

分析:《板块构造学说》一课,内容多而深,如果按部就班将三大学说的形成、主要观点及证据一一罗列,一方面不符合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另一方面也超出了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而依据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三级跳”这一线索来组织教学,即保证了学生在认知方面对于基本知识点的掌握,又侧重于对学生在情感方面的教育。通过板块学说与现实问题的结合分析,学会用地理学中的理论解释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地理科学思维方法;通过探求大陆漂移说到海底扩张说再到板块构造学说的演化过程,使学生了解科学发展史中所蕴含的艰辛以及科学工作者的不懈努力的精神,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 创设生动情境,激发学生情感

心理学的有关研究表明,人类活动的内驱力只有经过情感的放大才具有动机作用。一个人的情感对其认知活动具有动力、调节等方面的作用。

“情境”之“情”指积极参与地理学习活动的学习者的诸心理因素,“情境”之“境”则指课堂内能激发学习者的诸心理因素的外部环境形象的刺激条件。情感容易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以形象为主体的、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生动场景,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产生积极主动的情感体验。这种情感体验可以迁移和泛化,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发展心理机能。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可以创设的情境有图像类、实验类、语言类、游戏类、角色类等。

教学片段二:《我国第一大河——长江》一课的教学过程在教学内容展开前,播放歌曲《长江之歌》,优美动听的旋律使学生一下子融入了课堂。之后,呈现歌词并提示学生:“歌词中有哪些关于长江的地理知识?”教师因势利导,介绍长江概况。课堂上,观看《再说长江》纪录片片断,生动的画面把学生带到了长江之畔,让学生以游客的身份做一次从长江上游到下游的观光旅行,欣赏到不同河段或奔腾不息、或宁静和谐、或烟波浩渺的美景。提醒学生:当长江流经不同的河段时,你所看到、感受到的最大的不同是什么?由此进入长江上、中、下游水文特征的学习。结束时请学生交流、朗诵学过的关于长江的诗词,再一次品读、回味。

分析:“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本课的导入部分用歌曲营造长江之美的情境,不仅体现了学科之间的融会贯通,更让学生带着亲切熟悉进入新课学习。在课堂上,借助剪辑编辑过的视频资料,带领学生进行长江游。由于特定情境给出了丰富信息,所以学生很轻松自然地就说出了上、中、下游的不同特征。结束前的诗词朗诵也是点睛之笔,借诗词发挥,既重温了课堂上“长江之行”的美好感受,又增强了学生热爱长江、保护长江的情感。值得一提的是,在课堂上创设地理情境时必须注意,不能为了“情境”而“情境”,也不能仅仅止步于“情境”,而是应该充分挖掘各种情境中的地理素材,借其中蕴含的丰富的地理知识来提升其意义。

3. 联系学生经历,产生学习需要

《中学地理课程标准》中指出“中学地理课程应该反映其与学生现实生活的广泛联系,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和自身经验出发,观察、发现、了解并研究生活中的地理,并在生活中学习和运用地理知识”。有些老师为了让学生重视地理这门学科,开学第一节课就把考试、测验要求公之于众,希望用成绩的压力来促使学生学习地理。但这样的效果并不如人意。产生学习动机的根本动因应该是让学生意识到学习的有用性和树立学科知识的价值观,而不是建立在考试、升学上。因此,地理课堂上的教学内容,除了要关注日新月异的全球变化形势、要汲取地理学科不断发展的理论和技术的成果,还要联系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以贴近学生的实际经历,贴近学生的生活环境,让学生觉得学习地理很有用,从心理上产生学习需要,提高地理学习的兴趣水平。

教学片段三:《地图的语言》一课教学导入设计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

生:喜欢。

师:你们去过哪些地方?如果可以选择的话,你想去哪里?

生:……

每一位同学发言后,教师都要求同学们在地图册上找到去过的地方或者想去的地方并仔细观察。

师:每张地图都会说话。地图告诉了我们很多信息:这个地方位于何处?是平原还是山区?想去这个地方旅游需要做哪些准备呢?从上海到那里是朝什么方向走的呢?……你们看懂、听懂了地图告诉我们的这些信息了吗?

生:…… (多数学生的回答是否定的)。

师:你们之所以没有听懂地图说的话、没有读懂它的信息,是因为地图采用了特殊语言在说话、采用一种特殊形式在表达自己,只有懂得地图语言的人才能真正看懂。你们想不想真正看懂地图?想不想与地图自由交流?那大家就必须首先学会地图的语言。

分析:地图是地理学科的重要教学工具,读图能力是地理素养的基本体现,但是在教学中,学生对于枯燥单调的读图训练很“感冒”,根本听不进去。在课前导入的时候,通过这一组事先设计的问题,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兴趣,诱发学生对地图产生浓厚兴趣,引导他们对地图的重要性有所认识,并对接下来学习新课充满期待。

4. 创造和谐气氛,重视情感交流

教学过程不是一个简单的理性知识的传递过程,更多的是师生间感情交流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提出:“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法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也曾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传统教育更多关注的是师生的认知交往,而忽视了师生的情感交往。良好的课堂交流是教学成功的基本条件,如果教师具备了情感智力方面的良好素质以及和学生交流的技巧,把激励、鼓舞等情感的叠加效应运用于教学过程,就可以营造一个较为宽松顺畅、自由和谐的精神氛围和物质环境。

“全美教师团队”是美国最具权威性、含金量最高的优秀教师评选活动。出人意料的是,在分析所有当选者的工作特征时,人们发现“学生学业成绩提升”和“学生学业竞赛获奖”这两项是出现频数最低的,引用一位评论者的评论:“的确,他们都是胜任教学业务工作的教师,然而更重要的是,他们都是富有激情、富有感召力的教师。”这,对于许多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也许能够带来些许的启示。

猜你喜欢
情境情感教育
不同情境中的水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借助具体情境学习位置与方向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情感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