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集锦

2010-04-05 20:29
地理教学 2010年20期

中俄石油管道俄罗斯段开通

据俄罗斯媒体报道,正在俄罗斯远东进行工作视察的俄总理普京29日在阿穆尔州斯科沃罗季诺市出席了中俄石油管道俄罗斯段的开通仪式。

普京在仪式上发表讲话说,关于建设中俄石油管道的想法产生于6年前,虽然实现这个想法并不容易,会遇到很多问题,但双方当时就相信,所有问题都会解决。

他表示,中俄石油管道的开通“不是简单地向中国提供能源”,也是加强中俄能源合作的一部分。

按照计划,中俄原油管道将于今年10月竣工通油。

摘自2010年8月31日《文汇报》

从丝绸之路走来的“四金”之国

乌兹别克斯坦是中亚中部的内陆国家,地理位置优越,处于连接东西方和南北方的中欧中亚交通要冲的十字路口,古代曾是重要的商队之路汇合点,是对外联系和文化交流的活跃之地。乌兹别克斯坦也是“丝绸之路”古国,历史上与中国通过“丝绸之路”有着悠久联系。

乌兹别克斯坦自然资源丰富,是独联体中亚五国中经济实力较强的国家,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是“四金”:黄金、“白金”(棉花)、“黑金”(石油)、“蓝金”(天然气)。矿产资源丰富,矿产资源储量总价值约3.5万亿美元。现探明有近100种矿产品。主要有天然气、煤炭、石油、有色金属、黄金、铜、铅、锌和稀有金属等,黄金储量居世界第四位,年开采量80吨左右,在独联体居第二位。铜和钨的储量在独联体国家中均居前列,石油和白银、白金、锌、铝矾土等金属矿藏也非常丰富。天然气的产量仅次于土库曼斯坦,居中亚第二位、独联体第三位,年产气量在300亿立方米以上。

摘自2010年9月1日《文汇报》

为乡土动植物留个家

21世纪的城市应该有所行动,让城市成为生命共同的家园。目前,国外的一些发达国家正在想方设法,还野生生物生存的一片净土。从他们的成功作为中,我们似乎可以得到某些启示。

植被疗法

一些发达国家把废弃的矿区修复成一个个充满野生生物的半自然生境或再生荒野。美国东部的沿海城市波士顿,工业发展后留下的城市灰色区域已被恢复成了原来的河口沼泽地;荷兰政府有计划地逐步将已经被抽干的5000公顷农田转变为原先的湿地,使其成为野生动植物自由生长的“黑洞”。生态恢复的措施甚至深入到占地面积可观的军事基地。在美国的空军基地和英国南部38000公顷的军事训练基地内,通过建立地上的植被通道和地下的水系通道,为野生生物提供水塘、沿岸林灌等生境。

恢复自然样貌

一些城市还对人工植被进行积极干预,促使其向能满足更多水生和陆生野生生物的生境转变。美国旧金山一个废弃机场的跑道,被改造成了长满本地野生植物的沼泽地;明尼苏达州圣保罗市的一个经营失败的购物中心,将停车场恢复成了40年前被填埋的阿姆斯湖,芦苇野鸭的美景又重现社区。沿河的机动车道路被搬迁,取而代之的是具有良好渗水性的路面和宜人的公园;城市中许多被拉直的河道又重新迂回曲折,自然的植被取代了水泥的护岸,充满野趣的各种自然生境得到了恢复。

营造校园自然生境

对未成年人的引导和教育,是城市自然恢复的重要目标之一。日本许多校园开始挖池塘,建树林、灌丛、草丛,不仅有效改善了城市生态系统,且助于培养学生对事物变化的观察力、对所在自然环境的认知能力;加拿大有1000多所学校开展了类似的校园自然生境恢复,旨在培养孩子们的生态意识,营造健康、生动、丰富的学习型环境。

朗读是书面语言的有声化,是通过清晰响亮的声音,利用各种语言手段,完善表达作品内容感情的语言艺术,它是小学生完成阅读起点的基本功。就低年段语文学习而言,朗读是最重要的教学形式。识字教学包括识字与写字,识字就是教师指导学生知道字的读音,做到会读,读准,并知道字的由来和字的意思。写字是学生能将字写正确,写好看,写字姿势端正。朗读与识字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如何将二者有机地整合起来,用不同形式的朗读来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反过来在识字教学中促进学生的朗读水平,从而提高低年段语文教学效率,是每个低年段语文老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建立自然休闲园

作为许多城市绿化建设的新目标,丰富生物多样性就是指恢复和利用自然的池塘、湖泊、河流及和沿岸植被,保护成熟的林地,创造有自然植被的沼泽、湿地,为居民营造既安全又有美好视觉效果的多种自然景观。伦敦当地政府在城市规划中明确提出,必须改善公众接近自然生境的条件,在1公里之内没有野生生物生境的高密度建筑区域内,只要有可能,现存的生境就应受到保护。在日本东京,一个江户时代皇亲的后花园、明治时代的弹药库,在被弃用之后,当大量的乡土植被再现其间,野生动物回归之时,1949年日本文部省接管了这片土地,改名为“国立自然教育园”,1962年又成为国立科学博物馆的附属自然教育园。

保留郊区保育乡野

当我们聚焦城市建筑物和人口密集的建成区内的乡土动植物时,也不该忽略广阔的城市郊区和乡野。事实上,城市郊区承载了更多的乡土物种,为建城区提供着生态和资源的支撑。

世界上所有的大城市,都有一个特征,那就是有非常高比例的湿地。据了解,湿地在地表上的比例是3%,若把水库、水稻田算进去,大概有6%~7%,但是城市的湿地面积一般都大大超过这个比例。拿上海来说,它的湿地占总面积的30%,有6000多平方公里的陆地和3000多平方公里的滩涂、河流、池塘。湿地是人们生活用水的来源,更是一种生态系统类型,是“地球之肾”,担负着污水净化的功能。因此,保留郊区、保乡育野此刻显得如此重要。有了广阔的郊区、纵横交错的湿地作为坚实的“大后方”,留住乡土动植物、实现城市中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确保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就不再是一句空话。

当我们在公园或是小区里再次看见可爱的乡土动植物时,一定要为它们的美好生活留一份空间。如果我们都学会与它们和谐同处,所得到的回报将是城市在逐步回归自然中市民所期待的舒心与坦然,以及人在自然面前的谦卑与尊严。只有充分利用各地城市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结合城市规划和景观建设的实践,逐步恢复具有地域特色的可持续自然生态系统,与自然合作,支撑生态时代的现代文明,才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重要内涵。

摘自2010年9月1日《文汇报》

列支敦士登 亦小亦美

列支敦士登是欧洲内陆一个高度工业化的国家,只有不到2%的劳动力致力于农业生产,该国境内主要的作物有玉米、土豆、大麦、小麦、蔬菜和葡萄。家畜主要是在夏季时,以放牧方式蓄养于阿尔卑斯山区的高山草原上。列支敦士登主要的制造业包括机械、制药、食品产品、金属制品、精密仪器、家具和陶瓷。公国的许多收入来自于银行业、旅游业、邮票的销售。

虽然是个小国,缺乏资源,但是列支敦士登在二次大战之后于经济方面急起直追,从一个原本以农业为主的山区小国,发展成全世界最高度产业化的富有国家,并以其金融服务部门和可以与周边大国的城市相媲美的生活水平而自豪。除了需要密集技术投资的轻工业之外(包括纺织、陶瓷与精密电子),近年来该国政府积极发展金融服务业也被证实是个非常正确的方向。列支敦士登人均GDP在全世界名列前茅。

摘自2010年9月2日《文汇报》

毛里求斯 人间“伊甸园”

“上帝先创造了毛里求斯,再创造了伊甸园。”美国作家马克·吐温这句名言让毛里求斯声名远扬。

在非洲地图上,顺着马达加斯加的边缘朝东移动,有一个小点,就是被誉为“印度洋上明珠”的海岛国家毛里求斯。这座位于碧蓝色印度洋上的海岛,保有传统和现代的缤纷色彩,这里是平静安宁的绿洲,过去和现在完美融合。

独特的自然风光,温暖的热带气候,绵延曲折的海岸线和细白的柔软沙滩,当地人的热情好客,顶级的度假村设施和服务标准,稳定的社会治安,使毛里求斯成为世界上五大婚礼及蜜月圣地之一。毛里求斯近年来成为中国游客喜爱的度假地之一。如果只凭想象,永远无法触摸到毛里求斯的真容,它拥有着一张典型的非洲面孔——热烈奔放,骨子里却透着法国的浪漫、英国的优雅和印度的妩媚。

毛里求斯第一次出现在世界地图上应该归功于嘟嘟鸟——《爱丽斯梦游奇境记》里面的嘟嘟鸟。世界上最后一只嘟嘟鸟被制成标本,收藏在路易斯港的自然史博物馆里。

摘自2010年9月2日《文汇报》

新西兰:缘何强震轻伤亡?

新西兰南岛4日凌晨发生里氏7.1级强烈地震,地震造成至少2人重伤、部分建筑物和道路损坏,但迄今没有传出人员死亡的消息。7.1级强震,如此轻的伤亡,经验何在?分析人士认为,除了新西兰地广人稀的自然优势之外,主要得益于该国通过不断摸索得出的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抗震减灾体系。

新西兰隔震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科研人员早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就已将特制的橡胶垫用于基础隔震。目前,新西兰在一些重要的建筑物及桥梁上均采用了结构隔震减震装置。比如:议会内阁办公楼和卫生部大楼均采用含铅的橡胶垫将建筑体和地基梁隔开。地震发生时,隔震装置能够有效降低地震造成的损害。

新西兰建筑研究协会是专门研究抗震建筑的机构,其设计的木框架大玻璃轻型建筑造价不高,较能被居民广泛接受,而且这种建筑的优越抗震性能在1987年南岛里氏6.7级地震中得到充分证明。其后,在新西兰政府的大力倡导下,轻型木结构建筑方式得以全面推广,目前新西兰低层和多层住宅主要采用这种建筑方式。实践证明,轻型木结构因其自身质量轻、强度高等特性,表现出良好的抗震性能,地震发生时能最大程度地避免生命和财产遭受巨大损失。

新西兰政府在房屋建筑方面加强立法,严把质量关。新西兰在《建筑法》和建筑规范中对投资者、设计师以及设计图都做了具体规定,建筑师和设计师都可以监督施工。对于建筑工程的审查,《建筑法》规定投资者委托设计师进行图纸设计后,要送交有关专业部门审核,建筑物出现问题要追究建筑商、设计师、政府审查人员的责任,以促使相关人员确保安全。

新西兰地震保险制度被誉为全球运作最成功的灾害保险制度之一,其主要特点是国家以法律形式建立符合本国国情的多渠道巨灾风险分散体系,以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方式来尽可能分散巨灾风险。这一地震风险应对体系由三部分组成,包括地震委员会、保险公司和保险协会,分属政府机构、商业机构和社会机构。一旦灾害发生,地震委员会负责法定保险的损失赔偿;保险公司依据保险合同负责超出法定保险责任部分的损失赔偿;而保险协会则负责启动应急计划。

政府重视对公民的防灾、减灾教育。多年来,新西兰国家民防部都会印制防御各种具体灾害的宣传品,其内容包括灾害的识别、预防,以及如何自救、互救等,所有公民人手一套。新西兰政府对各种自然灾害实行综合管理,专门设立了政府民防部,从中央政府到地区、地方三级政府均设有防灾减灾机构。一旦发生全国性重大自然灾害,国家进入紧急状态,国家民防总指挥部就会立即启动,地区和地方的民防指挥中心也立即投入工作。

摘自2010年9月5日《文汇报》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共同作用

日本气象厅3日召集专家举行“异常气象分析研讨会”,探讨今年创纪录酷暑的成因。最终得出结论认为,酷暑是由于今年春天平息的厄尔尼诺现象和夏天发生的拉尼娜现象共同发挥作用造成的。

今年6月至8月,日本平均气温比往年同期高出1.64摄氏度,特别是8月平均气温更是比往年同期高出2.25摄氏度,是1898年日本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炎热夏季。

厄尔尼诺现象是秘鲁近海的海面水温异常升高的现象,拉尼娜现象则正好相反。拉尼娜现象本来就容易给日本带来酷暑,再加上厄尔尼诺现象的滞后影响,导致夏季中纬度地区大气升温,造成日本酷暑天气。

此外,在7月中旬梅雨季节结束后,受到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来自中国青藏高原地区的高压影响,日本本州附近地区全部被暖高压包裹,而会带来凉爽北风的鄂霍次克海高压几乎没有发生,致使酷暑天气持续。

日本气象厅指出,一直到9月中旬,日本的气温都将比往年高,特别是今后一周时间里,从日本东部到西部,都将出现酷暑天气,部分地区气温可能在35摄氏度以上。9月中旬以后,随着日照强度的减弱,气温将会降低,届时太平洋高气压减弱,台风有可能在日本列岛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