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教材实验的内涵、功能和现状*

2010-04-05 18:04李宁银王
当代教育科学 2010年21期
关键词:教材实验评价

●李宁银王 郢 马 军

浅论教材实验的内涵、功能和现状*

●李宁银王 郢 马 军

教材实验是指在教材编写完成之后、正式推行之前,于一定规模和典型性范围内对教材进行试用和论证的过程。教材实验是教材开发中的重要环节,是检验教材质量和提升教材科学性、适应性的关键步骤。教材实验兼具促进和评价两大功能,有利于教材编写质量提高和教材评审的开展。当前我国教材实验存在着实验周期较短、数据收集缺乏规范、实验结论模糊、理论研究较为滞后以及实验评价被长期忽略等问题。提高教材实验水平需要政府、学校、教师、出版机构等多方面协调合作、加强管理,共同促进教材实验和教材质量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教材实验;教材编写;教材审查

教材实验是教材开发中的重要环节,是检验教材质量和提升教材科学性、适应性的关键步骤。教材实验既有助于衡量教材质量的高低,也为教材编写和修订提供了必要的信息和反馈,而这又进一步促进了教材质量的提高。教材的编写和开发的最终指向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即教材编写必须始终坚持为教材使用者服务。通过教材实验能真正将教材编者和使用者联系起来,切实反映编写中存在的问题,将教材编写的理论和教材使用的实践联系起来,使教材建设进一步科学化。

一、教材实验的内涵

我国一贯重视并坚持教材实验,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我国试行初中汉语和文学分科时就得以开展。到了80、90年代,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在全国进行了第一轮义务教育教材实验。这次实验涉及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2800余所中小学校,6050余个班级,实验教材包括小学和初中的24个学科,其涉及范围之广、规模之大以及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之多在我国教材研究史上都属罕见[1]。

尽管实践中有许多探索,但教材实验的概念在研究中却尚未达成广泛共识。有学者认为,教材实验“通常是先在少数学校试点使用,而后对实验班和普通班各项指标进行比较和评估,而后修改定稿推广使用。[2]这样的定义只是在程序上对教材实验进行了描述,但对于教材实验的实质仍缺乏准确表述。也有学者试图从教育实验的角度定义教材实验,认为既然前者是一种探索教育规律的特殊认识活动,[3]那么作为其下位概念的教材实验,也必然具有相同本质,即通过陈述假设、控制变量等探索教材编写和使用规律的认识活动,具有控制性、可重复性和因果性等特点。我们认为教材实验是指新教材在编写完成之后、正式推行之前,在一定规模和典型性的范围内对教材进行试用和论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对实验中自变量的监测和无关变量的控制,通过实地调查和专家论证,根据教材实验情况,不断修订和完善教材编写,并为教材的审查和评价提供信息。

教材实验具有规模控制、情境预设、实验对比和方法多样等特征。首先,教材实验对于实验规模有严格的控制,如前所述《办法》中“400个班或2万名学生”,就是国家教育法规文件中对于教材实验规模的具体规定,这也与教育实验本身的伦理要求密不可分。其次,教材实验中对于自变量(如所使用的实验教材本身)、因变量(如师生对教材的反响和学生使用实验教材后所取得的学业成就)和无关变量(如不同教师的教学水平)有严格控制,且在实验之初的设计中就有审慎的考虑,其实验情境具有很强的预设性。第三,教材实验强调对比,通过对实验组和对比组 (未使用新教材的群体)的跟踪比较有助于更好地发现实验教材的效果和问题;第四,教材实验的方法非常多样,它既可以由一线教师施教,也可由教材编者亲自施教;它既可通过测验获得实验数据,也可以通过调查、问卷、访谈、座谈、课堂观察、跟踪、学业评价、作业分析等多种方式进行。

二、教材实验的功能

教材实验具有双重目的。一方面通过试用,考察教材的适应性、可操作性,发现新编教材的不足,为教材编写和修改提供反馈信息,逐步改进教材编写、提升教材质量;另一方面通过实际使用,在动态的教学中掌握教材使用者对教材的看法,获取教材的实际使用效果,收集教材使用中的各种真实数据和信息,为后续的教材审查和评价提供参考和帮助。

这两方面目的直接指向了教材实验的两大功能:促 进 功能和评价功能。教材实验的促进功能是从教材编写的角度来说的。教材是否利学利教,是否符合学生和教师的实际情况,一直都是编写需要重点攻克的课题——编写者与实践者之间、课程标准与教材内容之间的差别总是客观存在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虽然在编写时,编者往往采用多种方式增加教材的适切性和可操作性——如在编写队伍上强调“三结合”,坚持专家、一线教师和教研员合理搭配;在编写环节上强调实践,强调满足师生需要;在编写内容上关注实践,在选材上注意题材的可操作性,在内容呈现上注意教材对于师生双方的工具性和便利性,以及在编写风格上注意体现各自特色以及对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的针对性等——但要真正深入、全面地了解教材编写质量,发现教材不足和问题,则必须通过教材实验。只有通过实验才能真正了解教材的特征和针对性,也只有通过实验,才能够真正检验教材编写质量,发现编写的优点及不足,进而改进编写方式,优化编写方法、提升编写质量。这也正是我们所说的教材实验的“促·进·功·能·”。

教材实验的评价功能则是从教材评价审查的角度来说的。一直以来,教材评价是制约新课程教材发展的“瓶颈”之一,如何科学、客观地评价教材质量是学术界公认的难题。教材质量虽然可以部分地通过文本分析和静态评价得出,但教材本身作为教学的凭借和工具,其质量归根结底要在课堂上、在使用中才能够真正得以体现和衡量。目前,教材评价通常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展开。静态评价一般是通过特定维度(如思想性、科学性、趣味性等)对教材文本进行剖析,在每个维度下再分列更为细化的评价指标,然后通过加权、对比等方法对教材进行评价和分析。而动态评价则是将教材置于实际使用情境之中,通过对使用教材的师生进行调查(包括问卷、访谈、座谈等多种形式)、课堂观察以及学业成就测量等方式,对教材实际使用的过程和效果进行考察,进而在动态使用中对教材进行评价。教材实验与动态评价有类似之处,也是通过使用、试教和对比,对教材质量、特色进行直观衡量,进而为教材评价和审查提供有效证据。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教材实验的“评价功能”。

可以说,教材实验使教材多样化、优质化进一步得到实现和落实,促进了教材编写、审查的发展。只有不断从实践中总结经验,然后再进一步指导实践才能够真正获得科学、可持续发展的优质教材。

三、当前教材实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世纪之交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课程的目标、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融入了新的理念。特别是新课改以来,一大批新教材的编写出版和投入使用更是掀起了我国中小学教材多样化的又一个新高潮,中小学教材的编写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作为教材多样化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教材实验在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也表露出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有多方面的原因,但从实验本身来看,主要面临着周期较短、操作有待进一步规范和研究不足等问题。从某种意义来说,教材实验环节的薄弱已经成为制约教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最短的一块木头”。

(一)教材实验的周期较短

教材实验归根结底是在使用中考察教材内容的科学性、对实践的适切性、教学使用的有效性、自身呈现的特色性和利学利教的工具性等特征是否符合预期要求,是否存在与编者意图不符、甚至相左的地方。而这些特征又不同于教科书装帧、印刷等物理属性,不能直接摸到、看到,也不能直接展示给人们,而是隐藏在教材自身内部,需要通过教学实践来加以反映和表现,需要人们观察发现。它牵涉到教学组织、教育管理的方方面面,牵涉到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和可接受程度和速度,也牵涉到学科本身的发展和变化等因素,需要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经过长时期的使用、观察和数据收集等才能够做出判断。然而,现实中,新编教材真正进行实验的时间非常有限,实验周期短,出版发行后对教材的跟踪也比较少,信息反馈的渠道和方式也不够丰富,这些问题都直接影响了教材实验的信度和效度。许多出版单位由于教材审定和发行环节的时间限制,以及对出版收益的不断追求,普遍压缩教材实验的时间和规模,必要的教材实验和信息反馈时间不能得到保证,难以发挥教材的促进和评价功能。

(二)教材实验的数据收集有待加强,试验结论需进一步明确

实验数据是实验的重要部分,是得出实验结论的来源和依据,而数据的收集途径和处理方式对实验结论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有重要影响。目前,收集实验数据的途径主要有:座谈、访谈、现场调研会、参与者心得体会等,一些出版社甚至还组织编者到教材实验学校和地区进行现场调研,亲自上课,或是组织实验教师进行教学论文比赛等方式,希望由此得到真实可靠的教材实验数据和使用反馈信息。

虽然数据收集的方式多种多样,但其数据来源的科学性、收集过程的持续性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从实验设计、样本选取、监控跟踪、收集方式等多个环节都应有所考虑。然而目前部分新编教材在进入实验前并未加以周密的设计和思考,对于实验变量的考察和控制还有待进一步审慎思考;在实验过程中也缺乏跟踪和监控,往往出现实验教师套用多版本教材的情况,这些都直接影响实验数据的真实性和实验效果……如此种种,不得不说是当前教材实验中的薄弱之处。

实验结论是进行教材实验的重要目的之一,旨在陈述师生对教材的评价看法、反映实验中出现的情况和问题,澄清教材编写的优点与不足,这对于下一步发挥教材实验的促进和评价功能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的实践中,对于新编教材的实验结论都普遍呈现出“分析多、判断少,表扬多、批评少,体会多、理论少”等特点,实验结论较为模糊。《办法》中规定的试验报告,主要包括教材试验情况、效果和试验学校师生对教材的评价等[4],所涉及范围仍然较小,难以全面反映实验情况。在送交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时,作为审查委员们审查教材时的重要凭证和参考,往往难以真正确切地反映教材的质量水平和不足之处,难以发挥教材实验应有之功效。

(三)教材实验研究还比较滞后

“编写与研究相结合”既是我国中小学教材建设的基本原则也是成功经验。但遗憾的是,当前的教材研究普遍呈现出“宏观多、微观少,理论多、实践少,内容分析多、实践设计及跟踪少”等问题,对于教材实验的研究还较少,一些研究还仅仅将教材实验看做是课程实验的最初形态——单科实验的一种来加以考察,这也在客观上导致了对教材实验科学性研究的缺失。更为重要的是,由于教育科研机构与教育实践一线的联系还不够紧密,往往出现“脱钩”的情况;由于教育研究的量化研究和控制研究应用比较少,相关经验还比较缺乏等原因,我国教材实验评价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的研究比较鲜见。在下一步研究中,应加强对实验方案本身的科学性合理性、实验过程的严谨性的评价和关注,考察实验的设计和实施能否真实反映教材质量和问题,试验中变量控制和调节是否准确、适当,实验班级在前测和后测间所表现出来的差异是否确由教材本身所导致等。

(四)教材实验本身的评价长期被忽视

教材实验的评价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实验教材进行评价,主要考察教材内容是否科学、编排是否合理、装帧是否精美等;二是指对教材实验本身的设计方案、实施过程、数据收集和结论加以评价,考察实验本身的科学性、成效性以及实验的信效度等,主要关注实验方案设计、实验对象和样本选取、无关变量控制等方面是否切实有效,实验数据采集途径和结果分析方法是否合理等内容。对实验的评价涉及到主体的价值判断,以及对实验价值的认识,这些问题直接指向实验评价的价值标准为何,而这些恰恰是当前教材实验研究中非常薄弱的部分。正由于此,使对实验本身的评价长期被忽略。

评价的缺失一是由于观念认识上公众对于教材实验的重要性认识还尚待提高,自然容易忽略对实验本身的评价;二是在评价主体上,目前我国尚未形成专业、专门的教材实验跟踪和评价机构,虽然《办法》规定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对教材试验进行跟踪评价”[5],但在实际运作中还尚有许多有待完备之处;三是在评价操作上,评价历来被认为是制约改革的“瓶颈问题”故而少人问津。

四、开展教材实验的几点思考

教材实验是一个系统工程,它不仅需要教材出版机构提高教材实验意识,充分意识到实验对于提高教材质量的促进功能,进而将实验放在教材编写、研究、出版的突出位置,而且需要教材管理部门制定相关规章制度,确保教材实验能够落到实处,规范实验过程,优化实验结论,切实发挥实验的促进和评价功能,更需要一线教师和专家学者的密切配合和深入研究,为保障教材实验的科学性、可操作性和结论的可信度共同努力。只有各方通力合作,才能真正发挥教材实验作用,促进教材质量的提高,促进教材评价和审查工作的科学化发展。

分而述之,首先从一线教师和学校的层面来说,促进教材实验首先需要学校领导适度放权,为教师创设一个相对宽松、民主和自主的教学和实验环境,尊重教师的专业权利,同时也需要相关配套的改革和观念的转变,这是教材实验得以顺利开展的基本要求;其次,学校、教师还应充分积极的利用学校家长委员会和联系会等组织,积极听取学生家长、社区等对新教材的意见,以此拓宽实验数据的收集范围和反馈渠道,以便对实验教材作出更为全面和客观的判断;第三,要充分利用各高校基础教育课程中心的优势,结合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网,充分发挥决策咨询和反馈的功能。

从出版机构来说,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要想让自己的教材在多样化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必须狠抓质量。作为促进、提高教材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出版机构要把教材实验放在重要位置,树立科学的教材实验观,克服可能的急躁倾向。从实验设计、样本选定、实施操作、数据采集、意见反馈等各方面都精心运作,加强与试验点的联系,建立顺畅的实验信息传递渠道,一方面为实验教师提供完善的服务,如专家指导、配套的课程资源等,另一方面也让教材实验的数据和信息得以及时反馈,使编写和修改受益。

从管理层面来说,教育行政部门应进一步制定完善教材管理的相关法律规章和程序制度,规范教材实验从设计、实施到评价,从实验过程到数据采集再到成果分析及使用的全过程;并设立专门的教材管理机构部门[6]或组织专门对教材实验进行论证、跟踪、评价和监督,建立上通下达的意见反馈渠道,保证不同群体的话语权;其次,为了保证教材实验结论的科学性和规范性,还可允许中立(甚至是商业的)机构介入教材实验的设计、跟踪和评估工作;第三,国家还应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鼓励各类人员进行教材实验设计、教材实验评价标准(包括对实验本身的评价和对实验教材评价)和实验评价模式的研究,在经费调拨、政策保障和人力支援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

教材实验是教材开发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它对于教材质量兼具促进和评价功能。加强教材实验、做好教材实验评价对于我国当前教材改革、落实教材多样化发展的政策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只有努力践行从理念、编写、实验、评价、修订到推广的课程教材建设的科学有效范式,才能使我国新课程的推进和教材多元化建设走得更好。

[1]任长松.新中国第一轮义务教育课程教材:18条经验(上)[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6):37-42.

[2]田慧生,曾天山.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与实验[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7:231.

[3]安雪慧,教育实验研究二十年[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9,(3).

[4][5]2001年6月7日教育部第11号令,中小学教材编写审定管理暂行办法[S].第四章第十七条.

[6]据中国新闻网2010年3月5日报道,教育部成立基础教育课程教材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建设的领导决策;由教育部长袁贵仁任组长,领导小组成员包括副组长陈小娅、基教一司高洪、基教二司郑富芝等18名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教育部基教二司。

*本文系宁夏回族自治区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小学数学教科书编号中少数民族元素审查的法律问题”(课题编号:09NXXJY01)。

李宁银/宁夏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教育学博士 王 郢/武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讲师,西南大学心理学博士后

马 军/吉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学硕士

(责任编辑:孙宽宁)

猜你喜欢
教材实验评价
记一次有趣的实验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教材精读
做个怪怪长实验
NO与NO2相互转化实验的改进
实践十号上的19项实验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