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泗阳中学(223700) 朱其山
“问题链”是教师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或经验,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将要产生的困惑,将教材知识转换成为层次鲜明、具有系统性的一系列的教学问题;是一组有中心、有序列、相对独立而又相互关联的问题。教学中的“问题链”,一问接一问,一环接一环,环环紧扣,步步深入,由此及彼,就像一根链条,把疑问和教学目标紧紧地连在一起,对学生学法的形成有较强的导向作用,是促进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一种有效控制手段,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种教学策略。下面以鲁教版“大气的运动”为例,谈谈“问题链”的类型及其教学功能。
引入式“问题链”是教师以引入课题、使课内课题间平滑转接、为后续教学埋下伏笔,或为唤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等为主要目的而精心设计的问题链。其目的是为导入新课牵线搭桥,扫障铺路。问题链是:
① 在地面受热均匀的情况下,空气有没有升降运动?为什么?
② 如果A地受热,B、C两地冷却,空气将会怎样运动?
③ 试用实验解释②。
实验材料:长方形(长约100厘米,宽约30厘米,高约40厘米)玻璃缸、塑料薄膜、一盆热水、一盆冰块、一束香、火柴等。
实验步骤:将一盆热水和一盆冰块分别放置在玻璃缸的两端;用塑料薄膜盖严玻璃缸上部;在装冰块的盆的上方,将塑料薄膜挖一小洞;将点燃的一束香放入小洞内。根据玻璃缸内烟雾的飘动状况,画出热力环流形成示意图。
学完热力环流,立即用“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等现实问题设计迁移式问题链,以达到巩固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以及掌握读图、绘图方法,提高学生在新情境中应用地理概念、原理、方法和规则的能力的目的。问题链是(以海陆热力环流为例):
① 在海陆热力环流图(人教版第三版p31)上,标出白天和夜间海洋和陆地气压的高低。
② 在海岸边,午后吹海风还是陆风?子夜以后呢?
③ 在海陆热力环流图上,分别画出白天和夜间陆地和海洋之间的大气运动方向,使之构成一个环流图。
④ 试分析海陆风对海滨地区的气温有什么调节作用?
递进式“问题链”是根据地理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利用正向或逆向思维方式提出一连串由浅入深的问题,通过一环扣一环、一层进一层的追问,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发展,从而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广阔性。
“大气的水平运动”的问题链是:
① 什么是水平气压梯度力?
② 如果只有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风怎样吹?
③ 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下,风怎样吹?
④ 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共同作用下,风向是怎样的?
⑤ 画出北半球近地面和高空的风向。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的问题链是:
① 假设地表均匀,不考虑地球自转,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度之间的受热不均,请画出赤道与极地之间的热力环流,并比较赤道与极地近地面气压的高低。
② 假设地表均匀,考虑地球自转,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度之间的受热不均,以北半球为例,试分析大气的运动状况。请用有不同颜色的硬纸条、透明胶布,在地球仪上制作北半球的三圈环流模式,并解释各气压带和风带的成因。
③ 画出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分布模式图,总结分布规律。
④ 考虑到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内的移动规律是什么?
⑤ 考虑到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等因素,全球气压状况又是怎样分布的呢?
探究式“问题链”是教师为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而设计的富有思考性和挑战性的问题链,通过探究,使学生“发现”知识,体验“发现者”之快乐,增强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问题链是:
① 读1月和7月海平面气压分布图,说出南半球的气压状态,解释原因。
② 在1月和7月海平面气压分布图上,找出亚欧大陆与太平洋上的气压中心,解释它们的形成原因。
③ 解释北半球气压呈块状分布的原因。
④ 亚欧大陆与太平洋上的高低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将对我国的天气和气候产生哪些影响呢?
比较法是地理学习的一种常用方法,通常用来对相似或相反的地理事象进行比较,如对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的比较。这里以东亚的冬、夏季风为例设计比较式“问题链”如下:
① 读亚洲季风图,说出东亚冬、夏季节盛行风的风向,解释其成因。
② 指出东亚冬、夏季风冷暖、干湿性质,解释原因。
③ 读1月和7月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判断东亚的冬、夏季风的势力强弱及在我国影响范围的大小,说出判断的理由。
诊断式“问题链”是围绕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疑点和易错处,精心设计的具有针对性的问题链,诱使学生充分暴露错误和薄弱环节。然后对症分析,进行教学会诊,使学生在出错、指错、究错、纠错的过程中获得真知和技能。这是通过充分利用“错误”这种美丽的教学资源来探讨失败的原因,反思错误的思维过程,提高学生思维的自我监控能力。设计的问题链是:
① 一般而言,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控制下的地区会形成不同的气候。如全年处于赤道低压带控制下的赤道及其南北两侧是热带雨林气候,但处于赤道上的东非高原为什么是热带草原气候呢?而处于南回归线附近的马达加斯加岛的东侧也是热带雨林气候呢?
② 同位于北回归线上,西亚和北非都是荒漠景观,为什么我国南方却形成了回归沙漠带上的绿洲呢?
③ 为什么温带海洋性气候在北美和欧洲西部分布的位置、范围的差异那么大呢?
这是在学完“大气的运动”以后的总结时设计的问题链,目的是为学生唤起对知识的回忆和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以及反思自己学习的成败得失而设计的。通过完成这些问题,培养学生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掌握学习策略,体验学习的幸福。问题链是:
① 整理“大气的运动”的知识结构,指出各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
② 说出你的疑惑,小组讨论或师生共同讨论。
③ 说出你的成功体验,让大家共同分享你的幸福。
从全球来讲,大气环流把热量和水汽从一个地区输送到另一个地区,使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和水分得到交换,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不仅如此,大气运动还是水循环、海水运动的主要动力以及塑造地表形态的重要外营力。大气运动还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如为人类提供风能,为人类的航行提供动力。工农业生产和交通运输也要考虑风的影响,如有大气污染的工厂要建在当地最小风频的上风地带等。
拓展式“问题链”一方面是为今后的学习埋下伏笔,另一方面也能帮助学生理解地理学综合性的特点,开阔视野,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现以冰岛埃亚菲德拉冰盖火山喷发为背景设计一组拓展式“问题链”为例:
① 冰岛是个火山岛,火山多发的原因是什么?(位于大西洋海岭,板块张裂处)
② 埃亚菲德拉冰盖火山的喷发,导致欧洲多国关闭其机场或领空,原因是什么?(火山灰随西风向东飘散,大气能见度很低)
③ 关闭机场或领空,对世界经济可能产生哪些影响?(影响航空业、旅游业、国际快递业务等,也影响到那些依赖及时交付关键零部件的工业部门,如日本的日产、德国的宝马和奥迪公司就因一种爱尔兰产传感器供应中断而被迫停产)
“问题链”教学在研究初期,编制的导学案大多是填空,学生只是翻翻书就能填,没有多少思维含量和挑战性,激不起学生学习的激情,教学效果不佳。后来发现,用问答题情况有了改变。现在发现用“问题链”引导学生学习,效果最好。
“问题链”设计的原则是:①目标性原则,即目标明确,立意鲜明,直指教学内容中的“三点一处”(重点、难点、疑点和易错处)。②层次性原则,即针对差异,将教材知识转换成为层次鲜明、具有系统性的一系列的教学问题,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③导学性原则,要注意突出“问题链”的导学功能,一方面,学生可以问题链为线索走进教材,阅读教材,理解教材;另一方面,学生通过阅读理解,又可以根据问题链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归纳、整理而走出教材,超越教材。④迁移性原则,不仅有利于知识的迁移、扩展,也要有利于学习能力的养成和迁移,更要有利于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和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