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庆华
蓝痣是常位于真皮内的良性黑色素细胞病变,好发于女性。分布范围较广,最常见于上肢远端,其次为下肢、头皮、面部和臀部,少量发生于阴道、宫颈、前列腺、口腔(主要在硬腭)以及淋巴结被膜,而不伴发皮肤病变。本文针对子宫颈蓝痣做了如下研究。
2000年1月~2010年1月我院共收治1280例行子宫全切术患者,其中发现12例宫颈蓝痣。年龄在36~56岁之间。所有全切子宫标本常规甲醛固定,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光镜观察。免疫组化标记:S-100、HMB45、CK、EMA、CD68。SP法染色,DAB显色。以细胞质或细胞核着棕色为阳性。
大体所见:宫颈管部位粘膜灶状黑褐色或棕色,直径约3~6mm,6例位于宫颈管内口,6例位于宫颈管近外口。宫颈管粘膜均光滑。
2.1 光镜观察 位于宫颈管浅表部位,以宫颈管腺体间的纤维间质为主,散在分布含有棕褐色颗粒为主的长梭形及多角形细胞,未见明显异型性及分裂象及坏死。色素颗粒无明显折光性。
2.2 免疫组化标记 S-100、HMB45、MITF-1均为阳性表达,CK、EMA、CD68均为阴性表达。
对于此病以前认为蓝痣发生于宫颈者较少[1-2]。近年来,对此病的认识逐渐改变,报道逐渐增多,有学者认为宫颈蓝痣有随年龄增大,发病率增高的趋势。本文以为,宫颈蓝痣并不是一个非常少见的疾病。近年来,随着该病报道逐渐增多也说明这一点。发现较少的原因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1)病变较隐蔽,无明显症状。即使行阴道内窥镜检查时,也不易被发现。
(2)标本固定后蓝痣颜色与出血很难鉴别,容易被检查者忽视。
(3)病变较小,容易被检查者遗漏。
(4)病理工作者缺乏经验或责任心不强,致使漏检。
关于宫颈蓝痣细胞组织起源现在有5种观点:(1)黑色素细胞;(2)Schwann细胞;(3)子宫颈内膜间质细胞;(4)神经外膜细胞;(5)胚胎发育过程中神经嵴衍化细胞迷离[3-5]。本文倾向第五种观点。有学者通过电镜观察发现,宫颈蓝痣的色素细胞胞质内有黑色素小体、指状突、轴系膜样结构、基膜和桥粒样结构,这些均为Schwann细胞超微结构的特点,因此提出宫颈蓝痣起源于含有色素的Schwann细胞的学说。
宫颈蓝痣病理诊断并不困难,病理形态学与皮肤蓝痣相类同,分为普通型蓝痣、细胞型蓝痣。本文绝大多数为普通型,典型的蓝痣黑色素细胞有长的树枝状突起,形态温和。胞质内有大量色素。细胞型蓝痣有双相性结构,由类似普通型蓝痣的区域和圆形结节混合而成。肿瘤细胞肥胖或梭形,细胞核椭圆形,细胞质浅染,排列成巢状和短束状漩涡结构。主要与子宫内膜异位症伴有出血、恶性黑色素瘤相鉴别[6]。(1)恶性黑色素瘤:来自表皮基底层黑色素细胞,与表皮有交界活动,组织结构多样,常伴有浸润及坏死,可由上皮样、梭形、树枝状、痣样或多种类型细胞混合而成,细胞明显异型,瘤细胞增生活跃,易见病理性核分裂,并出现明显的、大的嗜酸性核仁。肿瘤细胞中黑色素的含量相当不一致,也可不含色素。(2)子宫内膜异位症:伴有出血者,多有损伤活检、撕裂等损伤史,活检时偶尔可见少量咖啡色液体流出,镜下可见明显异位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且常在腺体周围出现圆形、椭圆形细胞,胞质内含有折光性色素颗粒的细胞聚集,细胞核大小不一,形态良好,所含色素呈金黄色或棕褐色,粗颗粒状,大小不一,与黑色素明显不同,Perls法染色阳性,免疫组织化学染色CD68阳性表达,故为吞噬细胞,其中褐色颗粒为含铁血黄素;而蓝痣细胞常有突起,胞质中褐色颗粒为非折光性,免疫组织化学染色HMB45、S-100、MITF-1蛋白阳性,或电镜检查证实为黑色素即可确诊。
宫颈蓝痣主要以普通型为主,通常认为普通型蓝痣不易恶变,细胞型蓝痣有恶变倾向。如在临床上怀疑为宫颈管蓝痣,应定期随访、复查,如怀疑细胞型蓝痣,应尽快手术已确定病变性质[7]。现在传统的宫颈锥切术渐由高频电波刀即LEEP术替代,似乎后者已成为宫颈病变的一种非常有效的诊断和治疗手段。大部分人认为,LEEP术相对于宫颈锥切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但LEEP术对病变组织破坏较重,而宫颈蓝痣病变较小。经高频电波烧灼后细胞严重变形,病变区域被破坏,往往很难确诊,影响下一步的治疗方案。所以本文认为,LEEP术不应成为子宫颈蓝痣的首选手术方案。
[1]王松柏,李景芝.子宫颈内膜蓝痣[M].中华肿瘤杂志,1998,10:78-79.
[2]高子芬,张艳苓.子宫颈蓝痣一例[M].中华妇产科杂志,1990,25:218.
[3]刘景宪,孙传芬.富含细胞性蓝痣尿道肉阜1例[J].临床泌尿外科杂志,2000,15(2):55.
[4]郭东辉,师宜荃,穆涛.子宫颈蓝痣47例临床病理分析[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1999,15(4):223-224.
[5]胡雅毅,彭秀琼.宫颈蓝痣1例[J].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2006,2(3):161.
[6]Shintaku M,Tsuta K,Matsumoto T.Blue nevus of the endometrium[J].Int J Gynecol Pathol,2003,22(3):294-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