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对我国公允价值的思考

2010-04-05 13:12范文雨
对外经贸 2010年7期
关键词:公允会计准则会计人员

范文雨

(黑龙江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080)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公允价值一直成为热议的话题。一些银行家认为公允价值是引发并放大金融危机的根源,呼吁重新审视公允价值这一计量属性。为缩小国际金融危机蔓延的态势,国际会计理事会作出了放宽公允价值使用的要求,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也相继对相关政策进行调整。我国也应对公允价值的运行及发展进行审视。

一、公允价值定义及其优越性

(一)公允价值定义

1.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定义

根据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于 2006年9月正式发布的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第 157号——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定义为:“报告实体所在市场的参与者之间进行的有序交易中出售一项资产所收到的价格或转移一项负债所支出的价格。”

2.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定义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对公允价值的定义为:“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当事人自愿据以进行资产交换或负债清偿的金额。”

3.我国新会计准则的定义

我国新会计准则中基本会计准则第 42条,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

(二)公允价值的优越性

1.公允价值与其他计量属性的比较

(1)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的比较。在历史成本计量下,资产按照购置时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或者按照购置资产时所付出的对价的公允价值计量。负债按照因承担现时义务而实际收到的款项或者资产的金额,或者承担现时义务的合同金额,或者按照日常活动中为偿还负债预期需要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

我国一直以来都是采用的历史成本计量原则,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这种计量的局限也逐渐暴露出来。比如发生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时,这时的币值往往不稳定,历史成本所反映的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就不真实,从而影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有用性,不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作出准确的经济决策。

而公允价值计量是在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它能在多变的经济环境中比较真实地反映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笔者认为这也是在此次金融危机中,许多商业银行、投行等金融机构反对公允价值的原因。因为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导致金融机构资产大规模减值,利润急剧下降,从而引起投资者恐慌,大量抛售股票,进一步放大了金融危机。

(2)公允价值与重置成本的比较。在重置成本计量下,资产按照现在购买相同或者相似资产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负债按照现在偿付该项债务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这种计量模式与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相比,在确定重置成本时是比较困难的,它既存在着是否在相同市场的问题,又存在即使在相同市场,不同条件下资产或负债所需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也会有所不同的问题。

2.公允价值计量的优势

(1)公允价值计量符合配比原则,能更真实反映企业利润。配比原则是指收入与成本、费用进行配比。在一般的情况下,都是收入按现值计价,成本和费用按历史成本计价。这样就存在着计量属性的差异,导致利润的不真实,从而影响财务报表使用人的经济决策。而公允价值却能避免这种弊端,反映真实的会计利润,有助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准确性。

(2)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能适应业务不断地发展。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会计业务的计量不仅仅是局限于传统的核算主体,而是逐步扩展到金融市场。对于目前出现的形式多样的金融衍生工具进行计量,如股票、债券、期货等,原有的计量属性并不能真实反映这些主体的价值,因为运用原有的计量属性,这些主体的价值只能得到初始确认,没有后续的确定,所以运用公允价值来对其进行准确计量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波折的过程。我国最早是在 1998年《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中,首次引入了公允价值的概念。它把公允价值定义为:“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随后在《非货币性交易准则》中,又规定了公允价值在非货币性交易、债务重组、投资中的具体运用方法。但是由于当时的市场环境等因素,公允价值并没有起到预期的效果。相反,它却成了一些上市公司操纵利润的工具。财政部又修订了债务重组、非货币性交易等准则中关于公允价值应用的相关规定。从此,我国对公允价值这一计量工具采取了保守的态度。直至2004年7月,我国会计计量方式才回到了采取公允价值的轨道上来。特别是 2006年2月 15日,财政部颁布了新企业会计准则,重新对公允价值进行了定义:“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在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性房地产、固定资产、生物资产、非货币性交易、资产减值、企业年金基金、股份支付、债务重组、收入、政府补贴、企业合并、租赁、金融工具和计量、金融资产转移、套期保值、石油天然气开采这 18项具体会计准则中涉及了公允价值。至此,公允价值这一计量工具才在我国广泛应用。

三、现行我国公允价值计量存在的问题

我国在引入公允价值这一计量工具时,并不是完全的照抄照搬,而是充分地考虑了我国的国情,对其作了谨慎的修改。为了防止公允价值被滥用而出现操纵利润的现象,我国采取的是历史成本计量为主导,公允价值为非主导的方式。同时,对公允价值的应用设定了较为苛刻的限制条件。但是,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健全,相关市场还不成熟,公允价值这一计量工具的运用时间也较短,它的使用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公允价值难以“可靠计量”

新会计准则规定,公允价值采用的前提是必须有活跃的交易市场。只有在充分活跃的市场环境中,市场价值才比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下的价格有意义。我国的交易市场程度不高,一些领域的市场竞争还不够充分,可观察的市场信息还比较少,市场交易行为也不规范,取得的公允价值计量数据反映的往往是偏离均衡价值的市场价格,公允价值其实并不公允。而且,公允价值确定的还需要会计人员采取大致的估计或近似值等操作,这些操作易受到会计人员主观意志的影响,给公允价值计量留下可选择的空间。这样,公允价值的计量就有可能不可靠。

(二)公允价值理论研究尚不深入

我国 2006年新会计准则体系中,有 35项直接或间接地涉及到了公允价值。但是,新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的运用仍采用了非常谨慎的态度,规定了非主导性和苛刻的限制条件。准则之所以这样制定,不仅是为与我国当前的市场环境相结合,也从侧面反映出我国对公允价值理论的研究尚不深入,未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由于对理论研究的缺失,特别是对公允价值概念及其外延研究的缺失,使得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发展与应用受到了极大的阻碍。公允价值的定义就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我国新会计准则采用的定义还是国际上 20世纪 90年代的提法,滞后的概念本身就存在缺陷。公允价值定义强调“交易”,这与持续经营假设及资产的定义强调“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的经济利益”和负债的定义强调“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相矛盾。我国采用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处于被动地位,且照搬国际准则,而我国理论界和实务界还没有深入地真正掌握公允价值理论的精髓。

(三)公允价值计量准则不完善及监管乏力

首先,新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给出的定义及其使用方法是散落在各个准则之中的,没有像美国财务会计准则那样对公允价值运用的细节问题作出详尽的规定或说明,且各个准则间的差异性也会导致公允价值计量的不一致。

其次,由于新会计准则出台时间并不长,过去制定的关于财务会计的法律法规不能很好地适用新会计准则,而新的法律法规还没有出台。所以公允价值在运用过程中,必然会受到原有法律法规的约束。同时,法律法规相关方面的空白,也会让一些职业道德素质较低的人员利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进行违规操纵。

第三,我国对于公允价值计量的监督乏力。当人们总结此次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时,缺乏严格的监管无疑是主要原因之一。由于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存在主观性,违反会计职业道德的行为也会随之出现,我国就曾出现过利用公允价值操纵利润的案例。所以,为提高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使用公允价值计量并加强对其监管尤为重要。

(四)会计人员素质亟待提高

公允价值在运用中会涉及许多不确定的因素,而且需要会计人员的专业判断和会计估计,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具备较高的理论实践水平和职业道德意识。但是,从我国现有的会计人员素质结构来看,会计人员普遍年龄偏高,受教育程度偏低,缺乏后续教育,这就使得在运用公允价值计量时会出现偏差。而且一直以来会计人员习惯照抄照搬会计制度中的条款来处理业务,对于估计和判断较多的准则也需要时间来适应。从我国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来看,整体的职业道德水平也需提高。因为判断公允价值时会出现许多不确定的因素,为职业道德低的人提供利润操纵的空间。所以为防止此种现象发生,必须切实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从主观上避免会计人员的违规操作。

四、解决公允价值问题的建议

(一)优化市场环境

当前公允价值计量面临可靠性问题,在实务操作上也存在难度,原因很大一部分在于缺乏以公允价值计量的市场环境。公允价值是市场经济的产物,虽然公允价值并不等于市场价格,但是市场价格毕竟是最为客观、可靠的公允价值来源。市场环境的优化是完善公允价值可靠性结构的根本途径,也是解决公允价值应用困境的关键。我国只有不断完善市场经济建设,建立成熟、高效的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才能为公允价值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当前,我国应努力培育各级市场,特别是生产资料市场和二手交易市场,从而使公允价值的计量更为客观、直接。

(二)完善公允价值理论体系,加强监督与管理

由于 2006年财政部制定的《企业会计准则》缺乏单独的、系统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所以为保证公允价值计量这一属性能正常有序运用,相关部门应尽快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从而在准则层面上,让会计人员在运用这一计量属性时,有章可循。政府相关部门还应依据新的会计准则不断完善有关会计方面的立法,如会计法、公司法等。让新的会计准则能在严格法律的环境中顺利实施。对利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违规操作的人员,给予法律上的处罚。同时,加强对公允价值的监管也是不可忽视的。可以成立专门的部门,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使用范围、相关性等进行检查与评估;建立公允价值审计模式,并在财务报告中增加对公允价值的披露;最大程度地借助中介机构和社会力量对公允价值计量进行监督。

(三)加强会计人员教育,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加强对会计人员的业务培训,使其尽快熟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并掌握具体运用,提高其对交易和事项的确认、计量、报告的处理能力,尽量减少会计信息的失真程度和对公允价值的判断偏差,为公允价值会计在我国全面使用扫清障碍。同时,还要加强会计人员的道德建设。在公允价值运用中,需要大量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而要确保这些判断的“真实公允性”,关键在于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修养。加强对会计人员守法意识和道德教育,使其树立务实求真的职业操守,从主观上消除会计造假现象的发生。

[1]赵力.公允价值应用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会计之友,2009(4).

[2]尹蘅.由次贷危机反思公允价值[J].财会月刊,2009(6).

[3]曹荣兴.金融危机下的公允价值会计改进对策[J],会计之友,2009(9).

[4]武朝荣.金融危机下的公允价值计量问题(J).会计之友,2009(9).

[5]刘良惠,余茂果.新会计准则公允价值应用监管探讨(J).财会通讯,2009(3).

猜你喜欢
公允会计准则会计人员
确认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需要转出吗?
小议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行为的合理性
我国将建立会计人员诚信档案
关于基层会计人员职业素养的探讨
对公允价值计量:CAS 39的思考
新会计准则运用中的若干问题思考
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的对策研究
关于在财务会计中采用公允价值的探讨
我国会计准则体系的发展、构成及展望
FASB会计准则汇编及更新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