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裔美国文学源流

2010-04-05 12:56石平萍
当代外语研究 2010年8期
关键词:西班牙语墨西哥作家

石平萍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洛阳,471003)

白人统领四大少数族裔,是美国社会架构的最大特点。在美国的四大少数族裔中,除了非裔、亚裔和土著印第安裔之外,还有我国读者不太熟悉的西裔(Hispanic Americans)。2004年,西裔美国人口超过黑人,跃居第一大少数族裔,预计到2050年,西裔将占美国总人口的四分之一。一时间,“拉美移民威胁论”甚嚣尘上:在不久的将来,美国可能分裂为一个拥有迥然不同的两种主导性语言(英语与西班牙语)和两种主流文化(盎格鲁-撒克逊新教文化与拉美西班牙语文化)的国家(Huntington 2004:30-45)。这一威胁论固然有些危言耸听,但西裔族群的发展壮大却是不争的事实,这不仅体现在人数上,他们对美国社会和文化所产生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表现之一便是从20世纪60~70年代开始,西裔美国文学被视为美国文学的一部分,受到学术界和普通读者的广泛关注,最近二三十年里,越来越多的西裔作家挺进美国主流文坛,屡屡获得各项大奖。为增进我国读者对西裔美国文学的了解,推进在我国刚刚起步的西裔美国文学研究,本文拟对西裔美国文学传统及其代表性作家和作品进行简要评介。

1. 西裔美国文学的界定

西裔美国人来自以西班牙语为通用语言的拉美移民及其后裔,他们涵盖各个人种,但大多为西班牙人与印第安人的混血后代;按国别分,墨西哥裔(Mexican Americans)①、波多黎各裔(Puerto Rican Americans)②、古巴裔(Cuban Americans)和多米尼加裔(Dominican Americanss)是其主要成员。这个庞大族群有两个最常用的名称:西裔美国人(Hispanic Americans)和拉美裔美国人(Latino/a)。③。

在美国学术界,西裔美国文学与拉美裔美国文学的提法并行不悖,且内涵与外延大致相同。从三部奠基性的西裔美国文学选集中,我们便可看出端倪。《西裔美国文学选读》(HispanicAmericanLiterature:AnAnthology,1998)将西裔美国文学定义为“当今美国领土范围内的西班牙语民族及其后代所创作的口头和书面文学……也称拉美裔美国文学”(Cortina 1998:)。按照该定义,西裔美国文学可以追溯到“地理大发现”时期,其源头从西班牙人进入今日美国的领土并定居开始。换言之,西裔美国文学生发于美国建国之前,因而入选该书的虽然大多为英语作品,但也包括部分双语作品,以及由西班牙语译成英语的早期编年史和口头文学作品。《西裔美国文学简介与选读》(HispanicAmericanLiterature:ABriefIntroductionandAnthology,1995)和《拉美裔读本》(TheLatinoReader,1997)虽未直接给出定义,但都对整个西裔文学传统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同样把源头上推至美洲沦为西班牙殖民地时期,并对西裔美国及下属各个族裔的不同名称做了说明,指出尽管出于种种考虑,并非人人都认同西裔美国人或拉美裔美国人的称谓,但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两个词可以通用(Kanellos 1995:1-8;Augenbraum 1997:-ⅹⅹ)。《西裔美国文学简介与选读》只收录英语作品,但编者强调西班牙语作品数量更多,可以另编一集。此外,入选三部选集的作品均涉及西裔各民族在美国领土上的生活经历和独特感性,对编者来说,这似乎是西裔美国文学的独特题材。

由此,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定义西裔美国文学:1)作家身份是西裔美国人;2)创作题材探讨西裔各民族在美国的经历和独特感性;3)创作语言为英语或西班牙语。④

2. 西裔美国文学的历史与现状

文学史家一般认为,最早的西裔文学作品是西班牙人德瓦卡卡(Alvar Nuez Cabeza de Vacaca,1490?-1556?)撰写的《探险纪实》(Account,1542),这部在西班牙出版的著作记述了作者与船队的4个幸存者在佛罗里达登陆,穿过得克萨斯、新墨西哥和亚利桑那,被当地的印第安人抓获后又被释放的经历,对今日美国西南部的地理风貌和风俗人情做了详细的描绘。早期的西裔美国文学基本上都用西班牙语创作,主要是记录西班牙人殖民活动与见闻的报告、信件、日记或回忆录,也有讲述历史故事、宗教教义和个人经历的歌曲、民谣、戏剧和史诗等,最初的创作者大多为代表西班牙殖民当局的探险者、军人、神父和移民,其后有一些因政治原因被殖民当局驱逐或主动移居美国的西裔拉丁美洲人。到了19世纪,随着西裔美国人口的增多,出现了西班牙文的报纸。1808年在美国新奥尔良创办的《密西西比报》是迄今发现的美国最早的西班牙文报纸。圣安东尼奥、洛杉矶、费城、纽约、圣巴巴拉等地也相继出现了类似的西班牙文报纸,为西裔发表短篇小说、诗歌、纪事、甚至剧本和连载小说提供园地,促进了早期西裔美国文学的发展。

从19世纪初至20世纪中期,西班牙等老牌殖民帝国渐趋没落,拉美各殖民地政局动荡,民族国家纷纷独立,新兴的美利坚合众国崛起为世界超级大国。西裔美国文学的发展也进入第二阶段。1819年,美国从西班牙购得佛罗里达;1848年,美墨战争结束,美国兼并了原属墨西哥的加利福尼亚、内华达、亚利桑那、犹他、新墨西哥和科罗拉多的一部分。这两起事件使墨西哥裔成为西裔族群的主体和主要的文学创作者,19世纪中期开始出现西裔英语文学作品,在一个多世纪里形成西班牙语文学仍占优势、英语文学渐成气候的局面。这个阶段用西班牙语创作的墨西哥裔作家主要有欧塞维奥·查孔(Eusebio Chacon,1869-1948)、费利佩·马克西米利亚诺·查孔(Felipe Maximiliano Chacon,1873-1948)、埃斯皮诺萨(Aurelio M. Espinosa,1880-1958)、拉米雷斯(Sara Estela Ramirez,1881-1910)、贝尔纳尔(Victor Bernal,1888-1915)以及因1910年墨西哥革命逃亡美国的马贡(Ricardo Flores Magon,1873-1922)和阿尔塞(Julio Arce,1870-1926)。女作家德伯顿(María Amparo Ruiz de Burton,1832-1895)则是最早用英语创作的西裔作家之一,她的追随者中有奥特罗-沃伦(Nina Otero-Warren,1881-1965)、查韦斯(Fray Angelico Chavez,1910-1996)、尼格利(Josephina Niggli,1910-1983)、苏亚雷斯(Mario Suarez,1923-1998)和比利亚雷亚尔(Jose Antonio Villarreal,1924-)等。

展现墨西哥裔的独特经历是墨西哥裔作家义不容辞的责任,西班牙语文化传统与盎格鲁-撒克逊主流文化的冲突是他们不可回避的创作主题。他们在作品中几乎无一例外地表现出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对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和世代栖居的美国西南部地区充满着热爱和自豪,对美国政府的侵略行径和同化政策、美国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诸多问题和美国主流文化中固有的种族和阶级歧视则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在西裔英语文学的发展过程中,尼格利的短篇小说集《墨西哥村庄》(MexicanVillage,1945)和比利亚雷亚尔的长篇小说《波乔》(Pocho,1959)带来的影响最大。前者是“由墨西哥裔撰写的第一部让广大白人读到的虚构作品”(Paredes 1988:804),塑造了一个具有原型意义的介于两种文化之间的墨西哥裔主人公;后者关注第二代墨西哥裔的经历,从语言到写作风格与技巧都高度美国化,是所谓的文化同化主义的代表作。这个阶段的西裔文坛也能听到少数其它族裔的声音,比如19世纪后期因政治迫害而流亡美国的波多黎各裔女诗人德蒂奥(Lola Rodríguez de Tió,1848-1924)和被古巴人尊为民族英雄的何塞·马蒂(José Martí,1853-1895),20世纪早期活跃于纽约的委内瑞拉裔小说家格拉(Alirio Diaz Guerra,1862-?)、古巴裔黑人剧作家奥法里尔(Alberto O’Farrill,1880-1947)及波多黎各裔女作家卡佩蒂略(Luisa Capetillo,1879-1922),前两位致力于批判殖民统治,呼吁民族独立,后三位则以展现移民经历、揭示社会现状为创作宗旨。

20世纪60年代,黑人民权运动风起云涌,西裔族群中爆发了以墨西哥裔为主力的奇卡诺运动和以波多黎各裔为主的新波多黎各人运动,旨在以文化民族主义推动政治、经济和教育等方面争取平等权利的斗争,唤醒并加强了西裔的族群意识,西裔文学也迎来了“复兴”,史无前例地受到主流社会的关注。这个时期涌现出巴尔德斯(Luis Valdez,1940-)、冈萨雷斯(Rodolfo Gonzales,1928-2005)、德尔加多(Abelardo Delgado,1930-2004)、桑切斯(Ricardo Sanchez,1941-1995)、乌里斯塔(Alberto Urista,1947-)、巴里奥(Raymond Barrio,1921-1996)、巴斯克斯(Richard Vasquez,1928-)、特兰布里(Estela Portillo Trambley,1936-)、萨莫拉(Bernice Zamora,1938-)、德奥约斯(Angela de Hoyos,1940-)、伊诺霍萨-史密斯(Rolando Hinojosa-Smith,1929-)、里韦拉(Tomás Rivera,1935-)、安纳亚(Rudolfo A. Anaya,1937-)、索托(Gary Soto,1952-)等墨西哥裔作家。

1898年的美西战争及其后续发展诱发了来自波多黎各和古巴的移民潮,作家人数也相应增多。皮涅罗(Miguel Pinero,1946-1988)、阿尔加林(Miguel Algarin,1941-)、彼得里(Pedro Pietri,1944-2004)、埃斯特韦斯(Sandra Maria Esteves,1948-)、克鲁斯(Victor Hernandez Cruz,1949-)、拉韦耶拉(Tato Laviera,1951-)、埃斯帕达(Martin Espada,1957-)、托马斯(Piri Thomas,1928-)、莫尔(Nicholasa Mohr,1935-)、马克斯(Rene Marques,1919-1979)等属于波多黎各裔阵营;古巴裔作家则有蒙塔内尔(Carlos Alberto Montaner,1943-)、佩雷拉(Hilda Perera,1930-)、里韦罗(Isel Rivero,1931-1987)和科泽尔(Jose Kozer,1940-)等。这些古巴裔作家都是60年代的政治流亡者,基本用西班牙语写作,力求远距离影响古巴政治。除了这批古巴流亡作家,其他西裔作家延续了第二阶段的创作题材和主题,着力探讨文化传统、种族关系、经济冲突等问题,但大多服务于文化民族主义的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和政治诉求,意在改变美国国内的社会现状。如果说第二阶段的西裔作家大多以维护和弘扬本民族文化中的西班牙传统为己任,这些新一代作家更看重对印第安文化传统的发掘和颂扬。

这个阶段最具代表性的作家是墨西哥裔文坛有“三驾马车”之称的伊诺霍萨-史密斯、里韦拉和安纳亚。前两位用西班牙语创作,视西班牙语为维护和弘扬本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手段,借此延续与墨西哥及拉丁美洲文化唇齿相依的关系。安纳亚则用英语创作,希冀帮助主流读者了解墨西哥裔的独特历史和文化,聆听墨西哥裔的心声。安纳亚的长篇小说《保佑我,乌尔蒂玛》(Bless Me,Ultima,1972)是第一部、也是这个阶段唯一一部畅销全美国的西裔文学作品。从某种意义上讲,西裔文学的“复兴”仅限于本族群内部,主流出版社只出版了一些西裔文选之类的集子,以应对大学里的族裔研究的需要,绝大多数的西裔作家并未获得主流社会读者和评论家的接受与认可。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西裔美国文学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已经形成了深厚的西班牙语文学传统和成熟的英语文学传统,为80年代末、90年代初西裔英语作家在美国文坛的崛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近三十多年间,美国社会朝着有利于西裔作家的方向,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首先,作为20世纪50~60年代民权运动的产物,多元文化主义经历了70~80年代的试验和磨合,在90年代已深入人们的思想意识和日常生活,美国主流读者对少数族裔文学的兴趣与日俱增;其次,自1965年美国颁布《移民和国籍法》之后,拉美移民急剧增加,加上西裔育龄妇女的高生育率,西裔人口不断攀升,到90年代已形成一个可观的西裔读者群;再者,继70年代安纳亚赢得主流社会认可之后,墨西哥裔女作家希斯内罗斯(Sandra Cisneros,1954-)的《芒果街上的小屋》(TheHouseonMangoStreet,1984)在80年代创造了西裔作家获得商业性成功的神话。在这几个因素的影响下,美国主流出版社对西裔作家越来越青睐有加,西裔文学的发展得天时、地利、人和之便,迎来了繁荣的局面,西裔作家已然成为美国文坛的一支生力军。

这个阶段的西裔文坛更为多元化,更重视个性,女作家的人数和影响力显著增加。除了墨西哥裔、波多黎各裔和古巴裔作家群,多米尼加裔作家已成规模,危地马拉、智利等族裔也加入这个大集体。西裔族群众多,不同族群的文学各有其鲜明的特点:墨西哥裔文学往往以其聚居的美国西南部和加州为背景;墨西哥裔文学歌颂农耕文明,强调人与土地休戚与共的联系;波多黎各裔和多米尼加裔多因故国是岛屿,对水和海洋情有独钟;古巴裔文学则着重表现政治流亡生活的困苦和失意。在各个族裔文学内部,作家因个人经历和知识情感的差异,创作主题、审美倾向和政治诉求往往迥然不同,但基于共同的西班牙语文化背景和相似的历史境遇,各个族群的作家分明又是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与美国主流文学相比,西裔文学显然独具特色,但其反复探讨的诸如成长经历、家庭关系、同化和美国梦等主题又能诉诸人类普遍的、共通的情感体验,打动主流社会读者的心。也许正是这样的异中有同、同中有异,才使西裔美国文学在保持个性的同时,为越来越多的读者所接受和喜欢。

3. 代表性作家与作品

西裔美国作家在美国文坛的崛起始于安纳亚,在他之后出现了第二代和第三代成功闯入美国文学主流的西裔作家,希斯内罗斯和多米尼加裔迪亚斯(Junot Díaz,1968-)是其中的佼佼者。

安纳亚是20世纪60~70年代奇卡诺(墨西哥裔美国人)文艺复兴的一员主将,迄今已出版长篇小说10部、短篇小说集2部、史诗2部、散文集1部、青少年文学作品8部,并有7部剧作上演,赢得了“奇卡诺文学的教父和领袖”、“最受好评、影响最广泛的奇卡诺作家”等美誉,在西裔族群内部和主流社会都享有不凡的声望。他的处女作《保佑我,乌尔蒂玛》如今已被公认为奇卡诺文学的经典之作,是美国前第一夫人劳拉·布什曾列出的“各年龄段读者必读的十本好书”之一。安纳亚出生于一个世代居住于新墨西哥的家族,祖父母一代属于美墨战争造就的第一批墨西哥裔美国人。安纳亚在农村长大,八年级时随父母移居阿尔伯克基,亲身经历了二战前后受美国工业化、城市化冲击而产生的国内移民潮(多为少数族裔),并深切体验到墨西哥裔在城市里受到的种族歧视和经济剥削。虽然家人仍说西班牙语,但他从小接受英语教育,在大学里学的是英语专业,毕业后一直从事英语教育,熟谙主流文化,用英语创作对来他来说是很自然的选择。安纳亚属于在奇卡诺运动中成长起来的第一批墨西哥裔作家,有深切的使命感:武装本族裔民众的头脑,唤醒民族自豪感和自主意识,为社会变革创造精神条件。对安纳亚来说,新墨西哥就是他的根,因此他更能体会到阿兹特兰家园概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他的作品扎根于新墨西哥,大量运用阿兹特克人的神话、传说和象征,具有鲜明的“阿兹特兰情结”。

希斯内罗斯的成功始于1984年出版的长篇小说《芒果街上的小屋》。这部具有自传色彩的女性成长小说讲述一个贫穷的墨西哥裔女孩决心摆脱西裔女性的传统命运,冲破性别、种族和阶级的藩篱,成为作家的故事,语言极富诗意,感情真挚,人物心理刻画入微,如同一部瞬间抓拍的怀旧影像大全,牢牢攥住读者的眼球和心灵。这部作品荣获1985年的美国图书奖,80年代后期开始成为美国大学和中学的必读书,迄今销售200多万册,是第一部深受学术界好评且创造了商业神话的西裔小说。希斯内罗斯因此声名大震,在1991年与兰登书屋签约,成为第一位受到主流市场出版社青睐的西裔女作家。其后,希斯内罗斯屡有佳作问世,其短篇小说集《喊女溪》(WomanHolleringCreekandOtherStories,1991)以美墨两国的边界地区为背景,刻画了许多阶级出身、教育背景各不相同的墨西哥裔人物,传达出种族政治与女性主义兼顾的政治诉求。这部作品延续了其成名作的风格和成功,被《纽约时报书评》等评为当年最值得注意的图书之一。她于2002年出版的长篇小说《拉拉的褐色披肩》(Caramelo)讲述一个墨西哥裔女孩的寻根之旅和成长历程,是一部包罗万象的鸿篇巨制,大到墨西哥历史和美国墨西哥裔移民史,小到家族历史和个人经历,错综复杂,引人入胜,有评论称其是“我们这个时代伟大的文学作品之一”(Cisneros 2002:flyleaf)。如今,希斯内罗斯已成为西裔美国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她的成功为当代西裔作家树立了典范,带来了希望。

以希斯内罗斯的成功为契机,越来越多的西裔女作家成为主流出版社的签约作家,掀起了“西裔女作家运动”(Martínez 2007:8)。多米尼加裔阿尔瓦雷斯(Julia Alvarez,1950-)和古巴裔加西亚(Cristina García,1958-)是这场运动的中坚。阿尔瓦雷斯关注暴政、人权、种族、阶级、性别、性取向等议题,作品或描写多米尼加移民及其后代在美国的遭遇,或挖掘多米尼加岛国的旧事,主人公大多是女性,具有鲜明的女性文学和后殖民文学特征。她已出版18部作品,包括5部长篇小说,其中《加西亚家的姑娘们如何失去口音》(HowtheGarcíaGirlsLostTheirAccents,1991)被《纽约时报书评》等选为“值得注意的书”。加西亚擅长家世小说,往往以古巴和美国为背景,讲述一个古巴裔家族中几代人的遭遇,探讨世代交替的影响、兄弟姐妹之间的差异、迁移和放逐、政治腐败、人格变异、两性情感等主题,文笔幽默,叙述技巧多样化,富有独创性。她已出版4部长篇小说,其中《古巴一梦》(DreaminginCuban,1992)入选全国图书奖终审名单。评论家一般认为,《芒果街上的小屋》、《加西亚家的姑娘们如何失去口音》和《古巴一梦》的出版标志着西裔女作家运动的正式启动。

西裔女作家在当代美国文坛上风生水起,西裔男作家声势稍逊,但也屡屡摘获主流文学大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1989年,古巴裔黑杰罗斯(Oscar Hijuelos,1951-)出版长篇小说《曼波之王的情歌》(TheMamboKingsPlaySongsofLove),讲述20世纪50年代早期,同为曼波音乐家的古巴两兄弟移居纽约,在异国他乡继续追求音乐梦想和美好爱情的经历,流畅的英文时常夹杂西班牙文,叙述技巧复杂多变,对古巴音乐文化的描绘驾轻就熟,对当时纽约社会现状的再现入木三分,是一部难得的佳作。这部作品1990年获得普利策奖,并于1992年被改编成电影,2005年被改编成歌剧,在《芒果街上的小屋》之后,将美国主流出版社的目光引向了更多的西裔作家。黑杰罗斯于1995年与哈珀-柯林斯出版社签约,另著有5部长篇小说,大都反映古巴裔移民在美国的生活,风头虽不及《曼波之王的情歌》,但也部部精彩,颇受好评。

1996年,多米尼加裔迪亚斯(Junot Díaz,1968-)以处女作、短篇小说集《溺亡》(Drown,1996)受到评论界的关注,2007年推出长篇小说《奥斯卡·瓦欧奇妙的短暂人生》(TheBriefWondrousLifeofOscarWao,2007),后一举拿下全国书评家协会奖和普利策奖。迪亚斯的作品多以纽约和新泽西为背景,探讨多米尼加裔的文化身份和归属感等主题。《奥斯卡·瓦欧奇妙的短暂人生》看似讲述了一个多米尼加裔男孩的成长故事,实则通过其家族历史,间接反映多米尼加共和国的现代史,深入审视独裁政治之危害和威权之本质,书中夹杂大量西班牙语俚语和历史注解,风格独特。《纽约客》曾把迪亚斯列入20世纪最值得期待的20位作家;迪亚斯仅凭两部作品便得到如此高的评价,前途不可限量。他的成功也宣告了新一代西裔作家的成熟。

4. 结语

西裔美国作家之所以能在近三十年里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功,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他们背后有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学传统。从埋没于民间到进入美国大学课堂,西裔美国文学正在获得姗姗来迟的应得的认可,在这一过程中,西裔文学研究作出的贡献不可低估。早在20世纪初,对西裔文学的批评和研究就已出现,主要探讨口头传播的墨西哥裔民间文学,追溯其西班牙文化或土著文化的源头。经过1960~70年代西裔民族主义运动的洗礼,西裔文学研究先后出现文化主义(culturalist)、形式主义和历史辩证法等批评流派。到了1980~90年代的多元文化主义时期,西裔文学研究者则致力于推动美国主流社会对西裔作家的接受和认可,近年来则开始把视线投向整个美洲大陆,跨越国界,考察英语文学与文化和西班牙语文学与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与依赖,限于篇幅,这里不再赘述。

西裔美国文学是美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认识西裔美国文化及变化中的当代美国文化的重要窗口。国内的出版社已翻译出版了希斯内罗斯的《芒果街上的小屋》和《拉拉的褐色披肩》等西裔美国文学作品,国内学界对西裔美国文学的研究也已开始起步,但我们所给予的关注远远不够。在国内的外国文学研究领域,西裔美国文学研究还有巨大的可开拓空间。我们可以从文学角度研究其作品的美学价值和艺术成就;可以对西裔美国文学展开文化研究,探讨它如何反映、又如何作用于美国国内种族关系和族裔关系的变化、以及美国与其“后院”的拉美各国之间错综复杂的地缘政治与文化互动;也可以学习借鉴西裔美国文学中的边界理论,为我们研究全球化时代的身份流变与文化离散发现借镜。

附注:

① 墨西哥裔有Mexican Americans和Chicano/a两种称谓。前者被大众普遍接受,后者缘自六七十年代的奇卡诺运动,一般用来特指政治意识强烈的墨西哥裔美国人。另外,在得克萨斯州,许多墨西哥裔自称Tejano,在新墨西哥州北部则常听到Hispano的自称。

② 波多黎各裔另有泰诺语名称Boricua或Borinqueno,强调前殖民时期的印第安人文化渊源。波多黎各裔多聚居纽约,故自称Nuyorican(New York Rican的组合)。随着纽约以外地区移民的增多,出现了Neorican的新名称。

③ “西裔”(Hispanic)在美国东部的西裔社区流传甚广,但在不少西裔人士眼里,“西裔”一词强调与西班牙文化的联系,忽视了拉美国家的土著和黑人文化传统,因而自民权运动以来“拉美裔”(Latino/a)的说法渐渐流行。但“拉美裔”的概念过于宽泛,包括以法语和葡萄牙语为通用语的拉美国家的移民及其后代,所以使用频度不及“西裔”。

④ 索勒斯(Werner Sollors)等学者提出“多语文的美国文学”概念。从这一意义上讲,西裔用西班牙语创作的文学作品与他们的英语作品同属美国文学(Sollors 1998)。

Augenbraum, Harold & Margarite Fernandez Olmos. 1997.TheLatinoReader:AnAmericanLiteraryTraditionfrom1542tothePresent[C]. New York: Houghton Mifflin.

Augenbraum, Harold & Margarite Fernandez Olmos. 2000.U.S.LatinoLiterature:ACriticalGuideforStudentsandTeachers[C]. Westport, Conn.: Greenwood Press.

Birnbaum, Robert. 2006. Interview: Julia Alvarez [OL]. http:∥www.identitytheory.com/interviews/birnbaum171.php.

Bloom, Harold. 1998.HispanicAmericanWriters[C]. Philadelphia: Chelsea.

Cisneros, Sandra. 2002.Caramelo[M]. New York: Alfred A. Knopf.

Cortina, Rodolfo. 1998.HispanicAmericanLiterature:AnAnthology[C]. Lincolnwood, Ill: NTC Publishing Group.

Huntington, Samuel P. 2004. The Hispanic Challenge [J].ForeignPolicy(Mar./Apr.): 30-45.

Kanellos, Nicolas. 1995.HispanicAmericanLiterature:ABriefIntroductionandAnthology[C]. New York: HarperCollins College Publishers.

Kevane, Bridget. 2003.LatinoLiteratureinAmerica[M]. Westport, Conn.: Greenwood Press.

Lee, A. Robert. 2003.MulticulturalAmericanLiterature:ComparativeBlack,Native,Latino/aandAsianAmericanFictions[M]. Edinburgh: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Luis, William. 1997.DancebetweenTwoCultures:LatinoCaribbeanLiteratureWrittenintheUnitedStates[M]. Nashville: Vanderbilt University Press.

Martínez, Elizabeth Coonrod. 2007. Julia Alvarez: Progenitor of a Movement [J].Americas59.2 (Mar./Apr.): 6-13.

Paredes, Raymond A. 1988. Mexican American Literature [A]. In Emory Eliott,etal. (eds.).ColumbiaLiteraryHistoryoftheUnitedStates[C].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800-810.

Sollors, Werner. 1998.MultilingualAmerica:Transnationalism,Ethnicity,andtheLanguagesofAmericanLiterature[C].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Ventura, Gabriela Baeza. 2005.U.S.LatinoLiteratureToday[M]. New York: Pearson/Longman.

West-Durán, Alan. 2004.LatinoandLatinaWriters[C]. New York: Charles Scribner’s Sons.

猜你喜欢
西班牙语墨西哥作家
作家的画
作家谈写作
作家现在时·智啊威
墨西哥湖屋
西班牙语母语者汉语副词“就”的习得研究
电力西班牙语在委内瑞拉输变电项目上的应用
墨西哥小城街头
墨西哥卡车司机的一天
久逢甘露 2015赛季F1大奖赛墨西哥站
大作家们二十几岁在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