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习语理解方式的类型综观

2010-04-05 10:09:43徐景亮
当代外语研究 2010年11期
关键词:理据习语隐喻

徐景亮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常州,213001)

1. 引言

英语习语数量多,功能独特,是词汇的一个重要部分。Jackendoff(1995:133-165)曾宣称:“有如此多的习语和固定短语,以至于我们无法简单地把它们作为语言的边角料而漠视之。”为此,国内外学者在习语学(idiomatology)领域开展了大量的研究,探讨习语的理解方式。

根据不同的习语语义观,国外学者提出了习语理解的种种理论观点,诸如“非组构观”的“字面义第一假设”、“同时加工模式”和“比喻义第一假设”;以及“组构观”的“构造假设”模式。这些理论观点更关注在习语的理解过程中字面义与比喻义(习语意义)何者最先激活的问题,而非习语是如何被理解的。除此之外,涉及英语学习者英语习语理解的探讨也较零散。国内在此方面的研究则显得不甚系统深入。参照Leech的意义七分法,通过对英语习语意义进行分类,可以揭示习语意义建构及理解的机制,进而对英语习语理解方式的类型作出综合性阐释。

2. 英语习语意义的分类、性质及理解机制

2.1 习语意义的分类

参照利奇(Leech 1974:9-23)的意义七分法,英语习语的意义分类如下。

概念义。指一个习语的核心意义,即一个习语的字面义所包含的最基本的、最本质的意义成份。如kick off的概念义是to make the kick that begins a football game(开球)。在此基础上,还形成了其他的附加义,如“开始”和“死亡”的意义。

内涵义。指在使用一个习语时,听/读者所能联想到的“真实世界”中的经验。如Having a nose for possible corruption,Mr. Goodwin goes to New York to gather evidence.一句中的have a nose for使人联想到犬类的灵敏嗅觉,具有“对……敏感”的意义(刘光炜1999:167)。

社会义。指习语表达的社会环境意义。利奇认为,语言的实际运用切合可分为formal,colloquial,familiar和slang。如习语lose one’s temper;see red,blow up;fly off the handle和hit the ceiling/roof,它们的概念义基本是一样的,表示“愤怒”,但其社会义或风格意义有所不同,分别作为正式、口语和俚语的语体来使用。因此,它们反映出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等社会环境意义存在差异。

情感义。指习语表达的说话者的感情,以及对交际对象和所谈事物的态度的意义。如kick the bucket(死)具有诙谐的情感色彩。再如Even if you don’t agree with me,you mustn’t rock the boat at this difficult time.中rock the boat(捣乱)具有贬义。但有些贬义用法的习语,由于受语境的影响而具有了褒义,如There are enough red herrings,plots,twists and anti-climaxes in the first two hours of this drama to keep the keenest mind guessing.其中red herrings 原义是“转移注意力的话(或事物)”,在这一特定话语中表达的是相反的意义(常晨光2004:216-17)。

反映义。习语在使用中会使听/读者联想起别的东西或事情,这种能产生某种联想义的特征就是反映义。例如,Nothing raises the Chinese national hackles like the subject of attacking the Chinese Embassy with missiles,which China considers an outrageous crime of violating its territorial sovereignty.这里raise one’s hackles中的hackles是公鸡、雄性孔雀等禽类颈上的羽毛,忿怒时竖起,因此使人联想到“愤怒”的意义。

搭配义。指同一个习语在与其他词语搭配时使用中所具有的意义。如当习语go to one’s head与beer,wine,drink等连用时,表示“冲上头脑”,意指头晕(dizzy),如The wine went to his head.而在与success,fame,praise,money,congratulation等连用时,它表示“冲昏人的头脑”,如Don’t let his congratulations go to your head.(陆国强1983:179)。

主题义。主题义是说/写者通过对信息的组织方式如词序、焦点和强调等所传达的意义。比较以下两个例句:Harold did not always spill the beans at once;he would bide his time and adopt a sphinx-like air.和Many diplomatic wives find it easier not even to know the beans they must not spill.我们发现第二句中习语spill the beans的词序有变,目的是为了使句子的焦点突出,凸显交际者的特定意图:别“说漏了嘴”,把“秘密”泄露。

2.2 习语意义的性质及理解机制

2.2.1 习语意义的性质

从以上英语习语意义的分类中,可以发现其意义建构机制的两个特征,即理据的复杂性和表达手段的多相性。具体而言,复杂性涉及到习语的字面义向习语意义延伸的理据性。语言的理据性往往是十分复杂的,因为理据本身的组成成份是多源性的。涉及民俗、文化、概念域知识等。如情感义之中的rock the boat和主题义中的spill the beans,就都带有浓郁的英美文化及习俗等信息。rock the boat明显与英语民族的生活环境及方式相关,他们栖息在大海环绕的海岛,对水或船只知之甚多。行船中摇晃船只会横生麻烦,甚至危险。而spill the beans,据考证是美国农场孩童玩耍的一种猜豆子游戏。将豆子从盒子里倒出来,就知道是否猜对。手段的多相性则表明,习语意义的建构是有认知基础的。从以上内涵义、社会义、情感义和反映义中的习语看得出来,习语的意义都根植于人的认知联想,如上节对raises one’s hackles的反映义分析所示。习语使用者常常会以隐喻、转喻、象征和概念合成等认知模式为手段,通过类推的认知心理加工,产生联想,以具体形象来表达抽象的概念意义。

2.2.2 习语意义的理解机制

习语理解的关键在于听/读者能否把握建构习语意义的理据,以及习语说/写者在使用习语表达概念意义时所参照的认知模式。

理据源自语言使用者对现实世界及自身的经验体验、所处社会的文化模式、习俗、甚至有关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知识。习语意义的理解可参照组成理据的相关知识结构,包括在习语字面义中的概念系统或文化内涵,甚至与其语言形式无关的百科知识(吴旭东、陈斌2006:196-201)。当然理据的认知同时还会受到语言使用者文化背景的影响,所以理据的透明及晦涩程度也是因人而异。

认知模式是人们认知事物、建立范畴的工具,是人们建立范畴的动因理论(Lakoff 1987)。具体来说,认知模式是指个体在理解、贮存、转换和利用信息过程中所偏好的相对稳定的态度和方式(夏荣2009:4)。习语使用者在表达习语意义时使用了许多认知模式,如隐喻、转喻、象征和概念合成的认知模式,这些认知模式自然也就成为了习语理解者通达习语意义的路径。

鉴于习语意义建构的理据的复杂性、认知模式的多相性,以及英语目的语者的文化背景的影响,英语习语理解的方式应该是混合性的(hybrid),主要包括民俗(folklore)、文化和认知模式的三种类型。

3. 习语理解方式的类型

3.1 民俗类型

民俗民风知识是建构和理解习语意义的重要理据和手段。“所谓理据,就是语言在由一个无序到有序的自组织发展转变过程中,每一个促动和激发语言生成、变化和发展的动因,理据是语言的生命”(王艾录、司富珍2002:1)。大量的英语习语在其语言形式下均潜隐着深刻而坚实的理据底蕴。它们的理据源于大众所熟知的民俗民风、历史事件、故事和生活中的妙闻趣事。正因为如此,这部分习语被称为“典故型”习语。如bite the bullet(勇敢面对痛苦的事情)的理据是,过去在战场上做手术时,因缺乏止痛药,士兵只能在嘴里咬一颗子弹以忍受疼痛。再如pass the buck(推卸责任)的理据来自美国西部赌场的扑克赌局,打牌人轮流洗牌、发牌,在打牌人面前摆上一枚一美元的银币(buck)时,就表示下一次该他发牌了。在这类习语的产生过程中“必然存在由客观事物的相似性信息与人类的认知心理之间所建立的更加宽广的自组织规律的巨大制约作用”(同上:61)。

据心理语言学家的研究,“理据知识有利于语义材料的自动激活能力的提高,有利于认知主体运用组织化手段和组织策略来组织相关的材料、匹配新信息、激活旧信息,以达到高效识记和高效回忆的目的”(同上:302)。所以,挖掘这些“典故型”习语中隐藏的理据,即相关的民俗民风知识,可以帮助理解英语习语。

3.2 文化类型

习语作为语言文化的结晶,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历史积淀。文化型习语也是地域文化和民族特色的真实写照,最能反映语言的文化差异。如three sheets in the wind(大醉)就展现了航海业和捕鱼业在英语民族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文化特征。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其句法、形象意义和隐含意义等方面。它们在意义上的对应程度可分为三类:基本对应、半对应和不对应。不对应是由英汉民族各自的思维方式、生存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甚至历史掌故的不同而造成的。

习语学习者在理解这类“文化型习语”时,应分清其对应程度。对那些具有对应、或者半对应习语的理解,可以发挥母语文化知识的作用,因为人类社会发展的相似性和人类思维情感的共同性促成了此类习语的意义相融甚至相同。如to pour oil on the flame和“火上加油”等英汉语习语就十分相似。但是在许多情况下,由于英汉文化习语携带的文化信息存在着种种差异,英语习语的联想义难以在汉文化中产生共鸣。如wave a red flag在汉文化背景中,令人想到的是革命政权的象征,或喜庆气氛的标志,不会与英语“惹人生气”的意义联系起来。再如wet behind the ears与“乳臭未干”,姑且不论其“形不似”(不同的喻体),甚至其“意(神)也不似”。因为汉语的“乳臭未干”是贬义,而wet behind the ears则无此含意。

提高对英汉语文化差异的敏感性、通晓作为判别异同尺度的英汉语文化知识、分清英汉习语异同的对应关系,是理解英语习语的文化方式的根本。

3.3 认知模式类型

相比民俗和文化两种类型的习语理解方式,以认知语言学为理论基础的认知模式类型尤显重要。因为认知语言学的语义观有别于传统的语义观,这为探讨习语意义的表征和加工打开了门户。据现代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在许多习语的两个意义层面,即字面义与习语意义(比喻义)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而并非完全任意性的。架构这两者的桥梁是人们的认知模式,即概念隐喻、概念转喻、象征和概念合成等。这些认知模式不但是建构习语意义的重要手段,而且还是通达习语意义的路径。

概念隐喻。从认知功能的观点看,概念隐喻是习语意义的建构工具。如习语get into gear,pick up steam,go in overdrive,up and running,in the pipeline,bring up to speed,grease the wheels等,均借助于概念隐喻SUCCESS IS DEVELOPMENT/PROGRESSING OF A CONFIGURATION①(“成功是构体的发展/前进”),经概念的隐喻化,完成表征其“成功”的概念意义。

一般性的概念隐喻(或根隐喻)可通过组成范围广泛的概念网络,建立起系统连贯的隐喻“理想认知模式”(Ideal Cognitive Models,简称ICMs)。诸如围绕“成功是构体的发展/前进”这个主概念隐喻,衍生出若干个系统的、连贯的次级概念隐喻,包括DEVELOPMENT OF A CONFIGURATION IS THE SMOOTH PROCESSING OF A MACHINE(“构体的发展是机器的正常运转”)、EFFECTIVE PROCESSING OF A MACHINE IS CAREFUL SERVICING AND MAINTENANCE OF A MACHINE(“机器的有效运转是对机器的精心的维护和保养”)、THE PROCESSING OF A MACHINE IS THE PRODUCT BEING PRODUCED(“机器运转是加工产品”)和PRODUCTS BEING PROCESSED IS BEING CLOSE TO ACHIEVE AN AIM(“产品加工是接近目标”)(Langlotze 2006:161)。由此判断,指称这些概念网络中相同下属范畴成员的几个习语(见上段)在概念层次上应该是相互有联系的,而非孤立的。这为利用概念隐喻的ICMs来理解习语的意义奠定了基础。

概念隐喻的ICMs之所以能使习语意义凸显出来,是因为它们具备跨域映射的功能。跨域映射将概念隐喻内在结构相对清晰的始源域映射到欠清晰的目标域,也即借助于始源域的具体知识结构来通达目标域的抽象概念的意义。如在理解get into gear表达“成功”意义的过程中,与其意义建构相关的ICMs通过跨域映射,给理解者在始源域“挂上档”与目标域“成功”之间建立了种种对应关系,如成功→(对应)构体发展、构体发展→机器运转(挂上档)、机器运转→产品加工、产品加工→接近目标、达标→成功。根据这些对应关系,经过类比推理的认知心里加工,理解者发现在get into gear和“成功”的概念已以之间存在的相似性,最终获得get into gear的“成功”的概念意义。

Gibbs等人的实验也证明,人对习语理解反映出人们在头脑里使用了概念隐喻的ICMs。如果人们真的获得了相关的概念隐喻,那么这种被激活的隐喻知识应加速对习语的反映,其速度比一般词语快。

概念转喻。概念转喻与概念隐喻一样是习语意义建构及理解的重要手段。传统意义上的转喻只是一种词语的替换方式。如在As my bicycle was punctured,we walked the distance.中,bicycle代替了tyre。这种替代关系的认知基础是在bicycle这一框架中两者所具有的邻近性(contiguity)。目前的认知语言学研究尽管认可这一点,但指出邻近性不足以定义转喻的本质,转喻的本质是概念性的,是概念世界中的一系列关系,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替换或指称关系。如Radden和Kovecses(1999:17)所言:“转喻是一个认知加工过程,其中一个概念物体-喻体提供了在同一个ICM中对另一个概念物体-本体心理加工的途径”。这种心理加工是通过转喻的两个构件喻体和本体之间的常规链接或一种认知模式(bicycle for tyre=WHOLE FOR PART)实现的。这种链接或认知模式强调了一种概念域,可称之为“概念转喻”。

以概念转喻为意义建构手段的习语数量众多,而且越来越受到关注。徐景亮(2007)曾对这类习语的类型、性质、理据等问题有所论述。此处以表“愚蠢的、迟钝的”概念意义的转喻性习语为例,如to be soft in the head,to have a shallow brain,to be a numskull,to be addle-pated,to be dead from the neck up,讨论概念转喻在理解这些习语意义中的作用。

依据概念转喻理论,分析以上习语发现,它们与HEAD FOR MENTAL FACULTY(头是/代替智力)的概念转喻认知模式有关。通过凸显与“头”框架有关的概念知识,该ICM为习语理解者提供了通达本体(认知能力域,即“愚蠢的、迟钝的”)的路径。智力活动进行的场所或者工具是人的头/大脑。所以,认知能力与人的头/大脑两者紧密相连,这种邻近性关系构成了它们之间的链接。从人的认知经验可知,如果人的头或大脑不正常的话,其智力必然受到影响。这种符合逻辑的因果性关系保证了转喻to be dead from the neck up理解为“愚蠢的、迟钝的”的概念意义的合理性。再分析to be dead from the neck up可知,颈部往上的部分自然是头颅,头颅已亡,智力何存?

象征。传递原型文化信息的象征是习语意义的建构理据和理解的途径。象征是指“某种东西由于联系、联想、习俗或偶然的类似而代表或暗示另外的东西,特指以有形喻无形(比德曼2000:2)”。象征的实质是将抽象的感觉诉诸感性,或把抽象深奥的概念或理念的核质融入鲜活的感性物体中,这样,抽象的概念可在具体的形象中得以观照。这种象征用法在如get out of one’s hand,live by one’s own hands,sit on one’s hand,have a hand in something,give someone a big hand,put one’s hand on one’s heart,join hands with等习语中可见一斑。

象征作为理据取决于其传递的下属概念结构的认知固化和透明性的程度。在上述习语中,手由其具象升格为象征,其意义已超越了其原始意义和价值。更为重要的是,其意义和价值在文化历史长河中沉淀下来,成为一个语言社团反复出现并得到普遍认可的认知原型/模式。如贝克勒所言,手可以象征“力量、踏实、刻苦、纯真和团结。我们用手吃饭,用手穿衣,用手安慰,用手去感谢所用人类已经做出的一切”(同上:311)。

手的这些象征意义已成为普遍知识,成为释解上述习语意义的依据。如get out of one’s hand的字面义是“挣脱某人之手”,因为手在人们的认知原型中是力量的象征,字面义“挣脱某人之手”实质上是“摆脱某人力量所及范围”,或“摆脱控制”之意;又如sit on one’s hand字面义是“坐在手上”,如此便无法劳作,所以意指“坐守不前”;而join hands with自然表示“团结协作”的意思。

概念合成。有一部分习语的意义须经概念合成的认知加工才能被理解。这类习语如cook the books,rack one’s brain,like greased lightening,rain cats and dogs,look daners at sombody, a wolf in sheep’s clothing等的字面义与人的认知经验不符,甚至是荒谬的,其意义自然晦涩难解。这类习语的字面义与习语意义之间的链接理据不易发现,是不透明的。但认知语言学认为,这些结构并无缺陷,反倒是例证了概念模式的组构性本质。这意味着可通过合成不同认知模式的次概念结构,建构综合的心理意象,读解这些习语。

以a wolf in sheep’s clothing的理解为例。该习语整合了人们有关“乔装”与“欺骗”的概念知识。这类概念知识源于YOU ARE WHAT YOU WEAR的概念隐喻,即“以表取人”。从概念合成的认知运作过程看,习语“披上羊皮的狼”和“乔装的演员”分别对应两个概念输入空间。正因为习语是包含丰富内容的知识储存框架,诸如该习语中“狼”和“羊”各自具有的象征意义“邪恶”和“纯真”等概念知识,因此可从这两个概念输入空间选择部分成份,如“邪恶”、“纯真”的象征意义和“角色、衣装”等投射到合成空间。投射的基础是两个事件/概念之间的可比性,或相似性,都以获得取信于人的目的为其行为的结果。合成空间中的认知运作一方面从类指空间里继承事件与结果的关系,另一方面又从两个输入空间获取一些相关成份,融合成新的概念,即“坏人乔装好人”。

4. 结语

英语习语意义建构机制的两个特征(理据的复杂性和表达手段的多相性),加上英语学习者的文化认知心理差异等因素,决定了英语习语理解模式的类型是混合性的,包括民俗、文化和认知模式的方式类型。本文对这些理解方式的类型进行综合性探讨,旨在启示广大英语教师和英语学习者在教和学英语习语时,应根据其意义建构机制的特征,分门别类,选择恰当的、有效的理解方式的类型,达到最佳的理解效果。

附注:

① 将概念隐喻的内容大写是认知语言学研究中的常规做法。主要是为了区别于一般的语言隐喻。如赵艳芳的《认知语言学概论》、蓝纯的《认知语言学与隐喻研究》、更早的胡曙中《英汉修辞比较研究》和国内相关的研究论文,以及本文引用的Langlotze的IdiomaticCreativity:ACognitive-linguisticModelofIdiom-representationandIdion-variationinEnglish等均是如此。当然也有例外,如束定芳的《隐喻学研究》用的就是小写。

Jackendoff, R. 1995. The boundaries of the lexicon [A]. In M. Everaertetal. (eds.).Idioms:StructuralandPsychologicalPerspectives[C]. Hillsdale: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Lakoff, G. 1987.Women,Fire,andDangerousThings[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Langlotze, A. 2006.IdiomaticCreativity:ACognitive-linguisticModelofIdiom-representationandIdiom-variationinEnglish[M]. Amsterdam/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Leech, G. 1974.Semantics[M]. London: Penguin.

Radden, G. & Z. Kovecses. 1999. Towards a theory of metonymy [A]. In Klaus-Uwe Panther & Radden.G. (eds.).MetonymyinThoughtandLanguage[C].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比德曼.2000.世界文化象征辞典(刘玉红等译)[Z].广西:漓江出版社.

常晨光.2004.英语习语与人际意义[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刘光炜.1999.美国成语探源[Z].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

陆国强.1983.现代英语词汇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束定芳.2000.现代语义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王艾录、司富珍.2002.语言理据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吴旭东、陈斌等.2006.中国学生对英语习语的理解:习语类型与二语水平的作用[J].外语教学与研究(3):196-201.

夏荣.2009.聚合—发散型认知模式与外语教学[J].吉林教育(8):4.

徐景亮.2007.转喻推理与转喻性习语加工模式的构建[J].外语研究(1):1-5.

猜你喜欢
理据习语隐喻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文苑(2020年6期)2020-06-22 08:42:04
《活的隐喻》
民俗研究(2020年2期)2020-02-28 09:18:34
从文化理据看英汉语词翻译
英语中爱情隐喻及其认知理据分析
人间(2015年20期)2016-01-04 12:47:16
全译繁化机制的内涵、理据与类型
语言与翻译(2015年1期)2015-07-18 11:10:08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剑南文学(2015年1期)2015-02-28 01:15:08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
当代修辞学(2014年1期)2014-01-21 02:30:06
实用习语 话“鸟”
海外英语(2013年9期)2013-12-11 09:03:36
话“鸟”
海外英语(2013年10期)2013-12-10 03:46:22
习语自有WAR
海外英语(2013年2期)2013-08-27 09:3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