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萍霞
产后出血是产科严重并发症,居孕产妇死亡原因的首位。近年来,产后出血的发病几率表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如处理不及时,将在短时间内大量出血,进而造成严重后果。为了增强产后出血的预防和治疗效果,现将产后出血的原因及相应的护理对策分析总结如下。
2008年1月~2009年12月我院共收治56例产后出血患者,占同期分娩孕产妇的2.90%,均符合产后出血的诊断标准,即胎儿娩出后24h内的出血量超过500m l[1]。年龄21~37岁,平均年龄29.4岁;初产妇22例,经产妇34例;孕周32+2~42+3周;出血时间2h以内者49例,占87.5%,发生在产后2~24h者7例,占12.5%;出血量500~2500m l,平均816m l。
56例产后出血患者,36例患者由于子宫收缩乏力导致产后出血,占64.29%;15例患者由于胎盘因素导致产后出血,占26.79%;4例患者因软产道损伤导致产后出血,占7.14%;1例患者因凝血因素导致产后出血,占1.78%。
3.1 产前护理 产后出血是产科严重并发症,只有充分做好产前的预防工作,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小对孕妇的伤害。因此,应提倡在产前对孕妇进行关于产后出血等并发症的健康教育,定期讲解孕期的保健知识,做好计划生育的宣传工作,提高产科的服务质量。通过产前的检查,及时发现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如准确了解产妇的不良病史、健康状况、心理状态、予以恰当的预防和治疗,进而减少不良因素造成的产后出血的发生几率[2]。特别是对于产后出血的高危产妇,要重点监测,如有异常及时处理。同时,要严格把握剖宫产手术的适应证,避免不合理手术造成的产后出血。
3.2 产时护理 要加强产妇产时护理工作,通过实施人文关怀,减少产妇的紧张情绪,以缩短产程、促进子宫收缩。要严密观察各产程产妇的变化情况,第一产程要注意产程进展情况,胎心、宫缩情况,定期肛查,了解宫口开大和胎先露下降情况,及时发现产程延缓和停滞,保证产妇的基本需要;第二产程要指导产妇配合宫缩屏气用力,宫缩过后全身放松,使体力得以恢复。正确使用腹压,对产妇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合理限制第二产程的时间,通过应用缩宫素10U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m l中静脉滴注,以减少出血;正确处理第三产程是控制产后出血的关键,要观察产妇的子宫收缩情况,正确协助胎盘娩出。胎盘娩出后常规检查胎盘、胎膜是否完整,这也是减少胎盘残留所致产后出血的重要措施[3]。
3.3 产后护理 产后24h是发生产后出血的高危时期,应注意对产妇进行实时监测,在产妇回病房前要排空膀胱,以免影响子宫收缩,导致产后出血。注意观察阴道流血情况及生命体征变化情况,特别是血压、脉搏是否正常,一旦出现异常,应考虑产后出血的可能性,并在确诊后,立即查明出血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抢救。首先,迅速建立静脉通道,补充血容量、输液、输血、抗休克。根据不同的出血原因,选择不同的方法快速止血。经任何处理均不能获得满意止血效果时,应果断实施子宫切除术。然后,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消除患者的紧张、恐惧的心理,使其积极配合疾病的治疗。同时,鼓励产妇进食高蛋白、高热量的饮食,最大限度地减少产后出血对产妇健康的伤害。
产后出血是严重威胁孕产妇生命安全的并发症,子宫收缩乏力是导致产后出血发生的主要原因。任何影响子宫肌纤维正常收缩和缩腹功能的因素,都可能使子宫出血量增加。其次,胎盘因素,如胎盘植入、胎盘粘连、人工流产、药物流产等也与产后出血有直接关系,产道损伤和凝血功能障碍均有可能导致产后出血的发生。无论任何原因引起的产后出血,都应及时查明原因,及时处理。通过对产后出血进行早期识别,积极预防,将产后出血发生率降至最低,在孕检中及时筛选出高危孕妇,做好监测,在产前、产时、产后均做好周密的护理工作,通过健康教育转化孕妇的不良心理状态,改变产时服务模式,对产后24h内进行严密监测,最大限度预防产后出血[4]。
综上所述,通过周密的护理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几率,对于确诊的患者要立即查明产后出血的原因,进而建立一个完善的抢救组织,保证抢救工作的顺利进行,提高抢救成功率。
[1]何爱芸.产后出血常见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基层医学论坛,2009,13(5):399-400.
[2]李翠珍.晚期产后出血的原因与护理[J].全科护理,2009,7(6):1628-1629.
[3]陈芳.83例产后出血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6(13):57.
[4]程丽珍.产后出血的原因及预防措施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09,7(4):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