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欣 刘飞
完善课程体系 丰富课程文化 提高新课程执行力
———武汉市第四十九中学研究性学习课程管理的探索与实践
■朱欣 刘飞
实施新的课程改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提高课程执行力的重点,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是课程管理的难点。武汉市第四十九中学紧紧抓住课改契机,大力推进课改样本校建设,形成了一支有经验的研究性学习课程管理队伍和骨干教师队伍。学校不断加强对研究性学习的过程管理,使研究性学习开展更加规范、更富有实效,展示出新课程改革的勃勃生机。
借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东风,研究性学习成为武汉市四十九中探索课程改革、弘扬学校文化的重要载体。2002年秋季起,我校在高一、高二年级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探索和实践,采取了“科研引领,稳步推进,规范操作,创新管理”的策略。
1.科研引领。2002年,我校参加了由教育部牵头全国五所高中承担的《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科研成果——《走向课程领导》一书已由华东师大出版社出版,该成果被评为湖北省2004年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在该课题成果基础上,我校前瞻性地思考将研究性学习方式逐渐引入课堂,开展了学校十五课题《高中主体性学校教育模式》的研究,成功将研究性学习方式与课堂教学方式对接,形成十五期间重要科研成果《主体探究课堂教学模式》。“十一五”期间,学校课题《高中学校主体性文化模式研究》从学校文化层面研究课程的设置与管理,研究性学习在科研的引领下,进一步深入推进。
2.稳步推进。定时间、定内容稳步推进研究性学习。学生在高一上学期学习关于研究性学习基础知识,高一下学期学习如何选题和撰写方案、结题报告,高二年级自主选题并开展课题研究,同时与武汉市创新素质实践行活动相结合,集中利用寒暑假时间,完成课题申报、研究、结题工作。
3.规范操作。学校重点抓好选定课题→制订方案→实施方案→总结研讨→汇报交流→评价反思六个环节,在做好课时安排和活动组织的同时,举办研究方案展示会、研究成果展示会。
4.创新管理。我校将研究性学习和创新素质实践活动纳入《四十九中主体发展学分制》管理,从而使研究性学习作为学校的一门独立课程而存在。
几年来,我校坚持不懈地开展研究性学习,学生广泛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撰写研究报告、研究方案、研究论文、调查报告、结题报告500余篇,形成了《探究性学习让我如此博学》的学生论文集。其中《给武汉市公汽撑起伞》《武汉的小吃》等已经公开发表。学校连续四次被评为武汉市“创新素质实践行先进单位”。“自动生物染色机”获第四届全国中小学创新作品大赛金奖,何兵同学的《双链条自行车》获CCTV“自行车拼装大赛”第一名,专利发明《双层节能燃气钢瓶》获湖北省青少年创新科技大赛一等奖,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以我校研究性学习为导引聚焦武汉两型社会建设。
2009年,湖北省高中实施新课程,研究性学习承载着更深刻的教育理念和更丰富的课程文化内涵。我校将研究性学习视为实施新课程的突破口,利用研究性学习为教师的知识和能力更新提供发展的机遇。按照新课改精神,学校在实施研究性学习时坚持“全面展开、有序推进、落实过程、规范管理”的基本原则,把握两个基本点:一是知识背景依托学科,找准立足点;二是综合实践面向社会,占领制高点。
(一)强化管理,构建常态化管理机制
1.重视组织建设,加强课程管理
(1)成立研究性学习领导小组,管理与指导相结合。校长任组长,教科室负责研究性学习指导培训,教导处负责课程管理,年级组负责落实研究性学习实施与过程管理。
(2)实施分层管理,建立完整的管理体系。实行A.教科室、教导处、年级组——B.教师备课组、班主任——C.学生课题组三层管理系统,明确职责与分工。备课组和班主任是三个层次中的关键环节:备课组负责指导学生选题,担负学生开展课题研究的指导、评价以及活动记录等工作。班主任负责班级课题小组的各个实践环节的组织协调,保证研究性学习的顺利推进。
2.加强制度建设,增强课程实效
制定《武汉市第四十九中学研究性学习实施细则》等一系列管理制度,明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基本要求,明晰课程的设置与管理的相关职责,明了课程规范的操作、评价体系,为学校全面有效地推进研究性学习奠定基础。
3.构建网络平台,创新管理模式
湖北省将研究性学习纳入省高中课改平台“综合实践活动课系统”的统一管理。配合这一管理模式,我校信息技术中心研究开发了四十九中研究性学习管理平台,按照省课改平台管理方式,建立研究性学习电子档案包。这样,既有利于教师指导,又有利于学生自我管理课题,提高了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效性。
(二)加强培训,提高新课程认识水平
1.培训求“全”,师生过“关”
以讲座、经验交流、案例观摩等方式展开多渠道培训,培训做到“三全”,即人员全、内容全、过程全。培训还要把好质量关,要求师生人人过“三关”,即认识关、知识关、技能关。
2.分层推进,重点突出
教师培训重在更新观念。学校编印校本培训材料《新视野》研究性学习专辑,以自学和讲座等方式对教师开展培训,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提高教师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学生培训重在掌握方法,让学生了解研究性学习的意义,学习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方法,并让成长较快的课题小组在班上进行案例介绍,让其他小组同学学习观摩。
(三)狠抓落实,实施规范的操作步骤
1.课时落实,做到计划性和灵活性统一
基于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性质,我校采取分散与集中结合、课内研究与课外研究结合的方式加强课时落实。即每周四下午开设二个课时作为研究性学习时间,分阶段安排不同的内容。主要为:(1)专职教师对学生进行通识培训。(2)课题指导教师培训方法。(3)学生选题、分组、撰写开题报告。(4)开题、小组讨论、搜集资料,教师指导等。双休日、假期则集中开展、全面铺开,指导学生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2.课题落实,做到点面结合,亮点突出
依据《湖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实施指导意见》的要求,课题落实以学生自主选题为主,教师提供的课题只作参考。选题把握“两点”,引导学生找准切入点——贴近生活实际,占领制高点——综合实践创新。
从学生选定的课题来看,内容涉及自然、社会、人类三大领域。学生十分关心家乡的发展,乐于家乡的环境、经济、交通、文化等方面的研究,如“武汉的桥”、“东湖水资源污染调查”、“武汉的小吃”、“武汉中外连锁超市比较等”等成为热门课题。还有一部分学生关心学校教育管理工作,研究“高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管理策略”、“班级文化建设策略”,这些选题和研究充分体现出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和意义。
CT增强扫描:医护人员在CT检查前应叮嘱患者身上不得放置金银首饰,处于空腹状态,并指导患者做好呼吸运动训练,以维持良好的呼吸频率与深度,需要注意的是,应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碘过敏试验。之后借助CT扫描机进行动态增强扫描,向肘静脉内注入碘帕醇注射液,注入速度控制在3.0mL/s,注入剂量控制在65mL,注射对比剂后扫描时间选择为:20s、80s、140s、200s、260s,扫描范围主要包括肿块及其周围5mm范围内,同时统计计算灌注参数,主要包括血流量、血容量、通过时间以及表面渗透性。
3.过程落实,做到自主研究、步骤规范
研究性学习一般可以分为6个实施步骤:选定课题→制订方案→实施方案→总结研讨→汇报交流→评价反思。目前主要进行了前三个步骤,具体做法如下:
(1)合理选择课题,体现自主性原则。一是学生自主确定课题。学生依据兴趣自己确定课题,教师只在课题的可行性和科学性方面给予适当的指导。二是学校提供课题指南。学校根据社会、周边环境、文化背景、学校资源条件和教师特长爱好拟定选题,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在其中进行选择,经教师指导后予以确定。
(2)科学设计方案,体现可行性原则。研究小组在教师指导下共同讨论和确定具体的研究方案,包括安排研究的内容、研究活动的时间,确定合适的研究方法、人员分工、如何搜集可能获得的信息、准备调查研究所要求的技能、可能采取的行动和可能得到的结果等。实施方案经指导教师给出评价意见后实施。
(3)稳步推进实施,体现规范性原则。规范性体现在开题规范,即明确要求,固定时间、固定场所、固定人员完成开题。目前共100余个学习小组依据方案实施研究,在这一阶段,学校加强对过程的管理,重点抓好以下两个方面:(1)要求学生注意原始资料(包括研究方案计划、活动照片录像、各种记录、表格等)的积累。(2)教师准确定位自身角色,既不能“一切都管”,也不能“一切不管”,教师是指导者与合作者,而且要依据不同的问题与课题、不同的情形实施不同的指导。
4.评价落实,突出发展性、过程性和多元性
研究性学习评价重点强化了以下两个落实:(1)评价办法落实。学校制作了研究性学习评价系列表格,抓住开题、中期、结题三个环节,表格分为定性定量两大类别,这种以表格的方法记录评价结果,规范、易操作。(2)评价环节落实。要求指导教师和课题组抓好开题评价、中期评价和结题评价,目前课题组均完成了开题评价,填写了相应表格。
为了提高教师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执行力,我校在市、区教研部门的指导下,开展了一系列比武练兵活动。
1.典型示范,榜样引领研究性学习
学校请业务能力强、乐于钻研、勇于探索的中青年教师带头进行汇报交流,介绍如何培训学生、如何帮助学生开题及开展调查研究活动等,开展案例展示活动。
2.比武练兵,深入推进研究性学习
2009年12月,我校在全区乃至全市率先开展了高一年级研究性学习课题中期展示优质课比赛,并制定了《研究性学习课题中期展示流程》和《研究性学习课题中期展示评价量表》。赛课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向社会,在研究中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达到了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目的。吴剑芬老师指导的《武汉小吃的兴衰》等多节优质课获得好评。
(五)开发资源,学校、社会、家长汇智聚力
学校中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努力开发社区、社会、家长资源,为研究性学习创造良好的校内外硬件、软件环境。
1.统一调配现有设备,充分利用校内资源
学校为了支持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实验,充分利用校内现有资源,对现有设备实行“三增加一配备”,即增加图书资源、增加实验器材、增加计算机;对图书室、实验室、微机室、体操馆、多功能室等进行统一调配、协调安排,配备课题小组活动场所,提高校内资源使用效率,为课题研究提供便利。
2.发挥青山区位优势,努力开发社会资源
青山区是武汉市著名的工业城区,社会资源丰富。学校通过召开家长会的形式介绍研究性学习课程,以得到家长的理解与支持。学校与区档案馆、武钢博物馆取得联系,为学生查阅资料、参观考察提供条件;学校与区文体局、红钢城街和厂前街办事处建立联系,为学生进行访谈创造便利。
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极大地丰富了四十九中课程文化的内涵。它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它更新了教师观念,深化了教师对新课程内涵的理解。它带来了学习方式变革:学生由从教材书本中获取知识到从社会实践中获取知识;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到主动地获取知识;由运用某一学科知识分析解决学科问题到运用多学科知识综合分析社会问题。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门“课程”,我校重点强化其课程性质:(1)组织管理的有序性:实施计划明确、管理要求明确、主体责任明确(学生、教师、学校的职责)。(2)实施过程的完整性:步骤的全面性、记录的真实性、资料的丰富性。(3)考核评价的规范性:考核部门统一、考核平台统一、考核标准统一。
实践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新的问题。比如:(1)学校层面——管理责任、教师工作量计算考核、研究性学习场地、器材、资金等条件的局限等问题。(2)教师层面——观念尚未发生根本转变,责任心需进一步加强,指导课题的方法缺乏等问题。(3)家长层面——对新课程认识不足,少数家长不理解、不支持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4)社会层面——综合实践活动的法律、法规保障依据的缺失等。
虽然存在以上种种困难,但是我校还将进一步深入推进研究性学习,提高新课程的执行力。
第一,强化步骤,落实过程,构建研究性学习的长效管理机制,稳步推进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实施。第二,全程培训,重点指导,提高指导教师的课程执行能力和学生的课题研究能力。第三,完善评价体系,搞好学分认定。从开题评价、中期评价和结题评价三个环节着手,健全、完善研究性学习的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体系。完成、完善电子档案包的设计与管理,为学习评价及学分认定提供坚实的客观依据。第四,丰富课程资源,优化教师队伍。注意发展校外指导教师队伍,构建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的人才资源库。争取家长和社会有关方面的关心、理解和参与,与学生一起开发对实施研究性学习有价值的校内外教育资源,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良好的条件。
(作者单位:武汉市第四十九中学)
责任编辑 王爱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