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玲
(北京交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北京100044)
高等教育的过程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个服务的过程,把学生需求和学生满意度作为教育服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将本科教学改革更深入持久地进行下去,才能更加客观更加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在高校教学改革过程中,经过必要的专业结构调整后,课程改革这个极大影响教学质量的问题被凸显出来。课程实施改革应该着重在体现课程价值开发与相关的教育观念、信息技能和知识专长的结合点上,它关注的是“学生综合方法、态度、思维,让学生透过这些知识去挖掘、显现这些知识本身所蕴涵的社会需要、方法、情感以及精神等因素”[1]。因此改革的难度很大,需要认真研究和积极实践。
另一方面,课程实施作为教育服务的一部分,直接与学生群体接触,学生对教学质量的客观评价直接来自于他们对课程实施过程的感受。在教育竞争的大环境下,教学改革源于学生需求,并最终超越学生需求,以物超所值的服务达到学生满意的效果,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经之路。
作为本科教学的一线教师,变以自我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这是现代教育观念的重要标志。研究学生群体特征,关注他们的需求,才能真正达到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目标。
高校学生的需求具有不确定性、渐进性、多元化增值和直接简约等特点。学生入学之初,对课程教学的选择和评估空间不大,需求呈现一种不确定性;随着课程实施的展开,需求出现增长;由于学生个体水平和兴趣差异等原因,会有多元化需求倾向;对于课程实施采用一些增值服务项目,学生会作出价值判定,那些比较复杂,需要辗转反复的内容,虽有增值,但也难以被接受。
根据学生需求特点,在课程实施时可以采取以下三个应对策略:第一,引导及规范需求策略。用以解决需求的不确定性,让学生明白自己想要什么,能做什么;第二,开放性和可扩展性策略。针对学生在质和量方面的增量需求,在课程实施的内容和方法上提供增值服务,以便为学生谋求自主性发展铺平道路。第三,适合性和可实施性策略。在本科教学中有时因为强调水平而忽视了可接受性,有时又会因为好的设想而淡忘了可操作性。其实课程实施的内容可以是直接简约的,也可以是复杂高深的,但是它们都必须服从适合的与可行的这一准则。
(1)基于专业知识的掌握预测需求并满足需求
高校学生受自身知识经验的限制,对知识受育需求只是一个模糊的笼统的概念,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大多表现比较盲目和被动。而教师作为专业人员知道人才发展要求,又掌握专业知识,完全可以预测学生需求并尽力满足需求,可以引领学生逐步达到自觉自悟自主[2]。例如,“电路分析”课程实施前,预测学生希望了解知识所蕴涵的社会需要,我们就加大了理论与应用的结合面;预测学生需要学习综合方法和思维方式,我们就尽量提供与课程相关的参考文献;预测学生需要拓展各种能力,我们就开展了课下研究性教学;预测学生需要掌握若干技能,我们就进行了相关的课堂辅导讲座[3]。预测需求的依据源自对课程的理解和对学生的分析,在满足需求的过程中,还会不断出现一些新问题,需要作出新的预测,及采取新的跟进措施。比如,学生在做课题研究之后通常会出现各种遗留问题,包括仿真问题、理论分析与仿真关系问题、误差分析问题以及不同软件仿真结果不同的问题等。如果我们只告诉他们正确的结果是什么,并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因为此时他所关心的不是应该怎么做,而是“我的方法错在哪儿?问题出在何处?”。按照这种预测,我们专门增加了解决遗留问题项目,针对学生的具体问题切入分析,找出错误所在,给出解决方案或者指明方向。
(2)通过问卷反馈贴近需求
预测需求毕竟只是一种教师的主观意测,不一定符合学生的真实需求。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自身的需求会变得逐渐清晰起来。通过反馈了解学生的想法,从而改进更新教学方案,更加贴近需求是非常必要的。笔者曾经按照预测认为,学生需要一个开阔的学习空间,于是采取利用课堂网络平台的方法辅助教学,把与课程相关的内容资料、课件、软件、练习卷、研究课题及课程要求等放在网络上,供学生选用。可是问卷反馈结果表明,学生对此项措施并不满意,大多认为资料太少,没能充分的利用平台。根据学生的真实需求,笔者着力增加了教学相关的文献资料,并辅佐以课堂讲座和学生自己搜集资料,较好地满足了学生需求。
(3)挖掘课程价值超越需求
课程价值体现在与课程知识相关联的综合方法、思维、能力、社会需要及精神等元素上。学生所能表现出来的需求,通常是比较表浅的。如果我们的课程实施仅仅停留在学生需求上,可能会陷入无法深入教改的僵化境地。所以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把无形的课程价值用有形的方式体现出来,让学生在有意无意之间获取课程价值。
例如,笔者在“电路分析”课程上布置了“运算放大器反馈问题的研究”课题之后,学生研究课题时虽然经历了查阅资料、分析电路及做仿真等过程,但是仍然对有些超前的概念不能理解。我们从运放的一个基本应用“迟滞比较器”入手,分析特性、波形及与课题的关系,选用不同的芯片仿真说明在0-300ms短暂时间之内发生了什么现象、产生了什么结果及存在着什么问题。通过这个过程,我们让学生学习了解反馈的概念及其现象,学习如何用仿真佐证自己的观点等认识仿真软件的缺陷和局限性。
(4)通过制度创新引导需求
我们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依靠制度建立,引导和推动学生的需求朝向一个健康的方向发展。首先我们制定了成绩考评方法,引导学生关注整个学习过程,而不是一次应试。先后出台了讨论课模式、讨论课讲解提要、论文评分标准、读书纲要等文本,帮助学生在每个学习环节建立一个目标。为了畅通师生沟通渠道,专门制定了课代表职责。在这些制度中,成绩考评方法是最重要的一项,它有着很强的导向作用,应该给学生留有选择的空间。每个学生根据自身特点,选择不同的学习内容,如讨论课讲解、答疑、主持和撰写读书报告等等,较好地体现了制度对学习过程的引导和影响。
(5)通过教学手段规范需求
我们应当认识到,并非所有的学生需求都会得到满足。比如有些学生抄作业,我们就采取降低作业成绩比例和增加测验的手段来加以限制;有些学生拷贝论文,我们就降低论文写作比例和加强讨论课讲解答辩的方法来解决;有些学生缺课迟到,我们就在总成绩中增加考勤因素。
高等教育在强调科研水平的同时,教学也应达到高水平,尤其是研究型大学的本科教学。在从事教育教学服务的时候,把学生群体放在主体位置上,紧紧围绕学生需求开展课程实施,充分体现了教育服务的本性。根据对学生群体的需求分析,采用预测需求、满足需求、超越需求、引导需求及规范需求的方法,把教学思想、教育引导和课程价值融入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真正表现了教育教学由表及里和层层深入的特点,使教者教有所为、使学者学有所获。满足需求与超越需求,无疑对教学满意度是个有力的拉动,并且将最终体现为教育质量的提高。
[1] 周建平.大学课程改革的“深度”缺失与觉醒[J].南京:江苏高教,09.1:71-73
[2] 刘星.论政府服务超越“顾客导向”的必然性与可能性[J].太原:理论探索,07.4:106-109
[3] 马玲.开放式教学方法在电路分析课程中的实践[J].南宁:高教论坛,09.8: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