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翠娇,陈光明
(湖南城市学院 思想与政治理论课部,湖南 益阳 413000)
陈独秀早期民族主义思想的特点
周翠娇,陈光明
(湖南城市学院 思想与政治理论课部,湖南 益阳 413000)
陈独秀早期民族主义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并具有自身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与民主主义紧密相联;着眼于经济的现代化;注重人们的宣传教育工作;具有融合中西文化的特点。
陈独秀;早期;民族主义思想;特点
陈独秀(1879-1942),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激进派的领袖,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总司令,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他是一个重要但又复杂的历史人物。
他对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怀有深厚的爱和高度的责任感,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作了种种努力,其早期民族主义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始终围绕着“富国强民”这一主题。主要表现在民族国家思想、民族经济思想、民族文化思想等方面。
陈独秀早期民族主义思想,是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和国内阶级矛盾的激化而不断发展的,集中体现为反帝救亡和民主救国。具有“大民族主义”思想倾向,即更多地体现为以中华民族为体认单位的反帝思想,这种思想,更容易将反帝同反封建的斗争、将民族解放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自觉地结合起来,从而使他的民族主义具有自身的特点,焕发出巨大的精神力量。
陈独秀的民族主义与民主主义紧密联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与民权主义紧密相联
陈独秀的民族国家思想是与民权主义密切联系的最好的体现,他赋予民权主义以民族国家的形式,他所追求的是“以个人自由为基础的,具有民主政治内容和民族文化认同的民族国家共同体。”[1]
他在论述立国精神和目的时强调:“国家者,保障人民之权利,谋益人民之幸福者也”。[2]118他认为个人独立是国家独立的前提,“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2]172只有实行民主,才能建立一个真正的独立的民族国家。
他在《爱国心与自觉心》一文中指出,“中国之为国,外无以御侮,内无以保民,不独无以保民,且适以残民,朝野同科,人民绝望”。人民又不参预政事,对国内外情势都不了解,普遍缺乏民主觉悟,因而“无建国之力”。在他看来,如果不按西方的民主主义来建国,而是像当时中国那一类不仅不保护反而残害民权的国家,亡国在所难免,亡国亦“无所惜”(认为这样的国亡了也就亡了,不值得人民去爱的)。以至于得出“亡国为奴,何事可怖”那样荒谬的结论。
《爱国心与自觉心》一文,是陈独秀面对辛亥革命的最终失败,在激进而又迷惘的状态下对救国方案的新探索,他把西方的民主主义当作救国的良方,将民权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祖国将是使人民获得利益和幸福的共同体,确保人民的自由和幸福便是新型民族国家的基本目的。陈独秀的“恶国家胜于无国家”[2]118的哀怨,与十七世纪时拉·布吕耶尔针对专制制度的压迫喊出的“专制之下无祖国”可谓异曲同工。伏尔泰也说:“人民在一位有道明君治理之下才有一个祖国,在一个昏君统治之下就根本谈不上有什么祖国了。[3]666人们只有在共和政体的国家里,才能找到自己的祖国,只有自由才能把国家和人民结合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祖国给予了人民自由,人们才会热爱并效忠自己的祖国。
陈独秀的“恶国家胜于无国家”的哀怨,孕含着一种革命性意义,只有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实现民主共和,人们才会拥有一个真正的祖国。
偏激的民族主义一般带有保守的特征,强调民族国家的权力,强调国民对国家的职责和义务,忽视个人的权利和自由。这与陈独秀早期的民族主义是不相融的。
孙中山的民族主义也有不足。同盟会把“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当作革命的中心任务,这种“排满”民族主义在当时起了巨大的政治动员作用,但革命民主主义的宣传相对不足,也就是自由民族主义的宣传相对不足。同盟会虽在提倡“民族主义”的同时也讲“民权”“民生”主义,但许多革命者只是把民主革命的主题隐寓在民族主义之中,顾不上把民主具体化,戴季陶就指出:“当时三民主义义旗下的人,大都是一民主义——不完全的一民主义……换句话说,就是以排满复仇为民族主义全意义,是革命党的必修课,民权主义是随意科,民生主义,仅仅是科外讲演”。[4]13
与之不同的是,陈独秀把民权主义思想内涵与民族国家结合起来,从而使他的民族主义与民主主义较好地结合起来。突出表现为反帝的爱国主义思想和反封建专制的民主主义思想相结合。
(二)同反封建土地所有制相联系
陈独秀从欧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吸取养料来理解反满斗争, 在反对满清政府的同时,又把斗争矛头指向了封建主义私有制尤其是封建土地所有制,从而把民族革命与民主革命结合起来。
在《惨世界》中,陈独秀曾借杜撰的主人公男德之口,为穷人喊不平。他斥责剥削者是“孟贼”,说:“我看世界上的人,除了能做工的,仗着自己本领生活,其余不能做工,靠着欺诈别人手段发财的,那一个不是枪夺他人财产的孟贼呢”[5]133并指出:“世界上有了为富不仁的财主,才有贫无立锥的穷汉。”[6]123剥削者、寄生虫的存在,正是导致贫富两级分化的罪魁,所以决心要“用狠辣的手段,破坏了这腐败的旧世界,另造一种公道的新世界。”[6]153他多次明确表示:“我看这财帛原来是世界上大家公有的东西。”[6]162“世界上物件,应为世界人公有,那铸定应该是哪一人的私产呢?”[6]134并认为土地应当为“人民的公产,无论何人,都可以随意占有,不准一人多占。”[6]240
这就反映了陈独秀本人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不满,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反对封建主义,发展民族主义的强烈愿望,这比同盟会“十六字纲领”显得更激进。
孙中山提出民生主义,想用“平均地权”的办法,改良社会经济,但他并不反对地主土地所有制,更谈不上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陈独秀主张推翻清政府,但他并不仅仅局限于国内的民族矛盾,在其他革命党人大呼“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时候,他却把目光瞄准了封建土地所有制,认识到满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把中华民族当作一个整体,着眼于帝国主义与各民族之间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从反帝反封建的角度来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而把他的民族主义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有力地结合起来。这不能不说是他的一个创举。这也影响着陈独秀以后的民族革命观,陈独秀重视民族利益,毕生致力于民族解放运动。
这种与民主主义紧密相联的民族主义思想,充实了民主主义革命的思想内容。
陈独秀早期民族经济思想内容丰富,拙文《论陈独秀早期经济民族主义思想》 对此作了粗略的分析,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他倡导的是民族经济的现代化。
(一)把中国经济的发展放到国际经济的大环境下来考察
他认为在国际大势之下,“举凡一国之经济政治状态有所变更。其影响率被于世界,不啻牵一发而动全身也。立国于今之世,其兴废存亡,视其国之内政者半,影响于国外者恒亦半焉”[2]133后来,毛泽东对此评价说,虽然“这一理论的意义还没有发挥”,但这是一个“正确的命题”。[6]668
(二)发展民族经济的视野更为开阔
陈独秀超越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模式,超越了学习西方物质、科技的一般层面,顺应了学习西方的进步潮流,从更高的层面提出学习西方一切对我有用的东西,发展民族经济的视野更为开阔,提出了发展生产力的几条要则。
1.注重资本集中,发展民族工业。陈独秀在《论安徽的矿务》一文中提出了主要依靠民间集资来发展民族工业的主张。民间集资的目的就是注重资本集中。
2.掌握国家经济命脉,大力发展基础产业。陈独秀面对矿产、交通等基础产业被帝国主义控制的事实,提出了掌握国家经济命脉,大力发展基础产业的主张,尤其是重视矿产的开 和铁路的建造,他指出铁路开办大权落在外国人手里“真要制中国的死命哩”。[2]66我们中国要“赶紧拚命在各省架造铁路”。[2]70
3.以主人翁身份脚踏实地去奋斗。在《敬告青年》中,号召青年摒弃“吾人合做官发财享幸福三者以一贯之精神”的那种龌龊思想,“以生产殖业为重要之条件”去发财致富、获得幸福。[2]187也就是通过脚踏实地去奋斗而获得幸福。
如前所述,陈独秀已超越了排满民族主义思想,他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反满,不是一般地反对满洲贵族,而是反对整个封建剥削制度,主张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其民族主义思想集中反映了成长着的民族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同时又努力为民族资本主义开辟道路。为了创建民主制度得以生存的环境,从整个中华民族角度来提升人们的思想意识,激发他们的反帝爱国热情和民族精神,为此,他不遗余力地进行宣传教育工作。
同盟会虽然发动新军、组织武装起义,但是宣传爱国、反对帝国主义的不多,忽视了对下层人们的宣传教育。
陈独秀是辛亥革命时期较早注重于宣传教育的革命者之一。他似乎意识到了孙中山民族主义的消极方面,因而注重科学的普及工作和人民思想觉悟的提高,重视人们的宣传教育工作。
面对清政府的腐败、帝国主义的侵略,陈独秀一方面用最犀利的笔墨深刻揭露了清王朝的卖国嘴脸,另一方面关心群众的思想觉悟,意识到开发民智、启发群众觉悟的必要性。陈独秀在投入拒俄运动时,他的政治思想明显地超越了一般人。他提出的拒俄主张,立足于发动群众,共赴国难。而不是幻想清政府及其官吏去组织抗俄战争,或是采用什么“以夷制夷”的办法。他说,俄国强迫清政府签订条约的消息,许多“中国人尚不知之,其何以防之?”因此,应把中国被瓜分的消息迅速传入“内地”,以动员人民。面对群众的“漠然”深表担忧,尤其是对面对帝国主义的瓜分狂潮,而省城和通商码头的人都不是很清楚的时候,指出“这不是要活活的急死人吗?”。[2]27他明确地指出当时思想界流行的“中国人天然无爱国性”的观点是错误的,说“中国人天然无爱国性,吾终不服,特以无人提倡刺激,以私见蔽其性灵耳。若能运广长舌,将众人脑筋中爱国机关拨动,则虽压制其不许爱国,恐不可得。” 可见,陈独秀就是想“刺激(激发)”中国人“爱国性灵”,[2]13把反帝抗俄的斗争任务,寄托于人民大众。
他的宣传发动思想与其民族主义思想是同时产生和发展的,随着自己思想的日益成熟,这一思想更趋完善。“把自己的探索与思考同唤醒人们从安于做奴隶的麻木状态中惊醒过来这一宏伟的事业结合在一起。”[7]陈独秀把主要精力放在政治活动和政治宣传上,“一生差不多是消耗在政治生
涯中”。[8]522
辛亥革命失败后,陈独秀启迪民智、发动群众的思想更深化了,《一九一六年》一文指出:“吾国年来政象,惟有党派运动而无国民运动也……凡一党一派之所主张,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运动,其事每不易成就,即成就矣,而亦无与于国民根本之进步。因为国民对于“吾国之维新也,复古也,共和也,帝政也”皆若“观对岸之火”。号召青年男女为“国民运动”“国民政治”而努力。[2]174
之后他所倡导的伦理革命和文学革命实际上都是为他的“国民政治”“国民运动”服务的。他认为政治问题在于国民不觉悟,故启迪民智、提高人们的伦理觉悟,就是从根本上解决国内的政治问题;认为根植于人们心理深层的旧思想、旧文学、旧艺术与新社会、新国体格格不入,因而提倡文学革命,其宗旨就是为了提高国民素质,开展国民运动,推动国家进步。[9]
重视这些民主启蒙工作,表明他对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有了一定的认识,也说明旧民主义时期的陈独秀似乎已经认识到人民大众是反封建的主力,这种唤醒民众,从思想文化的角度拯救民族的灾难,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五四运动的产生,也为新民主义革命运动的开展作了思想准备。
早期的陈独秀对中国传统文化持辩证的扬弃态度。一方面,主张继承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另一方面,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积极反思,尤其是主张革新中国传统文化。主张通过向西方学习,实现民族独立与振兴,推崇个人自由,并将其作为民族国家达到自由与富强的一种手段。[10]他主张在批判中学习西方文化,在批判中继承本国文化,其民族主义思想,具有融合中西文化的特点。
胡适是五四时期著名的反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11]陈独秀跟他一样拒绝任何形式的排外主义。胡适的自由主义,不加选择地批判中国的一切,这就不免滑入民族虚无主义的深渊,而陈独秀则避免了这一思想倾向。
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前期所表现的融合中西思想的文化观,为新文化运动的进一步发展作出了贡献,也对近世西方文明精华的吸收、引进产生了重大影响,开启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路,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五四运动”的爆发输送了血液和氧气,而“五四运动是在思想上和干部上准备了一九二一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又准备了‘五卅运动’、北伐战争”[5]660,是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开端。
陈独秀具有辩证发展的世界观。“人类文明之进化,新陈代谢,如水之逝,如矢之行,时时相续,时时变易”[2]170“排万难而前行,乃人生之天职”[2]132,因而其民族主义思想是不断发展的,这为他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所以说陈独秀对中国走向现代化影响深远。他早期民族主义思想的进一步发展为他成为较早的马克思主义者打下了思想基础。
[1] 许纪霖. 现代中国的自由民族主义思潮[J]. 社会科学,2005(1): 95-103.
[2] 陈独秀. 陈独秀著作选: 卷 1[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3] 伏尔泰. 哲学辞典[M]. 上海: 商务印书馆, 1991.
[4] 佚名. 中国革命与中国国民党[M]. 北京: 中国文化服务社,1941.
[5] 苏曼殊. 曼殊全集: 卷2[M]. 北京: 北京市中国书店,1985.
[6] 毛泽东. 毛泽东选集: 卷2[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1.
[7] 吴根 . 辛亥革命前后的陈独秀. 近代史研究[J]. 1981(3):101-117.
[8] 陈独秀. 实庵自传. 陈独秀文章选编下册[M]. 北京: 三联书店, 1984.
[9] 肜新春. 试析陈独秀早期民族主义与爱国救亡思想[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8(5): 230-233.
[10] 周翠娇. 论陈独秀的早期民族文化思想. 船山学刊[J].2007(3): 99-101.
[11] 周翠娇. 五四时期胡适反传统文化思想.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J]. 2005(4): 47-49.
Abstract:Chen Duxiu’s early thought of nationalism is of rich connotations. Its distinctive character can be reflected in its close association with democracy and economic modernization. It emphasized on publicity and education among people. It was featured by its combin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Key words:Chen Duxiu; early time; nationalism; character
(责任编校:高 武)
Chen Duxiu’s Ideological Character of Nationalism in His Early Time
ZHOU Cui-jiao, CHEN Guang-ming
(Department of Ideology and Political Theory, Hunan City University, Yiyang, Hunan 413000, China)
K 201
A
1672–1942(2010)02–0013–04
2010-01-05
周翠娇(1967-),女,湖南郴州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思想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