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安林
(中共湖南省委党校 党史教研部,长沙 410006)
邓小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戴安林
(中共湖南省委党校 党史教研部,长沙 410006)
邓小平论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指导方针、基本内容和根本任务。邓小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在这一思想的指引下,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
邓小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思想理论;主要内容;历史地位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重要内容之一,本文试对他的这一思想及其历史地位作一番论析。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地位和作用,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立论基础,关系重大,为此,邓小平深刻论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战略地位。
1.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重要特征。邓小平指出:“我们的国家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我们要在大幅度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同时,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发展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1]208他还进一步指出:“在社会主义国家,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就是建设物质文明。”“与此同时,还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最根本的是要使广大人民有共产主义的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2]28他强调指出,只有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有机统一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个社会都包括经济、政治、文化三大部分组成,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形态,当然也是如此。其中经济是基础,是最终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和保证;思想文化则是一定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并给予经济和政治以巨大的影响。这三方面相互影响和作用,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所以,社会主义社会不但要有高度发展的物质文明,而且必须要有高度发展的精神文明。只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协调发展,才是合格的社会主义。
(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区别于其他社会显著标志,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重要表现。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经济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而不是为了剥削。由于社会主义制度的这些特点,我国人民能有共同的政治经济社会理想,共同的道德标准。以上这些,资本主义社会永远不可能有。资本主义无论如何不能摆脱百万富翁的超级利润,不能摆脱剥削和掠夺,不能摆脱经济危机,不能形成共同的理想和道德,不能避免各种极端严重的犯罪、堕落、绝望。”[1]167一方面,社会主义社会同其他社会的区别,不仅表现在经济和政治方面,而且还表现在精神文明方面;另一方面,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互为条件、互相促进。邓小平指出:“我们为社会主义奋斗,不但是因为社会主义有条件比资本主义更快地发展生产力,而且因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消除资本主义和其他剥削制度所必然产生的种种贪婪、腐败和不公平现象。”[2]28所以说,社会主义制度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断发展提供必要前提条件,而高度的精神文明则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重要体现。
2.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邓小平指出:“今后一个长时期内,至少是到本世纪末的近二十年内,我们要抓紧四件工作”,“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就是其中的一件,他强调“这是我们坚持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最重要的保证”。[2]3
(1)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使我国现代化建设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保证。我们所进行的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而不能偏离这个方向,这需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来加以保证。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没有这种精神文明,没有共产主义思想,没有共产主义道德,怎么能建设社会主义?”[1]367“不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光靠物质条件,我们的革命和建设都不可能胜利。”[2]144
(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第一,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项宏伟壮丽的事业,也是人民群众自己的事业,只有把全国各族人民凝聚起来,团结奋斗,才能取得成功。邓小平指出:“最重要的是人的团结,要团结就要有共同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我们过去几十年艰苦奋斗,就是靠用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为了人民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凝聚力。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一切。”[2]190第二,当今世界衡量一个国家的实力,已不是单看军事实力或经济实力的强弱,而是看包括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各种力量综合国力的强弱。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知识创新、人才开发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大作用,使科教兴国真正成为全民族广泛共识和实际行动,从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3)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提供保证。邓小平指出:“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2]284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人民群众的文明程度,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的人际关系,使每一个公民都懂得自己的权利和义务,遵纪守法,消除各种丑恶现象,普及科学知识,反对封建迷信,扫除愚昧无知,从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和谐稳定社会环境提供了精神上有力保证。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方针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有正确的指导方针来引导,邓小平的一系列有关论述,为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明了正确发展方向。
1.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的指导方针。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人类社会精神文明的伟大成果,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既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邓小平指出:“思想战线的战士,都应当是人类灵魂工程师。在当前这个转变时期,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整个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他们在思想教育方面的责任尤其重大。”“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应当高举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的旗帜,用自己的作品、教学、讲演、表演教育和引导人民正确对待历史,认识现实,坚信社会主义和党的领导,鼓舞人民奋发努力,积极向上,真正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为伟大壮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而英勇奋斗。”[2]40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不论是思想道德建设还是科学文化建设,都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只有这样,才能把理想建立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基础上,使道德建设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认识到守纪律对于保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大意义;才能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方向,以科学理论武装人,以正确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精神塑造人,以优秀作品鼓舞人,激发亿万群众积极投身于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主义国家的伟大实践中去。
2. 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的方针。邓小平指出:“对于学术上的不同意见,必须坚持百家争鸣的方针,展开自由的讨论。”[1]98文化艺术方面要“坚持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方针,在艺术创作上提倡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自由发展,在艺术理论上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的自由讨论。”“围绕着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共同目标,文艺的路子要越走越宽,在正确的创作思想的指导下,文艺题材和表现手法要日益丰富多彩,敢于创新。要防止和克服单调刻板、机械划一的公式化概念化倾向。”[1]210-211
(1)必须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双百”方针提倡艺术上不同形式和风格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学派自由争论,它体现了精神生产的特点和科学文化发展的特殊规律。精神生产具有探索性,需要独立思考的自由创造环境。同时,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由于受到各种各样条件的制约,不可能一次性完成,这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不同的观点、体系和学派。对思想领域的矛盾,认识上的分歧,不能靠扣帽子、打棍子、抓辫子,以势压人解决问题。只能采取民主的办法,通过自由争论的办法解决。只有这样,才能造成科学文化健康发展所必需的安定团结的环境和民主和谐的气氛,使其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2)必须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的方针。中华民族创造的古代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有着许多积极的思想因素,同时,也不可忽视其中包含的封建糟粕。因此,对民族传统文化必须是批判的继承,并结合时代的特征加以发展,推陈出新,使它不断发扬光大。同时,我们还必须吸收外国的优秀文化。邓小平指出:“我们要向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经营管理方法以及其他一切对我们有益的知识和文化。闭关自守、固步自封是愚蠢。但是,属于文化领域的东西,一定要用马克思主义对它们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方法进行分析、鉴别和批判。”[2]44
3.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邓小平指出:“搞现代化一定要有两手,只有一手是不行的”,[2]154“这两只手都要硬。”[2]376在搞好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搞好精神文明建设,这是邓小平的一贯思想。
(1)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是相辅相成和互相促进的。没有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就会失去物质基础;没有社会发展和精神文明进步,物质文明建设就会失去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因此,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必须一起抓,两手都要硬,决不能一手硬,一手软。
(2)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这是由于:第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两重性的作用。一方面,有利于培育人们的自立、竞争、效率、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消极作用,容易诱发人们的拜金、享乐和个人主义等等。而在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体制完善、法制健全都需要经历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这就使精神文明建设也需要经历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第二,在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一方面有利于我们抓住机遇,引进外国先进科学技术与管理经验,以壮大社会主义经济。另一方面资本主义腐朽的东西趁虚而入,国际敌对势力也趁机企图在思想、政治、文化、宗教等方面对我国施加影响,加紧进行和平演变。对此,我们要有充分认识和长期作战思想准备。第三,历史上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留下的遗毒影响不可能短时间消除干净,存在着某些党员干部和社会成员发生腐化变质的现象等。所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决定我们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方针的长期性,决不能一时硬,一时软。
(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和根本任务
邓小平指出:“所谓精神文明,不但是指教育、科学、文化(这些是完全必要的),而且是指共产主义的思想、理想、信念、道德、纪律,革命的立场和原则,人与人的同志式关系,等等。”[1]367也就是说,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分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部分。”他进一步指出:“搞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主要是使我们的各族人民都成为有理想、讲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人们。”[1]408使全国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和根本任务二者之间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根本任务通过基本内容体现出来。
1. 思想道德建设。思想道德建设决定着精神文明的社会主义性质。它的主要内容“是工人阶级的、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科学理论,是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和道德,是同社会主义公有制相适应的主人翁思想和集体主义思想,是同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相适应的权利义务观念和组织纪律观念,是为人民服务的献身精神和共产主义的劳动态度,是社会主义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等等。概括起来说,最重要的就是革命的理想、道德和纪律。”[3]
(1)有理想,就是要树立长远的奋斗目标和精神支柱。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个共同理想,是全国人民利益和愿望的集中体现,是现阶段我们奋斗的目标。还有最高理想,就是最终实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制度。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这个最高理想都是共产党人和先进分子的力量源泉和精神支柱。我们要根据现阶段的基本情况,在全社会大讲共同理想,引导人们将自己的人生追求同实现共同理想紧密结合起来,努力把积极性、创造性凝聚起来,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而奋斗。
(2)有道德,就是要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道德作为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是有具体现实内容的。社会主义道德,以集体主义为基本原则,尊重个人的合法权益,反对一切损人利己、损公肥私、金钱至上的思想和行为。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进一步强化道德建设。从实际出发,鼓励先进,照顾多数,把先进性要求同广泛性的要求结合起来,团结引导不同觉悟程度的人们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3)有纪律,就是通过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和纪律教育,增强人们的民主意识和法制、法律观念,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正如邓小平所指出:“在党政机关、军队、企业、学校和全体人民中,都必须加强纪律教育和法制教育。没有规定纪律或规定的不完善不合理的,要迅速规定和完善。大中小学的学生从入学起,工人从入厂起,战士从入伍起,工作人员从到职起,就要学习和服从各自所必须遵守的纪律。对一切无纪律、无政府、违反法制的现象,都必须坚决反对和纠正。否则我们就决不能建设社会主义,也决不能实现现代化。合理的纪律同社会主义民主不但不是互相对立的,而是互相保证的。”[1]360
2. 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它要解决的是培养有文化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民族科学文化素质和现代化建设的智力支持问题。
(1)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我国国力的强弱、经济的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归根结底取决于教育的发展。那么如何把教育搞上去呢?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2]35这是发展我国教育事业的根本方针。教育要面向现代化,要求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教育要面向世界,要求在教育体制、内容、方法和手段上,消化吸收当代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使中华民族以新的面貌重新站在世界文明前列。教育要面向未来,要求教育要努力走在经济建设的前面,为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强大后劲创造条件。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邓小平明确指出:“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科学与生产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了。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作用。”[1]87后来,他又进一步强调指出:“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2]274由于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很低,科学技术还不发达,所以,必须大力发扬尊重科学,追求知识的精神,充分调动广大科技人员进行科技创新的积极性,才能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3)发展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邓小平指出:“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1]208人们在精神生活上的需要是多方面的,除了接受教育、掌握科学技术知识以外,还需要有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主要是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等,如果没有这些事业的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就难以落实。
综上所述,邓小平深刻论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指导方针、基本内容、根本任务等一系列重要观点,形成了一个比较全面完备的思想体系。
邓小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思想的历史地位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邓小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
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那里,文明一般是作为总体概念来使用的。他们不论在谈到人类文明史、资本主义文明巨大进步,还是谈到未来社会文明的时候,虽然也涉及到我们现在所讲的精神文明方面的内容,但是他们都没有将文明区分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方面,都没有用精神文明这样的概念来概括诸如思想、道德、教育、科学、文化等等一类文明现象。把它们概括为精神文明的内容,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看作是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特征,强调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必须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这是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学说的重大贡献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由于历史条件局限,虽然没有能够形成明确系统的关于精神文明建设思想,但他们的一些观点成了邓小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思想的重要来源和科学依据。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时候,对于未来社会的精神文明,曾提出过许多宝贵思想。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批评“粗陋的共产主义者”否定一切现代文明成果的做法,认为这是一种历史倒退。著名人类学家摩尔根在所著的《古代社会》一书中有一段话:“管理上的民主,社会中的博爱,权利是平等普及的教育,将揭开社会的下一个更高的阶段,经验、理智和科学正在不断向这个阶段努力。这将是古代氏族的自由、平等和博爱的复活,但却是在更高形式上的复活。”马克思、恩格斯对这段话十分重视,马克思在读书摘要中摘录了这段话并明确把下一个更高阶段注明为:“即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制度。”恩格斯则把这段话作为他所著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的结束语。[4]这说明马克思、恩格斯是把包括教育、科学、文艺、道德等等我们今天称为精神文明的东西,同社会主义联系在一起。当然,由于马克思、恩格斯所处时代和所面临主要任务是批判空想社会主义脱离客观经济过程的具体分析,幻想从平等、善良、爱之类抽象伦理道德观念出发建立社会主义的错误观点。为此,马克思、恩格斯在论述社会主义特征时,其重点是强调经济的决定作用,而对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人们精神世界的需求,没有深入展开探讨。尽管如此,在他们为未来社会所描绘的美好蓝图中,仍然清楚地包括了精神文明的内容。
列宁领导俄国人民把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所以,实践向他提出全面认识社会主义特征的任务。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就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提出许多精辟观点。他阐明学习文化科学知识,掌握人类创造全部精神财富的巨大作用,指出:“从前我们是把重心放在而且也应该放在政治斗争、革命、夺取政权等等方面,而现在重心改变了,转到和平的‘文化’组织工作上去了”,“只要实现了这个文化革命,我们国家就能成为完全的社会主义的国家了。”[5]773-774他特别强调指出:“在一个文盲的国家里是不能建成共产主义社会的。”[5]294“只有确切地了解人类全部发展过程所创造的文化,只有对这种文化加以改造,才能建设无产阶级的文化,没有这样的认识,我们不能完成这项任务。”“只有了解人类创造的一切财富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5]285列宁虽然没有把科学教育、思想道德等概括为精神文明,但他把这些作为建设完全社会主义的内容是非常明确的。
毛泽东也把教育科学、文化知识等等看作是文明范畴的东西。把教育水平低,文化知识贫乏,科技落后看作是愚味、不文明的表现。新中国刚建立,毛泽东在《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一文中指出:“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中国人被人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6]当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毛泽东在出席关于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号召“全党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同党外知识分子团结一致,为迅速赶上世界科学先进水平而奋斗。”[7]他还提出社会主义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8]这些观点对我们仍然有重要现实意义。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在领导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总结实践经验,逐步形成比较系统的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思想。它标志着我们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在客观规律的把握上,更加准确、全面,更为深化了。
(二)在邓小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思想的指引下,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
灿烂的精神文明之花,必然结出丰硕的实践之果实。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明显提高了全国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在邓小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思想的指引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紧紧围绕着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大力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共产主义教育,切实做好宣传教育引导工作,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公民,使亿万群众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之中,表现出前所未有的昂扬风貌,释放出无比宏大的创业伟力,创造出举世瞩目的辉煌业绩,民族自信心和民族凝聚力空前增强。全国各地纷纷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教育活动,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人民群众拥护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万众一心,艰苦创业,大大提高了思想觉悟,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在全社会大力倡导人民服务精神,引导人们学习先进典型,热爱公益,乐于助人,形成了良好的社会风尚。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全国还加强了社会主义道德教育,民主法制教育和纪律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反对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在全社会加强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追求真善美,抵制假丑恶,用诚实劳动建设美好生活,已经成为当今社会追求的时尚风气。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已成为当今社会崇尚的核心价值观,全民族的思想道德水平获得了显著的提高。
2. 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提高了全国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在邓小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思想的指引下,我国的教育科学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教育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基础工程。改革开放以来,这一基础工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到2008年,全国各级各类在校学生达到了 2.6亿,其中有近 1.6亿学生正在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在1 900多万初中毕业生中,有85%以上升入高中阶段教育学校,其中一半以上进入中等职业学校;在830多万普
通高中毕业生中,有73%以上升入高等学校,其中一半以上进入高等职业学校;还有100多万硕士研究生和 24万博士研究生正在进行学习和研究。改革开放以来,科学技术事业发展很快。到2008年,全国科研机构已发展到3 775个,科技人力资源已达4 200万人,居世界第一位。中国整体科技发展水平已处于发展中国家前列,少数领域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改革开放以来,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性等一系列方针政策逐步得到落实,促使文化事业呈现出一派百花争妍,万紫千红的繁荣景象。文艺创作日益繁荣,精品佳作不断涌现。一大批弘扬时代精神、艺术质量上乘、受到群众喜爱的优秀作品,充分发挥了鼓舞人民的作用。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质量不断提高。我国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繁荣昌盛,对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社会全面进步,提高全国人民科学文化素质起了重要作用。
[1] 邓小平文选: 第2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4.
[2] 邓小平文选: 第3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3.
[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 上册[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8: 276.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 4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179.
[5] 列宁选集: 第4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6]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 第 1册[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1987: 7.
[7]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 第 6册[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 12.
[8] 毛泽东文集: 第7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9: 226.
Abstract:Deng Xiao-ping stressed the important strategic posi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ideology and ethics.He established the guideline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ideology and ethics. He set out the basic and fundamental task of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ideology and ethics. He stressed that we should not only strengthen but also improve our Party leadership to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ideology and ethics, which is a concept that enriches and develops Marxism. This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socialist theoretical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Under his guidance, China’s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ideology and ethics has achieved fruitful results
Key words:Deng Xiaoping; socialism; socialist ideology and ethics; theoretical thought; main content; status and role
(责任编校:高 武)
On Deng Xiao-ping Theory about the Socialist Ideology and Ethics Construction and Its Historical Position
DAI An-lin
(Department of History Study of CPC, Hunan Provincial Party College of CPC, Changsha, Hunan 410006, China)
D 33/37
A
1672–1942(2010)02–0007–06
2010-01-03
全国党校系统立项资助重点课题(中校厅字2008年34号)
戴安林(1956-),男,山西祁县人,教授,主要从事中共党史与党的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