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艳艳
胫腓骨骨折在骨科中是常见病、多发病,多由车祸、重物砸伤、扭伤等引起,且并发症多,临床上要严密观察,细心护理减少并发症,并加强功能锻炼,促进患者早日康复。现从胫腓骨骨折临床表现,治疗方法,护理及主要并发症等几方面介绍一下。
小腿肿胀,青紫,疼痛,有骨擦音或骨擦感,患肢畸形。
根据不同的骨折类型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或石膏固定,切开复位钢板或髓内针固定,跟骨牵引,外固定架等。
骨筋膜室综合症,缺血性肌痉挛,针眼感染,腓总神经损伤,骨延迟愈合和不愈合。其中骨筋膜室综合症是最常见最严重的并发症。
4.1 心理护理 患者猝然受伤,遭受意外打击。内心十分紧张恐惧,心理活动复杂,精神刺激过强,可引起人体阴阳失调,气血不合,气体受阻,从而不利于机体恢复。
4.1.1 热心接待患者,耐心解释告知骨折愈合的转归过程,现身说教解除患者的思想顾虑,使其积极的配合治疗。
4.1.2 在交谈过程中,首先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有针对性的与患者交谈,减轻或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使患者产生安全感,信任感,使其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与患者讲明骨折愈合与情绪心理的关系,鼓励患者怡情悦志,安心养伤。
4.2 饮食护理 宜清淡可口,易消化,如面条、米粥、蔬菜之类,忌食辛辣肥腻之品;骨折中期,瘀未尽去,筋骨未连,饮食宜进调和气血、接骨续筋之类,如牛奶、豆类、瘦肉、排骨汤及鱼类等;骨折后期,体虚未完全恢复,骨折还未坚固,需补益肝肾,强筋壮骨,可进食营养丰富的滋补之品,如动物肝肾、红枣、桂圆等,加速骨折愈合。
一般膳食原则:对于单纯的骨折,患者初期除伴有轻微的全身症状外,其余时间仅有局部的肿胀、疼痛、活动不利等表现,所以,普通的骨折病人和一般健康人的日常饮食相仿,选用多品种、富有营养的饮食就可以了。
考虑到患者的心理与胃肠功能可能受到抑制,这就要求食物应易于消化和吸收,要少含渣滓,便于咀嚼和消化。烹调时须切碎煮软,不宜油煎、油炸。慎用辛辣刺激品(辣椒、生葱、芥末、胡椒等)。
对于老年人或受伤前就有疾病的骨折患者,饮食的摄取要注意骨折对原有疾病的影响。
多处骨折伴有内脏损伤较严重者,因人体应激性反应较大,消化功能受到明显抑制,饮食就应以清淡为主。可以用流质或半流质饮食,特别不宜食用肥腻饮食,如骨头汤等。
4.3 腹胀与便秘的护理 骨折后静脉受阻,脏腑之气不利,腑气不通,清气不七,浊气不降而致腹胀,气血受损,血瘀化热,热郁结肠,灼伤阴津,肠道失于润滑,而出现肠燥便秘。腹胀便秘的护理,关键在于预防。
4.3.1 患者入院当日晚帮助患者做顺时针方向腹部按摩,并指导陪人,每日按摩2次,每次100~200圈。
4.3.2 口服木香顺气丸行气调中,或少量蕃泻叶代茶饮,指导患者多吃蔬菜。
4.3.3 取开塞露纳肛,或口服果导片,或肥皂条肛入。
4.4 泌尿系感染的预防及护理 患者不习惯床上大小便,以致泌尿系感染。护士应做好饮食指导,鼓励患者多饮水,排尿时手压下腹部使膀胱残余尿下降至最低水平。有留置尿管患者,每日消毒尿道口,定期更换尿袋和尿管,发现尿液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并留取尿常规,给予膀胱冲洗或早期拔尿管。
4.5 骨筋膜室综合症的预防及护理 对肿胀严重的患者,应注意观察血运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注意预防骨筋膜室综合症。严密观察患肢情况,防止发生缺血性肌挛缩和骨筋膜室综合症。患肢持续性剧痛,严重肿胀、发绀、发凉、麻木,动脉摸不清时,应及时处理,否则因局部血管痉挛,远端缺血,可造成缺血性肌挛缩。患肢持续性疼痛,并进行性加重患侧足趾被动牵引时剧痛,皮肤色泽变红,肢体远端动脉搏动仍存在,应考虑发生了骨筋膜室综合症。一旦确诊为胫腓骨骨折合并有骨筋膜室综合症,立即通知医师,建立静脉通道,静脉快速滴注20%甘露醇250ml,补液用抗生素,但禁用止血药,以防筋膜室内动脉栓塞,同时做好切开减压的准备工作。
4.6 围手术期的护理
4.6.1 术前护理 一般护理伤后肿胀的患肢抬高10°~20°,并给予50%的硫酸镁湿敷患处,每日2次。注意观察患肢的血液循环情况,有伤口的患者以无菌敷料包扎,以防感染。手术区准备:手术前应重视皮肤准备,以防术后发生感染。对择期手术的患者,手术前3天即开始每天2次清洗患肢,除去皮上积垢,手术前1天剪短趾甲,剔除患肢毛发,并彻底刷洗患肢。心理护理:手术前向患者解释行外固定架治疗的理由及特点,以及如何配合。因外固定架暴露在肢体外,给患者生活上带来诸多不便,患者精神压力较大,心理负担较重。应耐心地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消除患者的疑虑及恐惧心理,取得患者的配合。
4.6.2 术后护理 术后预防性使用抗生素1周。根据损伤情况,酌情使用甘露注射液3~5天,脱水消肿,切口常规换药拆线,更换外固定支架针孔敷料,1~2次/周。术后体位的护理:术后将患肢置于功能位,抬高30°~40°,以利于静脉、淋巴的回流,减轻肿胀。严密观察血液循环及创口情况,注意观察手术切口的渗血情况及分泌物颜色,气味,定时做分泌微生物培养及药敏试验,及时更换敷料,保持皮肤清洁干燥,伤肢外固定器覆盖棉垫,以阻挡灰尘和保温,紫外线空气消毒每日2次,每天2次75%酒精滴于针眼处,或用凡士林纱布包裹针眼处,每2~3天更换1次,防止针道感染。早期膝踝关节功能锻炼,1周后根据患者情况可考虑扶拐行走。随时检查坚固各锁钉,确保骨折固定牢靠。观察伤口敷料有无渗血,有引流管者注意观察引流液的量,色,性质及引流管是否通畅。患者抬高患肢长时间卧床后,身体重心集中在骶尾部及背部骨突部位,受压部位皮肤容易发生摩擦而导致皮肤缺血坏死。每1~2小时协助病人翻身1次,并按摩受压部位皮肤,以促进血液循环。要经常保持床单整洁,保持皮肤干燥,及时做好生活护理,预防褥疮的发生。
4.7 功能锻炼 早期功能锻炼(半个月内),主要以肌肉收缩锻炼为主,以达到促进血液循环,防止深静脉血栓,减少局部肿胀,防止肌肉萎缩,避免关节周围黏连等。下肢可做一些踝关节的背伸、股四头肌的收缩活动及足趾关节屈伸运动。功能锻炼在骨折患者治疗与恢复过程中是不可缺少的。病人受伤后肢体暂时失去基本功能,随着骨折的逐渐愈合,患肢的基本功能必须通过患者主动锻炼才能恢复,任何治疗都无法代替。反之由于患者心理惧怕和对疼痛的敏感,往往不愿早期负重及功能锻炼,结果导致骨折延迟愈合,肢体关节僵硬或强直。可根据患者的心理状况,健康状态,骨折部位,骨折类型以及手术完成情况,制定不同的训练计划:指导患者术后第2天即开始指导患者行股四头肌主动收缩活动及膝、踝关节的被动活动,每日2次,每次15分钟,以促进血液回流,防止深静脉血栓形成,关节僵硬和肌肉萎缩。并告知患者早期活动对肢体功能恢复的重要性,使之能自觉、自主地进行功能锻炼。对于老年人及婴幼儿不能做主动活动者,适当给予每日数次被动活动(踝关节的背伸、股四头肌的收缩活动及足趾关节屈伸运动),每2小时一次,每次5~10分钟。主动和被动活动,应循序渐进,逐渐增加活动范围和活动强度,以患者不感到疲劳疼痛为宜,负重应根据骨折愈合的进展恢复情况逐渐从部分负重过度到完全负重。在临床和X线都证实骨折愈合时才能完全负重,一般3个月后扶拐下地可以行走。
4.8 石膏固定术病人的护理
4.8.1 促进石膏的干燥 石膏固定完成以后,需2日左右才能完全干固。石膏完全干固前,容易发生断裂或受压引起凹陷变形。为了促使石膏迅速干固,夏天或暴露在空气中,不加覆盖,冬天可使用电灯烘烤。
4.8.2 保持石膏完整 不要按压石膏或将用石膏固定的患肢放置在硬物上,防止产生凹陷压迫皮肤。抬高患肢时,应托住主要关节,以防关节活动引起石膏断裂。
4.8.3 抬高患肢 石膏固定后,应让患肢高于心脏水平,这样有利于静脉及淋巴液回流,减轻肢体的肿胀。
4.8.4 观察肢端循环及神经功能 若病人主诉固定肢端疼痛或跳痛、麻木,检查时发现肢端出现紫绀、温度降低、肿胀,可能预示着血液循环障碍。应及时检查,必要时做减压处理或拆除石膏。石膏内有局限性疼痛时,也应及时开窗观察。并应经常检查石膏边缘及骨突处,防止压伤。
4.8.5 石膏干后,应防止石膏折断,石膏完全干固后,应按其凹凸的形状垫好软枕头。
4.8.6 保持石膏清洁,防止被水、尿及粪便浸渍和污染。
4.8.7 注意功能锻炼,没有被石膏固定的关节在加强活动。即使是包裹在石膏里的肢体,也要遵照医嘱练习肌肉的收缩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