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美荣,黄国萍
(池州学院 资源环境与旅游系,安徽 池州 247000)
对高校辅导员角色成效的诉求
李美荣,黄国萍
(池州学院 资源环境与旅游系,安徽 池州 247000)
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力量,在高校人才培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当前的辅导员角色价值弱化、制度“老化”和越来越严重的角色差距成为制约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因素。认真实践高校辅导员的岗位角色和职业角色,加强角色意识,正确定位,提高角色成效,切实发挥辅导员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是进行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
高校;辅导员;角色成效;诉求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了新世纪新阶段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纲领性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意见》强调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辅导员要按照党委的部署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2006年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指出: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规定》对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辅导员的角色已经由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向以学生成才为核心的教育者、管理者、服务者的多元化方向发展。这是党和国家在新时期对高校辅导员科学的角色定位,同时也是对辅导员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和新任务。然而,由于现有的辅导员制度已经“老化”,很多高校辅导员在多重角色条件下开展工作时往往面临相对较大的角色压力,从而使辅导员角色在实践过程中难以获得好的角色成效。根据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发展特点,加强辅导员角色实践,更好地实现辅导员角色成效,在此时显得尤为重要。
当前各高校的辅导员主要由专职与兼职两部分人员组成。兼职辅导员一般是由业务课老师兼职,实行“一肩挑业务工作,一肩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双肩挑”模式。高等学校的“双肩挑”辅导员制度是一项有中国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的成功实践[1]。“双肩挑”模式是随着改革开放后,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高校办学规模扩大,管理人才奇缺的状况诞生的,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对管理水平的要求日益提高,辅导的工作难度与责任较之以前更大了,工作事务更具繁琐,对时间的需求量更高。角色和时间的冲突,使兼职辅导员精力分散,难以全身心投入到学生工作和教学科研中,很少有时间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专业的科研和课题研究,很难出成果。当前“双肩挑”辅导员制度在实践中存在着许多不容回避的问题[2]。“双肩挑”的思政教育模式受到质疑,这样的模式已经很难适应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趋势,“双肩挑”的结果可能是“两头落空,得不偿失”。
高校专职辅导员在学校的地位十分尴尬,其工作性质介于高校机关人员和教师之间,辅导员岗位只是高校学生管理中一个阶段性的岗位,而不是一种可以让人终其一生的职业。几乎所有的高校都规定,辅导员既可以被提拔到机关部门,也可以转到教师岗位。一方面,正是因为这种“重视”,很多人认为辅导员就是一个低层次、阶段性的岗位,“优秀”者就应及时转到机关或教师岗位去。另一方面,在机关部门人满为患而不得不精简机构的情况下,只有少数辅导员能进入这个“宝塔”,而多数辅导员只能选择转到教师岗位,其结果就是许多辅导员工作不安心、不专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明确提出: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规定》的出台,体现了党中央对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视。这种“双重身份”的描述,致使辅导员的岗位定位很不确切。而且,由于缺乏独立的、符合辅导员岗位实际的职称评审体系,辅导员最终仍然不得不转到辅导员之外的其他教学岗位或想方设法“挤进”机关部门,辅导员队伍的稳定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存在角色价值弱化趋势[3]。
重管理、轻思想教育工作,存在角色本位差距。《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规定:德育归纳为马克思主义、毛泽东和邓小平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形势教育、民主法制教育、人生观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学风教育、劳动教育、审美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10个方面。但在长期的现实工作中,很多辅导员沉浸于众多事务性管理工作之中,而对作为一个德育工作者中最重要的本位工作——学生德育,存在本位差距。管理与德育存在“两张皮”、“各行其道”,不能有机结合形成合力的现象,在实际工作中存在重管理、轻德育的本位角色差距。思想工作与日常管理相结合,实际上是辅导员工作本位的回归。
重“办公行政”化、轻深入实践,存在角色错位。由于辅导员自身对岗位理解的偏差与敬业精神的差异,加之学校对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机制不够健全,部分辅导员在工作中存在“行政办公”倾向,辅导员不是主动深入课堂、深入学生寝室一线,而是整天坐在办公室“发号施令”,学生干部以辅导员为中心围着转。另外,部分辅导员还存在着对机关岗位办公形式的攀比心理,认为开展学生工作本身就是深入学生一线,没有树立在亲历亲为的实践活动中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解决学生问题的意识。日常工作中存在过于依赖学生干部,出现“学生助理”替代辅导员的现象,不同程度地忽视辅导员深入学生一线的重要性,存在角色错位现象。
重日常管理、轻服务育人,存在角色模糊。随着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就业问题、安全问题等越来越成为教育者共同关注的重点。前教育部部长周济曾强调:“中央领导讨论16号文件的时候,特别强调关心学生,要把学生坚持解决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相结合,既讲道理又办实事,又以理服人。特别提出来,要努力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思想政治教育既要教育人、引导人又要关心人、帮助人。”努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落脚点在于如何去主动关心学生、帮助学生,也就是如何以学生为本,服务于学生。当前辅导员更多地注意管理者、教育者角色,却不同程度地忽视了自身同时也是为学生服务的重要角色。认为服务育人是指后勤工作人员通过良好的后勤服务来教育影响学生成才,存在轻“辅”重“导”的角色模糊现象。
重职位管理、轻非权力影响,存在角色失调。在日常的学生管理工作中,辅导员凭自身职位权力、威望以及日常管理制度在大学生团学活动、学风建设、集体主义教育等方面起到了良好作用。现阶段,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诸多因素的影响,权威与服从的师生关系逐渐被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所取代,辅导员的权力影响越来越弱化,而非权力因素的影响力对学生所产生的影响则越来越强。新时期高校辅导员的形象、思想道德素质、情商等因素对大学生成长的影响作用越来越明显,而不少辅导员在工作中重职位管理,轻非权力、非制度等因素,在工作开展中,出现自身对工作效果不满意的情况,存在工作付出精力与效果不佳的矛盾,存在角色失调的现象。
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职责主要是:一是辅导员要做好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二是辅导员要做好服务育人工作,三是辅导员要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5]。这要求高校辅导员不仅要具备一定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而且要求具有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方面的理论。由于各方面原因,目前高校学生辅导员队伍专业结构复杂。很多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存在相似状况:兼职多、年轻化、非专业化等特点,这都是导致辅导员队伍出现不稳定现象的重要因素。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之路是时势发展的必然趋势。职业化包括职业资格、职业素养和职业化技能三部分内容。要确保辅导员队伍的稳定,就要实现辅导员岗位的职业化,这需要增强辅导员岗位的终生观念。首先要对辅导员岗位进行准确定位,规定辅导员属于学校教师而非行政教辅人员,与专任教师同工同酬、具有同样的地位和待遇。其次要确定独立的、符合辅导员岗位实际的职称评审体系;配备专职辅导员队伍,以保证辅导员工作的数量和质量。最后要明确辅导员岗位职责及归口管理权限。以便辅导员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深入研究学生工作的规律,更有效地完成自身的本职工作,从中获得更大的角色成效。最后要激励辅导员抓住机遇,坚定职业发展方向,切实成为“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高素质辅导员,认真实践辅导员岗位角色。
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实践科学发展观,要坚持以“生”为本,着眼于学生实际问题,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会有实效。辅导员应避免“闭门造车”,多深入学生一线,真切地、全方位地了解学生思想实际,实现管理与思想教育并重,以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为工作目标,形成育人合力。辅导员各项工作应该坚持以学生为本,注重人文关怀,实施和谐教育,着眼于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内在动力和积极性,尊重和关心学生,让学生积极、主动、平等参与学生工作,让学生在共同的参与中接受教育,使他们逐渐体验到主动参与的重要价值,变被动为主动,自觉地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形成“教育-被教育-自我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辅导员是特殊的教师,是大学生灵魂的工程师,是学生们的人生导师。辅导员就是辅导老师,是在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感悟辅导学生,做专业课程教育之外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在教学生如何做人和做事[6]。《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指出,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高校辅导员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要从为国家培养接班人的战略高度出发,帮助大学生提高政治判断能力和免疫能力,使他们做到理论上明辨是非,实践上站稳立场,这就要求辅导员加强自身政治修养,不断提高业务水平,真正做到“政治强、业务精”,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践大学生人生导师的角色。
姚本先教授认为,“知心朋友”至少包含了三层意思,一是高校辅导员应该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了解并熟知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二是辅导员要成为大学生的“知心人”,了解并能适时关注学生的心理、情绪和思想变化;三是辅导员要成为大学生愿意倾诉和交流的好朋友。做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才能和青年学生一起经历成长的过程,应对成长的困惑和问题,更好地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感。做知心朋友,才能正确辅导青年学生,才能教学相长,才能真正成为青年学生的人生导师,才能做好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6]。辅导员应在思想上、行动上真正地放下架子,主动真诚地与学生交流,努力缩短与学生心理上的“距离”,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做学生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引导学生快乐成长、健康成才,认真实践高校辅导员“知心朋友”的角色。
总之,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应当坚持一切从学生出发的思想,紧紧围绕学生的成长需求,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与成才。带着这种思路,辅导员的工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淡化功利色彩,站得更高、看得更远。辅导员的各种角色及其组合,如果能够牢牢把握这一点,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角色冲突和角色模糊,进而减少角色压力。辅导员的工作需要进行更多的思考,从院领导的重视、队伍体制完善、工作理念的更新以及工作形势的认识到角色定位的分析,再到工作方法的探讨,仅仅是管中窥豹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进行更细致的研究。相信伴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宣传的加强,高校辅导员的工作终究会上一个新的台阶。
[1]高银燕.“双肩挑”辅导员的特色及其发展[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701-704.
[2]李建坡.对当前高校“双肩挑”辅导员制度的理性思考[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5):176-178.
[3]黄志坚.高校辅导员队伍不稳定的主要原因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7(10):71-72.
[4]张国强.新时期高校学生辅导员的角色差距与角色实践[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2):113-115.
[5]周济.切实推进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在全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会议上的报告[Z].2006-04-28.
[6]张国强.对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关怀教育”缺失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5):53-54.
[责任编辑:束仁龙
G641
A
1674-1102(2010)04-0124-03
2010-06-08
李美荣(1962—),女,安徽东至人,池州学院资源环境与旅游系教师,高级政工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黄国萍(1979—),女山东潍坊人,池州学院资源环境与旅游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