歙县圣僧庵壁画的文人意趣

2010-04-04 08:11周康正
池州学院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意趣柏树禅意

周康正

(黄山学院 艺术系,安徽 黄山 245041)

歙县圣僧庵壁画的文人意趣

周康正

(黄山学院 艺术系,安徽 黄山 245041)

宗教壁画多由民间画工所绘制,且表现形式多为工笔重彩,但圣僧庵壁画却与众不同,且有自己的独特风格,文章分别从壁画的写意的表现形式,以柏喻禅,“诗书画”结合的三个方面分别挥付了圣僧庵壁画的文人意数。

壁画;写意性;禅意;文人画

歙县七里头村村后有一座始建于唐的古朴清幽的古庙“圣僧庵”,庵内现残存明代画家黄柱所作壁画四幅,壁画绘制精良,有诗文题跋。作者黄柱:生卒年不详,主要活动于明万历年间,字孑立,号碧峰、又痴、黄山老人,为歙县潭渡人。喜韵律,工梓刻,亦精丹青,翎毛花卉,轩翥鲜新,人物佛像,皆入妙品[1]46。黄宾虹先生说:“潭渡黄氏多画师,明代碧峰先生最有名”[2]446。黄柱乃黄宾虹先生叔祖。郭沫若先生来皖考察圣僧庵时对黄柱用大写意手法画罗汉大为赞赏,可惜圣僧庵壁画一直是养在深闺无人识,它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未能得到世人的赏识与认可,为此笔者特谈一谈圣僧庵壁画的文人意趣,以起到抛砖引玉之效。

1 壁画的写意性表现形式

壁画的作者大部分都是当时的民间画师,这些画师多凭借自己的创作经验和出资人 (或叫供养人)的要求进行壁画的绘制,因而壁画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会受到一定的限制,不可能完全按照画家的创作意图进行绘制。壁画的绘制手法多以工笔重彩的形式来表现,如敦煌壁画、永乐宫壁画、毗卢寺壁画等。徽州地区壁画的绘制也是如此,如歙县小溪丛林寺的20余幅观音造像,造型严谨,刻画精细,不施丹青,线条粗细变化均匀,顿错有致,节奏分明,与传统壁画的表现手法并无二致。圣僧庵的壁画绘制方式却别出机杼,采用了写意的表现形式。写意性是文人画重要表现特征之一,在文人画的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圣僧庵壁画的写意表现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人物的造型既有夸张又有变形;二是结构上有紧有松,开合有度,匠心独具,变化多端。人物头部的刻画较为严谨细致,五官用笔粗细得当,墨色较淡,并施以轻赭,形神毕现,意气十足。而衣纹的绘制却以草书之笔入画,线条飞动,气势夺人,飘逸之中不乏遒劲,写意之时不逾法度,含刚健于婀娜。用笔上轻重缓急,纵横奔放,顿错有致,中锋侧锋,提按顺逆,挥洒自如,或稳健肃穆,或风驰电挚,全由画家心性使然。人物绘制的用墨在变化上不是很大,主要是区分一下衣纹与人的肌肤,墨色平实详和,没有烟火之气,衣纹墨色偏浓,更好地表现了各自的质感,处理十分得当。

2 以柏喻禅

松柏自宋元之后一直是文人士大夫钟爱的绘画题材之一,许多文人常以松柏来明志。通常在寺庙之中很少有专门的松柏图画,即使有松柏也只是衬景,但在圣僧庵的右壁上却保存了一幅独立的《翠柏图》据说,原先左壁还有一幅《苍松图》与之相呼应。一直以来,柏树与松树一样都是苍劲、高古、高节、长寿、风骨、气度的象征,在中国古代的诗文之中常有描绘,是文人士大夫笔下的钟爱之物,常以诗文之词颂之,或以丹青之笔写之,抒高洁之情,明淡泊之志,品名士之情操。

黄柱所绘之翠柏高大奇古,树体盘根错节东曲而西折,穿插交结,浑然一体,乍一看如太湖之石,玲珑通透,苍古朴貌。此柏树干粗多曲,枝少而参差,叶稀疏而有生机。树干外形以稍浓之墨勾勒,中间以淡墨进行皴擦,显得浑厚虬劲。树叶之形以胡椒点为之,大小聚散浓淡相参变化生动,丰富自然。虬劲高古的柏树神完而气足,不仅体现了作者的精神追求也参以了禅意。黄宾虹先生对此柏树的艺术水平评价非常之高,认为“盘根错节,墨气淋漓,言之张璪、韦偃,不啻也”[3]232。中国历来的文人士大夫都是以儒为本,而参禅悟道。黄柱此幅《翠柏图》笔者认为有以柏喻禅之意。何以见得?从此画题诗可窥见一斑:“谈玄闻道赵州传,此树西来意是禅。借得池头余墨汁,求形写作佛因缘。“此树西来意是禅”非常明确的告诉了观者此柏非常见这柏树,它具有禅意。“求形写作佛因缘”借柏树之形表达禅意,就像文人写意画中追求的“象外之意”,而这种“象外之意”是中国文人画家所欣赏的“逸气”,具有独特的思想内涵。

佛教文献记载佛祖释加摩尼悟道成佛于菩提树下,菩提树被奉为圣树,有着非同寻常的宗教意义。而松柏是中国文人的钟爱之物,是文人高风亮节,坚定不屈的精神追求,在这里也被画家绘于特定的场所富于禅意,可谓匠心独具。禅宗六祖慧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变非台。心中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4]21心无挂碍,何来烦恼,担水砍柴都是悟道,即心即佛,即佛即心,菩提树耶,松柏树耶,一切都有禅意,清静寂廖,古淡天然,“一超直入如来地”。“以柏喻禅”具有独特的思想内涵。

3 “诗书画”的结合

宋元时期的中国画崇尚“士气”,追求“品格”,形成了与画工画相对的文人画风。文人画家提出了“书画同源”的口号,强调以书法之笔入画,追求气韵生动和意境之美。希望绘画作品要有诗意,即所谓的“画中有诗”,诗文与书法成了画面的有机构成部分,三者相得益彰,相辅相成。诗文丰富了画面的内涵,点明了画题寄托了画者的情思,漂亮、潇洒的书法更是锦上添花,三者相应成趣。诗书画的结合也成为了文人画的重要特征之一。

圣僧庵壁画现存有4幅,《翠柏图》和《侧坐观音》为独立画幅毫无疑问,而左右两壁的《降龙罗汉图》和《伏虎罗汉图》因建筑构件木柱而各自分为3个画面。笔者以为虽为3个画面,,分别画组合在一起却只是一幅完整的画幅。现存4幅壁画之中有3幅上面有题跋:

(1)《伏虎罗汉图》(墙体残破严重,有题款文字缺失,断句和理解较难,姑妄断句如下,请方家指正)

口教善根可培 分形二九口阫

洋洋乎若漂大海 巍口登五台

意则倣其大略 口妄于擅裁

匪私博爱 年噫庶其永保

善城善哉

戍寅岁 季春翔歙西孝行 里人黄柱焚香叩首写

(2)《侧坐观音图》

一方素壁 咫尺无穷

普陀南海 隐约其中

大悲自在 俨若徙容

净瓶一个 杨柳一丛

圆光水月 色即是空

噫 不垢不净 不磨此动

万历丁丑孟春玄且黄柱焚香叩首拜写

(3)《翠柏图》

谈玄闻道赵州传 此树西来意是禅

借得池头余墨汁 求形写作佛因缘

黄柱

黄柱的三幅题跋,都在画幅的右上角,两处为行书,一处为草书。行书用笔稳健起讫分明,结字中宫内敛,横捺外放,颇有山谷道人笔意,行气十足;草书题跋气息连绵,一气呵成,十分潇洒。诗文虽然并不十分的工整,却另有一番意趣,它不仅点明了画面的主旨,同进也交代了作画的时间和情状。文人画家在绘画作品的创作上追求写意性,强调“传神写意”“形神兼备”等,画家更注重作品的意趣和画家精神的表达与情感的抒发。东坡先生在《文与可画竹屏风赞》提到:“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这种情感的抒发被提到非常重要的位置,随着情感的升华,诗书画的结合也成为了必然。

总之,通过以上三点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圣僧庵壁画的与常见壁画的不同,具有很浓的文人意趣,面貌独特。

[1]郭因,俞宏理,等.新安画派[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

[2]上海书画出版社,浙江省博物馆.黄宾虹文集·书画篇:上[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

[3]上海书画出版社,浙江省博物馆.黄宾虹文集.书画篇:下[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

[4]翟宗祝.东方禅画[M].北京:中国文学出版社,1996.

[责任编辑:徐健

J229

A

1674-1102(2010)04-0117-02

2010-04-17

周康正(1974—),男,安徽寿县人,黄山学院艺术学讲师,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画。

猜你喜欢
意趣柏树禅意
柏树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
神韵秀逸 意趣妙生
鸟儿和乌柏树
略述《篱园秋实》的壶中意趣
汉字的水墨意趣
禅意人生
尺八的禅意
用“倒推法”解决问题
禅意(外一首)
品一杯充满禅意的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