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学科渗透德育实效的四个关键环节

2010-04-04 08:05武汉市黄陂区教育科研室陈长义
成才 2010年12期
关键词:德育学科教材

■武汉市黄陂区教育科研室陈长义

增强学科渗透德育实效的四个关键环节

■武汉市黄陂区教育科研室陈长义

学科渗透德育是中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一贯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胡锦涛总书记在刚闭幕不久的全国教育工作会上明确要求:“要把德育融入课堂教学、学生管理、学生生活全过程”,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学校德育的高度重视。早在1993年2月13日颁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就曾指出:“教师应当把德育贯穿和渗透到教育教学全过程中,并以自己的楷模作用,促进学生全面成长。”今年3月印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再次强调:要“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这些不但强调了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而且充分肯定了学科渗透是学校德育的有效途径。近些年来,广大中小学教师在学科课堂教学中进行了渗透德育的有益尝试,取得了一些可贵的经验,同时也存在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笔者认为,增强学科渗透德育的实效,应着重把握四个关键环节。

1.强化学科渗透德育的意识

从学校层面上讲,要形成“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并在学校教师管理和教学常规管理中有一定的评估指标要求,以此来引导教师逐步形成学科教学渗透德育的意识。就学科教师而言,在课堂教学全过程中,教师具有将德育教育相关要求有机渗透到相关学科教学内容中去的一种自觉的思想观念。中国古代就有“经师”、“人师”之说,意思是说教师不仅要教学问,同时也要注重育人。作为中小学教师,肩负着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的重任,就更应该树立德育“首位”意识,把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作为己任,切实做到既教书又育人。然而,仍有不少教师不重视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常常是注重知识教学,缺乏德育渗透,关注学生考分,忽视人格培养,把知识教学与德育教育分离开来,渗透德育仅仅在竞赛课、公开赛、研究课上有所体现,学校教学管理中也缺乏学科渗透德育的监督、评估、指导。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教师如果没有学科渗透德育的意识,就不可能有渗透德育的有效行为。新的课程标准不但把德育摆在十分重要的地位,而且强调了学科渗透德育的意义与功能。在新课标解读的序言中,教育部副部长王湛要求:“各门课程要结合自身特点,对学生渗透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等方面的教育。”《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学校应当把德育放在首位,寓德育于教育教学中”,因此,教师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是教师的职业要求,学校在教师培训和教学管理工作中,要积极引导教师树立学科渗透德育的意识;教师应积极主动学习德育的相关理论,自觉形成学科教学渗透德育的思想意识,立志既做“经师”,又做“人师”。

2.充分挖掘蕴含在教材深处的德育因素

现行的中小学课程,无论是社会科学方面的,还是自然科学方面的,都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正如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加里宁所言:“我没有看到一门不能教育青年热爱祖国,并培养他们具有最好的公民情感的科目。”因此,可以这样说,未能发现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是我们对文本研读不够,挖掘的程度不深,或者是我们对中小学德育内涵把握不全面。改革开放以来,中小学德育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就其范畴来讲,道德素质教育、思想政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等都是中小学德育涉及的领域,就其具体内容看,“五爱”教育、传统美德教育、国情教育、环保教育、时事政治教育、理想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法纪教育以及“三观”教育等内容都成为了中小学德育的任务。中小学教师在挖掘教材德育因素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学科教材的特点,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寻找德育渗透点。

3.切实做好学科渗透德育的课前预设

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德育因素,只是课前准备的第一步,做好课前准备,还必须写好学科教学预设。俗话说,不打无准备之仗,课堂教学是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师生共同参与的教与学活动,它要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在一定的时间内,教师通过一定的手段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的过程。这里的教学目标,是综合性的,其中包含着德育目标。新课标的三维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就包含着深刻的德育要求。要高效率高质量地达成教育教学目标,收到润物无声、教育无痕的效果,就必须写好教学预设,准备好相关教学用具。

在课堂教学中,虽不唯教案论,但写教案是进一步挖掘教材内涵、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的必要准备。因为准备的过程,就是精熟教材的过程,提升思维的过程,聚集“内力”的过程。只有充分的准备,才能收放有度,应变自如。因此,在教学预设中作好渗透德育的相关安排是有效渗透德育的必要过程。课前设计时,教师一方面要结合学生思想实际进行思考、设计,根据学生的思想状况和精神需求,确定有针对性的最佳结合点;另一方面要考虑学生年龄特征、知识储备、接受能力来安排渗透内容。从小学到中学,学生所学文化科学知识是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地安排的,渗透的德育内容也应考虑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来选择德育渗透点。同时要结合季节、节日或社会生活实际有机渗透。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学科渗透德育的随意性、盲目性。

4.不断提高学科渗透德育的技能

所谓技能,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渗透德育时所表现的教育智慧和巧用生成、收放自如的驾驭能力。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渗透德育,教师以什么样的方式切入,或在讲授中进行,或在师生互动中进行,或在课堂评价中进行等等,都要求教师把握好渗透契机,使学科渗透恰到好处,收到实效。因此,学科任课教师,除了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外,还应在课堂教学中多实践、多学习,不断总结渗透经验,掌握学科渗透的技能、技巧,让德育之乳伴随学科知识之汁滋润学生的心田。

课堂教学渗透德育一般有两种形式。第一,教师让学生意识不到自己的教育目的,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启发,受到教育。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把教育意图隐蔽起来,是教育艺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采用这种形式落实学科渗透,不会打断学科知识教学的连贯性,不会影响教学进度,具有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第二,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知晓教师的教育意图,学生在参与教学过程中,明辨是非,受到教育。这种形式是将课程文本中的教学内容或与学生思想现状,或与社会某一现象相联系,方法上或师生互动,或学生研讨,或对比分析,而且学生参与面广,积极性高,会收到比较好的教育效果。

责任编辑 廖林

猜你喜欢
德育学科教材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学科新书导览】
《中国德育》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