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晓莉 金萍 金英
抗生素种类多、用量大,临床使用中存在一些问题。合理使用抗生素已经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为了解本院儿科抗生素使用情况,加强临床用药的安全性、有效性与合理性,并为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依据,作者对儿科住院患儿的抗生素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对本院儿科病房2008年1月至12月所有住院患儿中随机抽查280例呼吸道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统计患儿年龄、所使用抗生素名称、规格、用量、用药种类、用药时间、使用频率、联合用药情况等。患儿平均年龄35.5个月,以此年龄患儿为参考,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限定日剂量(defined daily dose,DDD)、用药频度(DDDSs)作为评价医院在用药剂量是否合理的指标。使用频率=某药使用例数/总例数×100%;用药频率DDDs=某药消耗总量/DDD;DUI=DDDs/总用药天数。以DUI≤1.0作为药物使用基本合理标准。
2.1 抗生素使用情况 280例患儿中有260例患儿使用了抗生素(占92.86%)。260例使用抗生素的患儿中,使用单一抗生素86例(占33.08%),二联用药169例(占65.00%),三联用药5例(占1.92%),无三联以上用药情况。
2.2 抗生素的使用频率 抗生素使用频率最高的是头孢类药物(47.36%),其次是青霉素类(34.18%)和大环内酯类(18.46%)。
2.3 联合用药情况 联合用药的目的是发挥药物协同作用,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并延迟或减少耐药菌株的出现。但抗生素的联合应用必须严格掌握适应证,抗生素的滥用易诱导耐药菌株产生,使不良反应增加,甚至发生二重感染。调查发现使用单一抗生素占33.08%,二联用药占65.00%,三联用药1.92%,三联以上没有,说明本科抗生素存在过度使用情况,但联合用药基本合理。
我院抗生素使用率高达92.86%,高于全国平均使用率。抗生素使用以头孢类、青霉素类、大环内酯类为主,这几类抗生素抗菌效果好,而且儿童使用安全性高。喹诺酮类、四环素类、氯霉素类、氨基糖苷类等毒副作用较大的抗生素未见使用,说明本院儿科医生已经注意到这几种药物可能会给患儿造成严重的不良反应。但本调查结果也表明抗生素的使用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不合理用药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①微生物制剂与抗生素联用:整肠生含有地衣芽孢杆菌,培菲康含有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粪链球菌,与抗生素联用易被灭活,应避免这几种药合用,或者合用时给药间隔宜为2~3h。②抗生素与吸附剂联用:如蒙脱石粉剂与抗生素联合,其吸附作用会减少口服抗生素的吸收,从而降低其疗效,故两者应该间隔2~3h给药。③抗生素更换过于频繁:在病菌未明药敏未果时,使用抗生素具有一定盲目性,有时频繁更换抗生素,并有同类药物的更换,增加了产生耐药的风险。④剂型规格选择不当:口服阿奇霉素有片剂、胶囊、干混悬剂三种剂型,规格分别为0.25g、0.125g、0.1g三种,临床小剂量使用时有时选择片剂而不是干混悬剂,在定量时很难掌握剂量,患儿依从性也差。
给药方式也存在一些问题。住院患儿使用抗生素全部采用静脉给药方式,小部分结合口服给药和喷雾吸入的方式。静脉给药是临床上重要的给药途径,药物吸收迅速,见效快,在儿科应用广泛。但输液有可能发生输液反应,有可能引起交叉感染,且输液是药物直接进入血液,给药后药物作用相对强烈并难以逆转,所以临床使用应重视静脉给药可能给患儿带来的不良反应,秉承“能吃药就不打针,能肌注就不输液”的原则。
抗生素的滥用对人类的危害当今已经成为共识,它会诱发细菌耐药,损害人体器官,导致二重感染,继而引发社会危害。因此,抗生素使用时应严格掌握其适应证、禁忌证,以及配伍禁忌,避免盲目无指征的滥用抗生素,尽可能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毒副作用小而疗效高的抗生素;同时严格控制抗生素的预防性使用,尽量避免使用广谱抗生素而选择针对性较强的窄谱抗生素;禁止无针对性的联合用药和无指症的预防性用药。儿科抗生素的临床使用尤其应加强规范,明确用药指征,根据药敏试验有针对性的选择药物,加强个体化给药,根据患儿的体重、年龄制定治疗计划;严格控制抗生素的联合应用,避免抗生素的滥用;药师要严格把关,发现问题及时与医生沟通。只有这样,才能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1]李祥,刘皈阳,阎媛媛.1340例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1,11(1):54.
[2]王君耀,赵峰.3种微生态制剂与常用抗菌药物的相互作用[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3,23(7):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