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祥文
我院是一所二级医院,地处江宁区中心,拥有病床800张。我院急诊科有一、二两层,面积达1200m2。2007年完成急诊救治180758人次,其中危重病人4745人次;2008年完成急诊救治182731人次,其中危重病人4893人次,呈增长趋势。急救是一个城市的窗口,标志着一个地区医学科学管理水平。急诊的概念是紧急的诊疗,结合急诊的工作量标准和医院的实际,现对急诊绿色通道设计提出设想。
院前急救是救死扶伤的第一战场,现在的院前急救网络是由一个中心、多个分站组成,分站与医院急诊科共同组成区域救护中心。我院急诊与120合二为一,共同承担救治任务。
呼救者(或现场其他人)发现病情,向120急救总站求助,再由总站统一调度,范围以城市为单位,根据GPS卫星定位确定救护车位置,由指挥总站通知救护车,就近救治。
院内急救包括了患者从进入急诊科开始进行接诊、分诊、抢救、各项辅助检查到转归(住院、死亡等)一系列的过程。绿色通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配置先进到位的硬件设备是保证急诊患者救治成功最好的保证。我院目前设有急诊诊室、输液室、输液观察病床、急危重症抢救室,并配备有呼吸机、心电图机、心电除颤监护仪、萨伯心肺复苏系统、洗胃机、输液泵、血糖仪等各种完善的急救设备,同时医院还配有先进的螺旋CT、核磁共振(MRI)、数字减影设备(DSA)、血生化分析仪等精尖设备。硬件设备实行五定管理:定人保管、定点放置、定量供应、定期检查、定期消毒,确保急诊抢救的需要。在现有的基础上可以实行急诊留观病床,这样可大大减少急诊患者在急诊抢救室的滞留时间,有效做到合理分流病人,减少急诊压力,合理利用医疗资源,重症患者可与手术室,急诊ICU联系,给予及时妥善的处理。急诊的抢救床也可以选用可移动、升降、便于转运病人的救护床,用于重症,多发性创伤、不宜搬动的病人,减少不必要的危险[1]。
目前我院的急诊护理队伍30多人,医疗队伍涵盖了儿科、内科、外科、五官科等。所有医护人员均做到持证上岗,护理队伍均经过专业培训,并在急诊工作2年以上。可举办培训班和外出进修培训相结合的形式培训。培训内容:院前、院内急救相结合,应以临床实用技术为主,加强实际操作和演练,以提高急救基本技能。根据建设人才梯队的要求,加强社会、心理、行为、管理和职业道德的培训,努力造就一支既有良好的急救医学技能,又有独立分析与解决难题的综合能力和心理素质的高素质的急救队伍。
急诊科应设在医院内便于患者迅速到达的区域,并邻近卫技部门,合理布局,有利于缩短急诊检查和抢救半径;急诊科入口通畅,设有救护车通道和专用停靠处;门口有明显的路标和标识,以方便和引导患者就诊;有专门的通道,方便轮椅、平车出入;急诊科抢救室应靠近急诊入口,与医疗区尽量减少距离,能够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急诊应实行分诊制,建立分诊程序及分诊原则。成立医疗、护理抢救小组,所有成员保证通讯畅通,在接到急救任务后保证10min到岗。组长和成员、工勤分工明确,责任落实到人,建立应急预案,保证相关人员及时参加急诊抢救和会诊,遇到大型事件,有汇报制度。制定主要常见急危重症的抢救流程和处置预案,做到急诊科抢救关键措施及相关医技等科室支持配合有章可循[2]。
呼救者(或现场其他人)向120救护总站呼救,总站确定伤情和需要救助车辆,与分站联系,分站医、驾、护赶赴现场后根据病情进行现场的初步处理,向总站反馈信息,由总站通过信息显示屏通知分站。
目前各分站已建立了信息网络,但信息内容苍白,我院的信息显示屏只能显示病人的性别和初步诊断,而诊断主要来源于呼救者(或现场其他人),即第一报警人,而不是当时到达的救护人员。救护人员在达到现场后,需准确判断病情,初步处理,在大型灾害事故发生时,要充当第二报警人的角色,准确提供信息。信息显示屏上可以显示出即将达到的时间和初步伤情,各个急救站根据信息做好充分准备[3]。
3.3.1 院内分诊 救护车一到,分诊护士和护工立即将平车或轮椅推到救护车旁,协助将病人抬上车,简单了解病史和症状,根据病情进行初步分诊,按病情分级处理,给予腕带标识,向陪客或转诊医生确认姓名、初步诊断等信息资料,在患者的右侧前臂手腕处(院内统一)系上腕带,腕带上尽可能全面注明患者资料,如姓名、性别、年龄、初步诊断等,对于三无病人没有任何信息资料的,可注明事故地点,送来人员(如110或112),必要时可留送来人员的联系方式。
3.3.2 腕带分类 腕带可选择四种颜色:黑、红、黄和绿色,黑色用于死亡病人;红色用于病情危重症,危及生命者;黄色用于病情危重但短时间内无生命危险者;绿色用于受伤较轻,可行走者。对于(非紧急)可等候者,也可到门诊诊治,可不用腕带[4]。
对于红色腕带标识患者,分诊护士立即与抢救室护士交接,抢救室护士立即给病人按急救程序进行救治工作,急诊医生对病人进行全面检查,做出初步诊断,开放绿色通道,所有检查单加盖“急诊”统一专用章,辅助检查均有一个医生或护士或工勤进行全程陪护。
进入绿色通道的病人,相关科室,如药房、化验室、放射科等部门,一律简化手续,优先处理,尽快出报告,特殊情况立即与急诊医生联系。诊断明确后,需送入ICU或病房的,或病情涉及多个科室,需紧急手术治疗的,由急诊医生电话通知相关科室进行会诊,需紧急手术患者,在抢救室完成所有术前准备工作:如备皮,术前常规血液检查,常规处置,直接进入手术室。接收科室接到电话做好人员和材料的准备,由抢救室护士和接收科室按规定做好对病人身份和病情的交接,并做好记录。持有绿色通道标识的病人,医院有相关制度给予支持,避免相关科室相互扯皮现象。
对于一些突发事件,要严格执行汇报制度。分诊护士从病人或者120总台处获悉有大批量的伤员将来院救治,应立即汇报护士长,护士长迅速调集科内护士充实急救力量,同时迅速向总值班、医务处、护理部汇报。医务处、护理部、后勤处迅速调集相关人员充实急诊一线,协助抢救工作,启用绿色通道标识。
在2008年底的两起车祸及一起食物中毒事件中,当班护士在接到通知的第一时间,即向护士长汇报,护士长当即执行汇报制度,调集相关人员进行协助抢救工作,用车祸地点作为绿色通道标识,所有患者一律统一登记、记帐,调集专门护士和工勤负责患者的陪护检查,拿取报告单,最后由医院专门的科室负责统一收费。这样大大减少了中间环节,为急救赢得了宝贵时间。
2008年的手足口病事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我院统一制作了专门的绿色通道专用章。在手足口病流行期间,用△型章,在三角形框内加上蓝色粗形感叹号。绿色通道标识的概念是提供专门的诊疗场所和输液场所,根据制度做好相应的记录统计。在2008年的三鹿奶粉事件时,用□型章,在方形框内写上SLMF(三鹿免费)字样。绿色通道标识的概念是提供专门的医生、护士,有专门的诊疗场所,统一进行登记,根据病情给予相应处理,并且根据制度免除检查项目所需费用。
绿色通道的概念就是简化手续,统一制度和流程,迅速处理,做到安全、畅通、高效、优质。急诊绿色通道,不仅体现在先进的设备、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合理的医院急诊布局上,也体现在了内部的软件设计上。高效率、高质量的急救,是把急救医疗措施快速送到病人身边,分秒必争抢救病人的生命。
[1]杨兴易,林兆奋,赵良.关于加强二三级医院急诊绿色通道建设的指导意见[J].中国急救医学杂志,2003,5:333.
[2]周秀华.急危重症护理学(本科护理专业用)[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3]南京医学会急诊医学专科分会.南京医学会第八届急诊医学学术年会资料汇编.2008(10).
[4]屠丽君,陈湘玉.新编临床护理1000问[M].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