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建红,刘汉云
(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 南京 210029)
浆细胞性乳腺炎临床概述
贺建红,刘汉云
(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 南京 210029)
浆细胞性乳腺炎,亦称“粉刺性乳痈”,其病因与先天有关,患者多因乳房部肿块或有红肿而就诊,传统分为溢液期、肿块期、瘘管期3期。运用中医传统外治方法结合西医及美容手术治疗可收良好的疗效。
浆细胞性乳腺炎;粉刺性乳痈;病因病机;中医治疗;综述
浆细胞性乳腺炎,中医学称之为 “粉刺性乳痈”,是乳腺组织的化学性炎性病变,其炎性渗出细胞以浆细胞为主,是慢性非细菌性感染的乳腺化脓性疾病。本病名称繁多,目前多使用浆细胞性乳腺炎,C.D.Haagensen认为其应称之为 “乳腺导管扩张”,认为本病的一切病变的基础是乳腺导管扩张;而Dixon又认为浆细胞性乳腺炎和乳腺导管扩张症是由不同原因引起的两组临床症状,是两种独立的疾病。赵红梅[1]根据临床认为乳腺导管扩张症和浆细胞性乳腺炎有明显差异,应作为两种疾病独立诊断。
1.1 西医学 发病机制对本病的病因尚未阐明,一般认为与导管排泄障碍,异常激素刺激导管上皮分泌及厌氧菌感染有关。先天性乳头畸形、不洁或外来毛发或纤维阻塞引起乳孔堵塞,导管发育异常或某一段导管上皮增生引起导管腔狭窄,既往有乳腺炎症或创伤史导致导管闭塞或中断都可引起导管腔狭窄,管内分泌物堆积,刺激管壁和周围组织产生化学炎性反应,中老年妇女卵巢功能减退亦可引起相关病变。亦有国外报道与吸烟有关,认为乳房内积聚的类脂过氧化物、可铁宁、烟酸等代谢物激起局限组织损伤,让厌氧菌在乳管内滋生而引起的化脓性典型表现[2]。李道坊[3]用雌性新西兰兔进行模拟实验,分为单纯丝线结扎兔乳头后导管汇集部、单用雌性激素刺激、结扎加激素刺激等几组,分别观察其乳腺导管在光镜和电镜下的组织形态学表现,结果认为异常激素刺激能使导管上皮产生异常分泌,导管明显扩大是本病发生的一个主要因素。各种原因引起的体内性激素水平的改变,主要是垂体泌乳素的升高引起乳腺导管扩张,继而引起一系列的病理改变,单有阻塞存在而无异常刺激不致于发生导管扩张,导管排泄不畅是溢液期发展到肿块期的主要因素。
1.2 中医学 对本病的认识古代文献少有论述,仅现代顾伯华教授,认为其素有乳头凹陷畸形,复因情志不舒,肝气郁滞,营血不从,气滞血瘀,凝聚成块,郁久化热蒸酿肉腐成脓肿,溃后成瘘,亦可因气郁化火,迫血妄行而见乳头溢血。卞卫和等[4]认为浆细胞性乳腺炎的发生,与素体禀赋不足关系密切,这是该病本虚的一面。本病的形成,尚与七情内伤、冲任失调、外感邪实等因素相关,肝郁气滞,营血不从,或冲任失调,气血运行失畅,气血癖滞,凝聚成块,郁久化热,蒸酿肉腐而为脓肿,这是其标实的一面。李佩琴等[5]认为本病因情志不畅,肝气郁滞,经脉阻塞,营血不从,以致气滞血瘀,凝聚成块。郁久化热,蒸酿肉腐而成。其中以气机不畅为病理基础,肿疡期多气滞血癖、热毒蕴蒸;瘘管期则为营血内败,脓毒外泄。
2.1 溢液期 为本病早期表现,在某些病例中为唯一体征。多为间歇性、自发性、性状多样,数量有多有少,输乳孔多有白色脂质样分泌物,多带有臭味,但常被患者忽视。
2.2 肿块期 往往起病突然,发展迅速,患者常因感乳房局部疼痛不适,发现肿块而就诊。肿块多位于乳晕部,或向某一象限延伸。急性期肿块较大,形状不规则,质地硬韧,表面呈结节样,边界欠清,常与皮肤黏连,但无胸壁固定,可出现红肿热痛,范围扩大,乳房部皮肤可水肿。早期患侧腋窝淋巴结肿大、压痛,随病程进展可渐退,但其疼痛程度及全身炎症反应较急性乳腺炎轻,一般无畏寒发热及血象的升高,抗生素治疗效果不显。亚急性期主要为局部肿块或硬结,红肿消退。慢性期肿块可持续缩小成硬结,但不消退。肿块期易误诊为乳癌而误行乳房根治术。乳房单侧甚至乳房与皮肤黏连,呈桔皮样改变或形成乳管瘘,经久不愈可出现乳头内陷、回缩。
2.3 瘘管期 后期肿块软化而成脓块,破溃后流出脓液常伴有粉刺样或脂质样物质,久治不愈可形成通向输乳孔的瘘管,以致创口久不收敛或反复溃破,逐渐形成局部疤痕,乳头更现凹陷,反复红肿溃破,常形成复杂性瘘管。亦有学者将其分为4期:溢液期、肿块期、脓肿期和瘘管期[6]。乔海国[7]根据病理切片,将本病分为两型:导管扩张型;浆细胞肉芽肿型。
临床结合针吸细胞学[8]、X线检查[9]、乳房超声[10]、螺旋CT影像学检查[11]、血常规、性激素检查[12]等不难诊断。
3.1 西医 手术治疗是本病唯一有效的方法,肿块小者,实施肿块局部切除,早期有导管扩张者,可将扩张的导管连同周围组织自乳头根部做区段切除;肿块大者,可实行乳房单纯切除。
3.2 中医 采用内外分治,在早期乳晕部肿块、红肿疼痛或脓肿未成时可用疏肝清热,活血消肿之类药内服,红肿明显者外敷金黄膏,红肿不显者,冲和膏敷之以促进消散;脓成者,可在局麻下切开排脓,八二丹药线引流,红油膏纱布盖贴;已成瘘管者,可待急性炎症消退后,根据瘘管情况采用切开法、挂线法、拖线法等相互配合,同时辅以内治法。对于溢液期患者,应寻找原因及时预防疾病向前发展。
唐汉钧教授[6]提出从肝脾论治,急则清之,缓则运之。在脓肿期或术后祛腐阶段拟疏肝清热、和营消肿,透脓外出为主。任晓梅等[13]认为在乳晕部炎症消退,漏管内无炎性分泌物的情况下进行挂线疗法能彻底切割瘘管的外口及乳头导管出口,操作简单,疗效确切。陈亦勤[14]认为对于处理脓肿期和漏管期的患者,手术扩创配合术后中医药换药是治愈本病的主要手段,中医药内治可起辅助作用。
3.3 预防 婴儿出生后,若发现有乳头凹陷,应及时予以提拉乳头纠正回复;避免穿过紧内衣,以免使乳头受到压迫而凹陷,睡眠时不要取俯卧位,亦可能造成乳头压迫;经常保持乳头清洁,清除分泌物,避免异物阻塞输乳管;保持心情舒畅,少食辛辣、刺激食物;发病后应积极治疗,形成瘘管后宜及时手术,以防止病变范围扩大,病情加重[15]。
浆细胞性乳腺炎,病理变化未能定论,与乳癌较难鉴别,易导致误诊误治。治疗方面西医仅有手术治疗但其疗效不佳;中医则采用内外合治,大大减轻了对乳房的损伤,尤其是乳头矫形、挂线、拖线等术法的使用,从美学的角度减轻了患者身心上的痛苦,并减少了复发。
:
[1]赵红梅.乳腺导管扩张症和浆细胞性乳腺炎差异的探讨[J].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2005,8(4):234.
[2]尹军平.浆细胞性乳腺炎诊治分析[J].中国医师杂志,2005,1(7):109.
[3]李道坊.乳腺导管扩张综合征的中医治疗和病理机制的研究[J].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学报,1987,1(1):7.
[4]卞为和,任晓梅.浆细胞性乳腺炎病机探讨[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7(17):217.
[5]李佩琴,韩双平.浆细胞性乳腺炎35例诊治体会[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24(1):80.
[6]程亦勤.唐汉钧治疗粉刺性乳痈经验[J].山东中医杂志,2005,7(24):734.
[7]乔海国.15例浆细胞性乳腺炎临床病理分析与鉴别诊断[J].医药产业资讯,2005,12(2):143.
[8]李升,王颖.针吸细胞学诊断浆细胞性乳腺炎[J].黑龙江医药科学,2004,27(2):37.
[9]王方李,玉敏.钼靶摄影对浆细胞性乳腺炎的诊断价值[J].肿瘤研究与临床,2006,3,18(3):193-194.
[10]郭荣荣,薛改琴.47例浆细胞性乳腺炎的超声特点及临床表现分析[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8,36(4):483-485.
[11]王嵩,马海峰.浆细胞性乳腺炎的多层螺旋CT诊断[J].中西医结合学报,2005,5(3):199-202.
[12]梁晓峰,石大洋.浆细胞性乳腺炎14例临床病理分析[J].黔南民族医专学报,2005,6,2(18):87.
[13]任晓梅,卞卫和.挂线疗法治疗乳晕部瘘管32例体会[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14(11):1470.
[14]陈亦勤.30例粉刺性乳痈的临床分析[J].中医杂志,2000,41(2):99.
[15]潘立群,崔学教.中医外科学:案例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60.
R274.11
A
1007-4813(2010)01-0147-02
贺建红(1982-),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医外科(乳腺外科)
(
2009-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