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革命时期毛泽东的农民运动观及其启示——基于政治参与的视角

2010-04-03 23:06:00冷小青曾长秋
城市学刊 2010年5期
关键词:革命农民政治

冷小青,曾长秋

在大革命时期,两湖地区的农民运动是一场贫苦农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的参与政治革命的伟大实践活动。在此期间,毛泽东经过实地考察,写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两篇文章,全面地总结了农民为何参与政治革命以及如何参与政治革命的历史经验,对指导我国当前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农民政治参与实践是一份极为珍贵的借鉴资料。

一、大革命时期毛泽东文章中的农民运动观

1925年12月1日,毛泽东所写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首次发表在国民革命军第二军司令部主办的《革命》半月刊第4期上。他在开篇处写明,“此文是为反对当时党内存在着的两种倾向而写的。当时党内的第一种倾向,以陈独秀为代表,只注意同国民党合作,忘记了农民,这是右倾机会主义。第二种倾向,以张国焘为代表,只注意工人运动,同样忘记了农民,这是左倾机会主义。这两种机会主义都感觉自己力量不足,而不知道到何处去寻找力量,到何处去取得广大的同盟军。”[1]3

文章继而指出:“中国无产阶级的最广大和最忠实的同盟军是农民,这样就解决了中国革命中的最主要的同盟军问题。”[1]3为何毛泽东断言农民问题是革命的中心问题?我们从他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讲授的《中国农民问题》中便可略见一斑。据农讲所学员冯文江、周凯听课时的笔记,他们听毛泽东讲到,“国民革命,就是工农商学兵联合起来的革命,唯有把农民动员起来参加革命,国民革命才能成功。”农民占全国人口百分之八十以上,“从革命力量上说,没有农民,就没有革命。倘若国民革命能将农民组织起来,就能打倒帝国主义与军阀。”“中国国民革命是农民革命”,“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2]242-243

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这篇文章里,运用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和阶级分析理论,分析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经济地位和政治态度,阐明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即这个革命应以无产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是人民大众的革命。毛泽东全面分析了中国革命的对象和动力,指出“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1]3那么,谁是我们的敌人呢?毛泽东指出是勾结帝国主义的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而国家主义派和国民党右派则是它们的政治代表。谁来领导这个革命呢?民族资产阶级不行。因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软弱,“他们在受外资打击、军阀压迫感觉痛苦时,需要革命,赞成反帝国主义反军阀的革命运动;但是当革命在国内有本国无产阶级的勇猛参加,在国外有国际无产阶级的积极援助,对于其欲达到大资产阶级地位的阶级发展感觉到威胁时,他们又怀疑革命。”[1]4既然资产阶级不能领导,应该由谁来领导呢?毛泽东在分析了小资产阶级、半无产阶级及游民无产者的经济地位和政治态度后,认为只有现代工业无产阶级才能担任中国革命的领导责任,因为“工业无产阶级人数虽不多,却是中国新的生产力的代表者,是近代中国最进步的阶级。”[1]8中国革命必须由中国无产阶级领导,要领导就必须有被领导者,即要有广大的同盟军。在陈独秀等人看来,中国无产阶级参加民主革命,只有依靠资产阶级才能有所作为;在张国焘等人看来,无产阶级则不必有同盟军,可以孤军奋斗;这两种看法都是错误的,将致革命归于失败。毛泽东在分析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经济地位和政治状况后,指出中国无产阶级有了广大的农民做自己的同盟军,就形成向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冲锋陷阵的强大力量,而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集中了我们党在幼年时期的正确主张,集中了当时党内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最初成果,正确地回答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动力和任务。这篇文章反对了党内的左、右倾机会主义,揭露了国民党新右派篡夺革命领导权的阴谋,也为我们党制定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路线和政策奠定了理论基础。

从1927年下半年起,随着国共两党共同领导的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两湖地区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便迅速兴起。农民的主要攻击目标是土豪劣绅、不法地主、贪官污吏和旧恶势力,以及各种封建宗法思想和封建统治制度,从而引发了深刻的农村社会大革命。农民运动的蓬勃发展,遭到国民党右派和地主豪绅的诋毁,也遭到党内右倾错误领导人的责难。为了回击和驳斥党内外对农民运动的责难,1927年1月4日到2月5日,毛泽东从武昌回到当时农民运动发展迅猛的湖南考察农民运动。在32天里,毛泽东步行700多公里,实地考察了湘乡、湘潭、衡山、醴陵、长沙五县,广泛地接触和访问群众,召集农民和农会干部座谈,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

2月12日,毛泽东回到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驻地武昌,在都府堤41号住所的卧室撰写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这篇重要文章。从3月5日起,该文先后在中共湖南区委机关报《战士》周报、汉口《民国日报》《湖南民报》等连载。当时主管中共中央宣传工作的瞿秋白非常重视这个报告,于3月间在中共中央机关刊物《向导》周刊上发表了这篇文章的前两章。4月,汉口长江书店以《湖南农民革命(一)》为书名,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以单行本出版发行。瞿秋白在为该书所作的序言中说:“中国革命家都要代表三万万九千万农民说话做事,到战线去奋斗,毛泽东不过开始罢了。中国的革命者个个都应当读一读毛泽东的这本书。”[2]2605月27日和6月12日,共产国际执委会机关杂志俄文版和英文版的《共产国际》先后刊发《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这是毛泽东第一篇被介绍到国外的文章。当时的共产国际执委会主席布哈林在执委会第八次全会扩大会上谈到《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时说:“我想有些同志大概已经读过我们的一位鼓动员记述在湖南省内旅行的报告了”,并称赞这篇报告“文字精练,耐人寻味”。[2]260

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毛泽东热烈赞颂大革命中的农民群众推翻乡村封建统治势力的革命行动和历史功绩,尖锐地批评党内外责难农民运动的各种谬论,阐明农民斗争同中国革命成败的密切关系。他说:“孙中山先生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所要做而没有做到的事,农民在几个月内做到了。这是四十年乃至几千年未曾成就过的奇勋,这是好得很!”[1]15“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所以失败了。现在有了这个变动,乃是革命完成的重要因素。”[1]16他明确地提出,一切革命的党派和同志,都应当站在农民的前头领导他们前进,而不是站在他们的后头指手画脚地批评他们,更不是站在他们的对面反对他们。他强调,必须依靠广大贫农作“革命先锋”,团结中农和其他可以争取的力量,把农民组织起来,从政治上打击地主,摧毁封建武装,重组农村政权。这篇文章是继《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之后,进一步解决了无产阶级正确对待农民这个最主要同盟军的重大问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关于工农联盟的理论,成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农民革命斗争的纲领性文献。

这篇报告发表后,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欢迎。它在历史的紧要关头,为革命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推动了农村大革命运动的继续发展。在湖南,广大农民从掌管乡政权发展为要求掌管县政权,从减租减息发展为要求没收地主土地和公平分配土地,农民群众夺取地主武装、扩大农民武装的斗争也进一步开展起来。文章还对农民参与政治革命的要素进行了分析,肯定了农民对“一切权力归农会”的要求。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基础,在随后蒋介石、汪精卫相继背叛革命的极为险恶的形势下,中国共产党才能够领导工农群众,从1927年大革命的失败中成功地转向土地革命战争。

二、毛泽东对农民参与政治革命的要素分析

大革命时期毛泽东所参与领导和发动的农民运动,实质上是贫困和绝望的农民在强大的革命政治组织——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的一场政治参与的活动过程。这时期的农民运动属于一种非制度化的政治参与,带有“官逼民反”的色彩。从政治参与理论的角度来看毛泽东的农民运动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关于政治参与的领导因素。毛泽东在分析无产阶级时认为:“工业无产阶级人数虽不多,却是中国新的生产力的代表者,是近代中国最进步的阶级,作了革命运动的领导力量”。[1]8一是由于其集中,便于组成强大的革命政治组织;二是由于其经济地位低下,所以特别能战斗。而农民是不能自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在这种情况下,无产阶级中最优秀最先进的分子则组成政党组织,率领他们前进。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毛泽东所描述的十四件大事,均是由中共发动农民开展的政治革命活动。毛泽东的农民运动观之所以在当时具有进步性,就在于他反复强调了领导因素的先进性,即无产阶级政党的介入。反观中国历史上的历次农民起义,由于单单依靠观念保守的农民阶级自身领导,因此始终未走出封王建制的旧窠。

关于政治参与的动力因素。农民是否参与革命取决于三个前提条件:第一,必须要有农民因为经济危机不断扩大的外部参与,正如毛泽东分析农民时所说:“全然失业,即既无土地,又无资金,完全失去生活依据,不得不出外当兵,或出去做工,或打流当乞丐的。”[1]20-21第二,农民参与的外部市场充满了腐败、垄断和结构的不完善,无法满足农民解决经济危机的目标。第三,在形成强大的革命组织过程中,革命组织可以提供两种不同回报来吸引农民:一种是最基本的,革命组织可以解决农民的物质问题,即农民运动从“经济上打击地主”,[1]26改善农民的生活境遇;另一种回报是使农民获得尊重和向上流动的机会,即农民运动从“政治上打击地主”,[1]23革命组织能够提高农民的政治地位,并广泛发动农民参加革命军队甚至加入中国共产党。

关于政治参与的主体因素。毛泽东对政治参与主体因素的认识主要集中在对农村各阶层政治态度的分析上,而政治态度的最终决定因素在于其经济地位的高低。毛泽东着重考察了农村各阶级的经济地位,在分析中农经济地位时说:“他们锅里有米煮,没有人半夜里敲门来讨账”,[1]20所以,中农的这种经济地位决定了其“态度是游移的”。[1]20毛泽东主张建立的农会是一种非政府性的群众政治团体,它的出现使政治参与的力度大大增强了,即毛泽东所描述的“很短的时间内,将有几万万农民从中国中部、南部和北部各省起来,其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无论什么大的力量,都将压抑不住。”[1]13群众政治团体的出现,使农民政治参与的形式和渠道更加多样化。毛泽东在农民运动中还十分注重农民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说“农村里地主势力一倒,农民的文化运动便开始了。”[1]39

关于政治参与的客体因素。政治参与的客体,就是指参与主体试图加以影响和推动的方向,也就是政治体系的决策活动。在任何社会中,政治决策活动都要通过一定的组织渠道、机制和程序体现出来。这些与政治决策活动密切相关的组织渠道机制和程序,构成了政治参与的客体方面,也可以将之称为政治参与结构。政治参与结构分为政府性结构和非政府性结构,当公民在参与政府性结构遇到阻塞时,他们就会通过非政府性结构来进行民意表达。毛泽东的农民运动观恰恰强调这种非政府性结构的重要作用,即主张打倒封建土豪劣绅的封建统治机构,而代之以联合会议,这也是非制度化政治参与即政治革命过程中所特有的现象。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凡事取决于县长和革命民众团体的联合会议……在这样的会议里,各民众团体的意见影响县长,县长总是唯命是听。所以,在湖南采用民主的委员制的政治组织,应当是没有问题的了。现在的县政府,形式和实质,都已经是颇民主的了。”[1]30

关于政治参与的发展因素。除了上面所分析政治参与主体因素时已论述过的参与层次和参与渠道两个发展因素之外,毛泽东还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考察:第一,参与人数。公民政治参与的发展首先意味着有越来越多的公民被纳入政治过程之中。毛泽东曾对农民运动的发展这样描述:“农会会员激增到二百万,能直接领导的群众增加到一千万……农民既已有了广大的组织,便开始行动起来,于是在四个月中造成一个空前的农村大革命。”[1]13第二,参与强度。参与强度是指公民的政治参与影响政治系统决策活动的程度和持续性,以及它对整个政治运作过程的重要性程度。毛泽东用“好得很”三个字来形容农民运动的参与强度,是再恰当不过了。[1]16

三、毛泽东农民运动观的当代价值

虽然革命年代非制度化的政治参与模式已成为历史,但这一模式仍将对改革开放时期农村政治体制改革产生示范效应。对如何搞好新时期农村的制度化政治参与,培养农民的民主参政意识,毛泽东的农民运动观毫无疑问地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第一,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为政治参与提供根本的组织保证。在中国这样一个农村人口众多、经济发展滞后、民众素质相对不高的国情中进行政治参与,必须要有一个领导核心。政治参与理论认为,政党是在现代社会中担负利益表达和利益聚合的最具效率的政治组织,政党对整个政治过程的影响都非常明显和直接。削弱或取消党的领导,“只能导致无政府主义, 导致社会主义事业的瓦解和覆灭”。[3]171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完善党领导农村工作的体制和机制,加强农村的基层组织建设、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农村党员队伍建设以及农村的党风廉政建设。

第二,改善农民的整体生存状况,为政治参与提供根本的物质保证。政治参与理论认为, “人们之所以参与政治,是建立在切实的物质利益基础之上的,而不是出自‘本能’、‘理性’、‘理智’这些虚无缥缈的精神原因。”[4]120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利益观念在农民心中逐步强化,关注度也明显超过了以往任何时候。因此,要发展社会生产力,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使农民得到日益增加的看得见的利益,使农民过上小康生活并不断迈向更高水平,我们不仅要通过发展经济,把社会财富这个“蛋糕”做大,也要通过合理的收入分配把“蛋糕”分好。让农民得到实惠。这是实现农民政治参与的基础。正因为此,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必须切实保障农民权益,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根本利益作为农村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农民意愿,着力解决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保障农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权益。”[5]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要“认真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教育医疗、环境保护、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企业改制、征地拆迁、涉农利益、涉法涉诉等方面的突出问题。”[6]

第三,改善农民的整体素质,为政治参与提供根本的素质保证。列宁指出:“文盲是处在政治之外的。”[7]590文盲由于自身文化条件限制,不能真正有效地参与政治活动。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除了要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以外,还要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职业技能素质、经营管理素质。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要把培育新农民作为一项根本措施来抓,通过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经营能力,培养知识化的新型农民,为增产增收和建设新农村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促进农民全面发展。特别在思想道德素质方面,“坚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扎实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农村党员、教育农民群众,引导农民牢固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5]用文明健康的新风尚占领农村思想阵地。

第四,落实农民的参与主体地位,为政治参与提供根本的渠道保证。政治参与是一种处于不断发展变化过程中的社会政治现象。政治参与发展程度反映着政治参与的广度和深度,这是政治参与的量的规定性。在当代中国,实现农民参与的扩大和农民政治民主自由的扩大,依然是摆在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中的重大任务。当前农村各个阶层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不同收入阶层的农民对政治民主的期望值有所不同。这就要求我们对这一农村大变动做一番深入仔细的调查研究,引导农民按照民主政治的要求进行定期化的民主操练,培育民主意识,以充分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权利。当前特别要确立的民主运行机制,一是要完善农民与党的信息畅通机制。如果没有一个科学的、畅通的利益表达渠道,有些人就会谋求政治体系外的利益表达渠道,直接影响社会稳定。邓小平曾说:“群众有气就要出,我们的办法就是使群众有出气的地方,有说话的地方,有申诉的地方。”[8]273要扩大联系群众、反映民意、了解民情的主渠道,如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民主党派与农民的联系优势,实现下情上达,上情下达,解决矛盾。扩大深化村民自治和社区自治等基层民主实践形式,保证农民直接行使民主权利,培养农民的民主意识和民主能力,提高民主自治水平。通过拓宽与农民联系的新渠道,真正实现彼此沟通,相互理解。二是要健全完善农民的监督机制。在监督方面,加快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实行阳光施政,实现农村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实现农民的知情权、表达权、议政权和参政权、监督权。完善反映农民意愿的利益表达和政治参与机制,鼓励农民通过合法渠道实现建议权和批评权,接受农民提出的合理建议,健全有效的监督机制,使农民监督实现制度化、规范化。

第五,必须提高农民法制意识,为政治参与提供法律保证。要从体制、机制、法制上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大力开展农村普法教育,让农民学法、守法、懂法。教育农民通过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自己的利益需求,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加大执法力度和农村的综合治理,通过这种途径来提高农民的民主意识和法制意识。十七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加强农村法制建设,完善涉农法律法规,增强依法行政能力,强化涉农执法监督和司法保护。加强农村法制宣传教育,搞好法律服务,提高农民法律意识,推进农村依法治理”。[4]

当然,毛泽东的农民运动观和政治参与思想具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甚至某些理论与民主的进程相背,但其理论中蕴涵的合理的、积极的内容,对今天来说是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在当今和平发展与渐进改革的新时期,只要我们始终最广泛地动员和依靠农民大众,将执政之基深深扎根于农村大地,加快城乡一体化、乡村城市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我国的民主政治改革将会顺利而稳妥地进行。

[1]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 何明.伟人毛泽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3.

[3] 邓小平文选 (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

[4] 陶东明,陈明明.当代中国政治参与[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8.

[5] 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单行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8.

[6]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文)[EB/OL].(2009-09-27)[2010-05-10].中国新闻网.

[7] 列宁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8] 邓小平文选 (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

猜你喜欢
革命农民政治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今日农业(2021年2期)2021-03-19 08:36:46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当代陕西(2021年1期)2021-02-01 07:17:56
饸饹面“贷”富农民
今日农业(2020年17期)2020-12-15 12:34:28
“政治攀附”
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2
“政治不纯”
当代陕西(2019年8期)2019-05-09 02:22:50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当代陕西(2018年24期)2019-01-21 01:24:06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上海建材(2017年5期)2018-01-22 02:58:52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Coco薇(2016年2期)2016-03-22 16:48:47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中国火炬(2012年12期)2012-07-24 14:1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