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龙鸣,李燕燕,何育风
(广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推拿科,广西南宁530023)
亚健康状态是指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中间状态。随着地球环境的破坏、社会竞争压力的加大、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群越来越多。亚健康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根据其主要临床表现的不同又可将其分为躯体性、心理性和社会交往性亚健康3种[1]。心理性亚健康是亚健康的一种重要类型,其主要临床表现为情绪不稳定与轻度抑郁等精神、情绪症状。谢雁鸣等[2]明确指出心理性亚健康作为亚健康的一个临床亚型客观存在。本文试对心理性亚健康的研究现状加以阐述。
目前有关心理性亚健康尚未有明确统一的概念,国内学者对心理性亚健康的定义主要有:张荣兴等[3]认为心理亚健康是以频繁出现的情绪躁动、兴致低落、注意力不易集中、过分敏感或行为能力下降等表现为特征的存在状态;董玉整[4]则把人们在身心情感方面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健康低质量状态及其体验定义为心理亚健康;而刘欢欢等[5]认为心理亚健康其主要临床表现为抑郁,是介于心理健康与精神疾病之间的中介状态,这些状态均未达到精神病学诊断标准,但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很大的影响,如不引起重视可能诱发躯体疾病、精神疾病和心理危机。
实际上,现代医学所提到阈下抑郁、抑郁亚综合征与抑郁的亚综合征以及抑郁状态等等在诊断上不能构成“抑郁症”,因而与心理性亚健康颇为相似。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世界抑郁症的实际发病率为5%~10%,中国人口中20%具有抑郁症状。美国2003年的一份调查资料显示,有13.4%的大学生可被诊断有抑郁症状[6]。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调查数据显示,中国有3 000万青少年有情绪障碍和心理问题,其中大学生心理和行为障碍率为16.0%~25.4%,近年来还有上升趋势[7]。中国优生优育协会在2008年公布了一项针对全国青少年进行的心理健康调查结果:中国处于心理性亚健康状态的青少年约有3 000万人。
由于心理性亚健康更多的是涉及不适主诉,是以软指标作为依据,因此有必要选择合适的量表对其进行评价,以期形成较为客观和可分析的数据。贲学芳等[8]在非疾病人群中采用美国疾病控制预防中心(CDC)针对亚健康状态诊断标准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而设计的《军队干部亚健康状态问卷》进行测评。刘欢欢等[9]以康奈尔医学指数(CMI)进行调查,根据量表所附神经症识别图对人群心理状况进行识别分类(健康、准健康、准神经症、神经症),识别落入准神经症区域且不良心理状况持续2周或以上时间者,定义为心理亚健康。裴雯[10]将测评心理性亚健康研究生的标准定为:在排除怀疑为神经症或其他心理疾病的前提下,SCL-90分数处于160~240分之间,各项因子分>1且<3,自我感觉心理状况不良持续2周或以上者,界定为心理亚健康状态。
关于心理亚健康的调治,李一云等[11]发现,部分心理性亚健康人群虽然感到工作不顺利,缺乏工作热情,乏力、嗜睡等,但他们只承认具有躯体不适,根本不接受这是一种情绪障碍,从而仅接受一般的对症治疗,不愿意接受抗抑郁药物的治疗或仅接受低剂量的治疗,这正是造成了这部分人群具有如此高的患病率和治疗效果差的原因之一。治疗上目前国内采用中药调理[12]、精神科药物治疗[13]等方法均对心理性亚健康状态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生物反馈治疗对心理状况主要表现为焦虑、失眠的心理性亚健康人群效果非常明显[5]。贲学芳等[8]采用不同的乐曲给予音乐治疗,发现音乐治疗能改善军人心理亚健康的多数症状。吴卉慧[14]发现合理的营养膳食、有针对性的心理指导、景观治疗和体能训练、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以及有针对性的按摩等,对心理性亚健康状态有着明显的治疗作用。朵皓英[15]采用支持性心理治疗及睡眠卫生教育对亚健康的失眠进行干预,具有一定疗效。
从中医理论上看,亚健康状态所表现出来的临床症状与中医“虚劳”十分类似,其证型以脏腑、气血、阴阳失调所致的“本虚标实”证为主。从病因病机方面,中医学认为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与机体生理病理状态相互关联,中医学的五脏藏神论、七情病因论、形神合一论、气质类型论等有着丰富的心身医学内涵。因情志过极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是导致各种类型亚健康状态发生的重要原因[16]。饮食不节、起居无常、情志不遂、劳逸无度、年老体衰等导致脏腑气血阴阳失调或内生五邪或耗伤正气,此为心理性亚健康的主要病因病机[17]。在与脏腑的关系方面,赵英明等[18]提出亚健康状态与五脏六腑均有关,但与脾、心、肝、肾关系更为密切。宫艳华等[19]认为,五脏亏损,功能低下,或五脏功能失调,均可呈现亚健康状态,对亚健康状态的辨证应以气血阴阳亏虚为纲,以五脏虚候为目。在具体证型方面,尉平平[20]把亚健康状态分为肝郁气滞型、心脾两虚型、肾虚型,其中的肝郁气滞型、心脾两虚型亚健康与心理性亚健康的临床表现十分接近。
袁立霞等[21]根据亚健康患者临床表现,运用中药辨证论治:肝郁气滞证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减,肝脾不调证用逍遥散加减,心脾两虚证方用归脾汤加减,心肾不交证方用天王补心丹或三才封髓丹加减等。魏凌霄[22]对肝郁气滞型亚健康(相当于心理性亚健康)采用针灸治疗,穴取:合谷、太冲、气海、足三里、三阴交等,疗效较好。刘彦岭等[23]认为推拿对受术者具有心理调整作用,保健推拿疗法具有明显的医患关系优势,因为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触、摸、按、揉本身就能缓解精神紧张,释放紧张和压力,容易取得患者对医生的信任,因此保健推拿不仅仅是一种形体按摩,而且具有心理按摩作用。庞军等[24]通过疏肝健脾推拿法调治肝郁脾虚型亚健康状态(亦相当于心理性亚健康),结果总有效率为89.04%。雷龙鸣等[25]采用中医推拿调治心理性亚健康39例,结果发现背部循经推拿能改善心理亚健康的主要症状尤其是其抑郁症状。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目前广大医务工作者已经开始注意到作为亚健康的一种重要类型——心理性亚健康这一特殊状态,但是其相关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对于其概念的界定尚未明朗,大部分的文章还只是从传统的提高身心健康的角度提出一些理论性的建议,一些具有实证意义的干预研究还很缺乏[26]。研究的疗效评估粗略模糊,缺乏客观评价,因此治疗方法难以令人信服并加以推广。可以看出,积极寻找疗效可靠、易于接受和便于推广的治疗方法将是今后的研究方向。此外,亚健康及其重要亚型心理性亚健康将会是一个有相当争议的话题,但可以预见,它同时又将是医学研究的热点,是现代医学模式转变及人类健康需求新形势下所无法回避的新课题。
[1]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S].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1-2.
[2]谢雁鸣,刘保延,朴海垠,等.亚健康人群亚型症状特征初探[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29(5):355-357,360.
[3]张荣兴,郭加利,于钦明.心理性亚健康状态相关因素分析及转化干预对策[J].湖南农机,2008,(3):81-83.
[4]董玉整.“亚健康”初探[J].广州医学院学报,1998,26(3): 77-78.
[5]刘欢欢,张小远,赵静波,等.军队医科院校心理亚健康学生肌电生物反馈干预研究[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4,25 (22):2048-2050.
[6]The American College Health Association.The American College Health Association National College Health Assessment(ACHANCHA)[J].J Am Coll Health,2005,53(5):199-210.
[7]徐岫茹.心理危机干预及健康教育[J].中国健康教育, 2003,19(7):513-515.
[8]贲学芳,高风,彭江红.音乐疗法干预军人心理亚健康32例分析[J].中国疗养医学,2005,14(4):257-258.
[9]刘欢欢,张小远,周志涛.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状态筛查及评价[J].中国公共卫生杂志,2006,22(6):647-649.
[10]裴雯.不同放松训练方法对改善研究生心理亚健康状况的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集,2006:7.
[11]李一云,屠鉴源,陈德沂,等.抗抑郁剂治疗抑郁亚综合征的疗效及医疗耗资的评价[J].四川精神卫生,2004,17 (1):14-16.
[12]蔡明德,吴静.“第三状态”身心治疗刍议[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1999,22(3):32-33.
[13]李一云,屠鉴源,陈德沂,等.阈下抑郁的研究(III):抑郁的亚综合征(SSD)的治疗[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01, 1(4):48-49.
[14]吴卉慧.飞行员心理亚健康的治疗[J].中国疗养医学, 2007,5(16):266-267.
[15]朵皓英.亚健康状态失眠的心理干预治疗[J].中国水电医学,2006,(1):32-33.
[16]龚海洋,高京宏,夏仲元.王琦教授论治亚健康学术思想概要[J].中医药学报,2003,31(4):14-16.
[17]马云枝.亚健康状态与中医药防治[J].河南中医,2001,21 (3):11-12.
[18]赵英明,刘玲,周文艳.中医调治亚健康状态110例临床观察[J].天津中医,2001,18(2):20.
[19]宫艳华,孙巧云.亚健康状态的中医辨识及针灸调理[J].辽宁中医杂志,2005,32(4):356-357.
[20]尉平平.亚健康状态的中医辨析[J].浙江临床医学,2005, 7(1):80.
[21]袁立霞,刘刚.亚健康状态的中医药证治评析[J].中医药学刊,2005,23(3):494-495.
[22]魏凌霄.针刺治疗亚健康状态人群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药科技,2005,12(6):356.
[23]刘彦岭,窦进敏,田帅.保健推拿与亚健康[J].河北中医, 2007,27(7):523-524.
[24]庞军,雷龙鸣,伦轼芳,等.疏肝健脾推拿法调治亚健康状态疗效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2007,34(11):1574-1576.
[25]雷龙鸣,曾湘玲,伦轼芳,等.背部循经推拿对39例心理性亚健康患者的调治作用[J].中医杂志,2010,(2):142-144.
[26]董莉,董玉整.“亚健康”的表现、原因和对策[J].医学与哲学,2001,22(12):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