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胜荣 俞雪美 高宇
紫苏为唇形科紫苏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在日本和中国栽培普遍,它既是营养丰富的特菜,又是疗效良好的中药,还是用途广泛的工业原料,有着较为广阔的发展前景。上海松江地区已连续种植出口紫苏多年,因此在生产中发现了有菌核病、锈病、疫病、立枯病、黑根(根腐)病、灰霉病、斑点病、斑枯病等10多种常见的病害,现将上海地区出口紫苏主要三大病害症状与发生规律及其防治技术介绍如下。
由子囊菌亚门真菌核盘菌侵染所致,主要发生在紫苏中管棚和连栋大棚保护地栽培上。
紫苏菌核病主要为害茎基部和叶片,苗期至成株期均可发生。苗期染病,在茎基部出现水渍状的病斑,后腐烂或猝倒;茎染病,发病部位主要在茎基部和茎分杈处,发病初始产生水浸状斑,扩大后呈淡褐色,病茎软腐纵裂,病部以上茎秆和叶凋萎枯死,湿度高时病部长出一层白色绵絮状菌丝体,受害后茎秆内髓部受破坏,发病末期腐烂而中空,剥开可见白色菌丝体和黑色菌核。菌核鼠粪状,圆形或不规则形,早期白色,以后外部变为黑色,内部白色;叶片染病,初呈水浸状斑,扩大后呈灰褐色近圆形大斑,边缘不明显,病部软腐,并产生白色绵絮状菌丝,发病严重时产生黑色鼠粪状菌核。
病菌以菌核在土壤中和病株残余组织内及混杂在种子中越冬或越夏。菌核一般可存活2年左右。在环境条件适宜时,菌核萌发产生子囊盘,子囊盘散放出的子囊孢子借气流传播蔓延,侵染衰老叶片或穿过角质层直接侵入,引起初次侵染。侵入后病菌破坏寄主的细胞和组织,扩散和破坏邻近未被病原物侵染的组织,并通过病健株间的接触,进行重复侵染。病叶与健叶或茎秆接触,病菌就可以扩展而使健全的茎叶发病。病菌喜温暖潮湿的环境,适合发病的温度范围0~30℃,最适发病环境为温度18~22℃,相对湿度90%以上,最适感病生育期为紫苏叶片生长中期。发病潜育期5~10天。湿度的高低直接影响菌丝体的生长和子囊孢子的发育,子囊孢子萌发的适宜温度5~10℃,菌丝不耐干旱。上海地区紫苏菌核病的主要发病盛期春季在3~5月,秋季在9~12月。早春多雨或梅雨期间多雨的年份发病重;晚秋多雨、温度偏高的年份发病重。田块间与有菌核病发生的作物接茬、插种地、排水不良的田块发病较早较重。栽培上种植过密、通风透光差的、氮肥施用过多的田块发病重;受霜害、冻害和肥害的田块发病重。
由担子菌亚门真菌紫苏鞘锈菌侵染所致,是出口紫苏生产中常见病害之一。
紫苏锈病主要为害叶片和花梗。 叶片和花梗染病,发病初始在叶片和花梗表面产生黄色小点,扩大后隆起黄褐色近圆形疱斑,即病菌的夏孢子堆,周围具有黄色晕环,表皮破裂外翻后散发出夏孢子(橙黄色粉末),发病严重时,叶片上新老夏孢子堆群集形成疱斑群,布满整张叶片,使叶片枯黄。
病菌以冬孢子随病株残余组织遗留在田间越冬,在环境条件适宜时,夏孢子借气流传播到寄主作物,由叶面气孔直接侵入,引起初次侵染。经10天左右潜育后出现病斑,田间发病后,由夏孢子堆产生的夏孢子借风传播,进行多次再次侵染。病菌喜较低温度、潮湿的环境,适宜发病的温度范围为5~22℃,最适发病环境温度为10~20℃,相对湿度90%以上,最适感病生育期为成株期。发病潜育期8~12天。夏孢子适宜发育温度范围9~18℃,气温在24℃以上发病明显受抑制。上海地区紫苏锈病的主要发病盛期,春季3~4月,秋季10~12月;年度间早春低温、多雨或秋季多雨、多雾的年份发病重。田块连作地、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的田块发病较早较重。种植过密、缺肥的田块发病重。
由鞭毛菌亚门真菌疫霉菌侵染所致,是近年来逐渐加重并已成为防治难度较高的紫苏上主要病害;在春季温室内发生较重。
紫苏疫病主要为害叶和茎。叶片染病,发病初始在叶片边缘处产生水渍状斑,扩大后呈不规则形的暗绿色大斑,边缘不明显。潮湿时病斑发展迅速,病叶腐烂,干燥时病斑干枯易破裂。茎染病,多在蔓茎基部及嫩茎节部发生,发病初始产生暗绿色水渍状斑,扩大后病斑绕茎蔓一周,病部明显缢缩,变细软化,造成病部以上枝叶逐渐枯萎。如植株有多处节部发病,全株很快萎蔫干枯,但维管束不变色,不产生粉红色霉状物。
病菌以卵孢子、厚垣孢子和菌丝体随病株残余组织遗留在田间越冬,也能潜伏在堆肥或种子上越冬。在环境条件适宜时,形成孢子囊,通过雨水反溅或气流传播至寄主植物上,从寄主表皮直接侵入,引起初次侵染。发病后在受害的部位产生新生代孢子囊,借风雨传播,进行多次再侵染,加重为害。病菌喜高温高湿的环境,发病温度11~37℃;最适发病温度为22~32℃,相对湿度90%以上,最适感病生育期在采叶期。发病潜育期1~4天。适宜环境下经24 h潜育即可发病,大雨后暴晴,最易发病。上海地区紫苏疫病的主要发病盛期在春季5~7月。年度间早春多雨或梅雨期间多雨的年份发病重。田块间连作地,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的田块发病较早较重。栽培上施用带有病残物的未腐熟有机肥,种植过密,通风透光差,受过冻害、肥水管理不当,浇水过多,田间高湿的田块发病重。
①轮作 提倡与非紫苏蔬菜隔年轮作,以减少田间病菌来源。
②种子处理 播种前在50℃的温汤中浸种10 min,立即移入冷水中冷却,晾干后催芽播种,即可杀死混杂在种子中的病菌,也可用2.5%咯菌腈种衣剂(适乐时)包衣处理(种子质量3‰~5‰)后播种。
③清洁田园 在病害盛发期及时摘除病株。收获后清除病残体,带出田外深埋或烧毁,并深翻土壤,加速病残体的腐烂分解。
④加强管理 合理密植,控制中管棚和连栋大棚保护地栽培棚内温湿度,及时放风排湿。注意合理控制浇水和施肥量,浇水时间放在上午,并及时开棚,以降低棚内湿度。特别是春季寒流侵袭前,要及时加盖小环棚塑料薄膜,并在棚室四周盖草帘,防止植株受冻。
首先对土壤进行消毒,即每1 m2用50%多菌灵粉剂8~10 g,与干细土10~15 kg拌匀后撒施,消灭菌源。其次苗床定期适时用药防治:秧苗移栽前一定要做到带药移栽,不移栽病、弱苗。最后在发病初期开始喷药,每隔7~10天1次,连续3~4次,重病田视病情发展,必要时还要增加喷药次数。
①紫苏菌核病可选400 g/L嘧霉胺悬浮剂 (施佳乐)800~1 000 倍液 (667 m2用量 100~120 g)、50%乙烯菌核利可湿性粉剂(农利灵)1 000倍液(667 m2用量100 g)、430 g/L戊唑醇悬浮剂(好力克)2 000倍液(667 m2用量50 g)等喷雾防治。春季遇连续阴雨,中管棚可选用一熏灵烟熏剂每标准棚100 g,先开棚排湿20 min后进行闷棚熏蒸。还可把药剂涂在病部防治:当发现田间始发病的病株、病枝(病枝最好剪去病部),可用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调成100倍的糊状涂液用毛笔等涂在病部(剪去病部的病枝涂在留下的枝秆上),涂的面积比病部大1~2倍,病重的5~7天再涂一次,可挽救80%的病株与病枝。此法虽费工,但省药省本,效果好。
②紫苏锈病 在发病初期开始喷药,每隔7~10天喷1次,连续喷2~3次。可选用20%苯醚甲环唑微乳剂(捷菌)1 500~2 000 倍液(667 m2用量 50~70 g)、400 g/L 氟硅唑乳油(福星)2 000~3 000 倍液(667 m2用量 40~50 g)、430 g/L 戊唑醇悬浮剂(好力克)2 000~3 000 倍液(667 m2用量 40~50 g)、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大生 M-45)600~700 倍液(667 m2用量 150~200 g)等喷雾防治。
③紫苏疫病可选用687.5 g/L氟菌·霜霉威悬浮剂(银法利)600 倍液(667 m2用量 130 g);50%烯酰吗啉可湿性粉剂(安克)800~1 000 倍液(667 m2用量 100 g);58%雷多米尔·锰锌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667 m2用量100 g);72.2%霜霉威盐酸盐水剂 (普力克)1 000倍液(667 m2用量100 g)等喷雾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