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地区场镇社会形态

2010-04-03 13:31季富政
重庆建筑 2010年1期
关键词:场镇三峡地区维系

季富政

(西南交通大学成都610031)

三峡地区场镇社会形态

季富政

(西南交通大学成都610031)

社会是一个可变的流动形态,历史向前发展总的说来是进步,但有时也发生倒退,如战争的毁灭,自然灾害的摧残。所谓天灾人祸亦不过历史长河中的逆流暗礁。它在城镇空间的发展上表现得最为触目惊心。如封建时代政权更迭,一夜之间可摧毁数百年营建起来的建筑,迫使城镇、人口重新组合,社会形态发生萎缩变形,社会结构几近解体。经济崩溃,大地一片荒芜。如果是一个场镇,片瓦不存的情况下,新的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亦同大、中城市一样,必然以优惠政策感召经济复苏,再组充满活力的社会结构、家庭结构,从而形成新一轮的社会形态。与此同时,产生城镇空间的新面貌、新内涵。我们可以从如下作些分析:

1 社会结构

原川东地区与四川在人口祖籍归属上总体是没有太大区别的。清初以来人口95%左右都来自鄂、湘、闽、粤、赣、陕等省。但各省移民相对集中于某一区域也是客观存在的,如川南鄂湘籍人相对少一些;闽、粤人多一些。下川东则相反。所以,我们看到川东沿江场镇往往禹王宫大而多于南华宫、天后宫,如西沱等镇。这里面是否有川东距湖广更近,湖广填四川以来捷足先登的因素在内,情理上应是说得通的。甚至部分在迁徙过程中就滞留在巴东紧邻四川边界场镇和农村中者,也是存在的。因此,在三峡场镇社会结构中不可避免会出现血缘性和地缘性以及志缘性相结合人群,这些人群形成场镇社会结构基础,并分别以会馆、祠庙诸空间形式作为纽带形成维系信仰中心。如湖广人的禹王宫作为地缘性维系中心,又以若干“X氏宗祠”作为血缘性的维系中心,还以王爷庙作为船邦人群志缘性的维系中心,以关圣庙、关帝庙作为陕西盐邦地缘与志缘相结合的维系中心。如有相当土家族人群的场镇,还有三抚庙作为中心。而土著人群较多的场镇则以川主庙作为地缘性信仰维系中心。三峡沿江场镇因其处于川江咽喉之部,船邦形成以王爷庙为中心的志缘性信仰结合空间化,是社会结构一大特点。因而也造成场镇空间形态比其他“多此一举”不同的空间特点。此举犹如盐神庙之于产盐区的志缘性信仰结合空间化,是各地因事因时因人不同的空间创造,也是社会结构的一种具体表现。

社会结构又是一个流变的血缘、地缘、志缘性相互渗透影响的组织结构。西沱镇属土家族占很大比例的石柱县辖镇,它就没有像酉阳龚滩镇那样有三抚庙以凝聚土家人心,从而强化作为一支社会结构力量的空间以介入社会形态的地位和形象。而忠县洋渡镇临界于丰都、石柱三县之地,场镇行政归属自清朝以来为场镇之争。几经变迁,其影响社会结构不断调整和变化。变迁的核心以经济发展的强弱为转移,最后发生血缘、地缘、志缘维系社会结构的淡化。这也是会馆、祠庙、寺观何以逐渐走向衰退的原因之一。当然,高峰时期的清代中叶甚至至清末,各血缘性群体共同努力开发农商,渐而以祠堂以示家族旺盛,并在地缘情感上,同说家乡土话,摆家乡的故事,民风民俗以联谊乡亲、乡情,在四川共谋发展。于是,以地缘观念为维系纽带的会馆如春笋般破土而出,遍布三峡城镇。与此同时,志缘性结合的社会结构亦同时出现。除船邦的王爷庙外,各行业诸如屠宰行之张爷庙,盐业之龙津庙,以至各宗教信仰不同催生的观音庙、大佛寺、土地庙等等寺观一时争辉于三峡城镇,亦即川人所言之“九宫十八庙”。社会结构的流变与衍化,不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过,社会结构的趋同化还有一些重要因素,即几百年的相互之间婚姻调整,新的地缘观的共识,各自文化相互交融等等。

由于有上述历史时期社会结构的发生发展,清代三峡场镇无论是会馆、祠庙、寺观,它们在场镇中均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凝聚着人们的观念,又为人们提供了活动场所,是一个场镇的精神中心。加之它们多选址地势显要地方,如码头、入口、制高点,又往往体型宏丽、高大雄浑、造型庄重、装饰精湛,远远超过一般民居尺度和内涵,形成场镇形态从外观到内部的重要部分。

2 街坊结构

川东城镇多言邻里为街坊。街坊结构亦同为邻里结构。就三峡场镇而言,街坊之谓,大者全镇相互认可同为街坊,小者某一街段、街区是街坊。场镇两端曰场口,称上场口,下场口,场口一带邻里亦互为街坊。相邻于街上紧挨一墙的两家,一院同住数户的杂居,均为街坊之谓。街坊是古代里坊行政制度空间化后,进而地缘性认同的情感化,它既是古制的延续,亦是古制外延在空间和地缘情理的认同。居民长期交往形成熟识关系,形成邻里、邻居。其挨邻搭界,共用一墙一壁一坎一柱,共同的利益与空间利害关系使其相互变得亲密。

三峡地区场镇相互之间都有较长距离,偏安一隅,尤显封闭。街坊关系如常言“远亲不如近邻”,具有强烈的互助性、熟识性和同质性,以排斥封闭的孤独。长期友好交往、交易、互助、帮忙、婚丧嫁娶、红白喜事又完善着街坊间的社会功能。另外,建筑活动、宗教活动、天灾人祸、救济施舍、生产合作、操办宴席借用人手、房屋、锅盆碗盏,重要节日请来送往,集资借贷的“打会”等等行为,均造成地缘性因素的接近,并以此为纽带形成街坊结构。

街坊结构是以场镇物质空间构成协调性的、宽窄宜人的街道为主要交往空间,尤表现在街、巷相交的节点上,或者会馆、寺庙临街前较宽的街段上。有的场镇还形成中心空间,如洋渡集码头、王爷庙、多路段交融于一体,成为场镇中心空间。石宝场、西沱场、大昌镇、大溪场都有此般中心,甚至形成另外街段的副中心,尤其是线型街道较长的场镇。这种街坊结构物化空间是以当时农村赶场流动人口和当时场镇人口总计的概念设计和营造的,当年赶场与交往不至于如一两百年后的今天这样挤得水泄不通。

我们今天所说古场镇街道尺度形成的空间气氛亲切宜人、富于人情味等等语言,很大程度取决于街坊结构的亲密性和宽容性,甚至由此带来建房时间先后的次序性。如第二家建房在瓦面高度上不超过第一家,以后依此如法下落。若要高于第一家则可以风火山墙隔断,重新树立房高。街宽度、高度自然由此延伸,故三峡古镇很少发现街道时宽时窄的畸性现象,除非地形所限。这种约定俗成对于街坊结构的亲密性起到了正面作用,包括蔑视乱搭乱建,无疑是一种优秀的街坊民风,反过来,自然又支持着良好的街坊结构关系和街坊空间关系。

3 家庭结构

四川真正能维系传统世系大家、“聚九族”之众的多代同堂的家庭是不多的,三峡地区也不例外,不论城镇与农村。究其原因,一是秦汉以来四川就有“人大分家,别财异居”的民风;二是要相当财力方可维持众多丁口的生活,故也有个别财力雄厚者维持多代同堂的情况。但多数有财力者还是主张分家,父母多随“幺儿”居住。忠县洋渡场古氏三兄弟三宅,即为其父为其三个儿子修建的临街店宅一体房屋,是场镇家庭结构反映在住宅上的生动写照。古氏三宅相距不远,但房屋不界连。三峡江岸坡地要展开庞大多代同堂的复杂空间,占地必然很大很宽。但分家后仍可按传统中轴对称建房,同样可以获得前房(店面)、天井、正房(堂屋)、厢房的格局。古氏三宅精丽、巧小、细致,皆有上述变化丰富的空间。格局不乱,严整对称,均有风火山墙。仅此全可断为清中叶早期作品,正说明家庭结构在那时“人大分家”的风气下,是一种普遍现象。

因此在一个场镇形成血缘网络,相互通婚进而又构成错综复杂的血缘关系。如巫山大昌镇的“温半城”,“兰半头”等现象,在三峡场镇都有程度不同的反映。从一定意义上言,是多代同堂的单体空间转换扩大成场镇空间的家庭结构。人和住宅分开了,但都不远,有的甚至就在旁边,多代同场,共居一小小的场镇,实也与多代同堂无甚大的区别。而一场镇几家大姓结为亲家,相互通婚,则进一步扩大血缘性的场镇家庭结构关系形成乡族。严格意义上讲,这是弊大于利的家庭结构,是封闭性的血缘关系加上地缘性封闭性真是雪上加霜,往往容易产生排他性,从而维系保守性。这也是我们看到不少三峡场镇形态平庸、相互雷同的一个深层原因。

三峡地区囿于明末清初战乱毁灭,对城镇的摧毁烈度,远大于盆地内其他地方,实则仅存瓦砾一片。要在这样的社会废墟上重振城镇建设,进而建立社会形态,完善社会结构、街坊结构、家庭结构,清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移民安抚与管理政策。

责任编辑:余咏梅

Social Formation of Town Field in ThreeGorges

从社会结构、街坊结构、家庭结构三方面着手分析了三峡地区场镇社会形态,从历史成因上剖析了三峡场镇的建设及社会形态的发生发展。

三峡地区;场镇;社会形态;社会结构;街坊结构;家庭结构

Thispaperanalyzed social formation of town field in ThreeGorges from three aspectsofsocialstructure,neighborhood structureand family structure,and analyzed construction of town field in ThreeGorgesand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of Social formation and from historical causes.

Three Gorges region;town field;social formation;socialstructure,neighborhood structure;family structure

TU-098.1

A

1671-9107(2010)01-0012-02

10.3969/j.issn.1671-9107.2010.1.012

2009-12-18

猜你喜欢
场镇三峡地区维系
民族互嵌村落共同体生成与维系机制研究
三峡地区土家族摆手舞艺术特征分析
———评《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撤乡并镇后原场镇发展现状及对策
——以忠县42个被撤并场镇为例
是什么维系着婚姻
三峡地区摄影文化
三峡地区宋明墓葬的防腐措施研究
异质型村庄共同体何以维系——一个滇西北民族村寨的互惠实践研究
重庆市渝北区利用撤并场镇加快“美丽乡村”建设的调研报告
重庆市渝北区利用撤并场镇加快“美丽乡村”建设的调研报告
小小阀门维系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