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药剂科,北京100045)
大黄不同炮制品的功效研究与应用
张伟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药剂科,北京100045)
大黄的炮制品有制大黄、酒大黄、熟大黄、大黄炭,因炮制方法不同,是否加辅料,导致其有效成分、含量均发生变化,功能主治亦不同,临床上用于治疗不同病症,尽显中药炮制的重要作用。
大黄;炮制品;化学成分;功能
中药炮制是我国历代医药学家在长期医疗活动中逐步积累和发展起来的制药技术,对中医临床起了重要作用,既有一定的理论准则,又有一系列优良的炮制方法,是中医中药的特点之一。中药经过一定的炮制方法处理后,必然会带来一定的量变与质变,控制饮片质量就必须制定炮制品的规格标准,炮制是中医临床用药特点,为了满足用药要求,采用炮制方法对其固有的性味进行影响调节,以“制其太过,扶其不足”。药味的变化可以影响药物的某些作用,它是直接为临床灵活用药服务的。
《医方集解》:“大黄苦寒峻猛,能下燥结而去瘀热,加以蒸晒,则药性缓和。”大黄药性苦寒,生者泻下力猛,炮制使之缓泻或不泻。为了临床上的不同需要,对大黄采用多种炮制方法,以突出其某方面的作用。阳明证用承气汤之大黄,须以酒洗;邪热在上用大黄,宜以酒炒;止血则需炒炭;活血化瘀用大黄,多以醋炒;老幼虚人用大黄,须多次蒸晒。大黄不同的炮制品,因炮制温度、加热时间、所用辅料不同,化学成分发生变化,导致药效的改变,从而影响其临床的功能主治。
大黄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RheuMpalmatuML.、唐古特大黄RheuMtanguticuMMaxim.ex Balf.或药用大黄RheuMofficinale baill.的干燥根及根茎。秋末茎叶枯萎或次春发芽前采挖,除去细根,刮去外皮,切瓣或段,绳穿成串干燥或直接干燥。性状:本品为类圆柱形、圆锥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块状,长3~17 cm,直径3~10 cm。除尽外表皮者表面黄棕色至红棕色,有的可见类白色网状纹理及星点(异型维管束)散在,残留的外皮棕褐色,多具绳孔及粗皱纹。质坚实,有的中心稍松软,断面淡红棕色或黄棕色,显颗粒性;根精髓部宽广,有星点环列或散在;根木部发达,具放射状纹理,形成层环明显,无星点。气清香,味苦而微涩,嚼之粘牙,有沙粒感。性味与归经:苦,寒。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功能主治:泻热通肠,凉血解毒,逐瘀通经。用于实热便秘,积滞腹痛,泻痢不爽,湿热黄疸,血热吐衄,目赤,咽痛,肠痈腹痛,痈肿疔疮,瘀血闭经,跌扑损伤,外治水火烫伤;上消化道出血。酒大黄善清上焦血分热毒。用于目赤咽肿,齿龈肿痛。熟大黄泻下力缓,泻火解毒。用于火毒疮疡。大黄炭凉血化瘀止血。用于血热有瘀出血症。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患处[1]。
大黄生用气味重浊,走而不守,直达下焦,泻下作用峻烈,易伤胃气。酒炙后其力稍缓,并借酒升提之性,引药上行,可清上焦实热。炒炭后其泻下作用极弱,并有止血作用。可用于大肠有积滞的大便下血。大黄的炮制品种有大黄、酒大黄、熟大黄、大黄炭。
大黄主要含蒽醌类衍生物(包括游离和结合的大黄酚、大黄酸、芦荟大黄素、大黄素、大黄素甲醚)和二蒽酮衍生物(包括番泻苷A、B、C、D、E、F)。此外,尚含鞣质(主要为葡萄糖没食子鞣苷、儿茶鞣质、游离没食子酸)。其中番泻苷A和结合型大黄酸及其类似物为主要泻下成分,而鞣质为收敛成分。熟大黄有酒炖法、酒蒸法、或蒸至内外均呈黑色。据研究,大黄经酒炒后,结合性蒽醌有所减少,泻下作用弱于生大黄,熟大黄游离蒽醌性大黄酸显著减少,鞣质只减少了一部分,因此,泻下作用缓和,收敛力亦有减弱。研究报道用蒸、炖、煮法炮制大黄,受热温度虽在100℃左右,但对游离蒽醌型与游离蒽醌类衍生物均产生较大影响,含量全部明显下降[2],且总蒽醌、游离蒽醌、结合蒽醌含量都随蒸晒次数的增加而显著下降,炮制温度、蒸晒次数对大黄成分的影响,与其药效密切相关,因此,用于泻下不宜久煎。大黄炒炭后,结合性大黄酸大量被破坏,所含鞣质仅部分被破坏,且炭有吸附作用,因此,泻下作用极弱,而收敛和吸附作用相对增强,有止血止泻的功效。
体外抑菌实验表明,大黄生、炮制品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痢疾杆菌、大肠杆菌等菌种均有一定抑制作用。选择治疗痢疾进行临床验证比较,生、熟大黄两组的常规转阴与便培养转阴天数基本一致,但从副作用及机体一般状况恢复快慢来看,以熟大黄为优[3]。
笔者对住院肾病适宜的病人用大黄组方灌肠,辅助治疗,排毒,降低尿素氮、肌酐。对过敏性紫癜住院病人,以中医药治疗为主,方用大黄炭、地榆炭等凉血止血药,伍以清热凉血,通经络,散瘀,行气止痛药,收到通经络,理气血,清热凉血散瘀的疗效。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M].一部.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17.
[2]江文君,毛淑杰.中药大黄炮制研究Ⅰ——炮制对大黄蒽类衔生物影响的初步探讨[J].中药通报,1981(5):20.
[3]赵淑颖,张淑文,王宝恩.单味生、熟大黄治疗二种消化道急症的临床观察[J].中药通报,1986(3):58.
R283.4
A
1007-4813(2010)06-0964-02
2010-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