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 天
(平顶山学院,河南 平顶山 467002)
截至2009年,全国已有上百所高校开设了播音主持专业,每年的毕业生由20世纪80年代的数百人增加到现在的万余人。
中国的广播电视传媒行业方兴未艾,日益繁荣,面临难得的发展契机。而高校培养的播音主持艺术、广播电视新闻、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毕业生却远不能满足媒体行业的要求,反而非科班出身的人占领了媒体行业的主力,我们不难发现很多优秀的播音员、主持人并不是学播音主持出身的,这些现象不得不引起社会的反思:我国的教育制度究竟存在什么问题?笔者本着对播音主持专业教育的强烈关注思考,在这里就本专业的定位展开讨论,并提出以分类实验室为核心的职业化教育是成功的关键。建立和完善播音主持专业的职业化教育体系是当今应该着重关注的事业。它直接关系到我国新媒体行业的未来走向和新一代播音员主持人的生存能力。
1.现有的教育体制不利于播音主持专业教育的发展
就宏观的范围来说,中国的应试教育体制特别是初、中级教育不利于培养科学技术以外的人才,尤其是艺术人才。一方面,高等教育的应试体制把一批有艺术天分的人才拒于高等学校的门外;另一方面,按部就班、循规蹈矩的学生们每年要浪费很多时间去学习很多与职业不相干的知识。上大学之前主要的知识结构是数理化、哲学政治,上大学之后这个知识结构的主体并没有明显的变化,他们所受到的相关艺术及专业的教育实在太少。一般来说,大学毕业生要工作3—5年之后才能慢慢走上一个合格播音员或主持人的轨道,这对于新闻单位而言无疑是一笔巨大的成本。
中国的播音主持艺术专业教育亟待找到一个正确的定位。目前行业的从业人数日渐增长,但优秀作品和优秀播音员主持人的比例却在下游徘徊。中小学生应该拥有更多的机会去了解各个不同行业的工作,而不能只埋头于书本。学校与社会的互动正是国内基础教育所缺少的一环。很多学生到高中毕业还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难怪我们很难找到对这项工作充满激情的学生。致使大部分学生上大学选择播音主持专业是因为这个专业的文化分数线比较低,而不是出于对这个行业的了解和热爱。
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学院付程教授在2001年指出,学校的专业教育使得培养出的人才基础扎实,学养丰厚,业务方面也有相当的优势。但毕业生基础相对薄弱,知识面偏窄,后劲不足;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方式主要是“单向式”、“灌输式”,专业教师不足等问题……[1]付程老师肯定了学校专业教育在培养播音员主持人上的优势和方向,认为需要调整的只是专业教育中的具体问题。
2.播音主持以职业教育为核心
什么是职业教育?简单的一句话:职业教育必须以培养专业的从业人员为主要目的。如果把职业教育理解为培养技术工人,也是错误的。今天,发达国家的高等职业教育已经非常成熟,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和经济支柱之一。有别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它是根据每一个不同职业的需求而设立的教育系统。今天中国所缺乏的正是一个直接服务于社会的职业教育体系。职业画家、职业建筑师、职业律师、职业医生等从事的工作领域都非常专业化,专业化的教育是从业的基础。如果有人想做一名小学教师,不论他有多高的学历,也必须受职业教育的专业训练才具备资格。作为一名播音员或主持人,要满足行业的职业要求,必须从技能、思想观念、行为准则上达到从业标准。
1.为什么中国的教育系统不能培养好的播音员和主持人
播音主持职业教育的前提是对人才的选择。选择适合于播音或主持、富有艺术潜力和充满激情的青年学子,让他们有机会受到良好的教育无疑是中国高校的一项重要责任。然而,目前中国的高考制度限制和扼杀了许多优秀艺术人才的潜质,因为高考是按照科学和文化的标准来选择人才,而不是按艺术的标准选择人才,很多艺术人才由于文化分数不过线而无法越过大学的门槛,这对中国的艺术行业,对中国社会都是很大的损失。
常听人嘲笑西方大学的入学考试门槛很低,殊不知其中的奥秘。降低文化考试的要求,相应的就提高了对特殊才能的要求,给了更多不同类型的人才一个机会,让具有艺术修养和丰沛创造力而数理化基础薄弱的学生有机会进入大学,受到良好的教育。在中国,高考制度显然选择了数理化成绩方面的佼佼者,然而数理化优秀,同时艺术思维也活跃的人才非常稀少。
2.培养好的艺术家要从儿童开始
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如果好奇心和创新意识在小的时候得不到发挥,也许他的艺术生命就永远不能开花结果。尽管通过努力可以学到很好的技术,然而艺术思维的建立会十分艰难。儿童是播音主持行业的未来,这一点也没错。今天似乎大多数的中国人都知道中小学教育太过残酷,然而大家都异口同声地认为“没办法”。真的没办法吗?如果大家改变一下录取标准,多重视一些交流能力,多培养一些艺术技能和想象力,多增进孩子们的责任心和社会意识,这一切将会大不一样。
我们都知道播音主持在录取环节中有面试,在面试中学生直接表现的就是外貌气质和声音气质,这些资源有部分是先天的,但也需要后天的努力,比如语音面貌,是可以通过努力改善的。在大学的教育过程中出现很多学生由于地理位置的影响,普通话出现了改正困难的问题,已经有十几年的语言习惯,改正起来确实不容易,那么试想,如果学生从小就使用标准的发音方法,养成良好的发声习惯,这就奠定了非常坚固的基础,以后如果选择从事播音主持方面的工作,将会事半功倍。
1.为什么要设立分类实验室
2004年,上海戏剧学院主持人专业创始人孙祖平教授根据10年的办学经验指出:“节目主持人不是一个纯粹统一的职业,而是一个由不同职业构成的工种概念,而我们却把这些从事各种不同职业的人士看成纯粹的同一种人。” “10年主持教育的最大失误在于没有分门别类地培养电视节目主持人。”[2]孙祖平的观点较单纯地控制规模又近了一步。
2006年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马菂提出要对主持人进行类型化培养,他指出按照节目类型属性分类,但没有明确提出按哪一种方法分类培养主持人,也没有考究现有播音主持专业是否有能力来进行分类培养。他指出了问题,提出了一个模糊的解决方向,但并没有提供真正的解决方案。[3]
目前播音主持教育存在的问题表现在:(1)课程设置落后于用人要求的变化。二十多年来中国播音主持专业的发展变化是突飞猛进的,从技巧运用、语态到形象塑造、节目形态,每三五年都会有明显变化;近几年实际工作中越来越需要综合素质好、综合能力强、某一方面或几方面又很突出的播音员主持人,而播音主持专业的理论总是大大落后于实践的发展;课程设置又是基于理论的形成,自然又落后于理论的进程,故而课程设置与播音主持的实际发展是明显脱节的,通过这种教育培养出的人自然就落后于实际需求的标准了。比如说“怎样主持杂志型节目”、“怎样搞好深度报道” 、“怎样进行热点调查”、“怎样提高谈话节目品位”、“怎样主持现场娱乐节目”、“怎样驾驭现场直播节目”等话题,专业课程中多没有完整成熟的内容,而实际工作中已经成了重点考虑的课题。实际中需要的许多知识与技能在学校学不到, 到岗位上自然不能适应。(2)教育能力弱化,教育方式僵化。首先是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的欠缺或不匹配,导致学生实际技能的欠缺;其次忽视思想品德、政治理论的教育。这方面的课很少,或把这些课作为考查课、选修课,导致学生的思想品德、政治理论在在校几年中少有长进;再次,教学目标空泛,教学手段较为单调,教学气氛缺乏生动和互动,雷同于一般教学模式。(3)校园氛围与广电工作节奏的差异较大。大专院校的学习相对于中小学轻松得多,各方面管理相对宽松,使得象牙塔中的学生压力很小,生活节奏很慢,校园气氛很悠闲,甚至有些散漫。而广播电视工作是新闻工作,包括播音员主持人在内的人员,精神常处于警觉状态,工作讲究准时准点、争分夺秒,作风要求不怕苦不怕累、认真细致、快速灵活。很显然,在校园的悠闲环境中生活几年的人,容易养成许多散漫的作风和习惯,以后不是每个人都能适应广播电视工作的节奏和氛围的。
因此,要想提高播音主持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就要从培养方式上作根本的改革。
2.如何设立分类实验室
那么该怎样设立分类实验室?笔者认为可以分为三类。播音就是播音,主持就是主持,他们的培养方式明显是不一样的,主持里面又可以分为新闻主持和综艺主持。综上所述,可以分为播音实验室、新闻主持实验室、综艺主持实验室。
在培养内容上,播音注重普通话语音、口腔控制方面;新闻主持注重新闻感知能力、思维逻辑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方面;综艺主持注重才艺综合能力、应变能力、现场控制能力方面。由此我们也可看出,如果把他们放在一起,混合培养,是显现不出各自的特点的。
对学生而言,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特点重点学习,培养真正的一技之长,能在以后行业分类中选择时有目标,不至于很盲目,走出校门之后能给自己以正确的定位。
但是很多高校认为设立分类实验室造价太高,程序太复杂,又不知道效果是不是和预想的一样。由于播音主持艺术专业的实践性很强,使得开设此专业的高校需要具有完备的硬件设备,基于这样的问题,笔者推荐在同一个地市的高校可以联合起来做一个完整的分类实验室,共同使用,等技术和人员成熟之后可以分别再设立自己的实验室。
[参考文献]
[1] 付程.21世纪对播音主持艺术教育专业的要求[J].现代传播,2001(1):115-120.
[2] 孙祖平.中国主持人专业教育问题探究——兼上戏主持人专业十年办学思考[J].上海戏剧学院学报,2005(4):76、73.
[3] 马菂.论节目主持人类型化培养[J].现代传播,2006(2):131-133.
[4] 谢鲤蕊.实施形体教育的基本价值初探[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8(5):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