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中国农村知识化的路径探索

2010-04-03 09:40悦,杨
关键词:知识化农民农业

戴 悦,杨 刚

(1.西南大学 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重庆 400715; 2.西南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重庆 400715)

当今时代,人类社会经济增长比任何时期都更加依赖于知识资本的支持。1996年,经合组织(OECD)提出了一个有别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的新经济形态,即“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The Knowledge-Based Economy),并指出这种经济已经成为改造人类历史、赢得未来核心地位的重要手段和标志。而“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实施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则是知识化。知识化是指社会形态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转变的一种状态或过程。无论是经济的发展还是社会的发展均离不开人的主导作用,它们都是以人为主体来进行的,且都要求行为主体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科学文化知识、管理知识和专业知识。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农业、农民问题长期困扰国家的发展,影响社会公平与和谐。因此,实施“农村知识化”是破解我国“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密匙,也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促进统筹城乡发展的根本要求和路径选择。

一、当前我国实施农村知识化的现实困境

近年来,我国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进展和可喜的成绩。但是不可否认,在城乡二元化经济的影响下,城市和农村的差距仍在不断加大。中国农业劳动力占全国总劳动力的66%,所提供的GDP却只占全国的15%[1]。在农村人口不断增长和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的条件下,没有文化知识武装的经济发展步履维艰,农村文化建设总体上滞后于经济和社会发展,并已逐渐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国农村知识化建设还显得十分薄弱。

(一)农民受教育程度低,整体素质不高

新农村建设需要高素质的人力资本支撑,农村知识化固然离不开高素质的农民。综观世界发达国家,农民受教育程度都比较高:美国的大部分农场主要引进农学院的大学生,高中生、大学生占日本农民人数的80.7 %,法国则要求须中专毕业才能当农民。环比国内外的经济文化水平可知,农村劳动力素质与农民年人均收入成正相关,农民知识化程度越高则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也越高[2]。然而,我国目前的农村教育相对落后,适龄儿童辍学、失学现象严重,成人教育受到轻视,文盲现象依然存在。

据统计,截至2000年,我国文盲人口约0.9亿,占总人口的6.7%。其中农村文盲人数超过90%,尤以女性为甚。目前我国农村人口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39.5%,初中文化程度的占49.5%,高中文化程度的只占9.8%,大专及大专以上的只占1.2%,其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7. 6年,尤其是西部欠发达地区,受教育程度最低[3]。部分农村干部自身文化程度不高,也不重视科技培训,在带领群众方面表现出较大的困难。农民素质培训则由于经费不足,教学设备欠缺、师资力量薄弱而效果欠佳。由于缺乏较好的基础教育,农民现有的知识、语言表达能力、科技素质、职业技能和法律意识等远远适应不了农业现代化和非农产业的需要,过低的农民素质严重地延缓了农业的发展,阻碍着农民收入的增长。并且,在现行唯升学至上模式下的农村教育很大程度上偏离了农村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生在校所学内容一般都是与农业不相关的知识,故现行农村教育无法承担起培养学生了解“三农”、热爱“三农”的任务。这也造成了“鲤鱼跳龙门”的人才要么是所学专业在农村无用武之地,要么是被城市魅力所吸引、不愿回家乡的尴尬局面,而留在农村的人力资源多半是被淘汰下来的低素质人群。这种科学文化教育落后于农村发展要求、农民整体文化素质难于提高的状况极大地制约了我国农村、农民、农业的现代化发展。

(二)农业生产科技含量低,技术竞争处于劣势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长期以来,政府都非常重视农业科技的发展,对农业科学技术研究、应用和推广给予了许多特殊的政策关注。自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以来,农业生产开始步入正轨、得以迅速发展,但分散单干的状态让科学文化程度较低的农民仍无法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彻底解放出来。

与国际水平相比,我国农业科技整体水平要落后10—20年,科技在农业中的贡献份额仅为48%左右,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则只有发达国家的一半[4]。要发展高科技农业就离不开专业人士的指导,然而我国农业科技人员长期结构失调,青黄不接。到2006年末,全国一共才有207万农业技术人员,其总量不到农业劳动力的1%[5]。由于农业基础薄弱,财力投入不足,农技推广困难,我国农业科学技术始终在低水平上徘徊。对风雪雹冻、旱涝灾害、虫草鼠疫等灾害发生的预测工作也因经费不足,处于停滞状态。加上农产品科技含量不高、附加值低,农业科技支撑能力弱,我国当前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中的农业生产水平和农村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三)农民学习的主动性较差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是在我国知识化农村的建设过程中,作为建设的主力军,农民求知学习的兴趣和欲望却不大、主动性较低。

一方面,在自然经济生产方式和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长期约束和禁锢下,陈旧的思想、惧怕风险的心态导致大部分农民容易知足、小富即安,缺乏创新精神,不愿接受新事物,也不肯主动学习掌握农业生产基本技术。加之其市场观念淡薄,没有进取和竞争意识,市场参与能力不强,致使我国农业劳动者与加快农业科技发展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难以接受并完成新的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

另一方面,国家财政对农村知识化发展经费支出长期不足,致使目前农村公共文化载体稀缺,基础设施薄弱,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也十分匮乏。农民看书难、看电影难、收看电视节目也难,在工作劳动之余难以学习和消遣。并且,中国农民的分散程度非常大,将农民聚集起来的组织却非常少,各种农业经济组织、专业合作社等都尚处于初级阶段,农民组织的缺乏更加剧了农民学习意识的淡漠。

(四)农民出现生活伦理和精神信仰危机

在整个社会生活急剧世俗化的背景下,多元化文化思潮对农民传统的人生信念和价值体系形成了猛烈冲击。除了小孩和老人留守在家,大多青壮年劳力都外出闯荡谋生,外来流俗文化的冲击,导致某些农民对国家的忠诚感、责任感、使命感弱化。传统的农村文化渐渐黯淡无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现象增长,致使农民生活伦理和精神信仰出现危机。农村文化主体的缺位、农村社会的空心化使得农民对主流文化和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下降,利益本位、家族本位等不良思潮反倒成为部分农民的基本价值取向,农村集体凝聚力也因此减弱。

二、我国农村知识化建设的路径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没有中国农村知识化就不可能有中国完整的现代化。只有结合国内各地农村的实际,开拓适合我国农村知识化实施的主要路径,以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城乡共同繁荣的和谐社会。

(一)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新型农民

要使农村实现知识化、农民整体科学文化素质提高,造就文明、智能、发展的新型农民是根本。在全面提高农民知识化能力方面,应全面落实农村教育的战略地位,并将其作为一项基础性、先导性的工作来贯彻实施。

1.广泛开展农村教育

结合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具体要求,深入改革教育管理体制、教学方式及培养目标等传统教育模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基础教育上,进一步扩大义务教育范围,让农村孩子有书读、有学念;开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针对文盲、半文盲的农民实行弹性学制,缩短培训时间,开展当地急需的实用技术培训,并组织教育专家讲师团定期到农村讲学;加强对农民骨干的再教育和培训,以便其更好地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核心和领导作用。

2.创造教育环境,留住知识型人才

各地方政府应为农村教师提供加薪、进修、轮换制等优惠政策,让其能安心工作,为农村知识化事业奉献光和热;创办有地方特色的农村高等教育,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培养留得住、用得上、能全身心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中来的高级人才,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科技人员长期青黄不接的窘迫状况;大力开展顶岗实习活动,鼓励大学生村官的加入,定期对各级村干部进行业务培训,让广大农民在高素质领导的带领下快步转型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知识化农民,使之在整体素质得到明显提升的同时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

(二)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农村知识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政府是其中的组织者、领导者、主要出资者和有力支持者。中国地域广阔,农村、农民分布较分散,且城乡二元结构特征明显,区域发展严重失衡,农村仍然十分落后。这就亟需政府充分发挥指挥棒功能,建立推进农村知识化建设的工作协调机制,明确工作重点,切实加强领导,带动农村的全面发展。鉴于我国政府财力和农民投入有限、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相对较差,在统筹城乡发展过程中应当坚持“先易后难”的原则,从农民最关心最迫切的问题入手。

1.增加农村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改善提高农村生产和生活基础设施。通过该措施来改变农民不良的生活习惯、改善农村的交通状况、实现农村饮水安全、能源清洁和环境卫生、落实农村义务教育、扩大农村医疗保险的范围等,通过诸多大规模支农建设事业改善农村面貌,实现农村生活的城市化和知识化。

2.建立完善高效的农业服务体系。在农业科技研发、农业技术推广、农民素质培训、生产良种供应等方面建立一体化的服务体系,辅之以电脑网络、手机等现代传媒手段,抓好各项涉农服务,努力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农业经济效益。再次,鼓励和扶持农民合作组织的发展。在资金、税收、技术、项目实施等方面给予适当的倾斜,使之成为发展农业生产、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力量及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织形式。

3.建立诱导机制和激励机制。可借鉴韩国政府在新村运动中为鼓励村庄间的良性竞争而制定的“择优支援优秀村庄”原则,建立与农村知识化相配套的诱导机制和激励机制,实行奖勤罚懒的机制,对积极上进、发展快速的农村及农民给予必要的行政、资金和技术支持。

(三)确立农民的主体地位,调动农民求知的积极性

发挥农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农村知识化建设的关键点之一。我国要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和谐,必须做到以农民为本,充分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激发农民的自发、自助、自愿的主体意识,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开展农村知识化的热情和创造性。

1.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和意愿。激发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在的自信、决心、创造性和主动性。通过理论宣传、机制组建、政策优惠和典型示范等办法增强农民科技兴农、科技致富的观念和意识,充分调动起广大农民的主观能动性,变“要农民学习”的被动为“农民要学习”的主动,形成农村知识化建设的内动力。

2.深化“阳光工程”的内容,创新培训方式。通过有趣实用的教育唤起广大农民建设自己家园的积极性、自立精神和自主精神,使之真正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长期需要,共同建设美好家园[6]。

(四)建立高科技农业,培育支柱产业

我国农村要彻底摆脱贫穷与落后,建立高科技农业是必由之路。只有坚持用新技术武装农民,才能真正提高农村、农民的竞争力,全面增加农民收入。

1.着眼于现代化农业建设,加快建构科技创新体系和现代农产业技术体系。在优良品种的培育、种植、田间管理和操作等一系列农业生产环节中广泛应用高新技术,逐步实现农业生产的机械化,建立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业。

2.因地制宜,发展支柱型产业。中国农村地域广阔,气候各异,各种作物应有尽有。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质量效益为核心,建立符合国内国际市场需求、优势突出和特色鲜明的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储运等支柱产业,并集中力量支持优势项目,形成地区产业集群,创建名优品牌,以促进农村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为农村知识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

3.建立发达的农村市场,发展畅通无阻的城乡流通网及市场信息网。市场是刺激生产的激素,只有利用自主创新技术实现农村信息化、农民知识化,并狠抓网上电子商务及其培训,把信息化向农业龙头企业、农村经纪人、种养大户延伸,才能将信息化服务滞后和市场信息不灵通造成的损失降到最小值;也只有把广大的农村推向市场,才能让农民、农业走向国内和国际市场,走上知识化铺垫的康庄大道。

(五)树立民族精神,传承农村优秀文化

树立起广大农民的民族精神,并将优秀文化传承下来是新农村建设能够持续发展、彻底改变农村贫穷落后面貌的根本保证。我国在促进农村知识化建设的进程中,应大力发扬我国的民族精神,并将优秀文化传承下去。

1.坚持优秀文化的正面宣传、引导和示范。农村文化记录的是历史文明,是现代精神文明的源泉。应贴近农民生产生活实际,充分利用农闲、节日和集市等时机,组织花会、灯会、赛歌会、文艺演出、劳动技能比赛等有地方标志性的文化活动,使广大农民群众看到并感受到农村文化的青春活力和民族文化永葆青春的魅力,从而增强其热爱农村文化的自觉性和自豪感,树立起新时代的民族精神,从而推动新时期农村文化的建设和发展。

2.抵制农村腐朽文化,树立道德规范。以创建文明村镇、文明户等为契机,积极引导广大农民群众崇尚科学,破除迷信,移风易俗,抵制腐朽文化,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使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为农村知识化建设奠定坚固的基础,实现社会主义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何伟.抓住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N].人民日报,2003-06-17(8) .

[2] 杨成吉,李雪莲.新型农民知识化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智力支撑[J].农业经济,2008(3):56.

[3] 刘尧.农村知识贫困与新农村人力资源开发[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3):9-13.

[4]赵淑兰.与农大校长陈章良对话: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EB/OL].(2006-07-26) [2010-03-15].http://yj.wznw.gov.cn/fxyc/fxycin.jsp?fxycid=14553.

[5] 宁安生.韩国新村运动及其教育给我们的启示[J].辽宁教育研究,2006(4):51-52.

[6] 谢雪屏.新农村建设视域下的文化软实力构建[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5):62-65.

[7] 孙健.我国农村社区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9(1):67-68.

[8] 陈世伟.和谐社会背景下农民工的社会适应问题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7(6).

猜你喜欢
知识化农民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游戏化”抑或“知识化”:基于共生理论的幼儿园教育
企业知识化大变革时代管理咨询理论的演进与展望——基于WOS的文献计量分析
谈饮食卫生与体育活动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